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事片创作六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故事片创作六讲》读后感100字

2020-02-09 23:2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事片创作六讲》读后感100字

  《故事片创作六讲》是一本由王竞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片创作六讲》精选点评

  ●一天看完,很有收获内容与时俱进编排得很系统,适合在略读完认识电影之后做精读笔记个人感觉讲的最好的是4,5两讲。不过作为教科书,很多地方还是有太多个人偏好了(比如第一章)。

  ●第一讲,出乎意料的小精彩,差点了他要讲电影。 对比纪录片创作较多的影史案例,这次王竞老师自己作为电影导演实践经历名家名作的相结合,八成内容都是在围绕自己教学和拍片后的思考,显然在故事片方面他是更有经验的,值得再反复琢磨琢磨。

  ●这是一门关于创作思维的课 这是一本针对实际问题的解惑之书 教真实创作处境出发 构建故事、塑造人物确立风格设计影像 通过电影化的方式传达主题意义

  ●看起来很舒服,符合人的阅读习惯。叙事确实重要,但真的真的很难把握

  ●电影入门必读教材

  ●帝都拥挤的四号线,摇摇晃晃举着, 美容院等位的空闲,看完这本书, 精彩的片段,忍不住轻轻的读出声。 好东西憋在里,太难受,忍不住想分享给大。 关于编剧的故事,书中说:我不反对剧本想象力,也不反对可能是个奇幻故事,甚至可以接受你说第一个上月球的其实是中国人,但是故事必须给出一个可信背景合理解释,面对一个缺少可现实维度完全天马行空的故事,我觉得无从下手。 摘录书中最让人感动的话跟大家分享:正如对一些国家疆域来说,出在国境线最边缘的某个小岛往往比其他区域有意义,因为它定义了这个疆域的边界。有次上课,学生告诉我,他们没有看过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我觉得是这是一个不能原谅缺失,因为在我看来,尽管电影史上有成千上万优秀的导演,但有些导演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正如那些标志的小

  ●清晰结构漂亮通俗易懂需要再看再揣摩一遍

  ●虽然我并不曾冒出过导演的念头,读到这本书时,真的是惊喜莫名的。对于我来说,正经事是教书,写作是业余爱好。对于业余好,我想在余生有所发展。而《故事片创作六讲》就给我的写作以一定的启发。关于“人生的意义”;关于剧本创作的“四诊法”——判断、阅读、调研分析,尤其是王竞首创的“斜坡法则”;关于电影里的台词……我个人觉得,真的对于写作大有裨益。 当然,如果恰好是一位有相当基础的电影拍摄者,他将从本书中汲取非同寻常营养

  ●7.0。18年12月29日

  ●作为教材书,真是可读性非常好的一本了。(还用中学物理来解析剧作,非常形象,对艺考生来说,既学了电影,又巩固了物理知识 。。)

  《故事片创作六讲》读后感(一):所有的生命都需要一个故事来填充

  我们对故事有着天生的兴趣。还在咿呀学语时,我们的小孩便喜欢听大人用儿歌形式哼唱的故事,比如“摸摸头,光水牛,水牛老倌拔菜头(指萝卜),拔到暗(黑的意思),只一担,走到半路打脚绊“,懵懂的小孩不一定完全听懂儿歌所讲述故事的内涵,但他(她)们却从中得到快乐的信息。 人终期一生都在现实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人生可以由数的故事组成,每个人身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故事。当然每个人的故事各不相同,有精彩,也有平凡,无数的平凡也可以结出精彩的果实。 自古以来,有太多的文人墨客拿起笔抒写自己或他人的故事。也幸亏这些故事,让我们能纵观古今,涉猎中外。 所以,故事记叙着人生的意义。正如《故事片创作六讲》一书的作者王竟老师所说:“所有人的生命都需要一个故事来填充”。“人生需要叙事,你的经历如果不与某种叙事沾边,就好象没活过一样。”

  既然故事至于人生如此重要,那么讲好故事、演绎好故事便成为一种必需。讲故事,从本质上就是一种再创作,它应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挖掘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之于社会的内在价值,那么我们的故事才有份量和魅力。 叙述故事的目的是引起他人的兴趣,最终达到影响他人的目的。我曾经以为讲故事即是还原事实,其实不然。当我把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原原本本用文字记叙下来去投稿时,却发现并没有得到编辑的认同。后来我慢慢明白,一个事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同时也可以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无论用文字还是影片来展示,都需要用艺术的手法。 有幸见到《故事片创作六讲》一书时,我有一种一见倾心如获至宝的欣喜。当我于周末休息的时光坐在落地窗前打开这本书拜读时,我发现这是一本我所读书中难得的好书之一。 作者王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教授,主讲“纪录片创作”、“故事片创作”等课程,有着丰富的创作和教授经验,同时又是一名“学院派”导演,曾执导《万箭穿心》、《大明劫》等多部影片。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该书看似娓娓道来,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耳目一新的感觉,书中丰富的知识点,让我这个没有写过剧本、更是同电影制作离得有些远的人受益匪浅。 该书分六大部分,从人生的意义、讲故事的人,从现实到银幕,谈人物的构建、剧本的创作、如何甄选演员和表演等多角度讲授故事片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技巧。 每一个人都需要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当你去面试一个岗位抑或向上司或他人阐述某个事项,表达某个主张时,如果你擅长用生动的故事,那么就更容易打动对方,达成心愿。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一个故事来填充,愿你的故事精彩到嗨。

  《故事片创作六讲》读后感(二):怎样写出一个好故事

  《故事片创作六讲》是一本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作者是《万箭穿心》《大明劫》导演王竞 。主要是针对于创作的一本书。

  那么,这本书对普通的写作者来说,要怎么消化呢?

  罗振宇总结说,“笨拙的人讲道理,而聪明的人会说故事”。

  不论是什么写作,公众号也好,小说也好,新闻也好,甚至是给学生备课的老师,也需要掌握一定讲故事的能力。

  如何掌握讲好故事的能力呢?

  想要写出这样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最重要的就是文章的故事结构。故事结构包括了叙事、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文章节奏这三个层次。

1.叙事

  叙事很好理解,就是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成功的叙事概括为六个字就是:触发、冲突、解决。这三个元素在电影学院又叫做三幕剧式写作方法。

  举个例子,咱们平时看到的很多好莱坞大片用的就是这个三幕剧式写作方法:起初,英雄登场,引发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这就是触发;中间冲突愈演愈烈,英雄节节败退,可是他毫不气馁,进入到关键战役,这是冲突;最后在关键战役中英雄反败为胜,美满大结局,这是解决。

  三幕剧式写作方法很好地回答“故事是在哪里开篇的”“开篇在哪里结束,中间部分又从哪里开始”“中间部分在哪里结束,结尾又是从哪里开始”三大问题。你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要能够清楚地回答这三个问题,你的故事就很成功了。

2.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

  一篇文章想要吸引读者,首要因素就是情感,这也是所有故事最终的内核。一个优秀的作品可以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分享人物对事件的感受,产生共鸣。

  一般来说,讲故事的优势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很多“高冷”的主题变得接地气。无论是当下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行业的巨大变迁,都可以通过故事形式的生动报道,有力地传达出来。比如震惊世界的马航失踪事件,如果按照以往的新闻报道,大众能得到的信息就是时间、地点和人物。然后随着时间久远,这件事情会和其他新闻一样渐渐被大众遗忘。可是自媒体人采用了非虚构写作的手法,通过对事件当事人经历和感受的细节来进行刻画描写,让读者代入到遇难者家属的角度去感受,就比干巴巴的新闻报道更直戳人心,一时间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转发,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旦你把读者的注意力调动起来,与你产生共鸣,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文章节奏了。

3.文章节奏

  20世纪解剖学家保罗·麦克莱恩创造了“三位一体的大脑”这个概念。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三个大脑,分别负责节奏、情感和认知。

  想要深入与人交流,作者必须充分调动读者的这三个大脑。

  这就是节奏感对故事写作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我们在读一些精彩故事时,是能感觉出那种藏在句子与段落中的节奏感的。

  有节奏感的故事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能激起大家心灵上的共鸣。如果你把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第一部分拿出来,和着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章的韵律大声朗读,就会发现他们结合就得非常完美,也能令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残酷这个意义。

  《故事片创作六讲》读后感(三):跟着王老师,重温童年的电影记忆

  近段时间在读王竞老师的《故事片创作六讲》一书,读后非常有感触,又把我儿时追着哥哥姐姐们,哭着喊着让他们带我去看电影的情景勾起来啦!

  回想起那漆黑一团的晚上,去邻村追看电影的童年情景,那记忆绝对是刻骨铭心,那时家里还没电灯和路灯,最先进的家电就是——手电筒。爸妈拼死都舍不得拿给我们干“歪门邪道”的事情。

  整本书读下来,发现王老师非常细心地从六个方面,用图文并茂,用中外电影,仔细地慢慢说来,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解开了许多创作小白们的疑惑,也给正在创作路上的学者们以明灯。

  我最喜欢王老师的《电影与生存》这一篇。电影的主旨就是向世人展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用通俗易懂的画面让世人从中得到启发和快乐。

  在没改革开放之前,在闭塞落后的山区,除了上课的书本,电影是第二个带我们认识外界的媒体。那时还没有黑白电视机,更不用说有摄像机和录影机。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看过的电影有很多,其中很多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唯有第一部《牛郎织女》的电影,一直在脑海记忆犹新。

  我记得我那时六七岁的样子,农村还是吃大锅饭的年代,可能是公社分配下来的任务,要在每个村子免费为乡亲们放一场电影。

  那个暖暖的下午,两个组的男女老少全部挤在村里的油房里,认认真真来看电影,墙上用透明胶布围着的窗户,又重新用稻草遮挡一遍,围得严严实实的,没让一丝光亮透进来。

  因为那时的电影还是黑白图像,如果外面的光线射进来,银幕上的图像就会模糊不清,影响观看效果。

  那时还小,看不懂电影中的故事,只记得咬牙切齿地恨大坏蛋——王母娘娘。当她从头上拔下簪子的那一刹那,多情的牛郎和织女,就只能天各一方。也替牛郎打抱不平,更为那两个孩子叹息,没妈的孩子多可怜。

  后来慢慢地长大,也能看懂一些电影的价值观。渐渐地知道,电影不是单纯的娱乐产品,它拥有很大的承载能力,能够传达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

  如我们在看电影《少林寺》时,就是把中国功夫的厉害向全世界展示,那些嘲笑我们是“东亚病夫”的外国人,他们的藐视激怒了多少热血的中华儿女。

  大家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用棍棒,用拳脚,用智慧,用顽强狠狠地回击那些嘲笑我们的外国人,中国人民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王老师的第四讲《风格与类型》,里面又讲到《诗电影》,《散文电影》和《戏剧电影》。我觉得中华的灿烂文化,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把一首诗歌拍成电影,也可以把一本《小说》拍成电影。琼瑶奶奶的小说,有很多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中间有很多年,电影已不再在农村普及啦。因为黑白电视机的到来,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好的作品。一代又一代的优良影视产品,可以让人们越来越舒服,电影就这样被淘汰出局。

  近几年的电影又悄悄地流行起来啦。一部新电影资源,只要在发达的网络上一公布,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排队观看,因为它可以引领年轻人的世界观,有一股无形的凝聚力。

  我们家一年也会去看几次电影,逢年过节时一家人齐齐去看电影,一为培养家庭责任感,二为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有时来了亲朋好友们也会一同去观看,也去感受一下高科技的进步。

  在王老师所讲的《剧本》,《人物》,《影像》和《镜头设计》这些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存在。如我们爱玩的自拍,常常让自己做各种各样搞笑和搞怪的表情,有时也会臭美,和喜欢的建筑,风景和崇拜的偶像合影,有时只想表现自己,只想让配角做个陪衬。

  这自娱自乐的不经意里,和老师讲的场面调度有异曲同工的联系。老师辛辛苦苦写出来的经验,不是我短短的几十天就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它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学习,去实践。

  《故事片创作六讲》读后感(四):故事片及其所讲述的

  喜欢阅读,也喜欢看电影。有时候常常想:电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为什么自己有时候对看电影那么着迷,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让我如痴如醉? 记得浏览豆瓣时,豆友黑白影的广播曾经说过:“曾经有人问我你看这么多电影有什么用?我跟他说:‘我感觉我已经活过好几辈子了。’我好像在世界各地都居住过,见识过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目睹过世间美好也看遍阴间险恶。假如有什么比时空穿梭更靠谱的方式延长自己的寿命,我想就是看电影吧。” 人们在电影的声光画影中感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时间的人、事、物。一部好电影往往唤起人的记忆与想象,仿佛通感一般让人设身处地置身于电影所营造的氛围环境之中。这种感受往往给人带来喜悦。 记得当时看电影《万箭穿心》,有感于女主角颜丙燕精湛细腻的演技,也对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十分感兴趣,更对本片导演能基于小说有自己的理解从而呈现一部诚意之作而深感佩服。 于是在拿到导演王竞写的书《故事片创作六讲》时,简直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阅读了起来。 这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故事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针对实际创作问题,通过“电影与生存”“剧本”“人物”“风格与类型”“影像”“镜头设计”这六部分来展开讲解,对于想好好创作属于自己故事的创作者来说,是让人豁然开朗的指路明灯。 在讨论好电影的定义时,老师讲:“从人类生存的大语境出发,好电影的意义并不在于市场排片量或市场评论与口碑,不在于它受到多少人的欢迎;而在于它是否做到了对人类某一种生存状态进行创造性的阐述,从而成为人类生存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说过,迄今为止所有的人类叙事累积成了一座叙述的大厦,庞大而丰富,即使穷尽一生我们也无法完全了解。有意义的电影,就像人类叙事大厦中不可取代的某一个组成部分,它可能是一块砖或者一根柱子,又或者是某个屋角,但它们一定是有着不可被任意替代的独特价值。” 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给了我很多启示。电影市场影片数量如此庞大,有的提供给观影者娱乐体验:大家哈哈一笑继而忘之;有的传达某种时代精神或情感表达,大家能在其中找到某些价值归属感;有的慧眼独具,选取某些人类生存状态进行描述、刻画、思考,使观影者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能在影片中找到诸多共鸣。数量庞大、类型居多。好电影一定是那些最终回归了人类生存大语境来进行叙事、讲述的电影。 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叙述空间与存在时间,它平行于我们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有的距离现实世界遥远,而有的无限贴合现实世界。你可以描述遵循现实法则的通俗故事,也可以天马行空想象一个完全虚拟的故事。但是要注意你所描述的世界,要保持前后一致,法则判断标准要统一。不能前面十分写实后面越来越玄幻,一旦脱离统一判断法则,整个故事就仿佛脱了线的毛衣,难自成一体。 在谈到故事的“叙事动力”时,老师提到了“斜坡球法则”。引用物理公式来理解这个法则,讲述“坡”与“球”的关系。因为第一次听说这个法则,我感到很好奇。也觉得,通常意义上大家认为文学、电影创作是以感性为主的,而本书引入这样一个十分理性的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别致的思考角度,也对我们思考如何提高故事吸引力带来了非常多的帮助。 六节讲义,涵盖了人生哲学、电影意义思考、剧本选择、故事撰写、人物表达、美学欣赏、风格鉴赏、影像表达、镜头语言等等等等。如果你想进行电影剧本、故事等方面的创作,本书真的是值得一读的优秀学习教材。

  《故事片创作六讲》读后感(五):从《故事片创作六讲》想到的

  《故事片创作六讲》这本书是王竞老师基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与制作”专业三年级的主要创作课“故事片创作”来写的,是针对导演的创作思路,反思和总结课程的知识点,结合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来谈创作思维的课程。

  最早知道王竞老师是在几年前看《万箭穿心》的时候,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崭新的房子,一个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却演绎出了一场充满了现实、苦痛与无奈的故事,看得人不禁唏嘘不已,当时就觉得,这个导演很厉害,所以当看到王竞老师的这本关于故事片创作的书时,就翻看了起来,在这里也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一二心得。

  一、关于当导演的“有心,有脑,有眼”

  1.有心——共情能力

  独木舟曾经在她的书《深海里的星星》中写的:“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痛。”而感同身受其实就是一种共情能力,这种能力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强,有的人弱,若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则必须要有这样的能力,体会到一般人体会不到的情感,感受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只有如此,作品才会有感染力,吸引人,让人喜欢。

  2.有脑——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事片的作品并不是空白的故事,而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如何研磨剧本、把握叙事节奏、揣摩人物语言、拍摄乃至剪辑成片,都需要导演拥有明确的思路和清晰的全局观,否则各个部分都是一盘散沙,全无用处,要想创作出好的故事片,必须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故事要去讲什么、如何去讲、讲出多少保留多少都是技术。

  3.有眼——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似乎是一种玄学,一幅绘画作品的笔法构图,一段音乐作品的抑扬顿挫,乃至于一个镜头的艺术表现,都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去判断,或许一个导演不需要多么精通这些艺术本身,但一定是要能够鉴赏它们,了解它们,驾驭它们,毕竟,电影为我们带来的是一场视听的盛宴,一种美的享受,涤荡心灵的体验,当导演的整体审美提高了,才能让观影者从中去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二、电影与人生

  1.三观

  创作观离不开三观,即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一个电影创作者来说,拥有独立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批判性的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当你拥有独立的世界观,你才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架构要去讲述的故事,当你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你才能让你的作品去更多地影响观影者,影响社会的发展,当你拥有批判性的人生观,你才能不断思考,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东西,给自己以交代,给他人以良好的观影体验,这才是一个导演应该有的。

  2.人生意义

  关于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种“体验”,每个人都是佛前座下一瓣莲花而已,偶经尘世,便将世界上的酸甜苦辣各式各样的生活都体验一遍,再尘归尘土归土回到座下去了。而电影的存在,似乎就是让我们在这短短的一生里,多几次体验“他人”的机会。你可以是为了心爱的女子不惜放弃自己生命的杰克,也可以是将人生倒放一次的本杰明,还可以是一次次闯入森严境地执行任务的007,电影创作丰富了我们人生的可能性,给了我们幻想的力量,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3.价值

  于观影者而言,故事片的创作丰富了他们的人生,让他们多了一种甚至多种不同的体验,而于创作者而言,故事片的创作也同样丰富了他们的人生,让他们可以将自己脑中多种多样的想法和不同寻常的故事得以讲述出来给更多的人来听来看来欣赏,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这大概就是故事片存在的价值了吧。

  以上都是我翻阅这本书过程中脑子里产生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书中除了这些还有许多专业的东西,比如剧本、人物、风格与类型、影像、镜头设计等等非常专业的东西,不仅值得编导系摄影系的同学们学习,也可以给爱好电影、爱好观影的朋友们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思路,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待我日后慢慢研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