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花遍野的图书馆
向善,向美,向远方
◆ ◆ ◆
清晨六点
1
去年除夕前一天,这座平时车水马龙的城市,已经变得熙熙攘攘,路上的行人,都行色匆匆地往家里赶。
我下了班后,其实也想径直回家。因为忙完了工作,也终于放了假。但犹豫了片刻,还是决定去一趟图书馆。
这种感觉很微妙,风雨无阻的这几年,我爱上了这个地方,每当簇拥在书海,就像回到家般的亲切。
就在第二天,全国的疫情越来越严重,图书馆也暂时关闭了,那时我还庆幸,幸好在最后一天去了一趟,因为等到开馆,估计要很长一段时间。
2
记得5年前,图书馆还在旧址,那里斑驳的墙壁,泛黄的灯光,老旧的书籍,都让我无比怀念。
每一次去到那里,在每一个书架的拐角处,在每一排书与书的间隙,甚至在每一个吉光片羽思考的瞬间,我都感觉自己离古人是那么近。
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遇见一个老大爷,他带着老花眼镜,两鬓已经斑白,但手里却拿着一本泰戈尔的诗集。
那一刻,我在想,在这个年纪,还读得进诗歌的人,内心一定是充实,饱满,且幸福的。
后来图书馆搬了新址,不仅藏书量惊人,甚至外观也非常大气,开馆那一天,门口排了好几千人。
记得那天是周六,其实我也去排了一会队,但人太多,于是我就先走了。
当时我就在想,也许在这里来排队的人,大多是来凑热闹的,这个新鲜劲儿一过,也就不想来了。
但那天我之所以去,就感觉是去见一个久别重逢的老友,因为我实在等了太久。
但我之所以走,恰恰是因为我知道,我一定还会再回来,并且一定是那个最忠实的读者。
3
我常常觉得,一个人的深情,不仅仅只能对人,其实他还可以对某个具体,亦或抽象的事物。
而我对书,恰恰有这样的深情。
尤其是那些经典的古籍,以及一些真正触动到我内心的作品,每读它们一次,我就感觉自己,又重新活了一次。
在图书馆,我遇见了法国作家黑塞,因为一本《荒原狼》,我读了他全部的著作。
也庆幸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遇见这么一位,真正的灵魂作家,以及那一句足够深刻的名言。
“对于每个人来说,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有其他的路,都是都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而经由平时在图书馆借的书里,我发现了法国艺术家杜尚,发现了中国清代画家石涛,还发现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也许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著作,早已流芳千古,被众人皆知,但那种在机缘巧合下的相遇,却是另外一番别致的美好。
就如许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可是真正看过《红楼梦》的人有多少?
也许你大概知道书里有贾宝玉,王熙凤,贾姥姥等这类性格鲜明的角色,
但在书中与人物的近距离接触,乃至反复去斟酌,去推敲,去真正了解他们,这样的过程和感受,绝对是难忘的,也是不一样的。
4
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陪着我去到图书馆。
当我们从图书馆出来时,我一边走,一边兴奋地把自己新借来的书,一本一本地拿出来,翻给她看。
朋友说,我发现你借了书,就像小孩子买了新衣服那样开心,跟你平时表现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大概,我对书的喜爱,就是这样的溢于言表。尤其是在许多不经意的选书过程中恰逢了一本好书,整个人就会感到特别的满足。
记不清,一个人从图书馆再到工作的地方,独自走过了多少个来回,也记不清,每一次在路上的心情如何,更记不清,这几年自己究竟读过哪些书。
总之,在无数个细雨纷纷,烈日炎炎,冷风飕飕的日子里,依旧没有磨灭我对书的依赖,热爱和虔诚。
有一句话说,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许多时刻,我在书中,其实是为了找到那个平和,安静和坦诚的自己。也是为了在书中,去遇见那些伟大的思想和有趣的灵魂。
更是为了在书中,去妥帖安放自己的肉身,以及去寻找那些在心中,始终坚定不移的希望和信仰。
如果有前生,我曾经一定是本书。如果有来世,我愿做一本真正给人以启迪,以触动,以思考的好书。
写于20.2.7
- END -
作者:李思圆,新书《生活需要孤独感》正在热销中。微信公众号:温暖的女子(-312),新浪微博:@饮水-思圆,专栏作者,写安静从容,有温度,有力量的原创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