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1000字

2022-03-14 12:3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1000字

  《丧钟为谁而鸣》是一本由[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32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一):战争只要打响,便注定是要敲响了丧钟

  刚刚拿到这本《丧钟为谁而鸣》一书时,是有些小小的意外的。本就厚重的中文精装版本再加上同样是大块头的英文原著,拿在手里着实是让人感觉沉甸甸的。而在此之前我唯一读过的那本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却远比这个轻巧的多。

  其实这原本也是一个令人感到心情沉重的故事。它取材于一九三七年的西班牙内战,原本是大学老师的青年罗伯特因为战争而成为了游击队中的一名爆破手。为了能够确保一场关键性战争的胜利,他被委以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要去将一座大桥炸毁。《丧钟为谁而鸣》整部书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炸桥这项任务中罗伯特所遭遇到的人与事而展开的。

  虽然小说中所描写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天,但是这部书却足足有几十万字之多。但是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拖沓堆砌之感,反而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在《老人与海》中一个人物形象就撑起了一部小说,在这本《丧钟为谁而鸣》中出场人物虽不算太多,但却各个被作者刻画的性格鲜明,形象立体且丰满,由此看来海明威无论是在情节的驾驭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上都是驾轻就熟的,不愧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

  或许因为我是女性的缘故,一直以来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读与战争有关的小说。无论以何种理由而进行的战争,它都是冰冷而残酷的,是生与死的较量,而在生死之间往往是最能够展现出人性的。无论是人类的伟大还是劣根,它的出现或许只是在一瞬间便能够左右一个人、一场战争、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命运。而战争往往又是最为戏剧性的,一场是非成败不会因为正义亦或是邪恶而完全决定。好人不一定会活到最后,而恶棍却往往存有生命。就像是书中所塑造的那几位主要的人物经历一般。我们都觉得罗伯特应该在历尽万难完成任务之后顺利离开,安然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与心爱的女子一同按照之前所设想的未来那般开始自己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可是偏偏命运就是这样的无常,海明威的小说不是雷人神剧,虽然没有明确的写出那残酷的结局,但是罗伯特的命运最后只能是壮烈牺牲。而那位在书中一直反复无常,遭人痛恨的巴勃罗却居然能够顺利的存活下来。这看起来似乎实在是没有什么天理,但战争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意外,它残酷而不留任何情面。

  战争只要打响,便注定是要敲响了丧钟,海明威的本意是为了表达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这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说,他写下这本小说的目的以及书中的寓意都是无可厚非的。个人认为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和平的时期,任何有关于战争的小说其实都是一种警醒。和平来之不易,战争也并非是儿戏,请不要让丧钟轻易的被敲响。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丧钟为我们而鸣

  这是属于我的第一部双语书,中英各一本,可以参考来看,还可以用来学习英语,非常好的一部书,很喜欢。 书很厚实,质量也是杠杠的。我在网上看了好几个翻译版本,对比了一下,发现还是这本书的翻译,丁冬和虞然译的更流畅,文采也更好。 这是除《老人与海》外,我看海明威的第二部小说,你根本想象不到,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这也是我看过这么厚的一本书,描写时间却最短的一部小说了,就三天。三天,海明威洋洋洒洒的写了几十万字,可见海明威对细节描写的多么深入,对人性,对角色的心理描写的多么细致。不得不让人佩服,真的很厉害。 书里有这么一首诗:“没有人是独自存在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蒙受损失,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鸣。”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悟,我看这本书也是因为早期读了这首诗的缘故吧!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悲天悯人、推己及人的人生态度。海明威也喜爱这首诗,因为这本小说也用诗中的一句话作为书名:《丧钟为谁而鸣》。也许,丧钟为我们每一个人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而且对西班牙有很深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而故事描述的情节就在这三天的爆破行动中。在看这本书前我完全不懂西班牙战争,看完后,也才勉勉强强懂了一点/捂脸。 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部经典抗战无私奉献的小说。据说这本书激励了当时一代人,现在也将影响我们后世。 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以选择轻如鸿毛,也可以选择重如泰山。罗伯特·乔丹最后为了掩护其他人,而不惜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我私下里还有这么一种解释,【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鸣。】意思就是说:(别丧了,该努力了,不要让你的努力配不上对未来的想象,不然后悔方知晚。) And if you stop complaining and asking for what you never will get, you will have a good life. 如果你停止抱怨,不再追求你永远都得不到的东西,你就可以过上好日子。 ——海明威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三):《丧钟为谁而鸣》--那些我们羞于启齿的失去,将被这样昭告天下

  在西方,“为某人敲响丧钟”,似乎早就是公认的诅咒级别的说法了。那么,为什么一个生前甚至可能最默默无闻、喜欢安静的人,却要这样被迫“张扬”地向他人宣告我们日常避讳的死亡?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如果这“死亡”来得并不情愿甚至羞于启齿,如果丧钟的响起意味着我们至少不得不在他人面前接受现实,那么每一下丧钟的扣响,都将无异于一场公开的凌迟。

  何况,当这丧钟送别的,不只是身边活生生的人与他们承载的情感,还有自己的信念、良知、坚守······一类,自己曾引以为傲的、支撑着生命意气风发地生长至今的精神“主轴”。所以,主人公罗伯特·乔顿,一个能说一口颇为地道西班牙语的英国人,一个为了帮助西班牙人完成建立共和国愿望前去支援的高尚的人,一个看似脆弱平凡但始终认真对应各个阶段自己的“存在感”去对待战友的人,一个在战争中反复质疑自我但坚持完成任务的人,一个短暂地获得了爱却无法继续交付自己承诺的剩余部分的人,不得不拼命地以“战争”为界划分、切割一切,要求自己坚持下去,只是为了“写出一本书”,好记录下自己看到的、感受的所有,才能不马上被痛苦吞噬······

  所以,“丧钟”的声音,对应的应该就是我们各自内心逼着自己的头脑“想的太大声”,直到有足够的力量与之相匹配后勇敢地“昭告天下”,自己则因此去思考、沉淀、提炼意义的部分经历吧。因为,它本身就是给活着的人听的,是要“敲响”我们麻木大脑的一记重锤。重温这部经典可以发现,虽然在大多数的作品中,战争都可以作为大家暂时关闭更多“共情开关”的借口,放下许多的不忍,承认更多的“不得不”,然而在生活中,明明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等人性环境的整体剧变,却早就已经对生活中的欲望投降,交出了主人公与他见到的苦命人们不得不强行压抑的人性中的美好部分,为自己的空虚引发的恐惧买单,太多明知错误但可以放纵一时的诱惑就此被“引狼入室”--所以这样的人的死亡,真的是连个“回音”都没有。

  丧钟为谁而鸣?为我们失去的自我,为我们失去的爱与所爱之人,为世间多少无辜被卷入灰色地带的灵魂,为那些难得的、却很可能瞬间随着生命的消逝再也不见天日的彻悟就此蒙尘。这些本来都该是全世界全人类羞于启齿的失去,被海明威一支硬汉的笔,直白地撕开战争“血与火”染红的故事底色,与人们不约而同地被集体催眠似的加在眼前的“浪漫红色滤镜”,真的以一本主人公未能完成的长久传世的书的形式,无情地昭告天下--“当你凝视深渊之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而当你不了解死亡之时,死亡却早就在觊觎你,羡妒于你可能在生命中感受的种种鲜活的美好,诱惑人们因为畏惧痛苦投到它无知无觉的阵营下,逼迫人们偷生在它为了收割生命竭力扩大的战争范围下。而我们能给它的漂亮还击,应该就是让自己的生命过的更加充盈丰满,直到自己愿意微笑着与死亡一道伸手,向那钟“触”去。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四):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光芒

  关于海明威,很多人第一印象想到的恐怕是她的名作《老人与海》了,的确这部伟大的作品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也因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海明威作为一个有个性的作家,尤其是一位有着记者、战地司机以及作家等丰富经历的人来说,他的创作领域和空间是很大的。尤其是他曾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了意大利的战争前沿,当卡车司机,运送补给药品和伤兵,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这为他日后创作关于战争的作品无疑有着很深的影响。

  除了作者的《老人与海》,海明威还刘希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说《太阳照样升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等等,这些多元化的作品不仅奠定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也还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这其中,《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关于西班牙内战的一部战争作品,主要讲述了美国进步青年罗伯特•乔顿志愿来到西班牙,参加了政府军,与法西斯反叛军人集团展开了内战。他作为一名爆破手,在被派遣到后方,执行炸桥任务的过程中,在三天的时间里,经历了人生中最为精彩也最为辉煌也最为壮烈的篇章。他不仅完成了炸桥的任务,为政府军开辟新的战略通道、有效遏制喜人的反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三天的时间了,他与游击队的同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他别是他在那里认识了少女玛丽娅,并与她坠入爱河。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在完成了炸桥任务执行撤退任务的时候,这个来自美国的年轻战士不幸受伤,在生死关头,他为了掩护战友的撤退,依然留下来阻击冲上来的敌人,并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罗伯特在书中展现了一位青年献身人类正义事业的无畏追求,展现了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对所爱之人的真挚感情,展现了他对患难与共的战友的深厚感情,更展现了他在紧要关头奋不顾身的革命英雄主义。

  说实话,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位大学讲师成长为忠诚的反法西斯战士的成长轨迹。虽然整个故事发生的过程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从罗伯特从游击队向导老人那里探听大桥及哨卡的部署、位置等等情况,到他体力跟不上游击队向导老人的敏捷步伐,再到他与游击队员经过缜密的思考制定作战方案,我跟随作者的笔墨,一步步深入罗伯特的内心,见到了他作为革命斗士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和平永远是珍贵的。在海明威的众多作品中,这部《丧钟为谁而鸣》就是作者比较有代表性反映战争残酷与人性光辉的作品之一。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欧洲反法西斯战场上,那些为了更多人们幸福而英勇奋斗的英雄故事,同我们所经历的抗日战争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也不能忘记战争,更重要的是,这个被英雄血浸润过的土地上的人们,一定要更加的珍爱和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五):丧钟为你而鸣

  海明威被人熟知且拿来称道的,一个是他那些优秀的作品,另一个是他从自身到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硬汉特质。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一直这样认为,这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同时,他也写出了有魅力的作品。

  时至今日,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具有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读他的《老人与海》时的激动与彻夜未眠。他总是不断挑战自己,很多人说他最优秀的作品是中短篇,但是,他的长篇却并不逊色,这个男人能驾驭这样厚重的作品,就像他始终在驾驭他自己的生命。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为数不多的长篇作品,我一直认为他的中短篇写的很出色,但是印象里第一次读这部长篇时还是被它的内容的宏大而震撼。四十多万字的篇幅去集中写三天之内发生的事儿,由此可见,他叙述的精细与饱满。然而尽管如此,小说却不给人以冗长之感,情节一步步跟进,非常耐读。

  海明威无疑是深邃的,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他叙述主题的多元化。小说用这样大的篇幅,围绕罗伯特炸桥而展开,中间所有的人物形象各异,具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我一直认为海明威在作品中的文字就像他的那张脸,冷峻、客观、果断。所以我们看到这部大部分由丰富多彩的对白以及细腻的对白组成的小说也同样异常冷峻。罗伯特认为自己是反法西斯主义者,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的确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个观点似乎也能代表海明威自己的观点。

  作品结构严谨,一气呵成,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作品中回忆的文字以及恰到好处的大段独白。所以在诠释这部长篇时,海明威将其有意为之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典名句,每一句都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对生命的谦卑与敬畏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之一。主人公罗伯特作为一个志愿者,怀着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入战斗,的确,没有什么战争是正义的,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一个人总要在社会汹涌的洪流中去证明自己的意义,即使当时的他也许对自己这么做无法解释。

  主题很丰富的作品不是因为他那四十多万字的厚重,而是因为他诠释的主题的多元。我一直认为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能包容他所有作品的主题,每次读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解读,这也是读者进入阅读视野以后得再创造吧。当然这也是他的功力所在。

  小说人物形象突出,围绕罗伯特周围的一众人能真实反映战争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形象非常丰满。海明威通过罗伯特、玛丽娅、巴布罗、安塞尔默等各自在这几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以及他们面对不同形势的选择时,一次次进行了反思。作品人物的反思是含蓄的,他们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战争,似乎是别无选择的事,在战争面前,每个人都没有时间去考虑清楚再去抉择。当罗伯特看到那封被他打死的骑兵的家书时,此时,他陷入了深深地反思,战争的目的、意义、何去何从? 当然,这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反思。这种反思带有一种宗教意味,每个人都受到了创伤,在战争面前,所有感情都很容易被肢解,都要让行于战斗,然而所有人都是命运共同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丧钟为谁而鸣》受到了很多翻译者的青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在我看来,不同作者的翻译都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这个桥梁本身能给我们传递很多有效信息,我们在不同版本的阅读中可以体会到翻译的魅力以及不同译者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命运选择了每一个人,赋予每一个人应有的时间长度和宽度,对读者而言,丧钟时刻敲响着,对我们每一个人,在和平年代,无论对谁,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革命与生死,对正义的反思……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六):《丧钟为谁而鸣》 ——和平时期也要有的战争精神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原创: 右臂渡世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丧钟为谁而鸣》

  ——和平时期也要有的战争精神

  常说,你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落实这句话到生活中,确实看到了不少朋友的践行。

  有严格自律的,从一天的健身早餐和晨跑开始的坚持!也有八小时外的舞蹈修行和绘画培训,着实令人艳羡的多才多艺!更有三百六十五天的外语打卡、阅读分享和笔耕不辍!

  眼前的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时代,当然更造就了形形色色,不甘于单调生活的勇者们!你我都想入列,但前提是有个习惯你必须养成——坚持。

  于我而言,最近就啃下了《丧钟为谁而鸣》这本战争题材的名著。我的喜好是不同于大多数男同胞的,不爱枪炮刀剑,不喜足球运动,但喜好文艺,特别是音乐。如果谁告诉我,你的后半生将没有音乐的陪伴,那我的世界可能就没有色彩了。

  所以让我消化掉这本战争题材而且是海明威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实属不易。但很多读者感叹的是,这样一部约四十万字的战争事件描述却只发生在三天三夜!可想而知,内容之丰富,情节之曲折,非你能想象。

  故事的主线是主人公美国志愿者罗伯特·乔顿接到共和党的任务去找游击队配合完成炸桥任务。

  而这个过程中,与游击队各成员之间的互动,还有为完成任务而做的部署规划,以及这短暂的三天三夜所碰到的天灾人祸。这一切的辅助事件,就像是大树的根须一般,扎根于这个故事,并在读者的脑中蔓延开来。

  阅读的同时,还在读另一本主流书店推崇的作品《1984》。它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和海明威同属一个时期的人物。而且关键在于奥威尔的身份——一个国际志愿者,他同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罗伯特·乔顿同属一个战线。

  当我读到一个关于奥威尔的备注时,让我惊讶于这两本作者的书外关联性。《丧钟为谁而鸣》的故事背景是西班牙内战时期,海明威当时去当了战地记者,而奥威尔作为国际志愿者也参加了战争。

  当我看到这个关联的时候,就像是在异地遇到了老朋友一般,所以阅读确实就跟处世一样,也讲缘分。而关于《1984》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叙述。

  这场战争的双方分别是主人公罗伯特所支持的西班牙共和国的政府军和人民联盟,是由美国、墨西哥和苏联的反法西斯集团的支持。另一边是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军团,仰仗着德国、意大利和葡萄牙的法西斯主义后盾。这次战争被看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尽管在我们看来,反法西斯是正义之师。但最终由于德意法西斯的全面支持,并在美苏影响下的共和主义和社会主义各派系间的貌合神离之下,正义之师惨败了下来。

  而作者是在战争结束后完成的这个作品。所以,海明威其实在这个故事的结果和细节的描述上,暗示了这场终究会失败的战争。

  很多人都对文章中,游击队长的夫人比拉尔同乔顿讲的那个血腥的故事印象深刻。那是游击战的前期,在队长巴布罗一次正确的指挥下,他们干净利索的占领了法西斯小镇。并对镇子上的法西斯分子,擅自进行了末日审判。

  过程就像是游街一样,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游街示众的路是黄泉,而路两旁的民众每个人都是刽子手!街上每个人的双手都沾满了鲜血,而这血来自法西斯分子,也来自他们的同胞。

  在审判的的那一刻,人们对于生命这个令人珍惜的东西,熟视无睹。漠视着,因为他们的眼中从最早充满的正义,逐渐变成了仇恨和不知所以的愤怒。已经足以令人们歇斯底里,杀气腾腾!

  作者对这段残忍施暴行径的描述,让读者也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它并不是表面上的正义之师和邪恶力量的较量,而是人性在战争中逐渐泯灭,消失殆尽的一个过程。

  这段游街审判,让我们看到,嗜血是会上瘾的,尽管很多民众在这之前只杀过鸡,宰过羊,甚至都没有。但在结束另一个人的生命时,并没有显得心慈手软。因为他们践行的是神圣的反法西斯之路,处决这些法西斯分子,是顺了天意,应了民愿。

  那一刻,尽管有些人也会回忆起,那些人在成为法西斯分子之前,曾是他们的乡里乡邻,但并不会让他们放下愤怒的棍棒,因为他们是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使命!

  我认为,这段篇幅已经能体现出作者这篇文章的意图了。唤醒大众对残酷战争的重新认识,并呼吁人们在战争面前,必须保有人性的良知。奥古斯丁说过,“人家卑劣,可并不能使你的卑劣变得正当。”

  战争是不同战线的利益集团的较量和博弈,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人有结束另一个鲜活生命的权利。所以看完这篇作品后,我默默地站在了反战的队列,而且这一刻我是坚定的!

  再谈谈这个作品中,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同游击队接触的时候,遇到了被游击队从法西斯分子手中解救出来的女主人公“小兔子”玛丽娅。

  罗伯特总是这样亲切称呼着她,这个称呼,在现代,我们会觉得是种土味儿情话。但那一刻,“小兔子”倾注了罗伯特满满的爱意。

  任何时候,爱情都是个美好的东西,尽管这一次,它的背后是战争。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爱情会显得弥足珍贵,令人神往。

  作者也通过描述,罗伯特在这三天三夜里,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同“小兔子”在一起的时刻。而暗示隐喻了这个短暂的幸福时光。

  在那三天三夜里,他们彼此怜爱着,交融着,守候着。而“小兔子”是个受过伤的女人,在她被敌人掳走的时候,经历了不该经历的事情。但当她遇到罗伯特的时候,爱神跟他们玩了一个叫一见倾心的游戏。

  他们迅速坠入了爱河,速度之快却又不显得突兀。让人觉得,也许是被节奏紧张的战争推引的,也许是因为人人都渴望的——真爱!

  本身“小兔子”是有创伤应激综合征的,但她在爱情来临的时候,没有退缩,没有自卑。而是大步流星的张开双臂拥抱着她的真命天子。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一段话,出自宫崎骏《幽灵公主》。“不管你曾经被伤害得有多深,总会有一个人的出现,让你原谅之前生活对你所有的刁难。”

  看到这,再反观现在的爱情。特别是当下的离婚率,有些城市那近50%的数据,令人瞠目结舌,也在意料之内。更有甚者,扭曲的娱乐导向,糜烂的私生活。让人越来越不愿意去相信爱情,去坚守爱情了。

  婚姻的结束,原因很多,你不可能保证每个婚姻都充满了爱情,但我们希望每段爱情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对比罗伯特和“小兔子”来之不易的战争爱情,我们跟他们比起来,是幸运的,幸福的。而作者也想告诉我们,珍惜眼前人!且行且珍惜!

  因为故事发生在西班牙,而作者多年的西班牙游历生活,让他对当地的民风民俗颇为了解。也穿插了不少西班牙斗牛的描写。

  愚以为,作者想表达,西班牙斗牛其实和战争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在斗牛这场较量中,你不可能总是胜利者。即便你赢了,有时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斗牛的过程是不可控的,意外总是频频发生着。而且,公牛不论大小,都有着自己的脾气秉性。要战胜它,你必须讲究手法门道。你要诱敌深入,还得一招毙命。不能硬碰硬,否则你的胜算,是微乎其微的。

  作者用了一个成功的斗牛士,最终死于伤势过重的小故事,讲述了斗牛的危险性。我想作者更是暗喻了,主人公罗伯特最终牺牲的结局。

  而在这个故事里,作者让我看到了一个作为志愿者的罗伯特,却完成了一个战士的伟大任务。他完成任务时的坚定和决绝,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而他的信仰,是光荣的,伟大的,是每个人的终极愿望。消灭法西斯,解放全人类!

  而在这个貌似和平的年代,其实仍有很多地方处于战乱之中。那里的人们用民不聊生都不足以形容。

  战争的牺牲品就是底层的民众。让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温饱都不能保证,更别谈安居乐业。

  所以那残酷的战争,请离善良的人们远一些,再远一些。

  文末,附其他版本中作者作为文章序所引用的一首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作者:约翰·多恩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o Man Is An Island

  y John Donne

  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