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近盧梭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走近盧梭

2020-04-12 18:26:49 作者:觀變居主人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近盧梭

  走近卢梭

  ――凡是读过他的书的人,尤其是用心读过他的《忏悔录》以及《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的人,无不为其的心灵世界震撼,凡用其的人生照映过自己的人,也无不为人性的难言而沉默。人似乎无法认识自我,但应该有这种愿望,因为,只有这种愿望,才有可能自己一个真我。

  ―――作者―――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什么?我不知道多少人曾这样问过?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求得答案我面对芸芸众生时候,我感到眼前所呈现的并不是我所能真正感知把握东西。因为,我知道他们背后另有东西,虽然我无法知道这背后是什么,但我可以肯定,这背后的东西绝不是这些人所呈显在我眼前,让我看到的东西。现在的人们已经把自己真相完全掩饰起来,这似乎成了一种必须。在掩盖自身的同时却又总是想去透视别人,去把握别人。人就在这种矛盾中不断地制造罪恶,当然也不断地承受罪行恶果。好像是上帝安排,人并不具备从自身觉醒的能力。人们总孜孜不倦地去分析别人,去探索别人,并把这一切当作一种学问,甚至当作一种义务来履行。人为什么总想在他人面前,在世人面前掩饰自我呢?难道是自我的灵魂丑陋可恶不可以曝光于他人?不可以曝光于世界?人总用虚伪方法塑造自己的形象。每一个在众人面前袒露自身心灵行为的人,都被认为是一种可鄙的。道德的全部内涵只是一种高明欺骗――自欺,也欺人。考察目前的人类社会行为,这种欺骗的过程似乎聚集了人的全部智慧,难道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

  一个欧洲人想告诉世人一种新的东西,他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了。他让一切利用智慧构造自己假象的人感到内心深处不安。因为他使人们知道了一个被忽视了的道理:人总有不愿让他人知道的另一面

  不会有多少人愿意让除自己以外的第二个人知道自己的另一面。因为,人总以为人应该是高尚的,人性应该是灿烂的。如果有人不愿去揭露别人的另一面,那是因为他不想有人揭自己的另一面,这已经成了人们之间的一种默契,只有在准备击倒对方的时候,人们才会去揭露对方的另一面,这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能否较好地运用这一“技巧”事关其人生成败。任何一个曾经体面”过的人,其“下台”,其失去“体面”的原因,无一不是因为被人们揭露了另一面的缘故

  这个欧洲人,这个曾改变了一个民族思想的欧洲人,他想破除这种“面具人生的游戏”他为另外的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另一面,他的作为,把人生舞台的第二重幕撕裂开了一个缺口,使观众发现了“未曾化装的演员”。发现了“扮演角色”的那个人。他引发了所有具备理性思考力的人们的思考:被称为“隐私”的另一面是否就是罪恶的渊薮?他使所有的后人恐惧。因为,他唤起了人的另一种灵性,这种灵性能使人的目光穿透现象而发现反面。

  十八世纪的这个欧洲人早已离去了,他的身体也早已融进了他所热爱的大自然,但他却把一样东西给留下了,这样东西就叫“人”――戴不上面具的人。他希望以后能有人建立专门研究“这样东西”的学问。他已经开启了这种研究的大门。他想引导人们的理智去研究被情感尘封已久的“人”。世纪的风雨会湮灭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躯体,但却不会湮灭一个与众不同的灵魂。这个灵魂依旧与世人同在,尽管许多人不曾接触过这个伟大的灵魂。但这绝不会因此而否认他的存在。这个伟大的灵魂,使一切曾以为自己高尚的人或将以为自己高尚的人感到一种不想承认的恐惧――自身灵魂被洞察的恐惧。

  当一个人决把他的所有都展示给世人的时候,他便感到自己彻底地解放了,可是会有这种感觉的人,有这种渴望的人太少了。自责是一种极为高尚的品德;要具备这种德行,并不是一件易事。人之所以为人,总被认为是因为有了“面子”。在自责的过程中“面子”也就不存在了。放眼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真正欢迎真实。不真实是这个世界的唯一真实。当你走向真实的时候,也就是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世界上的人,总有少数人会受到这个欧洲人的影响。会迈进他所开启的真人之门。这些人并不是为了去追赶这位有了名望的欧洲人,去想以这种追赶获得同样的名望,而是两种灵魂的重合,这种重合不存在任何理由,也无需解释。世界中的一切,它发生了就像它没发生一样正常。许多人不愿接受这种观点。许多人都想控制世界诸事的生生灭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就学会了掩盖一些东西和显耀一些东西的伎俩,并且越来越手段高明了。追随这个伟大灵魂的人,必须以灵魂的重合而成全行为的结果。没有什么比这种重合更为艰难的事了。没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自己的审判。因为,自己的审判比上帝的审判更为严厉。人们总希望能戴着自己设计的面具走近上帝。有许多人也确实走近了上帝。但有谁能走近卢梭呢?走近这个欧洲人呢?

  走近卢梭,意味着接受自我的审判。从灵魂而言,这是走近完善;从名誉而言,却要走近损害。灵魂由自己拥有,而名誉却为世人形成。在当今世界,这两者无法统一,无法协调。人们总选择让灵魂不安而保全名誉,不少人甚至出卖灵魂而换回名誉。人们无法走近卢梭,无法把自己的灵魂奉献给世人,其实,又有多少人能坦然地接受这种灵魂的奉献呢?

  追求个人灵魂的安宁与人际关系的真诚,成为人们的一种愿望,一种纯粹的愿望!在生的过程中,人们会迫于各种原因,而无法真诚,无法让灵魂安宁,但也极少有人愿意在这个过程行将结束的时候承认这一点,也正因为这一点,活人的世界总被一层厚厚的帷幕所遮掩着,使人,使一切智者或愚者,都难以认识这个人世的本质,使所有的虚伪得以天长地久的沉淀,以致使人们都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真诚!并把对真诚的亵读当作了一种学问来研究,来完善!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人世的虚伪都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境界。在最后的审判来临之前,人们的虚伪都得以泛滥而无所畏惧。世界上的人们已经无法以自己的力量从这个虚伪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如果说让雅克•卢梭在这芸芸众生中属第一个脱离这“虚伪引力场”的人,那也只是后无来者的一种举动。如果说他的书让后人窥视到人的本质世界或者说人的另一面,那么,也只是仅此而已。当虚伪给人们带来其所需要的一切的时候,拒绝虚伪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当人们真诚的时候,却带来了痛苦与灾难,那虚伪就成了人们所喜爱的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只能在自已所形成的轨迹上运行,不管是行为的或是心灵的,都无法摆脱世俗的约束。

  世俗,却永远以虚伪为主流:摆脱了世俗的羁绊,灵魂是安宁的,但却也是孤独的。孤独中的卢梭曾冷静地思考了这个世界,思考了人生,最终得出结论:“人在世上越离开尘俗,越接近自己,就越幸福。”他对世界,对世俗是一种既爱恋又绝望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他对世界,对世俗的洞察与思考。虽然这与他的人生遭遇有关系,但最根本的是他敏感的思考力。如果现在的哪个人也同样地具有他那样的心地与思考力,那么,就会感到这个世界:“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世人,谁愿意近卢梭?谁愿意奉献真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走近盧梭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