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跨越时空聊宋词
一般在风景区的题壁诗诗人更注重的是衬托诗人内心情感表达,多为风雅之趣的抒发,而在传播的意图较少。可驿站题壁诗往往包含着更多实实在在的信息,更多表露的是传播的意图。由于驿站往往位于交通要道处,是往来人群必经之所。驿站的题壁诗就会通过四通八达的驿传网络传到各地。
由于其强大的传播速度和辐射功能,就会产生有一个庞大的潜在受众群。而往来士子通过题壁诗这种“应答”或“对 话”性质,用传播学的术语来讲就是有传、有受、 有反馈。这种跨越空间限制的交谈也往往被人们看做美谈。
而类似这样的“互动”则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元和十年,元稹从唐州奉召命进京述职,春风得意之时,途经蓝桥驿,感念朋友便在在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七律诗文,就在八个月后,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到江州作司马,官场上失意落寞的他,途经此地,读到了元稹这首律诗。前后仅仅八个月,命运却如此变幻莫测,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一首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两人本就是知己,各自的诗文才华让彼此惺惺相惜,而且,二人常常于驿路上交相奔波,彼此穿梭往来。因而每到一个驿站,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到驿站的墙壁上寻觅友人的题诗,以慰倾慕之意与思念之情。
唐宋时期受到贬谪的诗人在历史上尤其之多,在沿途表达失意落寞的古诗比比皆是,他们因为过于刚直不愿向权贵低头而遭到流放贬谪,或是因为怀才不遇而寄情山水,无论何种原因,驿站是他们路途上必须要休息的地方。在当时,驿站的位置并不在城市中心而往往在交通要道上,所以驿站大多风景秀丽,而当诗人面对美景之时,心中积郁之情便会爆发,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和惆怅。
“宋人多忧郁,而唐人多豁达”。在白居易的 《商山路驿桐树 ,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与君前后多贬滴,五度经过此山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来无。”我们看不到他的悲伤却看到贬谪后的对于友人和自身勉励和一种豁达。他们的或喜或悲,或哭或笑,为这本就瑰丽的文学海洋留下了大片美景。
同样是大文学家的苏辙,作为宋使出使辽国时,在途径白沟在燕京暂住时曾作《渡桑干》一诗,其中:“相携走马渡桑干,旌旗一返无由还。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这首诗,不仅仅把宋辽间驿途来往之频繁,宋辽人民之间的真挚感情和白沟驿的情景,还形象的描绘了当时边境地区和平年代下富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