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经典影评集
《柏拉图》是一部由Léonard Cohen执导,剧情 / 动作 / 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法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拉图》影评(一):一个小细节
很有意思!
其中有个细节,当他打开盒子的时候仿佛打开了禁忌的潘多拉,这是人类永恒的好奇心。终于在最后他自己进到盒子里面的时候才知道上一个盒子里的究竟是什么,是和他一样充满好奇的,勇敢的人,他们都有共同的选择,冲出现在,走向遥远的新世界,不管结局如何。与此同时,下一个来探索的人,出现了。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困在二维空间的人,我们正探索着更高更深的知识,有些东西在触碰到之前,根本不会发现,或许我们也终将永远无法达到,但同样我们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未知的勇气,前路漫漫,不负内心!
《柏拉图》影评(二):这一切
这一切就是寻找“真理”的过程 个体生命或者整个人类一直在经历的过程 不断去寻找 就好象那个人一直在追那个盒子但一直无法追到。
当他在纯二维世界里(全都是二维的动画部分)那里好比人类“意识”的世界, 在意识里他的形状是“实体”的 因为意识里也有“三维世界”, 他貌似“得到”了“真理”。但出了意识后仍然没有“得到”盒子 因为唯物论而言他仍然是处在平面的二维世界
直到“大浪淘尽”后(纸的海浪效果很棒)当那个人到了“终点”的时候 他自己在最后画出了“真理”, 他变成了盒子本身。 后面的人看见了这个盒子 然后是永无停止 因为这一切就是一个“过程”。
我想这也便是这一切的意义——”真理“本身不是这一切的意义 追求”真理“这个过程才是。
《柏拉图》影评(三):转b站
「哲学意义新解」 文 | 徐定翔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他认为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按照这种投影理论,现实世界是低维世界,理念世界是高维世界,因为低维世界是高维世界的投影。 从这个角度看,哲学的意义就变成了:在低维世界里揣摩高维世界(就像片中的小人一样)。这就解释了哲学为什么这么抽象,因为哲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低维世界的我们不曾见过的东西,是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高维世界的东西。 现在你大概也明白这个短片为什么叫《柏拉图》了吧。好了,如果你觉得这个短片脑洞还不够大,推荐看看我翻译的另一个短片《大脑越狱》,在那个短片的置顶评论里我讨论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av12011683 捣鼓文字,翻译短片,力争有趣,保证没用,欢迎关注「尽整没用的」 文 | 徐定翔
《柏拉图》影评(四):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
《柏拉图》影评(五):黑白映像
先从柏拉图说起吧,柏拉图本来不叫这个名字的,因为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体育老师,觉得他身强力壮,就叫他柏拉图,有宽广之意。
柏拉图的众多理论里有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然后说这个短片。
短片中的人物一开始画各种各样的正方形,但都不满意,他绕着自己的作品看来看去都不满意,我们可以注意到,他只要一开始画一部分,自己就会被挡住一些。这是因为他是一个活在二维世界里的人,一直想要创作一个三维世界的立方体。
之后他终于画出了一个看起来有希望的形状,在上面加了几笔就有了立方体的样子,但其实那只是一个影子而已。
于是就看到了一个立方体出现了。
那个人物所处的就是所谓的“现象世界”,而立方体是“理念世界”
之后人与立方体进行了一系列的互动,人想观察这个立方体,甚至想影响他,但都没有结果。立方体是不受影响的。
立方体撞击了平面,出现了一个大立方体,但对于人物来说,他只是存在于表面的,走不出那个表面。
终于,一个新的撞击,把大立方体撞击回了卡片的样子,这时候可以注意到,人物已经有了影子,他很新奇。他小心翼翼打开小立方体,但是没有抓住,他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二维世界。他试图 抱起小立方弹回三维世界,但在追过去的时候,又回到了二维世界,他试图通过自己世界的延伸来追赶小立方。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折腾,疲惫,坠落,他又回到了原点。
他似乎有所领悟,制作了一个六面体的外壳,很自然的站到了里面。
这一刻,终于实现了一个轮回。
这就是人们在探知真理的过程。我们站在现象世界里一直追赶理念世界的那些真理。其实那就是我们与我们的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