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锦集

2020-01-10 23: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锦集

  《观看王维十九方式》是一本由[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著作,纸上造物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9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一):这个译本是对之前陈东飚译本的翻译

  之前看的是大神陈东飚的译本,精彩极了。相译者光哲也仔细研读了陈东飚的译本,还听说这本书的出版也是因为陈东飚的那个译本而引起的。有一个之前的权威译本在那里,会使得后来的译者容易许多,但也更难办了,这本书的情况就是这样。读后整个的感觉,除了要从英文翻译这本书,还要对陈东飚的汉语译本也进行翻译——这当然是出于怕被指责为抄袭的顾忌——对照一下的话,会发现这本书的译者很刻意地不去跟陈东飚译本的汉语表述发生重合雷同,而只是相似。而仅仅这一点,就已经让人不能信任这个译本的汉语表述了。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二):好像在深山里走了好多遍

  读之前以为是枯燥学术。读起来却是笑着并一气呵成。好一个尖锐作者(同样尖锐的译者朋友大概在翻译的时候也暗爽吧)。但也只有尖锐的人才能带更深更透的观看事物

  very因吹斯听,收获很大,却也少许伤感诗歌果然还是不要翻译的好(不管是什么方向),但是谁都想贪婪吸收全世界美好。翻译语言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挑战造物者,但人类做到了,不过只能止步于信息艺术还是太难,有需要、没必要

  突然觉得过去读过还算写意的英文诗,都瞬间变得还是太写实了,可能因为毕竟只能看懂现代,古英文诗也许感觉会不同吧。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三):鹿柴 苏州话翻译

  空蕩蕩格山咾看不著人,

  別過教廳著有人講張;

  太陽光照森林裡廂,

  光線返照老清也苔上頭。

  原文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温伯格点评了19种《鹿柴》的英译版本,也有德语的,荷兰语。 有位教授(温伯格称他为愤怒教授),愤怒教授点评了所有温伯格的所有点评,而且还自费出了本书,发表了一篇论文,并在某个学术会议演讲。 不知道王维听到后会怎么想? 復照青苔上。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四):翻译与诗

  温伯格摘录和评论了王维《鹿柴》一诗的多个翻译版本(主要是英文,也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分享自己对汉语、古诗和翻译的一些看法受益匪浅,也有不少共鸣,摘录如下

  这里讲到汉语的名词无单复数:玫瑰,可以是一朵玫瑰,亦可是所有的玫瑰。

  讲到第一人称缺失,通过消除诗人独立意识,读者的体验普遍而广大,又即刻而直观

  讲到翻译:这些翻译是原作亲属,而非克隆,原作与翻译之间,如父如子。

  翻译是精神修炼,靠的是译者自我的消解:奔向文本的一种绝对谦逊。坏的翻译,从头到尾都是译者的声音——即是说,见不到原诗人,但闻译者的聒噪

  翻译不只是从字典到字典的跳跃,还是对待诗的一次重构。如此,无论语言,一首诗的每一次阅读即是一次翻译,深入读者理智情感的翻译。没有读者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不同的。人不能两次读出同一首诗。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五):诗歌的翻译

  记得进修的时候,讲英语笔译的老师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出了一道题:唐诗翻译。之前我读过一些英文的诗歌,对英诗的格律押韵略有了解,所以想通过“押韵”来获得高分~

  成绩出来之后,我们也收到了老师批改的卷子~我必须承认我们的老师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师德师风也是一流的~批改期末试卷再下发,他是我们进修班里唯一这样对待我们的老师~

  我拿到批改后的试题,首先就去看我最后的诗歌翻译~可是,这道题我的得分很低~我当时并不理解低分的原因,不过现在我找到问题根源了:

  1.过于刻意追求押韵:我发现在本书中,很多译者都用了押韵,但是效果不一定都好。最好是先做到自然,再根据情况去押韵;

  2.没有翻译出中国诗词意境:由于我考试的时候过于重视词汇使用,因此忽略了营造诗歌的意境,所以味道全无~本书中大量诗歌译本无法周全意思和意境,这也是诗歌翻译的难处,如能成全,那再好不过了~

  诗歌难译,不过也最考验译者的功底,希望自己的语言和翻译水平更上一层楼~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六):一些疑问

  07 页

  “对帮助开发这个系统[指汉语拼音系统]的罗马尼亚人来说”,译注认为是笔误,并补充汉语拼音系统采用罗马字母。这个补充未免有些奇怪。作者当然知道汉语拼音用的是拉丁字母,“罗马尼亚人”是“罗马人”的笔误?也很奇怪。罗马尼亚语早已改成拉丁字母,但拼读规则和汉语拼音不一样个人觉得应该是另外有一种语言 zh、x、q、a 的发音类似汉语拼音,但作者记成罗马尼亚语了。至于制定汉语拼音系统是否有外国人参与参考过哪些语言发音,待查。

  ----------3 月 12 日补记----------

  今天看《南腔北调》,有如下说法:汉语拼音主要是为本国人服务,其拼写法是否符合外语习惯不再重要,[中略],新的汉语拼音用上了全部 26 个字母,[中略],老外会怎么读本就不在考量范围之内。

  (在书店看的,没记录页码篇目,待补充)

  ---------------------------------------

  25 页

  “尬问”这个词,有些出戏。

  47 页

  ick out 译成“认出”不妥,作者明确说明“这动词让人不可避免地想到蟹与田螺吃法”。本书译诗的中译应该为解说服务,而不应该追求自身的诗意

  “该译本来自一个三卷本套书,出自同一个译者,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也是奇怪。”——不知道作者在这里奇怪什么。

  49 页

  “王维的每一个字都翻译到了,且无任何添加,而翻译又以美国诗歌而存世。”——“以美国诗歌而存世”,不懂。

  53 页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都不曾利用到一个汉语翻译的语料库。”——不懂。看后文,应该是指西语和葡语译的汉语文献太少。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9 年 2 月 第 1 版)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七):一首小诗的卍解

  我个人是极喜爱鹿柴的,

  书房即鹿柴:

  这是一个明亮时刻

  诗的质地异常纯粹干净

  而层面深邃

  历经前四首的晦暗(衰柳、秋色、不知、暗入),

  诗人在这里写出光。

  诗人的知觉敏感,当他——

  遮蔽了一半视觉(不见人),

  如盲人般仰仗于听(但闻人语响),

  他得到了人世的层层影:

  青苔上的返照。

  这些返影,青苔上二维化的人的影像

  是人的——

  不见之相见,

  不对话之倾听,

  不寒暄冷暖

  借助深林光的幽冥之照,

  失明馆使人洞察

  前四首的

  悲伤(空悲昔人有),

  惆怅(惆怅情何极),

  失落(不知栋里云),

  幽怨(樵人不可知),

  其间微小的——

  Och,

  在复照之间,变为山川境的——

  Wow.

  这是探入幽山所得明境。

  戏剧有一种高级高潮设置,叫做“反高潮”,即高潮处反而极静地攫住观者

  鹿柴就是。

  而这本青苔的材质所造的小书,

  数十种翻译、回译,正是一种“人语响”的“复照青苔上”;

  从文本翻译到排版装帧,简直是可以触摸的鹿柴本身。

  极简的材料做出极丰富的观看,成就一首小诗的卍解,太美好了。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八):观看王维的第二十种方式

  Deer Forest

  Empty hills, no one in sight,

  ut some whispers come.

  The sunlight pierces the deep forest,

  And it shows again upon the mossy ground.

  ——Zhong Sheng, 2019

  -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8.5[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 2019 / 纸上造物|商务印书馆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九):莓苔 与 青苔 ,及“文言古典主题”是不是就是非现代的

  对于《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苔”字,清代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注:“一作“莓””。就词意而言,“莓苔”与“青苔”无别,然就诗韵和诗意而言,其差别就很大了。李俊标在其编选的《王维诗选》中说的颇有道理:“青” 字轻而意淡,与整体诗风浑融;“莓”字则重而意浓,难耐(颇似此书中温伯格 对帕斯翻译此诗为西班牙语时将musgo改为青草的评析,认为西班牙语的苔藓 读起来黏黏糊糊,让人不舒服)。这种对于文字的敏感是看这本书的“细部 ”所需要的(整体的体会似乎难以确说,要人自悟)。

  李东阳说此诗“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虽然小学就要学《鹿柴》,但其实体会到其好却并不容易,可能读很多年书也很难准确把握。再加上看外文翻译的古诗和看外文的原诗似乎是两回事(中国古诗的世界是独立的,深密而淡远的,翻译为白话都不容易),导致虽然基本可以看懂这本书里的英文版本但却不太能感觉到中文原文里的意味,反倒是像在看现代西方诗人或现代东亚诗人的诗作,甚至说此书里的多个翻译版本不是《鹿柴》而是别的、新的、另外的诗似乎也不过分。

  看不同的语言翻译版本还像在换着角度看“鹿柴”,很是奇妙,可以发现新的东西,也可以看到以前忽视的东西,也让人重新审视王维的原诗。

  此书的第12首评析里提到胡适1917年的“汉语的文艺复兴”,他主张拒绝文言文和古典主题,选择白话文和“现实主义”。但你看西方现代诗诗人反倒把中国的古典诗“看做”现代诗,学习、研习,并进行此类的写作,比如意象派 、加里·斯奈德, 但现代的中国诗坛主将反对(至少不主张,这是可以理解的,其意在推进诗歌语言的发展)用五言七言进行“现实主义”写作的(多会批评其是在拟古而非是写当下的感受,或者说要用“当下的语言”,就好像现代人应该 用智能手机,而用五言七言或词 是拒绝用智能手机——不是批评是在反思 是不是用“传统”的形式不能写“现代”? 不将其作为主流可否作为一个不被隔离不被歧视的旁支?这是否会阻碍诗歌语言的发展?),那是不是用此书里的翻译为英文后又翻译过来的中文样式进行“现实主义”写作就不是“陈腔滥调”了?

  最后要夸一下本书的封面版式,不算内容我已经认为它是我读过的最舒适好看的书了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读后感(十):提品味,这是一份完美礼物

  应该是某个睡不着的深夜下单然后了,今天意外收到。实在是太丧太累不想工作了,用了极短的时间看完,看懂的懂了,看不懂的再给一天也看不懂。

  记录了各路大师用19种版本翻译了王维的《鹿柴》,一遍看下来觉得第8个最好听用词也美。

  Deer Forest Hermitage

  Through the deep wood, the slanting sunlight

  Casts motley patterns on the jade-green mosses.

  o glimpse of man in this lonely mountain

  Yet faint voices drift on the air.

  1. 其他版本中,觉得有些专业评论神他妈有道理,如“在自然中,山、人语声、日光、苔藓,皆是平等如一。要在英语中保留这种无我之感,必须要借助于‘被动语态’:On the empty mountains no one can be seen.”

  2. “汉语中一个单音节词(常常是一个字)只有放在句子才能理解:这或许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语言基础——中国哲学永远基建于关系而非本质之上。”

  3. "可以说,把一首诗翻译成英语,便是一种重写......我们对它的欣赏(或者不欣赏)与我们对原诗的反应相同:或者敬畏于其用语微妙复杂,或者失望于其粗鄙与拙劣。"

  要是长大了知道能写好诗这么有用(没用),上学的时候应该多背几首的,rapper背韵脚打battle也是有用的啊。不过似乎年纪不够大也看不出好来?一个精美的恰到好处的册子,装帧没有过度设计和浪费,轻薄优雅,里面还有大量纸是为了让读者自己试译么?我第一反应刘瑜要是收到这种表白礼物能当时就开心地露出姨母笑来,整个册子从外婊到内涵的气质,大写的刘瑜了。作为礼物它大叫着非常好的品味,跨时代浪漫,而且里面有淑女一样的克制和收敛。

  临出门前憋着尿用15分钟也是要试试的,打算多抓鱼把书出了(从不卖书的),希望一个可的人能收到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