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看到了教育之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看到了教育之美

2019-11-19 10:06:18 作者:晓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看到了教育之美

  这次,我读的是《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本书辑录了一些校长老师们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后的心得体会及对其教育思想实践过程。这些流淌着老师们的真情温情文字,让我再次走进那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令人憧憬的教育童话世界。这本书,使我对这位伟大教育家了解得更多更深,对教育教学本质看得更清晰明朗同时,我也看到一个伟人巨大影响力,在他的影响下,更多的老师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宽,更广,更远。而我,透过这本书,看到了教育之美。

  “人”——是第一位的

  杨朝莉老师的一篇文章让我深有感触——《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这个题目恰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今一些学校正在大行其道弊端——唯以分数英雄,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当成分数单,当成通知书。只要学生成绩好,万般皆好。学生成不好,全盘否定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是说教育要把学生个人成长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的心灵,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的角度教育学生。

  杨老师认为,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应做到三点:1、要给学生充分表现机会。2、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3、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她认为每一个孩子天赋能力爱好方面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先天差别的,不应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教师应善于发现鼓励学生在特长方面的发展,并给学生相当充裕的时间自由支配,这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结合杨老师说的这些,我在反思自己做到了哪些,差距在哪里。就第一点而言,我感觉自己正在这样做。课堂中尽量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让一个学生被边缘化,被冷落。读课文,背古诗故事会课本表演孩子们都有公平的机会,他们都能品尝到展示快乐不同能力的孩子得到不同的锻炼。这些年,我一直在贯彻执行不以分数评价学生这一理念,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孩子,分数不是他的全部,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怎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呢?而只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这是多么偏颇,又是多么无知的事呀。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即使那些考2分的学生身上也蕴藏着教师没有看到的其他方面的天才。是啊,我们教师不做分数的奴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之处,并不断鼓励,不断督促,使其在某一方面得到发展。

  杨老师说,一个明智,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时间,这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自己也应主动赢得时间,要提高学习效率。在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可读课外书,可参加科技小组等。这让我想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解放儿童空间和时间”的主张,他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可以说,这方面我做得很不好,在我的班级里,学生的时间安排得相当满,管得紧,掐得死,大部分时间由教师在掌控,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因为我担心学生不抓紧学习,会荒废学业,会浪费生命,我也一直认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利用时间。看来,我的认识进入了误区,这样不是对他们负责,反而是一种伤害生活是多彩的,大自然神奇的,闲暇才能智慧,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他们才能获得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获得更多的灵感情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时时记住这些,解放学生,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里尽情地呼吸

  “教育,首先是人学。”当我再次读这句话时,感到如此亲切温暖,如此心明似镜,它所散发出来的人文光辉,散发着的教育之美,一直深深感染着我……

  守望一方幸福

  读了唐科老师的《麦田守望者》后,心中一直徘徊着温暖与感动。唐老师初为人师遇到一个“差班”,学生没有学习的习惯纪律性很差。而一个黄同学每天在课堂上睡觉,盛怒之下唐老师大吼让他出去。后来,唐老师了解到了这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其中的真正原因,他懊悔自己的冲动。终于,在运动会上,他主动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为他递水,给他加油。天凉时唐老师还买帽子送给他。老师的关爱让孩子的心灵发生变化,成绩上升很快。十多年后,这个曾经让老师头疼伤心的学生成了军校的一名优秀生,他给老师邮来一件大衣让老师挡挡风……

  唐老师和学生的故事让我感怀许久,在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读到很多这样的事例。我想,这是真正的教育,它是真正触动心灵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

  孩子都有反复性的特点,教育是复杂的,不能一劳永逸。但只要教师心里永抱有一颗对学生的挚爱之心,只要有执着信念,我们心中那些“无药可救”的孩子们还是可以被感化的,会发生转变的。因为唯有真情才能触及真情,唯有心灵才能抵达心灵。

  唐老师说,通过这个故事,他觉得老师更像一位朴实老农,一个寂寞的麦田守望者。

  说得真好!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思想,摒弃浮躁,远离尘嚣,满怀爱心期望,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自己的“麦田”。

  多年前,我曾经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句子:“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愿做麦田守望者,看着我的学生,快乐而幸福地成长。”而今天,我再次告诉自己:“教育是甜美事业,我要用心经营,挥洒爱心,守望自己的一方幸福!”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这题目,很吸引我的眼球,因为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是每个老师向往追求最高境界,当然我也不例外。在文中,作者朱凤然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这样的观点

  观点1,让学生学会朗读。

  他说,课堂上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读,确定语调语气、重音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在把握朗读技巧的过程中,逐渐对语言文字有了敏锐的感觉力,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朗读应该积极指导,真正达到人与文相融的美妙境界

  其实,读了此文后我才醒悟,原来朗读对语文学习有如此重要作用。之前,我一直是忽视朗读的。其原因之一在于我自身朗读能力差,不能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正确而科学的指导。再次,我认为课堂朗读占用时间多,会减少其他内容的教学时间。而正是这样的思考,朗读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可有可无

  晚清重臣曾国藩有这样的话:“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期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此话正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意义,只有朗读才能展示语言文字的非凡魅力,才能让朗读者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朗朗的书声

  “老师们要声情并茂地读,放开读,不要以自己嗓子不好、读不好为借口而不读。”朱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重视朗读,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我也要放开嗓子读,不怕丢丑。而且,我还要认真学习“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课,使自己的朗读指导更具科学性,专业性、艺术性。

  观点2、叫学生学会质疑探究

  朱老师认为,“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朱老师的说法是我们大部分老师所认可的。我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进行质疑,但总有许多的课堂问题出现。比如:学生讨论了半天,有的蜻蜓点水地拣课文中的原句提问答案明显,跟不问一样;有的家伙偷懒,不动脑问课后题;有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没有讨论的意义。而这些问题一一处理吧,占用大量时间;不处理吧,下节课,你让他提问,则默默不语。这可成了两难之事。

  而朱老师的科学和艺术性体现在这里: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要细讲,对那些没有价值或者钻牛角尖的问题,老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积极评价,抑或在最后几分钟挑一两个稍做点拨,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不讲我的问题,而是时间不够用,这样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还合理安排讲解主次问题。

  而怎么解决学生的提问,朱老师这样做: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先自己思考解决。有时候,他们的解决方法是创新的,连老师和编者也没有想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观点3、哄学生读课外书,倾听大语文生命的声音

  第一次听说“哄”学生读课外书,真新鲜,怎么哄?朱老师说,他给学生读名著中的精彩片段,读到高潮戛然而止。这时的学生欲罢不能,兴趣高涨,老师再把书名告诉学生。自然,学生因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悦读起来。此外,朱老师还运用读书交流会和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引领学生的课外阅读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精心引领下,学生想不喜欢读书都难,语文素养想不提高都不行。朱老师的做法令我叹服,她用亲身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我想到,朱老师的做法我们都能采用,并且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够认真研究教学,也有能力把这门学科变成科学和艺术,体悟到语文教学之美。

  读书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读书是一次思想的启迪,《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让我看到一幅幅赏心悦目画卷,看到教育之美,而我的思想和灵魂则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升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我看到了教育之美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