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领风骚数百年
记得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家里的老一辈就开始教我背诵唐诗,再大一点知道了宋词。再往后能把唐诗、宋词连在一起了。等上学的时候,才慢慢知道原来诗和词是唐朝和宋朝各自文学巅峰的代表,是他们骄傲的名片。随着学上的越来越多,随着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顺着“小桥流水人家”走进了我那小小的心灵,随着西游如梦,红楼成诗,水壶结义,三国铸史,我还知道了唐诗宋词之外的元曲明清小说。
原来每个朝代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文学标签。那是特定的环境和时代铸成的。闲暇之余,我也在思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难道只用唐以后的文学才闪光吗,才值得被后人熟悉和熟记吗?于是我试着用自己仅有的浅薄学识来探寻我们伟大民族深邃而神秘的文学历史。结果是由于我们民族的文学的博大精深,让我这不知深浅的愚钝小子只稍微有两个一点点收获。
在我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有明确记载的朝代应该是夏朝。夏朝跟以后的商和周统称为先秦。在这漫长的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包括了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虽然时间长,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各种文学发展的很慢。所以历史上把这段漫长的公元前时期的文学称作先秦文学。在先秦文学里最开始有记载的应该是跟占卜有关零星记录。到真正能称之为文学的应该是散文。所以有了先秦诸子散文这一说。在先秦诸子散文里,《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开启了先秦语录体散文的先河。
先秦之后,我们来到了秦朝。秦朝只经过了短短的16年。可怜嬴政取名秦始皇的良苦用心。由于秦朝的时间太短,再加上著名的焚书坑儒和万里长城,所以整个秦代文学不发达,有“秦世无文”之说。如果硬要矬子里面拔将军,鲁迅说“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代表作家。李斯的代表作是《谏逐客书》。属于散文一类。
至于汉朝的文学代表,想必大家都知道,是赋。即汉赋。汉赋的历史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所以,赋绝对是汉朝文化的代表。
到了晋朝,随着汉赋的影响,出现了骈体文。骈体文是晋朝文体的代表。但是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晋朝的字比晋朝的骈体文对后世的影响要大的多。两晋的书法最盛,最要表现在行书上。这一时期的书法最具代表的人物是王羲之,其作品是众所周知的《兰亭集序》,那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呀,哪怕是仿作。所以晋朝的代表是字,即晋字。
魏晋之后就来到了南北朝时期,这时的文学仍然是延续晋朝的骈体文。隋朝三十八年的国运对于一个朝代来说,属于夭寿,他在文学上基本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南北朝的骈体文,下启盛唐的诗歌。隋朝这时候的文学体式代表,可以说在璀璨的华夏文化的长河中,没有什么太闪耀的那么一束光。
隋朝以后,各个朝代的文学代表,大家就比较熟知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人们对其精准简要的概括。其中,唐朝绝对是诗的天堂,大小李杜把诗歌推上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高度,以致其他文体黯淡无光。到了宋朝,词应运而生。其实宋朝的诗和词不相上下,宋朝的诗和唐朝的诗也各领风骚。只因宋朝的词在其他的朝代找不到对手,所以词站出来代表了宋朝的文学样式。同是到庐山,李白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到了宋朝,苏轼又去庐山,他看到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李、苏二人可以代表各自的朝代,那么你说他俩谁写的好呢?你评不出来。唐诗重情趣,宋诗重智理,唐诗和宋诗合在一起,就把这个我们华夏的繁华世界写完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如果要接着往下说,清以后是民国,民国的文学代表应该是小说和杂文,这方面的代表首先是鲁迅。他的小说和杂文都是硬货,没的说。我们现代文学的代表应该是影视。莫言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屠呦呦也同样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这俩奖的奖金加在一起,能顶的上戏子几秒钟的代言费吗?
简而言之,从约公元前2146年起的夏朝开始,我国古代文化的朝代文学代表可以简要概括如下:先秦散文、汉赋、晋字、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真是文学体式有不同,各领风骚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