《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10篇
《是我想多了吗?》是一本由[英]英国《新科学家》杂志 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一):入门级别科普书籍
之前试过看其他的科普书籍,但是都因为有点难而读不下去。这本书因为浅显易懂,成为了我的第一本从头看到尾的科普书籍。书中不仅有科普,还有很多思想实验,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是培养了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和相应的阅读思维。毕竟,罗马不是一下子就建成的。对于我们这种科普小白,想要阅读科普书籍,就可以先从这种简单的入手,再逐步增加难度。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二):如果假设成立......
浪漫哲学里面有一个提问:平行世界(多重宇宙)的我们在做着什么呢?现世的我们如此的困苦,平行世界的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呢?是不是开心幸福,美满的家庭,真心的恋人,蒸蒸日上的事业,想把最完美的想象生活,都加给她。平行世界真的存在吗?我们每个个体都是宇宙中的唯一吗?记忆是否在共享,我们经常感觉到某些场景经历过的错觉,是不是平行时空真实发生过的。等到有一天,多重宇宙的假设被证实,会不会像消消乐一样,宇宙多重合并,然后又分裂。
月球的存在对于地球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引起地球潮汐,因为引力,让地球的自转变慢,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气候变缓和,灾难性气候减少。假设有两个月球,会发生什么呢?假如月球的公转不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消失。打破现存自然的平衡后,会发生什么?
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关于外星人的猜想,也是越来越具象化。刘慈欣的《疯狂外星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高智能化的外星生命,外星人是否存在呢?如果它们存在,会不会也在探索星球外的生命体,如果不存在,人类要开始向类地星球迁徙,传播地球文明。人类是宇宙中孤单的生命体还是幸运的生命体,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多重宇宙的前提下,在某一个平行时空下,恐龙并未在地球巨变的时候灭绝,不断的发展到今天,恐龙霸主依旧统治着地球,绝对的力量优势让他们傲视整个食物链,人类就像是蝼蚁一般,供恐龙驱使。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地球上出现了比恐龙更高智慧的生物,他们不仅统治着恐龙,还在才想着宇宙之外的生命。或者是更渺小的生物统治着人类,比如:蚂蚁。
关于人类未来的猜想,这个答案,恐怕只能用人类终极的哲学来回答:生存还是毁灭。根据遗留下来的化石证据,岩石中的记录表明,哺乳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大约为100万年,人类将在地球上还可以生存很多年,还未发现有任何病毒突变会导致我们彻底灭亡。通过疾病、地球灾害,灭亡还差远,真正威胁,来自太空,其它天体的影响。
《是我想多了吗?》是一本严肃的未知猜想,基于科幻和人类基础上的大胆猜想,多重宇宙、恐龙、外星人等众多热点关注话题,我们现在的空间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上帝的一场梦,他只是坐在书房里,无聊的设置一个场景,看着地球生物的衍化,他也可能徘徊在不同的棋盘之前,设置各种的障碍,不让这些生物之间互相发现,失去神秘感。科学的进步,在于大胆的猜想。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三):看完此书之后也不自觉的也跟着越想越多
我们家的小淘气现在终于从以前的惜字如金变成了现在的一个小话唠。每天说的最多的就句式就是“为什么会……”和“如果……会不会……。”天晓得他脑子里怎么会想这么多,嘴里怎么会问这么多的问题。我这个老母亲往往是绞尽脑汁的去思索该如何用正常的语言去回答他脑中那些非正常思维的突发奇想,一天下来往往是被问的哑口无言,只恨自己知识面还不够宽广,居然连一个小孩子都应付不来。
其实所提问题越多,就表明脑中思索的越多,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想太多。不光是孩子的脑袋瓜里会有这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问题,相信在成年人的脑子里也会有不少如其来的胡思乱想。
如果时间倒流会怎样?
如果恐龙没有灭绝会怎样?
如果发现了外星人会怎样?
如果人口锐减会怎样?
......
……
历史是有人与事件而构成的,一个偶然的时间或是一个突然闯入的人也会改变我们的历史。但是依照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时光尚且是不能够倒流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够回到过去去发现或者是改变什么。对于那些曾经发生的事情也是无法做出改变性的推断的。同样,我们也不能够飞跃到未来,对于未来的“预言”也只能够是基于现有的一些条件进行大胆的猜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其实谁也说不准。这书中所提出问题的人是因为想的太多才会有疑问,而回答问题的这些人则所想的更多,否则怎么能够从容的应对这些颇有几分胡闹味道的问题?
看完此书最大的感觉倒不是觉得提问题的人想得太多,而是觉得自己也不自觉的跟着这些提问者与回答者去越想越多。但是这个世界不就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前进发展的吗?虽说是想太多的人容易变老,但是有关于这样脑洞大开的问题多去想想还是挺有趣的。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四):“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大概是不能多想的,否则就很容易导致一种细思极恐的状况。比如,在人类目前的认知和探测条件下,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不过,真的是这样的吗?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只有碳基生命才可以称之为生命吗?人类没有在其他星球上找到像地球上的生命一样的生命形式,难道就能够说明其他星球上没有生命吗?!
或者,换一种形式来问。比如,在人类的眼中,地面上每天忙忙碌碌的普通蚂蚁实在过于弱小,几无还手之力,至少人类目前对这些蚂蚁可以为所欲为。那么,问题来了!第一,若干年之后,地球上环境又发生某种剧变,而人类和蚂蚁同样都不断演化,那个时候人类与蚂蚁的关系,还会像现在一样吗?第二,假如,现在蚂蚁的视角就是地球人的视角,而现在地球人的视角变成了外星生命的视角,那么,在外星人的眼中,地球人又是什么,又在干什么呢?地球人不过是感知不到外星人的存在罢了,却浑自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似的……
想与不想,都似乎“扯不断,理还乱”。这样的想与不想,是有意义呢还是无意义呢?当人们习惯了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并且有所展望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像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的《是我多想了吗?》这本书中所提到的那样,有些问题,不妨脑洞大开多想一想:如果某些事情真的不符合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而是迥然相异的话,到底又会发生些什么?!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是我想多了吗?》可不是一本百无聊赖的书,它是在很严肃、很认真地想要探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了55个关于多重宇宙、外星生命、世界末日的终极问题;而推出了《是我想多了吗?》这本书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是一家已经创刊63年、在科普和科学领域兼具高声望的全球性科学期刊。所以,不妨这样认为,这些问题确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或许只是某种“胡思乱想”——但愿,它们真的只是一些脑洞大开的问题!
有些问题和事实,无论当下的人类承认与否,它们都客观存在,而且很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就会产生作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比如,当人类普遍认为天圆地方是客观真理的时候,生活也能够正常进行;而当通过各种各样的事实、测量证明了天圆地方是谬误的时候,人类的认知虽然一时遭遇了挑战,但更新了自己认识的人类,还是会继续向前。这种状态同样适用于《是我想多了吗?》这本书里所提到的55个“可怕”的问题——现在觉得不可思议,未必在以后还是同样不可思议……
确实,必须承认,确实不是“是我想多了”——如果真的“是我想多了”,那还算是人类的幸运;但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呢?!有一部分人宁可“想多”一点,不是就为未来人类找到某种对策提供解决的思路和可能了吗?!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经有一句是这样来开头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恐怕,《是我想多了吗?》里面提到的这55个问题,确实称得上有这个意思。不妨换位来思考一下,最坏,也不过如此吧?!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五):宇宙便是世界,这所有的奥秘都在疑惑之中存在
宇宙,一直都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我们所有的人,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去认识宇宙。最初的地心说,是因为我们处于静止不动的位置,看着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动而产生的理论。但是实际上,通过了科学家认真研究的结果,最后发现,我们原来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而地球本身还会自转!只不过身处于地球之上的我们,自己本身感受不到地球的转动而已。 科学很神奇,因为科学能够让我们认识这个我们并不了解的世界。宇宙也很神奇,因为我们倾尽全力,也还未认识到它的全貌。我们现在了解的,只知道我们身处于宇宙之中,我们看到的浩瀚星空,就是宇宙的另一种表现方式。那些看上去小小的一闪一闪的星星,确是我们这一辈子都无法触碰到的遥远的世界。 我们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期待着去其他的世界看看。我们选择旅游,来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从最初的步行,到马车的出现,以及现在的火车还有飞机,我们发现速度一直都在加快,那么将来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如果真的如此,大概我们还可以幻想一下,去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里探险吧。 我感觉,思路开阔的人,想的东西总是特别多,于是就会不由自主的询问自己:“是我想多了吗?”很意外的,有一本书的书名也叫做《是我想多了吗?》。这是一本由美国《新科学家》杂质编辑的书籍,封面上的团非常可爱: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坐在大星球上钓小星球。而这本书更是分析了55个关于多重宇宙、外星生命以及世界末日的终极问题。 《是我想多了吗?》这本书有宇宙;有关于自我的思考;有对生命的感悟;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换句话说,《是我想多了吗?》这本书里所有的章节,都通过询问和反问的方式,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宇宙的思考,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比如说:“如果没有月球会怎样?”;“如果发现了外星人会怎么样?”;“智慧的结局是灭亡吗?”;“人造的生命形式会遍布地球吗?”;“地球在它生命的最后几天会经历什么?”;“宇宙终结时会发生什么?”。 《生命3.0》的作者麦克斯·泰格马克说“事实证明,很难有一个物理学理论能预言说,除了我们所见的一切以外,别无他物。” 预言,是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报或者断言。一般情况下,是根据现有的现象进行推断之后得到的结果!预言不一定准确,但是确是无数种存在的可能性的体现之一。而所谓的无数的可能性,让我想到了平行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梦里梦到的事情,也许就发生在平行世界的另一端。在我们不知道的平行世界里,我们也许生活成了另外一种自己曾经羡慕的模样,但也有可能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属于平行世界的我们羡慕的模样。 但我们也不能不受它的影响。“每次我们做一个概率性的决定,如是否带伞以防下雨时,我们的决定就会导致宇宙分叉。”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安德烈亚斯·阿尔布雷克特(Andreas Albrecht)解释道。在其中一个宇宙中,我们带了伞,没被淋湿;而在另一个宇宙中,我们没带伞,被淋湿了。宇宙根本上的易变性迫使我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你没有办法躲避。”阿尔布雷克特说。 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平行世界,但是在很多的科幻小说里,我们总能看到平行世界的踪影。我们无法知道但是我们也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这是我们不了解的宇宙,是我们没有完全看清楚的世界。 不了解的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就如同过去的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的结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探索者们不断的发现,随着科学家们不断的研究,我们终究知道,我们生存的地球,是存在于太阳系里的一颗恒星,而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世界里,和太阳系相同的星系还有很多很多! 《万物起源》的作者格雷厄姆·劳顿说“偶然事件能够改变历史。”正是一个又一个偶然的发现,让社会发展到了现在的高速科技发展的时代。《是我想多了吗?》,一点也不,因为世界就是在好奇的推动下前进的,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发现的世界,更需要我们去思考设定问题然后解决它! 当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存在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大概就了解了这个世界所有的奥秘了吧!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六):好奇心决定你和未知世界的距离
谁也不能逃离十万个为什么的魔咒,关于这个世界人类永远在猜谜。
个体生命太渺小,时时刻刻面临着不知如何是好的尴尬局面。对于那些无可奈何,如果选择一味地听之任之即可,那也无所谓有太多不满和痛苦。难就难在——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因为会思考,所以心中装满困惑,也因此对未知怀着巨大且无法消失的恐惧。基于此,那些试图通过思考问题来找到问题的原因以求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的种种疑难杂症的人成为了人类社会最早的哲学家。当然,尽管他们很努力很伟大,但还是无法战胜许多因恐惧而催生出的旁门左道和歪门邪道。
这时候,终于轮到科学家闪亮登场了。
你是一个科学迷吗?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看过的《动物世界》吗?你看过多少那些伟大的关于未知的海洋、冰川、恐龙、宇宙的纪录片呢?你对人类生存的环境究竟了解多少呢?你心中还有对未知的探索欲吗?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心中的种种疑惑又该如何找到答案呢?科学家的世界或许离你太遥远,但是别忘了,我们还有书籍可以无限亲近。
《是我想多了吗?》也许正是你苦苦寻找的那本答疑解惑之书。
55个关于多重宇宙、外星生命、世界末日的终极问题,在本书中一一为你呈现。仅有一个答案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能很好的理解这个抽象的答案吗?别担心,这本书还用你可以理解的语言为你做了很好的说明。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故事书来阅读,最好是睡前阅读,说不定梦里会发生很奇妙的事哦。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依照我的阅读习惯,首先翻开的还是目录页。糟糕,怎么标题全是问题,且这些问题貌似我都不曾想过,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到底是你想得太多还是我的脑洞太小?
全书一共分为七大章节,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主题提出了若干问题。有的是对已知的假设,例如——一个没有化石燃料的世界会这样?如果达尔文没有随贝格尔号军舰出游会怎样?如果纳粹赢了“二战”会怎样?等等。有的是对未知的猜测,比如——机器人的崛起会让人类屈居其下吗?早期移民者如何征服火星?未来的人类会是什么样?如果一切生物都灭绝了会怎样?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
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从不作如此假设,因为与其耗费时间和心神去想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不如想想如果我中了一千万以后该怎样这类尽管是空想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问题。
其实,看似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它们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为着万分之一的可能而努力。区别只在于,前者如果做得好很可能成为一名像牛顿或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后者如果做得好……好梦一场也算是对庸常的现实生活的一种鼓励吧!
打开一本书,如同走进一个新的世界,我不想剧透这些问题书里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好不好,会不会令你满意,我觉得还是留给你自己去发现比较好!毕竟,没有惊喜的人生有什么值得过的呢?
最后,这本书或许给你的不是一个合理的、令你满意的答案,但它给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做人不要太死板,生活颇多乐趣,而思维的乐趣尤为重要且必不可少。阅读本书时一定不要忘记把脑洞打开,不然你会觉得读起来有点打脑壳!原因在于,尽管我建议你将它当成故事书来阅读,但不要忘了,它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写就的,它的本质还是一本科普类书籍。只是把科普隐藏在了脑洞的表象下而已。一边开脑洞一边涨知识,何乐而不为?
《是我想多了吗?》读后感(七):地球——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当你清晨起床,喝上一口水,打开窗户,呼吸一口空气,看着太阳当空而照,有没有觉得非常感恩?感恩存在,感恩地球?地球,你慷慨至此,请让我和你虚度时光。
读毕《是我想多了吗?》,并不像之前读《what if》的时候,惊叹于那些奇思妙想,而是觉得在有些沉重之余,觉得感恩非常。这本书由许多问题组成,开篇就讲了烧脑的量子力学,多重空间理论,什么分叉的空间,后来穿插了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的无数种可能,最后还讲了宇宙的终结,甚至提了十万年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我读完,仿佛自己过了1000代,我要是有永生不死的能力就好了,并不是我贪生怕死,而是我太想知道,我死后的世界会何去何从。
文中有一句话,我读完差点儿掉下泪来——“我们走了很长的路,才成为了人类。”我是在高度发达的城市醒来,可以自由选择一日三餐,有房子,有交通工具。而不是在山洞中醒来,想着一会儿跟妇女组出去摘野果,捡木头,天黑了还要举着火把,以免被猛兽吃掉。根据多重空间理论,也许另一个空间的自己正在火堆前缝一张兽皮。
宇宙中的任何一种可能和巧合都让人惊愕,未免太过巧合,或者说完美?怎么就刚刚好了呢?如果地球上没有水,如果地球没有月球这颗行星,如果存在两颗月球,如果小行星没有撞击地球,我们时至今日是不是还被恐龙踩在脚下?差一点点,可能就不存在生命本身了吧?宇宙是多情的吗?宇宙的浩瀚之美,是黑暗,是星光,是寂寂无声,如斯冷艳,何谈多情?
我之所以是我,我之所以成为我,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真的有看不见的手吗?我们是被创造的吗?人类是终极出现吗?人类会永远存在吗?这本书恰好和我的问题一样多。虽然有些问题,很欠揍,第一次想到这些问题,绝对是看《武林外传》,吕秀才说死荆无命那段,“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我和宇宙有必然联系吗?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宁财神,这段终极问题,逼死了一条人命,我觉得超级有趣,恰好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时间这种概念,有了一些有意思的解读。
时间,名词解释,我认为是时与时之间,有了过去,现在,未来,才有时间,就像有的语言讲究时态,可见时间对于人类有多么重要,有人说“时间是人类的幻觉”,对于宇宙来说,时间毫无意义。没错,宇宙没有思维,没有情感,没有规划,它就是物质,会量变,会质变,它没有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什么?它有形状吗?它有香气吗?如果承载着时间的载体消失了,时间还有意义吗?人类消失了,地球消失了,宇宙终结了,时间还存在吗?一切归零重来,全被吞噬掩埋,时间还在吗?答案是不在了。想到这儿的时候,我终于知道人类那些发疯的基因都是哪儿来的了!被自己问的问题逼疯的。
探讨宇宙和生命,时间和虚无这些问题,可能会越看疑问越多。跟一个人去研究人文学科完全不同,文学,绘画,音乐,这些东西应该是有积累和窍门,天赋和灵感在的门类,炉火纯青会是你的必达阶段。如果你是第一次推开宇宙奥秘之门,大概会一直惊叹着发出各种感叹词——“啊”“哇哦”“蛤”“嗯~”等等等, 然后像是干燥的海绵,去吸收水分,但是当你一次次审视一些问题的时候,你会疑惑,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如果···,会怎么样”,这是庸人自扰,我们想太多了吗?当然不是,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大概如此。我们会仰望星空,会忧愁,会想着明天的太阳会不会照常升起。有时无穷无尽的宇宙,会让人顿生虚无之感,深感人类渺小。跟宇宙相比,我们都是平凡的碳基生物,我们被宇宙创造,包含在宇宙之中,一时无法窥探它所有的奥秘。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话,大概就是——地球,我想陪你虚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