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点》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下午五点》是一部由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执导,Agheleh Rezaie / Abdolgani Yousefrazi / Razi Moheb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午五点》观后感(一):听不懂,但不弃权
驴子你狠心啊,把这么一部内敛包容的电影扔给我,却不发一句中国话,偶只凭人物的动作,表情,背景,还是搞不定关键词句,主题思想啊~:(
女主角脱下白色的modern鞋,踢走土布鞋,一个人在走廊里跳格子,跳得偶心都酸了。。。。。。
影片的题目来自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一首纪念一位斗牛士悲惨死亡的诗歌。这种联系跟片中那些女人的蓝色面纱一样隐晦。影片中用阴郁、忧伤的目光,审视了那里的贫穷、饥饿、拥挤,当然还有绝望中的希望。那些身着蓝色伊斯兰罩袍的女人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方式,让人想起阿富汗那些闻名于世的矿场,直到19世纪,他们都是天青石唯一已知的来源。而在西方世界,有关圣母玛利亚的绘画中,有许多美丽的蓝色都用天青石颜料绘制。她们穿着天空的颜色,来自阿富汗。谁也不属于天堂,她们无望像蝴蝶那样羽化变形,甚至无法让人发出声音让人间听到。
《下午五点》观后感(三):下午五点
一个阿富汗女孩将长长的蓝色罩袍撩在脑后,换上只能偷偷穿的白色高跟鞋,打着伞,站在台阶上,宛如一个女王,用不熟练的英语大声和台阶下的巡视大兵说着“Hello, mister.How are you?My name is Nogera(音).What is your name?”。风吹得她的罩袍呼啦呼啦作响。大兵却回了一句法语pardon。那一瞬间,突然就有一种壮烈席卷而来。
她问了能见到的从外地来的人,“你们的总统是男是女”,“你们的总统叫什么”。她甚至要来了总统竞选演讲稿,想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能得到支持。阿富汗女性能不能当总统,她曾就这个问题在“学校”和人辩论。戴眼镜的女孩儿曾和她有相同的抱负,却被街头炸弹夺走生命。她看着死去女孩的黑白照片,良久,放下面纱,在想些什么呢。
来自阿富汗的、巴基斯坦的、法国的人们总以各种理由对政治避而不谈。他们自顾自的念着真主,念着宗教,念着牲畜、儿子和丈夫。只有她,一腔孤勇,如初生牛犊。
她念着诗人送给她的“下午五点”,离喀布尔越来越远。她要去哪里,她的命运又通往何处。
《下午五点》观后感(四):你们都是一样的
诺切拉决定竞选,在喀布尔的街头她的新男友陪她去照相,但老板说:你们都是一样的。是的,这个国度的女人不能轻易掀开头巾,带上蓝色的头巾,每个女人都是一样的。
又是一部很喜爱的伊朗片子。伊朗电影吵吵闹闹的,就像早年的香港电影,那是伊斯兰国度集市和街头的声音。在这个缺乏娱乐的国度,集市的熙熙攘攘是一种让人感觉踏实的声音。
伊朗电影也是这样。伊朗电影的叙事简单,但是节奏都很快,每分钟都能感受到事情的向前发展,让观影者快乐或者忧虑。有些国内的电影,节奏拖沓,有浪费胶片的嫌疑。
《下午五点》是一部很简洁的电影。女主角诺切拉想上学,但是最后她上不成了。她想自由的恋爱一场,但是最后她也谈不成了。她或多或少的是想继承班上一个遭到炸弹袭击身亡的小姑娘的遗志而想去竞选总统,但是她还是做不成。甚至她生活改善的唯一希望——在前线当司机的哥哥也在回家的路上被炸死。在战后的阿富汗,貌似一切皆有可能,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女人,什么都没有可能。这不是一个百废待举的时刻,只是百废而已,让人倍感忧伤。虽然诺切拉是那么的美。
但是,别忘了,你们都是一样的。这是一场宿命。终结了诺切拉的所有美好梦想。
尤为让人感动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莎米拉。这位伊朗电影世家奇女子在多年前以《黑板》感动了戛纳。《黑板》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让人震撼。相比《黑板》,《下午五点》的仪式感没有那么强烈,但在节奏和叙事上的把握越发的娴熟。
《下午五点》观后感(五):悲凉如此,心何以堪?
流动的影像或许更能把真实生活残酷的一面更血淋淋的展示在人们面前,特别当这个生活中的故事是个悲剧的时候,美好的事物就这么在你的眼前被慢慢折磨直至凋零,在绝望中的痛甚至能让我们窒息。
阿富汗人民不幸成为了悲剧的主角,而这次由持枪的男性换成了羞声掩面的女性。阿富汗是个不屈不饶的民族,他们的战士的确只能被打倒,永远无法被打败。而也就是在这个荒凉贫瘠的土地上,阿富汗的女性们似乎只能做男人背后的角色。
片中的诺切拉志存高远,不甘心做这样一个丧失太多权利的女子。她背着父亲上学,甚至想在阿富汗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成为女总统。但是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又总是那么残酷。他的父亲是个虔诚的伊斯兰信徒,甚至把瞧见其他女人面容作为一种罪恶来看待,他深知在这个国家女人们该做些什么,并坚信这些。诺切拉自然不敢冒犯父亲,可是所谓的女权连家都走不出去,更别说做总统改变而今现状了。
在民不聊生的土地,劣势群体的善良就如同荒漠中的金子一样没有半点价值。诺切拉是善良的,她和难民们分享庇护之地,却又因此而再次流离失所。他们在飞机残骸里住过,在被炸毁的居民楼住过,甚至到最后露宿荒野。可以说是这样的处境让诺切拉对总统梦久久不能释怀,依旧迫切的想知道总统是如何演说的,那位法国士兵的回答毅然干脆,我不知道。到此时诺切拉还活在理想中,大部分人都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他们要么正在为更好的生活奋斗,要么正在躲避生活的痛苦。政治永远不是每个人都能谈论的话题,更别说参与,而且是需要法国人或者美国人来“解救”的诺切拉(当问道这个法国士兵为何在此地时,他无奈的说道,“因为你们。”)。
一个民族的力量来自他们身体内流动的热血和内心顽强的信念,当他们放弃抗争宁愿接受某种宿命时,他们接受思想上的奴役,便再也无药可救。“所有的女人都是一样的,你们应该呆在家里,洗衣、扫地、做饭,人们会嘲笑一个想当总统的女孩。”是的,在这样一个女性需要掩面而生的国度,每个女性都是如此相同,任何杰出的可能注定要被扼杀。可怕的是,这样的想法并非仅仅出自男人们的脑袋,生活在其中的女性们更多的是默认和妥协。诺切拉与女同胞们舌战,又获知另一位渴望成为总统的女孩惨遭杀害,在加上父亲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诺切拉眼眶湿润,她也觉得这或许真的只能是奢望。
在生活中几乎见不到诺切拉的笑容,只有在涉及到她的总统梦想时,她才会表露出一丝难以言表的憧憬和渴望。但其实她渴望的却不仅仅是这些,她想要美好的爱情,她想要欢乐的童年,可是这些都仅仅是奢望而已。当诺切拉在废弃的居民楼里光着脚在跳格子时,那种无奈和凄凉袭满整个空间,或许只有像脱掉鞋子那样扔掉所有的束缚,诺切拉,亦是整个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才有一线光明。
其实诺切拉的父亲也同样是个阿富汗男性的典型,他们没有太多类似于女性权利的丧失,但他们的日子却也异常艰难。在这样一片荒凉贫瘠又战争不断之地,养家糊口已是万难之事,又要饱受生命威胁和丧亲之痛,男性的压力近乎让他们喘不过气。在得知儿子噩耗之后,片中的父亲几次与他心爱的马儿交谈,“你无法理解这些,因为你只是动物,整个世界都在渎神。”他心理有悲痛、有愤怒、有孤独,只是这些只能他一人承受,没有理解的人可以来分担他的痛苦。因为整个世界都在渎神,整个世界都是痛苦的人。
影片最后非常的悲凉,一路上诺切拉一家失去了马车和婴孩,在荒漠路途中,他们遇见了另一个受难者,他要去往坎大哈反对把本拉登交给“异教徒”美国人的会议,他认为本拉登是他们的客人,即使如今在阿富汗掌权的是塔利班。我不知道这代表了怎样的悲剧,我只是知道,美国人来到这片土地上,自以为“解救”了这些困苦的人民,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也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高声呐喊所谓的为了自由、为了和平,而事实上却做了太多为了自己、苦了别人的事,阿富汗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http://www.gmw.cn/01wzb/2005-04/07/content_211359.htm这是一则严肃的幽默,无奈而又可悲)。
看着一家人在荒漠中渐渐消失的背影,听着诺切拉轻声呼出的《下午五点》,心头一阵触痛,这位父亲寻找的庇护之地,真的就是他们前行的方向吗?而诺切拉始终放不下的理想,又会离她有多远?
附上随屏敲下来的这首诗《下午五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了段,仅供参考:
At Five in the Afternoon
-----
It was exactly five in the afternoon
The rest was death
and death alone...
I want to learn to cry like river
Take away the corpse of ox
y soft cloud
And deep river
Afterwards, we don't know ox
or fig tree and horse
or ants in your home
ecause you have died forever
Ah, that fatal five in the afternoon!
It was five by all clocks
It was five in the shade of aftern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