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次谋杀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二次谋杀读后感精选

2020-02-12 23:1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次谋杀读后感精选

  《二次谋杀》是一本由费沐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二次谋杀》精选点评

  ●很好看的一部校园悬疑推理书,情节设计环环相扣

  ●校园欺凌是应关注的,小说情节环环相扣,悬疑推理,看起来很过瘾

  ●这种推理类的小说实在烧脑的,不过这种也能让自己的推理逻辑能力得到提高

  ●看完之后沉浸在剧情法自拔,甚至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很久没看过这么精彩故事

  ●一部已直接的方式讲述校园暴力的小说,加上推理色彩,值得一看

  ●好看!最喜欢看这种推理小说了!作者写的很好 很吸引人 看了就停不下来

  ●终于,有能看下去的国内推理小说了,至少逻辑没有硬伤

  ●何遇是一名不起眼初三学生,但这些都是伪装,伪装他不为人知残忍本性。他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没有恐惧,没有情感,无法感受别人的感情。一场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激发了他性格中的这一面警察真假凶手较量精彩纷呈。故事非常棒,五星推荐

  ●文笔纯熟特别是对主角描写地方,让人震撼

  ●一部已直接的方式讲述校园暴力的小说,加上推理色彩,值得一看

  《二次谋杀》读后感(一):在我杀死她之前,她就死了——何遇

  还挺少能在国内以如此直接的方式讲述校园暴力的小说,加上推理色彩,就更稀少了。

  未成年的主角,带着这么强烈的暴力属性,令人联想到汉尼拔,或许他就是少年版的汉尼拔吧。喜欢他说的那句话——在我杀死她之前,她就死了。

  一名天生嗜血的少年,遭遇一起校园霸凌案,天生的恶魔比起稚嫩的暴力,更加令人感到害怕

  总觉得结尾主角是被和谐了,洗得有些过分........

  《二次谋杀》读后感(二):谋杀是为了敬畏生死

  我不能算推理小说的资深读者,只是很喜欢而已,看多了基本就发现推理小说总有一个难点,就是在尚未对书中人物产生感情之前,任凭谋杀、毒害、嫁祸、逃亡,读者总有种游离感,看似激烈,其实事不关己。即便阿加莎奎因之类也难脱旧窠。

  但是本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令拍案叫绝。诚然,感情这件事,是要循序渐进的,再牛逼人物设定也没办法看两行就对他一见倾心,总要耐上几章的寂寞。但本书在分章上匠心独具,也就顾不得感情起来没起来了。不是说“听书听扣,看戏看轴”么?就是这个“扣儿”设得好。

  比如第一章结尾的妈妈来电吉凶福祸让人揣测;第二章结尾死者神秘笑容;第九章结尾短信透露出的关键信息,等等,其实几乎每一章都有扣。

  而且说书先生们用扣吊了观众几天,下回分解时,总不急着解扣,总要慢条斯理将相关情状交代一番,才渐渐让大从紧张中放松下来,知晓事情原委。有张有弛,收放随性。本书也是这样,揣测作者是深谙说书之理的。

  当几章以后对人物产生了感情,我最喜欢的还是杜月。我总是对那些痛苦的女性角色欲罢不能,但推理小说中的女性(除了侦探)往往花瓶居多。杜月戏份虽也不多,可是她应该代表了何遇善良的那一面吧。何遇曾对她说“我们是同一类人”,我以为他们的同一类是指心性坚韧那一面,为达目的可以曲径通幽,拐上千八百个弯。可是性别让他们有了不同的性状,何遇外放,热衷于毁灭他人;杜月内敛,终归结毁灭自身。所以虽然他们是同一类人,看上去杜月就似乎是善良的。

  在推理小说中不死人是不可能的,但少有被害人让我心中一动,想来也正常,被害人只不过是背景板罢了。凭他有什么血海深仇,或凄凉悲惨,也只是为了衬托侦探与凶手的博弈。即使《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引得一票人报仇的小女孩,因为没有妙笔烘托,我对这女孩之死也不过尔尔。

  推理小说将人命之死看的太平常了,缺乏敬畏。只有《怒》,那对善良的老夫妇让我唏嘘,赠与陌生人的一杯水,究竟能挑起多少愤怒?

  而看本书,戚夕被猥亵后,与何遇相见,那小情人般的羞愧。手机里,把母亲存作“小可爱的妈妈”,寥寥细节让她活了起来。她不再是背景,她的死亡也成其为“人”的死亡。

  《怒》虽然也敬畏生命,可是行文到最后也只是个葫芦案,所以已经难称悬疑推理,社会派太过,推理就成幌子了。难得的是,本书竟然将推理兼顾得很好,双重两个迷局,足以让想斗智斗勇的读者猜度一阵子,我就不剧透了。

  总得来说,在近期看的推理小说中,算得上难得佳作了。

  《二次谋杀》读后感(三):校园霸凌下的谋杀案

  三名是凶手却又不是凶手的初中生,同一女孩的两次死亡,一场校园谋杀案将所有人的私欲暴露无遗。

  亲眼所见不代表真实发生,死亡也远不是结束。真相铺垫下的人性又会扭曲到何种程度?

  “在我杀死她之前,她就已经死了。”少年站在教室内向着一具冰冷的尸体说道。

  我们真的没有疑惑过吗?暴力真的有年龄之别吗?

  在遥远的《大清律》、《大明律》时代,法律对暴力往往依据人与人之间的地位而规定,譬如夫殴妻减凡人几等,主殴仆减凡人几等,历朝历代细节不同,但宗旨全是一样的。时至今日,虽不再有着白纸黑字的不平等,但用年龄区别定义暴力,是否是另一种不平等呢?

  陈然,法律看待校园暴力的眼光,和“凡人”总是有些不同的。也可以理解这出于保护未成年人,避免上纲上线。可是,这样的保护真的全然合理吗?

  《二次谋杀》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在揭开层层谜团的同时,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三名初中生恶向胆边生,奸杀少女,主犯因未满十四周岁而逃脱制裁,从犯仅仅就是早出生了几个月就面临牢狱之灾。

  而本书主角,正是出于与我同样的疑惑,从看客化身为罪犯,与警察斗智斗勇,百般阻挠案件正常调查。直到书的末尾,才明白他这么做就是要拖延数月,让主犯再次干下罪行,而此刻他已经年满十四周岁,终是满足了入狱的条件,是为“二次谋杀”。

  抛开主角钓鱼执法不谈,这样的结局对许多读者而言是大快人心的。法律需要满足程序正义,你无法用逻辑质问他说:十四周岁要承担刑事责任,那十三岁364天呢?十三岁363天呢?这不是悖论中拔头发的秃子,也不是堆沙子的幼儿,只能用一条红线,让一切显得简单明了。

  法律条款只要存在一天,执法者就只能不遗余力地去按部就班,这是对的。但我们,我们所有人,该思考的却是其中的残缺。

  当暴力变成校园暴力,仿佛我们看到的就不再仅仅是被害人伤痕累累的身躯,还有凶手稚嫩无知的眼神。我们泛滥的同情心仿佛就不够用了,连凶手也要一并包容,一并呵护,一并关怀。

  还记得那个新闻吗?中学生与被强奸少女在检察机关调解下“冰释前嫌”,学生家长还送了锦旗,因为这位凶犯下学期开学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上学了。

  在我看来,这是几乎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我们往往将关怀和严苛用错了对象。为凶犯的成长百般思虑妥帖,却质问被害人是否穿错衣服,是否心存宽恕,生怕有一丝错漏,冤枉了凶犯。果真是在《熔炉》的世界,却操着《狩猎》的心。

  《二次谋杀》主角的所作所为最为惊艳之处是,虽然主角本身游走于法律边缘,可是他真的“合法”得让主犯面临制裁。发现法律的荒诞处,亦是未来发展之处。

  另外,本书还有一个优秀的地方,就是并没有对法律或主角任何一方做出臧否,只是呈列现象,孰是孰非留待众人评说。但提出问题,远远比解答问题更难不是吗?这或许就是小说《二次谋杀》为何精彩吧。

  《二次谋杀》读后感(四):二次谋杀同人(后篇)林长清X苏南

  一(不完全的ooc) 林长清仍旧站在探监室,尽管何遇已经被带走好一会了。 不锈钢制的栅栏在暧昧的环境里发出冷白的气息,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少年的脸,被一道道分割成无数片。 可无论哪一个部分组合起来,都拼凑不出他记忆里熟悉的那张。 林长清深深地吸了口气,纵使盛夏,空气里却浸满了寒冷的味道。 接着他走出探监室,看到苏南在门外等他 “什么时候来的?” “刚才。” “嘿 骗人。”林长清拿过他抽了只剩个头的烟放在自己嘴里吸了起来 “在外面呆那么长时间不觉得无聊吗?” “还行,你们呢?还打算一直沉默吗?” “也许吧,可能是因为我们两个太像了,不用开口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林长清眯起眼睛,仿佛在回忆刚才他和何遇的会面。 “是啊,我之前还跟他说过,如果你有儿子会跟他很像。” 苏南莞尔一笑,跟他望向同一个地方 “唉,可惜啊” 林长清捏灭微弱残喘在烟头上的火星。 “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会有孩子了。” 苏南看向他,暖色将他坚毅的侧脸线条柔和很多。 “谁不是呢?” “看来咱俩还真是”林长清向他戏谑地眨眨眼, “一对儿苦命鸳鸯啊”苏南了然地点点头。 两个人相互对视,哈哈大笑 像无数次那样,勾肩搭背地相伴而行。 二、(完全ooc的后续) 路灯依次亮起,遥遥望去,像是银河的坠落。蜿蜒无尽的公路肆意盘旋,连接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地方。 林长清的家里飘来许久未有的饭香,鹅黄色的吊灯下,苏南与他对坐畅饮。 酒巡过半,苏南突然开口 “老林,你有没有想过,戚夕有可能是自杀。” 他认真地盯着对面的林长清,放下刚好喝完的罐装啤酒。 也许是因为没有戴眼镜的原因,苏南不得已眯起细长的眼睛,牵扯到太阳穴的伤疤也跟着变形。 “苏南。”林长清叫了他一声,双手交叠成拳,抵在额上。阴影掩盖了他的表情,无从判断。 客厅钟表滴滴答答,被捏变扁脱形的瓶身兀自恢复,发出“呯——”的声响。 “你知道……那个孩子曾经在我身边暂住过一段时间。” “那时候他才四岁。” “在他六岁那年,我教他下象棋,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赢过他。” 苏南走到他身边半蹲下,无声无息地望着他。 “我没有养过孩子,他是唯一一个。” “他真的,很聪明。” 三、(暗示性结尾) 不知过了多久,林长清似乎才从悲伤的撕扯中找回自我,他下意识摸了把脸,掌心里全是冰凉的汗水。 “看样子是没事了。”苏南见状,释然地一笑,准备站起身。结果因为长时间维持着同一个姿势而向前踉跄几步。 林长清托住他的腰,防止他摔倒。 “不早了,休息吧。” 他用力抱了抱苏南,伸手拍拍他的后背。 “谢谢你,苏南。” “老林,还记得它吗?” 苏南顺势侧了侧右边的脸,余光里,林长清捕捉到的,是那块只有连续射击后还滚烫的枪口才会形成的独特伤痕。 “当那把枪顶在这儿时,我在想,原来我最后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 “同伴们严肃的表情,警车红蓝闪烁的灯光,远处暗绿色的林海” “特别是你,老林,我直到现在还记得你的表情。” 苏南低低嗤笑起来,“只能用一个字形容“臭!”太他妈臭了!” “我心想,怎么说这也是见我最后一面了,你竟然这幅模样。” “但当时我可不这么想。” 林长清双手扶着苏南的肩膀,拉开一段距离,直视他的双眼。 “不然,咱们这对苦命鸳鸯,现在岂不是只独留我一人在湖面。” “你放心,我也舍不得。” 万家灯火渐歇,在黑夜的注视下所有顾虑泯灭,一同归寂于明日的深渊。

  《二次谋杀》读后感(五):二次谋杀同人(前篇)何遇X十三

  一、 何遇自首的第十三天 林长清站在铁栅栏的一侧,看着他瘦弱的背影渐渐消失。 “砰——”沉重的关门声切断同一个时空,光影被分割成两个世界。 夕阳将林长清的影子拉长,扭曲在灰白色的墙上。 雨后特有的腥膻气息顺着屋子里唯一的方形小窗飘进来,稍作停留后消散。 当初也是这么个时候,林长清突然想起他第一次见到何遇的场景 五岁的小男孩,低着头沉默,左手握着一把小刀,右手拿着一个苹果。 同样是下过雨的天气,警局招待室的白炽灯发出明晃晃的亮,照在他没有表情的小脸上。 “林队,死者是这孩子的母亲,也是……他唯一的直系亲属了。”一旁负责安抚家属的刑警叹息般地说道,“局里决定先把他送到当地的福利院。” “他难道没有别的亲人了吗?旁系的呢?”林长清看着男孩的头顶,茂密黑亮的头发里旋了一大一小两个发流。 “有一个远房的姑姑,目前在国外出差,据说得一个星期后回来。所以……” 二、 何遇望向屋里唯一与外界相连的窗子,单调的景色仿佛被蒙住的双眼所见那样。 “想什么呢?还不睡?” 十三躺在他身后,只不过这次他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拿着苹果啃了。 “按时睡觉对身体好 。” 何遇偏过头,扯了扯嘴角,“你为什么又出现了?” 自他认罪起,十三便没有出现过。直到今日才再次现身 。而当时一想到这个家伙可能会消失,何遇甚至萌生了点怀念的感情。 “嘿,这世界上的男人果然都一个样啊。”十三好整以暇地嘟囔道,“难道你忘了自己之前跟我表白了吗?” “我什么时候跟你表白了?”何遇有些好笑,在这段身陷囹圄并将持续的日子里,他从未像如今这样流露出除冷漠之外的情感。 甚至在林长清面前,何遇都是一副淡淡的表情,一言不发地对峙着。 好像他想跟他说的话,在审判孙天铭的那天就已吐露殆尽。 “没事~我来帮你回忆回忆。”十三轻快地跳下床,在他面前佯装冥思苦想的样子。 他来回踱步,半张脸隐没于昏暗的幕布里,半张脸呈现于璀璨的灯光下,细长的眉眼因思索微微蹙起。 “可我只有你。” 何遇蓦然开口,目光定定地望向空荡荡的房间。“你是想说这句吗?” “我就知道你记得。”十三狡黠地笑起来,默认了答案,何遇将视线投向不断靠近的他。 “如果我说,你还有机会做一个正常人的话,你想不想做?” 十三终于来到何遇面前, 弯下腰,随意地挑起他的下巴。 “……”何遇沉默着,既像是在想些什么,又像是什么都没有想。 “不过那样的话,也许我会消失。”他无所谓地耸耸肩,却将脸偏到一边。 “陪着我吧。” 三、 暮色四合,虫鸣浪潮般起伏,晚风拂过湿漉漉的绿植,坠下的水滴悄然落地,滋养万物。 何遇坐在床沿边,缓缓闭上了眼。 眼底最后的影像是那张与自己一模一样的脸。 而额头传来的温度,是十三轻风般的吻。 “晚安,何遇。” “晚安,十三。” 看守所的老狱警刚刚查完房,正顺着原路返回值班室。 老式的胶皮鞋拖拖拉拉地蹭在地上却发不出声音。 混黄的手电筒光不小心掠过最后一间狱室内,模糊间,他看到了那个前不久才关押在这的少年。 只见他端坐在床上,睡着般毫无动静。 “唉……”老狱警迅速扭回手电筒,以免打扰到他休息。 “老刘啊,那个孩子有点不正常。” 他耳边突然响起白天换班同事老张的话 “他啊,有人格分裂。” “那为什么不送精神病院,而是关押在监狱呢?” 老狱警后知后觉地自语,仿佛要将当时没有说出口的疑问,再说给这黑夜听。 资料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