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生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夏先生的故事》是一本由[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先生的故事》读后感(一):月之暗面
/2020第1⃣️1⃣️本书 3.25 《夏先生的故事》 聚斯金德/
我喜欢爬树,在树上吃喝玩睡,思考学习,在树上总是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更广阔的风景。只是下树有那么一点点难。
我想飞,也觉得自己会飞。
我有一个喜欢的女孩儿,她头上别一个发卡,喜欢穿柠檬黄色的裙子。只是我们住在不同的地方,当她有一天说要周一跟我一起回家时。我规划好了路线,准备好了礼物,练习好了故事,辗转反侧一遍遍在脑海中演练。
我内心所有的翻江倒海在她轻描淡写的一句“我妈妈说不去朋友家了”无疾而终。
我在学钢琴。
每周笨拙又生疏的骑着比我高的自行车去老师家上课,一路上要不断停下来让车让人。
后来我长大了。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大的呢?
是不再爬树不再觉得自己会飞的时候?是能骑着自行车在乡野间飞行的时候?是能弹出海顿舒曼肖邦贝多芬的时候?还是赌气想从树上一跃而下结束生命的时候?
我想,是在我亲眼看着夏先生一步步走向湖心,直至只剩一顶草帽随风漂流而去的时候吧。
我一直记得他在树下那一声冗长的叹息,记得他那看向世界惊恐的眼神,记得那个冰雹之夜他说的那句“求求你们闭嘴吧,不要打扰我行不行。”
聚斯金德很厉害。
他用了那么多那么多的笔墨写“我”,而主人公却是“我”眼神背后的那个夏先生。
他借着一个鲜活的、生机勃勃的、还绿油油的男孩儿的眼睛去写那样一个离群索居的孤独的被遗忘的人,愈加孤独,何等残酷。
夏先生是一个局外人。
我们常常以为奔走是为了找寻某种意义。
那夏先生呢?他的奔走是为了什么呢?
你是否曾遇见过一个夏先生呢?一抹生命里的暗色,教会你这个社会的背面,用这背面告诉你更该好好活着。
愿自己接下来的大部头,愉快。
夏先生是一个孤独的人,容易被遗忘的人,一个看起来的怪怪的人,他是故事中的“我”,也就是那个天真、可爱、爱幻想的小男孩的邻居,故事以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他的童年和他遇到的夏先生的故事。
读过这个小故事后,感觉这个小男孩有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的影子,他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男孩,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上学、爬树、骑车,幻想着和漂亮姑娘约会,老觉得这个世界就是他看的这个样子,老觉得自己肩膀一绷紧就能飞起来的感觉。
我感觉好像就是说我一样,我的童年就是这个样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幻想着有朝一日考上大学,过上城里天堂般的日子,喜欢怕不是太高的树,练了好久,摔了好多次才学会骑车,有空就骑着车子在村里转悠,经常梦到骑着车子上高中的样子,也经常梦到自己可以随意飞翔,看到喜欢的小美女会脸红,会结巴,看见老师会紧张,特别是怕路上见到老师更是如此,有时候老师可能没注意到我,我会觉得很尴尬。每天有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害怕父母慢慢变老,渴望长大又害怕长大,真的长大了反而对自己的童年往事有留恋、有遗憾。
我觉得我的童年过得非常漫长,我认为我是个认真长大的人,我也有很多不愿意和人分享的小秘密,只属于我的小秘密,聚斯金德的《夏先生的故事》,让我重新感觉到了这一点,尽管故事没有那么波澜起伏,都是些平平淡淡的小事,但是让我觉得非常真实,非常感动。
夏先生是一个怪人,默默的拄着拐杖、背着空行囊、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感觉好像煞有介事似的在赶路,而且不苟言笑、敏感易怒,孤独、痛苦又找不到解脱,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眼里好像一个空气人,没人会注意到他,更没人刻意和他打招呼,在小男孩的眼里,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也在小男孩的记忆中留下的一道重重的身影。夏先生最后走向了湖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的痛苦,小男孩也好像忽然长大了。
我的童年也有总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的人,也给我留下了非常的印象,后来他不见了,但是他在我的回忆里永远存在,时不时做梦都会梦到他。
故事有点伤感,但是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作者也许想要表达某种追求和渴望。渴望关注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渴望这个世界充满爱,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而不是作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也许只有借助童年的“我”才能充分表达这种想法,表达对这些孤独的人关注吧。
《夏先生的故事》读后感(三):关于夏先生的故事
初读《夏先生的故事》,会以为这是另一个“树上的男爵”,离群索居,遗世而独立。然而,聚斯金德绝非卡尔维诺。
全书篇幅短小,情节缜密,聚斯金德对于故事情节的编制与衔接不得不称为“大师手笔”。
对于故事本身,特别是夏先生的结局,并不需要太多的疑问和讨论。更值得思考的,是聚斯金德通过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
夏先生代表了怎样一种类型的人或情绪?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屡次与夏先生的巧合相遇之间,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聚斯金德的笔下有神奇的解构力和聚合力,他可以把一个转瞬即逝的瞬间无限放大和延展,细细地描摹人内心活动的每一道波折起伏。同时,他也可以把本来毫无关系的人与事捏合在一起,制造出最精妙的触碰与巧合。
关于夏先生的故事,本是主人公“我”的一段童年回忆,那也仅仅是漫长人生中的短暂几年。当时光倒流,回溯童年,夏先生的故事逐渐展开。
“有两件东西是夏先生无论冬夏都不离身的,没有谁见过他不带它们出过门。一件是他的拐杖,另一件是他的背囊。这拐杖绝非普通散
步用的木头杆,而是一根很长且弯曲的核桃木棍……”
“而那背囊则总是空的,或者说差不多是空的,因为据人们所知,那里面除了夏先生的黄油面包和一件以防途中风云不测的长及臀部而且连帽的折叠胶皮雨披以外,基本上就别无它物。”
“我“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了心仪女生的一句“星期一那天我跟你一块儿走“而激动万分,连日精心准备,翘首等待那天的到来。因为钢琴老师的严苛而满腹委屈甚至想要去死,这种对于朦胧爱情的无比期待和受挫折之后无限放大的挫败与绝望心情,正是少年所具有的特征。
夏先生则是一个日日夜夜都在忙于奔走,一直不曾停歇脚步的“怪人”,他有幽闭恐惧症,曾经拒绝了主人公爸爸善意的邀请,请求“别再打搅我!”
这样一个在成年人的眼光中格格不入的怪人,却意外地被一个少年在旁默默的观看,并且有所感知。 当少年想要自杀的时候,夏先生就站在树下停歇。他听见夏先生叹了口气,“这绝非叹息,因为叹气里饱含着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而夏先生的声音却是一种痛苦的呻吟,一种发自肺腑的深深的幽怨,其中交织着对生活的绝望和对解脱的渴望。”这段话大概是全书中最意味深长的部分。
沉默的夏先生从不说话,却因为在静谧无人的林地里的一声叹气,被少年所洞察。
少年的背后,是大多来自生活表层的惊喜与悲伤。
夏先生的身后,则背负着不能言也不需过分描述的沉重,这沉重来自于经年累月的人生,而非日常生活本身。
长大后的“我”回忆夏先生的故事,与此同时,曾经的“我”,早已成为夏先生的故事里不可或缺的角色。
《夏先生的故事》读后感(四):一个不会讲故事的人讲的逃生者的故事 ——《夏先生的故事》
编者按:译者序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法国人把它当做儿童读物,德国人把它当做严肃文学,那么中国读者呢?”,怀着叩问自己的心情,我翻阅了这本流畅而生动的小书,战战兢兢地写出了我的回答。
书名虽然是《夏先生的故事》,大部分的内容却在讲“我”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故事,算不得跌宕起伏,有一点像流水账,有一点无聊,作者也非常幽默的在文中写道:“比方我现在越来越难做到讲话不离题……(P010 L8),可见“我”并不在行讲故事,但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对吗?
跑题跑出一曲优美童年
“我”不太会讲故事,所以你可能会过度注意“我”的童年。笔者认为其中童年的情节是极美的,值得赞为优秀的儿童读物:全文流畅简单地记录了“我”年幼时的经历以及所思所感,透过儿童的眼展美好纯真的童年,使得读者跳出成年人的“樊笼”返回自然中,与“我”共享奇思妙想,共感真挚朴素的情感。
比如其中就体现了儿童对于“飞翔”的幻想:
当时我要是打定主意去试试的话,那我一定也能够想飞就飞的。我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都会万分的惊奇,他们都太老、太重、飞不起来了。儿童不是完全社会化的人类,不谙事故,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又异想天开,更拥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力,无怪“我”总是幻想自己会飞了,哪个小孩没有幻想自己会飞过,现在想起来自己披着床单假装是翅膀,猛的从沙发上跳起来,同时疯狂扇动双臂的时候,都还会觉得有一丝可爱的羞耻呢。
桑贝的插画在写到“我”暗恋的女孩时,有那么一段显得非常的甜蜜:
暗恋的女孩约“我”周一放学一起回家,光是这句话就令我沉醉不已,后来那三日我沉溺在爱情的眩晕中,并为此计划周详,甚至想带她到我最喜欢的树上去看看我的“世界“,那时刻,仿佛担忧也令人感到幸福:
我十分兴奋地沉浸在“幸灾乐祸”的幻想中,这种遐想使人体验到担忧已成为多余时所特有的甜蜜滋味。可惜幻想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最终不会实现,于是就成了常态落寞。
对于少年热烈而又纯真的情感的洞察细致入微、故作童稚的比喻、大段大段对自己幻想的描写不仅不会惹人厌烦,反而很容易点亮读者内心中类似的酸甜的回忆,引起共鸣,并且还会因为其中一两句形象可爱的比喻而发笑,不觉点头说:“嗯。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哈哈哈。”
关于“愤怒的情感”的呈现也毫不逊色,“在粗野的冯克尔小姐家学钢琴”这一段不愉快的经历里,急切的钢琴,粗野的控诉与怒骂,以及我内心中的委屈与恐惧、愤怒的几乎想要自绝、等等元素都使得这段情节像是一个过度充气的气球一般,充满张力,几乎要爆炸。这也是全书中最冲突性的一幕了,这个情节我非常喜欢,非常震撼。
引用一句:
真正让人寒心愤怒的是我认清了,如今这世道说到底就纯粹是个没有公正,人心险恶和卑鄙下流的污浊之地,而且其恶劣之处都是他人所为的,所有的别人全都有份,一个也不例外。 …… 最后就是亲爱的上帝,一旦你真需要他,求助于他时,他却无能为力,只会胆小如鼠地保持沉默,听任不公平的事恶性发展。多么富有的力量感啊,而我也发现这句话居然仍然适用于我存在的当下,这令我不禁怀疑作者是在借儿童之口谴责这个世界。“我”因此愤而想要自绝,当然,“我”没有成功,那个被用力充气的气球,默默的泄了气,又转回到轻松有趣的文风,克制得仿佛在“负面情绪”上多磨蹭一秒都叫浪费,确实,这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表露负面情感的片段之一。
还有一处是“我”年满十六岁之后。体重四十九公斤,再也不幻想自己会飞,也没有再提到过那棵树,开始对我年幼时搞不清楚的“机械旋转脉冲守恒定律”着迷,长大如约而至。他却说:
自己那段时间的生活就是以诸如此类的矛盾为标志的:总是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要是不怎么,那就会怎么……没完没了的期求,要求,务求:去做这事!去干那事!别忘了那事!这事你解决了吗?你去过那儿了吗?你为什么现在才来?…… 无穷无尽的压力、困扰、时间的窘迫和那不时被伸到鼻尖跟前,提醒人时不我待的钟表。人们难得有片刻安宁……似乎是发了一通牢骚,狡猾的作者又马上转而去讲别的事了。
“我”就是那么克制又温柔的在发着牢骚,即使真的不满意,遭到了巨大的屈辱,我也只能用“自绝”来威胁这个世界,但是世界并不吃这套,所以“我”只好灰溜溜的发着牢骚继续生活。
来自书中插画看吧,多么有教育意义一曲童年小调,不难读不费解。作者对儿童稚嫩的心灵中所怀有的那只小白鸽洞若观火,每一丝纤细的羽毛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很多次都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若是在此完结,我也叹服它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但是别忘了,这本书的书名是《夏先生的故事》,而以上,都是讲故事的“我”由于从树上摔下来,又年纪大了,讲话总跑题跑出来的内容。写到这,我似乎能想到Patrick(本书作者)在写完后狡猾的微笑,仿佛在说:“让我康康是谁落入了我的陷阱”,在我的理解里,如果童年代表了这本书的广度,那么“夏先生”一定体现了这本书的深度。
永远在行走的逃生者
说夏先生代表了这本书的深度时,我心底在默默的打鼓,因为始终无法理解他是个怎样的存在,他就像一个西西弗的迷,我只好拙劣的用解构的方法去阐释。
## 不和谐的F音
来自书中插画在一首流畅的钢琴曲中,弹错一个F音总是那么的令人扫兴。如果你仔细的去分析我和夏先生相遇的场景,你会发现:要么是看比赛回程时,我们一家被困在冰雹中的狼狈之时、要么是我被暗恋的女孩拒绝后,落日余晖的铺满山林的失意之时;否则就是在我饱受羞辱后,对这个世界愤懑不已之时;而最后一次(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我在赶回家路上,自行车掉了链子才得以目送他离开。
似乎在童年时期,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负面事件发生后,我都无一例外的和夏先生有了一次相遇,无一例外,巧合得像量身定做的盒子与盖子。
而这一点点不自然之处,不禁让我去思考:“夏先生难道是个扫把星?“。显然不是的,文章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他一直在风雨无阻的跋涉,这种怪异是引人注目的,但是世间长了,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因此,不是我平时没有遇见过他,只是当我遭受到不幸的时候,我才会注意到他。
“我”这个说故事的人,也是“大家“中的一员,当我沉溺在甜美而又朦胧的生活中时,我怎么可能会注意夏先生呢?那时的我满心幻想着我与她在树上度过了完美的一天,几乎要忘记了日夜的交替。这不合时宜的人也就不会出现在我的认知里了。但是“我”不注意,他就不存在了吗?
弹出一首完美的赫尔斯的钢琴曲,能够让“我”暂时在不幸中蒙混过关,不至于遭受后来的屈辱,但是这不代表着之前的屈辱就可以不存在了。庆幸那不和谐的F音,让我认识到这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心存侥幸的蒙混过关。
## 活着就像无目的的长途跋涉
我觉得自己十分可笑,竟然要为了一团鼻涕去死。而在我底下,却确确实实的坐着一个四处逃生的人。 来自书中插画读到后面,我几乎感到了一种灵魂的震颤,夏先生的跋涉使我想到了徐福贵的一生——活着除了活着本身之外,没有其他的意义。我们出生是被抛在了这个世界,我们呼吸、喝水、吃饭、繁衍,只是一种习惯。但人人都不能接受自己只是出生来到这个世界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身边朋友们也总有一些远大的理想,诸如“寻找生命的意义”、“征服星尘大海”,我也曾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幸福的生活归根到底又是什么呢? 世俗的幸福是物质的,可是拥有物质的人却不见得人人都幸福。我走在这路上,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若是都为了在这生命中寻找到一点什么的话,极有可能会败兴而归吧,毕竟命运不会有什么注定的东西给我,我所认为的不过是人为赋予的意义啊。毕竟“出生本身没什么意义呢?“这句话就已经够难以接受的了。
说到底,生活总是难逃却渐渐从伟大贬值为无聊和空虚。这本写于德国经济复苏黄金时代的小书,也许正是聚斯金德借着夏先生的口在呐喊:“求求你们闭闭嘴,别再打搅我行不行”;也许也是他借着这个无意义的长途跋涉,在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许他也赞扬了一种痛苦的独行。
也许,他只是随便写了这么个故事吧。
作者:desperado
业余的读书人,专业的爱书者
欢迎合作或者交流,请联系VX:kingsely228
《夏先生的故事》读后感(五):聚斯金德想借不断奔走的怪先生表达什么?
成人的故事没有童话,如果有,那大多是为了表达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小王子》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夏洛的网》对友情和人生的意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是在说善恶、对立和完整;而《夏先生的故事》则隐约吐露出作者对生死的理解。
《夏先生的故事》是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代表作之一。1984年,聚斯金德凭借一部《香水》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却在作品热卖之际消失在大众的视野,成了作家中的异类。聚斯金德孤僻,离群索居,身上充满了谜团,他笔下的人物也多有着脆弱忧伤的一面,行为荒诞而内心悲观,夏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一.书中的夏先生,到底扮演着怎样的形象?
在聚斯金德的笔下,夏先生是个像钟表上的指针一样不断奔走的人物。他的双脚好像停不下来,永远不知疲倦地往前走,十几年来保持的形象已经让人们从惊奇变成了习惯。
又高又瘦,匆匆行走在路上的夏先生,不仅行为举止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性格上也是孤僻到没朋友,甚至连别人的问候都不愿意搭理。夏先生好像是茫茫人海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人们不知道他的故事,也说不出他的姓名,直到他失踪许久,人们才通过警察局的通告知道了他完整的名字,而此时照片上那活力四射的笑脸,早已和人们熟知的那个倔强的,孤苦的,压抑的面容相去甚远。
不过,作为主人公,夏先生的形象是通过小男孩的观察和讲述被一一拼凑出来的。在孩子的眼中,夏先生的行为曾被当作是他精神抖擞的象征,“我”也想象过这可能是夏先生痴迷一生的爱好。
直到大雨滂沱,天上还下着冰雹的一次偶遇,当“我”父亲担心他淋出病来,打开车门让他上车,他却把双眼睁得贼大,憋出了他说过的唯一一句完整的话“求你们闭闭嘴,别再打扰我行不行!”,然后头也不回地继续走自己的路,我们才得以窥见夏先生内心的恐惧、不安、烦躁和痛苦。
正如“我”在书中所说,有谁会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露出那样的表情呢?夏先生那张被恐惧占据的脸,无疑暴露出了他这辈子的真实心声。
聚斯金德不愿意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夏先生,揣摩夏先生的所思所想,但透过这被撕开的一角,我们不难察觉,其实夏先生是一个“受苦”的身影,他不停地奔走是因为想逃离生活,他说服不了自己的内心,只能借助麻木地疾走来进行无声地抗争,来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感受恐惧。终究,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也没有人愿意去理解他,去开导他,夏先生成了那个一生都在被恐惧支配的人。
二. 夏先生身上投射着“我”的痛苦
夏先生出现在“我”的童年,在“我”印象深刻的人生往事,甚至转折点中,都出现了他的身影,尤其是在“我”垂头丧气的时候,在“我”满腹牢骚的时候,在“我”对生活突然充满了负能量,甚至开始胡思乱想的时候。
第一次春心萌动,对身边的女孩有懵懂的爱慕,但却被欢快而对这份情感毫无知觉的女孩放了鸽子,无比失落之际,是夏先生快节奏的脚步声把“我”从失魂落魄中拉回现实。
那时的“我”,精心布置的惊喜被一盆冷水泼下,多日积攒的兴奋和憧憬瞬间破灭,内心是难过的,灰蒙蒙的,耿耿于怀的。夏先生的身影在这个时候出现,其实映射着“我”心底深处难以形容的失望和忧伤。一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才开始初恋就莫名失恋的愁绪,一个是深埋内心不敢表露出来的真正哀伤。一表一里相互对应,使得“我”在那个时刻遇见夏先生,不是偶然,而成了必然。
而当故事中的小主人公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一口气爬到树上高处,想凭着一股冲动的怒火,放手让自己以自由落体的形式告别,让他人为此后悔的时候,也是夏先生突然闯入,阻止了这件事的发生。
不谙世事的小毛孩,因为被钢琴老师责骂的小挫折,突然失去了对生活的全部热情。“我”怪暴躁苛刻的冯克尔小姐,怪不给“我”买好一点的自行车的母亲,甚至怪路上那条缠着 “我”,追着自行车跑的讨厌小狗。少年爬树想要轻生的怪诞念头,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直到看见了更为痛苦的夏先生,“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简直愚蠢到可笑。
夏先生和“我”的生活,本是基本上没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但因为这些偶然的印象,因为这些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而显得更加刻骨铭心。或许当时的“我”还年少,不是很懂夏先生,但是夏先生还是不知不觉中在“我”的脑海中扎根,出现在“我”的梦里,也出现在“我”的记忆深处。夏先生身上投射着“我”的痛苦,“我”也被无意间察觉到的,夏先生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沉重且几近绝望的负面情绪所震惊,而收回了自己幼稚的,不成熟的想法。
三.夏先生的长叹映射出他逃避生活的苦闷
“我”忘不掉夏先生奔走不停的身影,忘不掉夏先生惊恐的面容,同样也忘不掉夏先生的一声长叹。一声发自肺腑的幽怨的叹息,一声饱受煎熬的瘆人的叹息。
夏先生的叹息让他的“受苦”形象得到确定,在与世隔绝的那棵树下,夏先生小心翼翼地长叹,似乎是把身上的担子都卸下来的如释重负,但他又不敢完完全全地放松,因而也夹杂着一丝难以理解的痛苦和绝望,犹如一声哀鸣。
夏先生为什么痛苦,作者并没有写,少年时的“我”也看不出,只留给读者无数的想象。但夏先生内心的恐惧、不安和愁苦,却在这叹息声中被无尽放大,和他把双眼瞪得浑圆的惊恐的形象,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虽然只有短暂的接触,但是因为“我”无意间窥见夏先生不为人知的不安,“我”亲耳听见夏先生的隐秘的叹息,夏先生的挣扎就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秘密。“我”无法与他人共享这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这样伴随着“我”的成长,在心中不断发酵,愈发悲伤。尽管作者用充满童真的笔调来写这段记忆,但剥开这层看似无忧无虑的外衣,文字背后夏先生的哀伤和恐惧却无处躲藏,如同指间抓不住的细沙般倾泻而出。
四. 解脱的夏先生,是少年挥别童年的见证者
相比于夏先生不断奔走,了无生趣,惊恐不安的一生,他结束自己人生的方式显得平静了些。月光下的湖泊如同一面镜子,而夏先生和往常匆忙赶路一样,笔直而坚定地,一步一步地走向湖心深处。脚下的流水是无声的阻力,他却铁了心一般加快了脚步,没有丝毫的犹豫。
四周是那么安静,只有故事中的少年,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死亡这件事,在十六岁的少年眼里,是怎样的呢?一开始他以为夏先生是为了捡东西,之后又猜测夏先生是想要洗澡,后来,他脑海中甚至冒出夏先生或许是想要涉水过湖的念头。等到少年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目瞪口呆地,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夏先生,脑海中只徘徊着夏先生说过的那句“求你们闭闭嘴,别再打搅我行不行”。
少年目送着夏先生的草帽漂远,久久没有回过神来,仿佛是在和夏先生告别。而这场亲眼目睹的事情被压在他心底,让他瞬间成长,完成了对童年时光的告别。亦或者说,夏先生见证了“我”从天真烂漫到挥手告别童年的整个过程。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对夏先生而言,这样的选择可能等同于松了一口气的解脱,他终于不用再永不停滞地奔走,终于不用再痛苦地感受内心的挣扎。夏先生把自己走到了人生崩溃的边缘,他就像是无数痛苦人生的抽象缩影和粗略轮廓,生存的急迫和孤苦,格格不入的习性和脾气,不知所踪,甚至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威胁,都是压垮他内心的稻草。
他想捍卫自己的专属领域而不得,想与自己的内心抗争也以失败告终,他无从慰藉内心的不安和痛苦,终有一天,脑海中的那根弦突然崩落,成了他最后发出的一丝声音。
而少年虽然沉默不语,以极其平静的语气讲述了这整个过程,我们仍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有一股辽远而沉默的悲哀,如海水般缓缓泅过,蔓延开来。回忆起这一切的时候,童年时光已经离少年远去,但关于夏先生的故事却好像一条深长的溪流,顺着记忆而下。长大后的少年,也许也无法知晓自己是该为夏先生悲哀,还是该为夏先生庆幸,但每每想起,想必就如同湖泊漾开的涟漪,有种莫名涌上心头的道不明的微末情绪吧。
《夏先生的故事》篇幅不长,却深意不减。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以孩子的视角写成年人的世界,恐惧、绝望和无措被儿童天真的眼光覆盖,但细思之下,却能咀嚼出淡淡的哀伤。故事中的“我”终究会长大,然而即使事隔多年,即使童年时光已经回不去了,“我”还是会回忆起夏先生“受苦”的形象,他长叹的语气,和他一步一步走向湖心深处的背影。但我们仍然愿意相信,夏先生带走了那份难以摆脱的不安和恐惧,而把阳光灿烂的明天留给了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