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暂停对外开放!他蹲守6年,拍下30000张照片一夜刷屏……
2019-09-23 20:01:01
作者:为你发现美-
来源:美物计
阅读:载入中…
从9月21日起
到10月1日,
北京故宫——紫禁城,一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根脉的建筑,对每一个现代人说,故宫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它古老而神秘,经典、庄重且权威,六百年历史轮转,六百年沧桑巨变,置身故宫,到处都是历史的印记。作为北京的标志性景点,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为之神往,看故宫的人多,拍故宫的人也多,随便一拍就是大片的节奏,让故宫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其中包括苏唐诗。琉璃瓦覆盖下的庄严宫殿,瑰丽辉煌。古老壮丽的风景摄入镜头,大气磅礴。故宫的红墙金瓦,万重宫门,在他的镜头下被赋予生命。故宫的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的美都让人为之动容。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在苏唐诗的镜头下,无不散发出诗一般的意境。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一抹暖阳,几束秋光,一草一木,道尽四时乾坤。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
苏唐诗说:“我心中的故宫,其实很平常。平常的故宫里,每个角角落落,每个分分秒秒,都充盈着一种平常的美——任何时刻,任何角度,无处不在的美。”在苏唐诗的镜头下,领略穿越数百年的厚重与静美,在无限的神往中,回望明清王朝的精彩华章。在他的镜头下,故宫少了一份神秘和冷峻,却多了一份鲜活和温馨。看过苏唐诗作品的人都为之惊艳,人们都以为他是一位专业摄影大师,但令人意外的是,苏唐诗并非专业的摄影师,而是在小县城工作了近30年的基层民警。苏唐诗出身于诗书之家,受家庭影响,他自幼对传统艺术就有浓厚兴趣,上警校时,由于学校开设了刑事摄影课,便很快学会了摄影技术。警校毕业的苏唐诗,顺利成为了一名民警。但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劳工作,导致他的右耳失聪,腰椎病发作,于是迫不得已从一线岗位上下来。2006年起,他为缓解压力,买了一部数码相机,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摄影创作之路。《黄河故道·春 》 《黄河故道·冬》他首先选择了家乡的黄河故道,作为拍摄主题。为了拍到黄河故道的晨雾,他每天天没亮就从县城开车赶去,拍到7点时再开车赶回公安局上班,一连十几天,直到拍到自己满意的照片才甘心。《黄河故道·秋 》2014年初,苏唐诗在网上看到一个古建筑摄影大赛,兴趣使然,他特意赶到邻近的山东单县牌坊街,拍摄了一组《牌坊古韵》,并向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投了稿。《牌坊古韵》结果,他的作品一举获得总赛区三等奖。继而被评为十佳“年度古建筑摄影师”。第二年他接着参加,凭借作品《守望千年》,直接从40多个进入决赛的摄影师中脱颖而出,拿下总冠军,蝉联十佳“年度古建筑摄影师”。苏唐诗感觉自己骨子里就有一种对古建筑深沉的热爱。而参加古建筑摄影大赛,是一次淬火,也是一种突破,让他愈发痴迷古建筑,对古建的热爱从此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飞升》 摄于河南平顶山飞檐如翼轻展,斗拱千变万化,榫与卯写就古建筑的奇迹,那些古老悠远的古建筑,其魅力从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散,而是越积越深厚。《十访开封山陕甘会馆》《会馆夜韵》摄于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为了拍山陕甘会馆,他连续10次开车前往。为了达到最好的光影效果,他一直拍到游客散尽,甚至被管理员驱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在五台山显通寺,为了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苏唐诗在香炉脚兽旁趴了近1个小时,燃着的香火掉落衣服上也浑然不觉,至今右胳膊还留有被烧灼后的疤痕。《金山寺古韵》摄于江苏镇江《彝塔风云》 摄于云南楚雄《大美武当》《翩然》 摄于河南济源济渎庙苏唐诗的多幅古建筑摄影作品,在全国各类古建筑大赛中获过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评价道:“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得起久久品味。”《风雨千年》 摄于云南楚雄《塞北古堡》这些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古建筑,在苏唐诗的相机之中,交织着浪漫的意韵,演奏着历史的遗声,成为天地间古老的见证者。《拂》摄于郑州胡公祠《最忆江南雪》 摄于苏州《古寺清笛》 摄于山西五台山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苏唐诗对故宫的偏爱也可想而知。他之前也拍过几次拍故宫,但却没有真正为其出一个系列,这次,他决定专心拍故宫。这一拍就是六年,6年间他在河南与北京间往返40多次,用三万多张照片,记录下传奇而梦幻的紫禁城。一下雪,故宫就变成了紫禁城,为了拍故宫的雪景,苏唐诗时刻关注北京的天气,在春运返程高峰期,费尽力气抢到一张站票,到了北京腿都站僵了。但只要能拍到故宫的美景,他觉得一切都值得。结果拍完刚回家,又遇上故宫上元夜,故宫首次夜间接待游客,苏唐诗还没来得及歇脚,又一刻不停歇地赶回北京,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手脚已经冻得失去知觉,却一直不舍得放下相机。拍摄故宫开销大不大?“除了路费,再有就是门票,算起来的话,去一次故宫要花个七八百块。”苏唐诗说,为了方便拍照,他还买了故宫的年票。《天圆地方》摄于祈年殿苏唐诗从拍摄的三万多张照片中精选出148张出版成册,定名《看见,不一样的故宫》。甚至连当时的故宫院长单霁翔都被打动,并为这个素未谋面的摄影师作序:“我被眼前这些有关故宫的照片所打动。我看到了已然落下神坛、走入人间的太和殿广场,格局恢弘依旧,多了些和蔼可亲……单霁翔曾说过,要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而苏唐诗也有一个小小的奢望:“我有一个小小奢望:地球那么大,人那么多,每个人来到故宫,都能看见这样的故宫,这样的美……”他们素未谋面,却有着共同的对故宫的热爱,与一颗对传统文化的炽热的心。苏唐诗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有人建议他开班授课,他认真考虑后决定开班,但开的却是免费班、公益讲堂,他把自己的摄影心得、技巧等等,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只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古建筑。在苏唐诗心中,古建筑摄影的核心理念是“传承”,而最好的传承便是让更多的人喜爱上古建筑摄影。苏唐诗说:“能够为民族血脉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古建筑文化,把散乱的目光聚焦于古建筑,进而树立起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我会继续不停地关注、拍摄古建筑,从古建筑的匠心中,不断汲取摄影艺术的匠心,并引领更多的人们走上、爱上古建筑摄影,一并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尽一份摄影人的赤子之心。”本文「美物计」原创,图片来源于微博@苏唐诗,版权归原作者。本号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