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钱的态度,暴露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中国人必备阅读宝库,涵盖人生哲学、职场智慧、教育经验、情感文学,每日奉上有思想深度的营养套餐。
作家易卜生说:“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
有的人迷失在金钱里,成为“守财奴”;有的人却能跳出金钱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足。
1只需光明磊落,无需遮掩躲藏
在中国,说到“钱”字,很多人都羞于启齿。
认为“谈钱伤感情”,甚至谈钱色变,仿佛面对的是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取得的,就不用觉得谈钱败人品。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好朋友一起合伙开餐馆,其中一个家境富裕,因此多出钱,负责找场地和宣传;
另一个手头的资金不多,因而多出力,每天起早贪黑去买菜,在厨房一忙活就是一天,晚上很晚才休息。
后来,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渐渐地开始赚钱了。可进行分配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多出钱的觉得他应该占大头,多出力的自认为没什么底气,虽然没说什么,暗地里却都觉得自己亏了,用心程度也大不如前。
餐馆生意变得惨淡,最后倒闭收场。
如果一开始就将“钱”摊开来讲,彼此商量,做好约定,也许最后就有不一样的结局。哪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争论,也比憋在心里不说更好。
如果已经侵犯到了自己的权益,更不用因为害怕别人说你斤斤计较而不敢谈,大大方方说出来。
钱可以坦坦荡荡地赚,不需要掩饰自己对金钱的追求;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光明磊落的态度,和能收能放的胸怀。
2拥有金钱,而不受制于金钱
一位母亲采用“金钱激励法”来鼓励孩子,只要多做事就能得到金钱奖励。
一开始,孩子做事确实积极了不少,主动将家务活都承包了下来。可渐渐地,母亲发现了不对劲。
孩子列出一张价位表,要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明码标价。以前让他帮忙拿快递,二话不说就去了,现在则要付给他“三元钱”。
对此,母亲后悔不已。
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是没错的,但需要加以引导,而不是让他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
如果只用金钱来衡量一段关系,那么这段关系则与生意场上的交易并无差别。
也许权势、金钱能令人敬畏与羡慕,但真正的感情,始终是以心换心。
讲究利益能使人精明,却不会让人真正地拥有智慧,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精明的人往往厚此薄彼,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智慧的人,会兼顾双方的利益,达到双赢。
作家傅雷在《傅雷家书》中这样说:“既然生活在金钱的世界里,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钱。”
拥有金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如果迷失在金钱里,将成为金钱的奴隶,反而受它奴役。
3用得其所,才是最大的财富
钱重要吗?
毫无疑问,生活在一个货币世界里,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也将寸步难行。
作家罗伯特说:“金钱不是罪恶,金钱仅仅是金钱而已。”
在我看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得其所”是金钱最好的支配方式。
这条路长四公里,是山区的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修了三个月,通车的时候当地人穿着民族服饰跳舞庆祝。
她说:“我做这件事,不是出于多么高尚的情怀,只是在画完的时候突然想到可以用这么一件事给自己做个纪念,且这件事值得做、我想做、又做得到,便即刻启程了。”
“有些事情,有能力实现并实现了,我觉得不是付出,是对自己的嘉奖。”
是啊,金钱用得其所,不正是对自己的奖赏吗?
可以是辛苦工作后,到喜欢的餐馆饱餐一顿,驱散一天的疲累;可以是订几张车票,和家人去一次旅游,饱览沿途的风景。
这种价值观取决于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没有定论,却应恰如其分。
有时候,听到人开玩笑说“我穷得只剩钱了”,笑过之后,是否也值得我们去反思,穷得只剩钱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这样的人常常被人戏称为“守财奴“,真正让人发笑的不是他们所拥有的金钱,而是他们对金钱的态度,像是金钱的奴隶,而不是主人。
古人常说“安贫乐道”,并不是说越穷人品越高尚,也不是因为一无所有而破罐子破摔。
“安贫”是对待现状的正确态度,不因贫穷而自卑,即使暂时无法达到目标,也不会去做违反道义的事。
格局越大,越光明磊落。
有一句话说:“金钱用得其所,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在货币的世界里,没有钱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但拥有金钱,却不代表拥有财富;拥有金钱,不意味着拥有快乐。
用得其所,为无价之宝;不得其所,则反受其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