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耳朵》经典读后感有感
《行走的耳朵》是一本由周云蓬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了宛若战旗的长发,老周平和了,平和中带点人间烟火气,养了一只导盲犬熊熊,像无数个中年大叔一样。
●第一部分的游记可读性较高,全书偶有佳句,但多数就是流水账般的记录,部分文章行文仓促,敷衍且闷,当打发时间的闲书看看即可。
●写得比唱得好吧
●出现了李志、美丽岛、黄耀明……已经可以啦。但把荷马打成河马,过分了。
●藏书阁打卡|几年前读《春天责备》,内容记不清楚,但是隐约还记得喜欢的感觉。这本书分了“旅途”“音乐”“诗书”“其他”四个部分,除了音乐部分,其他都给人一种“似乎缺点什么”的感受。没有被打动到。“缺点什么”的感觉在于,除了作者自己提到的关于视觉上的缺陷,行文间很难感受到作者的独特之处,很“普通人”的感觉。但是音乐部分还是挺喜欢,尤其是介绍台湾民歌的部分,以前听马世芳的《听说》,里面也提到了台湾民歌运动,是从参与者与亲历者的角度来阐述,而周云蓬,是台下观众的角度。
●封面很是喜欢
●周云蓬个人游记+大理速写+玩音乐!各种live实录还算好玩~
《行走的耳朵》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行走的耳朵》杂谈
这本书开头讲述用镜头在吴哥窑的记录得到别人的鼓励才开始用相机随手记下身边的人,景。
这是一本随笔,所以给我的感觉很杂。有游记,又有评论,还有自身经历,访谈,以及感想。
全书按内容分了几个部分。但在我看来只有国内和国际之分。
从吴哥窑,到热闹的纽约,到费城,哈佛校区,再到巴勒斯坦,耶路撒泠,以及伊斯坦布尔等。在耶路撒冷,看了一百多页的《耶路撒泠三千年》,(
《行走的耳朵》读后感(二):无
喜欢看周云蓬的书 因为总有 诗 歌 的好奇心 谜团 未知的喜悦。再听万晓利的墓床确实能听到顾城 小河的音乐肖像计划真的很有意思 遇见不曾听过的陈永淘 一张专辑《阿陶和孩子一起下课啦》有音乐原初的简单快乐。当然饱读诗书的周大师还会在阅读这件事上引领你 博尔赫斯 帕慕克 茨威格 加缪 卡夫卡,萧红 张枣 沈浩 翟永明 杨健 深深地感叹惊人的阅读量 民谣圈内可能只有钟立风能相比 下一本该拿起的书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另外很感谢周大师帮我解开了长久以来对诗的一个困惑 请谅解诗歌 谅解我这个才气有限的普通人。
《行走的耳朵》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色彩斑斓的世界
书名虽然为《行走的耳朵》,但读起来却出人意料的生动,印象最深的还是作者的旅游见闻,在作者去过各个城市中,他用耳朵为大家展示了城市的另一面,读起来也像闭着眼睛在各大城市逛了一圈,感受车水马龙,感受人文关怀。在再加上作者拍的照片,定是听到感兴趣的声音后,方举起相机,但焦点并不像眼睛找的非常准确,看见照片确也另有一番感觉,倒像似作者心中色彩斑斓的世界样子。
不过对书的编排有点见解,本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旅途见闻,其余并不相关,排版人员将很多旅途照片分散在书的各部分,每每看到照片页,都有一种跳脱感,比较影响阅读感受。
《行走的耳朵》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行走的耳朵》读后感
行走的耳朵。
如果眼盲了,还有耳朵。
如果耳聋了,还有心。
这本书的包装非常和我心意。护封的凹凸点,猜测是盲文,并不能读懂。欣赏只存在于有质感的层面。
齐豫的序,给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毕竟齐豫此人云淡风清的形象与作者向表达的意图有一些相像。所以如果是"真清高“,那起码是用一个人的公众形象为另一个人的作品买单了。
事实证明,这本书比我想象中还要好看一些。正如齐豫在序言中所说的一般,周云蓬的文字,像是冰上滑翔的玉,畅通无阻。不晦涩,也不通俗,似乎刚刚好,可以吸引着读者继续,再读一点。
如果一个文艺工作者,可以唱,可以创作,可以摄影,还可以写书,那大概是粉丝的福气了。
《行走的耳朵》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文字的距离
几年前读《春天责备》,内容记不清楚,但是隐约还记得喜欢的感觉。
这本书分了“旅途”“音乐”“诗书”“其他”四个部分,除了音乐部分,其他都给人一种“似乎缺点什么”的感受。没有被打动到。
于是把《春天责备》又去翻出来看看,发现以前划过线的句子,现在看起来也没什么感觉,大概是因为年纪渐长,喜欢的阅读口味也变化了。
“缺点什么”的感觉在于,除了作者自己提到的关于视觉上的缺陷,行文间很难感受到作者的独特之处,很“普通人”的感觉。
但是音乐部分还是挺喜欢,尤其是介绍台湾民歌的部分,以前听马世芳的《听说》,里面也提到了台湾民歌运动,是从参与者与亲历者的角度来阐述,从周云蓬角度,是台下观众的角度,一种别样的角度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