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负重,谁之过?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谈的是学生在校时间被严格约束的问题,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被学校进行了细致的切割和划分,以至于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最后倡导: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样的文章看得多了,就成了一个规律,大都是出来使劲儿吆喝一番,最后是不了了之。也有大谈一番感慨的,说是学校的,或者社会的,或者家长的,也或者是老师的问题。
其实——
我觉得不是老师的问题。因为老师们总想让自己的学生更加优秀,能够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多一些。但凡是通过学习的路径最终取得优异成绩的,上了好的大学的学生几乎没有说自己的老师当年做的是不对的。除非是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严格管教的时候暗暗地给老师起个外号解解气,但终究还是比较感恩严格教学的教师。
看到批评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很委屈,因为他们也很想较为清闲的就让学生的成绩非常优秀,也很渴望自己早上八点钟才上班,下午五点就下班,而自己班级的学生却还是能够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但——,可能吗?如果真可能的话,恐怕就没有衡水中学的“神话”了。什么是神话?神话真的是衡水中学的老师们牛的不得了?手指都有点石成“金”的功夫?给个什么样的学生就可以整成个一本?那就不再是神话,而是瞎话!
不可否认,所有的“神话”都是汗水、辛苦、勤奋、努力的代名词。
不信看看鲁迅先生,迅哥小时候还因为没有完成功课而不能与三喜等小伙伴去看社戏,而最终在家人的看管下直至背完生书,最终在大半夜再由三喜他们划船去看社戏,也才有了我们初中所学习的课文《社戏》。而三喜和其他一同偷吃豆子的伙伴呢?他们的童年倒是清清爽爽,绝对的“素质化”教育,最终却“泯然众人矣”,如果不是周树人后来成了鲁迅,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恐怕我们绝不会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些个“人”吧。
钱钟书先生去牛津大学读书,是带着妻子杨绛先生一起去的,他们两个最快乐的事情是比赛每天谁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的书多,如果不是这样,著作等身的钱钟书先生的眼镜片也不会与他所拥有的知识一样厚重。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我所喜欢的一篇文章,其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令我唏嘘不已,那么冷的天还要抄书,并且还要小跑着给人送回去,这不是千辛万苦是什么?就是这样,才铸就了宋濂大学士的机遇,才成就了他明初三杰的地位。
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谁能够轻轻松松就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谁可以躺在摇椅上,喝着信阳毛尖就能够拥有无限风光?绝不可能,任何人的成功都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习总书记曾经强调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那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成绩都是奋斗出来的!
其实讲“减轻学生负担”,社会、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没有不愿意的,倒是要给一个办法嘛,一个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的办法,好让我们既轻松又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啊,但如果不是这样,只是发发牢骚的话,就不如闭上嘴巴什么都不要讲,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其实发牢骚的那些个人,哪个不是外面大吹大擂“轻松”“减负”,回头给自己的孩子报这个班儿,那个辅导的,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娃最后没有好的高中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