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100字

2020-05-02 23: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100字

  《八百万种死法》是一本由[美] 劳伦斯·布洛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3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一):【推迷会鉴书团】八百万种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注定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一生都是别人无法复制的,然,每个人的死法也是绝不相同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心意过着自认为优秀高雅却又略显低调的生活,不希望他人来指手画脚,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自我”的意识造就了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丰富多彩社会阶层,由此,人类聚集的地方出现文明,那么,一座拥有八百万人口城市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美国作家劳伦斯·布洛克的《八百万种死法》是一部明处讨论罪案情、暗处讨论人性生活侦探小说,连续发生杀人案让侦探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他也不是太感兴趣,只不过无法抗拒自己的内,虽然也有点被迫接受委托人的“雇佣”建议,但至少,他需要更多的钱来支付他的房租三明治咖啡

  欧美人思维都是跳跃性的,转折也异常突然,但毫无疑问,你不能否认人们正在做一件认真事情。侦探开始了他的调查,在各个街角路口的各个酒吧咖啡厅寻找他的目标人物,面对各个场所中出现的各种酒类,侦探真的尽力了,因为他在戒酒过程中。戒酒的难度极大,但也绝非可以阻挡侦探调查的决心,侦探认识了很多人,包括警察、皮条客、戒酒会志愿者还有妓女,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和分析事件逐步明朗

  面对人生和生活,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当然,选择的同时必然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只是,人都没有前后眼,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窥探自己未来的命运结局

  侦探顺利解决了他的委托,然后又重新审视自己,在最后的戒酒会活动组织中,心中经过无数的拼搏和矛盾争斗,终于,他承认了。

  “我叫马特,”我说,“我酒精成瘾。”

  《八百万种死法》全篇充斥着酗酒、毒品谋杀黑色幽默。但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节奏感非常强的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悬疑色彩浓厚,但又不失温文尔雅,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和蔼可亲,说着道貌岸然的话,但真切眼神中都留有那么一丝无法发现狡黠,但是最终,人们都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足迹继续走下去,毫不犹豫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八百万种死法》这座城市有八百万种死法,也有八百万种活法

  在侦探小说,特别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世界中,劳伦斯·布洛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作,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以马修·斯卡德系列最为有名,而《八百万种死法》又是这一个系列里最广为人知的一部。

  说来惭愧,自从喜欢上推理小说以来,断断续续也读了很多推理小说,涉及各种所谓的派别,但是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这还是第一次读。其实硬汉派的小说读得都不算多,之前只读过读客出的雷蒙德·钱德勒的几本,说句实话,我对硬汉派小说并不是很感冒,这些小说大多没有什么惊艳的诡计和推理,没有石破天惊的多重逆转,但是每次读起来,却又总感觉有种独特的魅力,一种欲望都市的颓废感,一种侦探固执的孤独感觉,或者一种说不上来的什么感觉,总在深深地吸引着我。

  之前看过的《长眠不醒》、《漫长的告别》都是姚向辉老师翻译的,这次的《八百万种死法》同样是姚向辉老师翻译,姚老师对这类小说的翻译确实都非常到位,将马洛或者是马修这种硬汉侦探的形象表现的很有味道。硬汉侦探们有着统一的特点,威士忌,手枪,孤独地游走在都市之间,用的查案方法大多是“拖屁敲门”法(姚老师翻译成“拖屁敲门”法,太逗了,不过确实很形象),不过每一个又有其独特的魅力。

  其实这本小说的情节不算复杂,马修在顺利帮助委托他的妓女摆脱其皮条客后,妓女却突遭杀害,被认为是犯罪嫌疑人的皮条客委托马修调查该案件,随着调查的深入,又发生了几件相关的案件,最终,马修通过收集各种碎片,顺利解决案件,当然还有一段很重要的情节是马修和自己斗争的戒酒历程。

  在这本小说里,除了马修的探案经历紧张刺激、扣人心弦之外,我觉得里面描述的各个小人物的生活更加引人深思。小说里有一段德金警官的酒后真言,以及时不时会放上一段报纸上的报道,里面描绘了各种各样小人物的死法,的确是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也就有八百万种死法。但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有他们自己的活法,令我比较有感触的是钱斯手下的几个妓女,她们有热爱写诗的,有热爱艺术的,有本来只是希望能写出好的报道,虽然最后都做了妓女,不过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活法啊!另外马修参加的形形色色的戒酒会,上台讲述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生活,每个都值得细细品味。

  我相信,一个城市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死法,也就有多少种活法。

  最后,不得不表扬一下读客这版的封面,之前读客的封面,被吐槽的不少,但是这本书的封面我真是太喜欢了,倒立的酒瓶,流出的酒形成道路,我们的硬汉侦探走在其中,两边是这个充满犯罪和欲望的都市,上演着各种不同的罪恶,不同的死法...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三):错身而过的街道

  与你错身而过的每个人,都在奔赴属于自己的死亡,你也不例外。繁华的都市,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最终都奔向死亡。

  《八百万种死法》作为劳伦斯·布洛克笔下马修·斯卡德系列的第四作,呈现了大都市里的极致孤独感。酒店关门后,马修无处可去。同样在城市里挣扎的我们,可曾找到过一个安稳的归宿?初读这个系列,是在十余年前,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完全不曾体会都市的孤独。而今重新捧起这个系列,倒像是好友久别,太多话语不知从何说起,唯有饮至微醺,方可壮胆一问:最近可好。

  与钱德勒笔下的马洛努力拒绝城市化的“泥潭”不同,马修(或者马特)是个彻头彻尾的随波逐流的城市人。和每一个现代都市人一样,一头扎进城市化过度发展的水泥森林,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迷失自我,无论有无资产总是在酒店关门后无家可归。更重要的是,为了掩盖在现代都市里的孤独甚至无助,马修依赖酒精,而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依赖于某物。当城市高度发达的时候,生活在城市里的个体从城市的创造者成为了城市的寄生者,我们无法从城市里汲取养分,但是同样离不开城市。这种诡异的依存关系,既是城市对个人的物化,同时也是当代个体最常见的无病呻吟的来源。太多时候不是我们只关心头顶方寸,而是从寄生于城市的我们,只能够关心这些。城市的物质生活满足了物欲之后,心灵的空虚就喷薄而出。物质文明实现了飞跃,精神文明却停留在2000年前。文艺复兴尚且需要去挖掘被掩埋的古典文化,当下的我们又拿什么慰藉自己?精神与物质错配的都市,催生了各式各样的孤独萦绕在城市上空。而马修系列,不过借一个个故事,把这种孤独实体化了。让每一个城市人陷入这熟悉的孤独,与陌生但又熟悉的另一个城市产生共鸣。因此马修·斯卡德系列的阅读中,罪案只是次要的;读者只需要跟着马修的脚步,放纵自己在书里又一次沉入孤独,体会都市孤独的共鸣,就足够了。

  案件本身并不复杂。马修在奔走之间早已埋下了线索。这是一个关于重生与爱情的故事,但是最终不过是一个关于钱的案件。这就是现代都市的特征,物质可以得到满足,物质却也永远无法餍足。案件并不复杂,但是每个人的孤独确实复杂的。但是每个登场人物都笼罩在极致的孤独感中。如果说《漫长的告别》告诉你:每一次告别都是死亡一次;那么《八百万种死法》告诉你,在等到死亡之前,还有无数孤独的日子你需要度过。全书以马修的第一视角展开,借用马修的眼睛,作者残忍地用平静的笔触,以一种剥离的心态让马修讲述自己经历的故事。在表面的光怪陆离下,孤独感如影随形。被钢筋水泥吞噬后,自我的价值是什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却早已迷失忘记了最初想要的东西。钱斯是孤独的,他成功的身份不过是他光鲜亮丽的外套,他究竟是谁他自己也不曾知道。钱斯手下的姑娘们是孤独的,她们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借口麻痹自己,任由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吞噬自己。当内心价值觉醒之后,却发现很难离开这条所谓的自我实现之路。马修呈现的是终极孤独,与孤独融为一体。正如他自己所言:即使没有流弹他也会离开警局、离开妻儿。被城市物化了的个人,唯一出逃的机会就是彻底奔向城市,然后随波逐流。桑尼的信大抵是这种来自城市孤独的最佳写照:“无人愿意为我一掷千金,无人愿意与我共结连理,无人愿意救我一命”(这里用了之前版本的翻译,唯独这里更喜欢老版的调调)。

  阅读这个故事的你我,也是孤独的,每个城市的道路交通都是巨大的网,网住了我们的当下与未来。城市就是一个泥潭,陷入其中的我们,无处可归。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八百万种死法》:八百万种死法/活法

  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迎接你的会是什么?你还没有想好怎么活,或许你已经面临着未知的死亡的威胁…… 被捡到的旧电视机炸死的老太太,往家中壁橱挂衣服被流弹破门而入打死的年轻女子,为了抢一件垃圾堆中的衬衫而死的流浪汉,路遇抢劫被射杀的外科医生,为了一只狗互相射杀的多年邻居,地铁上阻止乘客抽烟被枪杀的警察……,在这座城市中,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死法。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无论你的生活是否如你所愿,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死亡会何时以何种方式降临到自己头上。 想脱离妓女身份过上安定日子的金,原本可以直接找到自己的皮条客钱斯讲清楚,却由于顾虑找到了私家侦探马特/马修作为中间人当做说客。不料就在马特找到钱斯,以为自己完成委托任务之后,委托人金惨死在酒店的客房之中。如果金没有委托马特,等待她的结局会有所改变吗?答案我想是不会,如果没有委托马特,金的死或许也只会变成报纸上的一篇报道,仅此而已…… 孤独的马特,内心有着浓重阴影的马特是为了什么锲而不舍的开始了他的追查呢?嫌疑犯钱斯的委托?为了钱?还是因为他骨子里那种倔强和固执呢?只有马特他自己清楚。 身为警察的德金,站在正义的一方,却也对这黑暗肮脏的世道无能为力,世道只会越来越坏,人心也是。然而在这样的世道中却也有着像钱斯一样善良的人。钱斯是善良的,虽然他的身份是皮条客,一个不光彩的职业。但这也是他为了安身立命而采取的手段。要想在这样一座随时随地充斥着死亡的城市中活命,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择手段。 《八百万种死法》作为劳伦斯·布洛克享誉盛名的作品,它的成功体现在作者在故事中对人性的阐述。小说几乎用尽了全篇的篇幅来进行铺垫。马特的内心活动,马特的大量走访,马特遇到的危机和困惑。只在小说最后,马特将全部线索拼凑整理完成之后,才将真相和盘托出,虽然这个真相的到来稍微有些突然,真相本身也有些许的平淡。但《八百万种死法》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或许作为推理小说,它并没有那么纯粹。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是成功的。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真实,光明与黑暗,狡猾与善良,正义与邪恶,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让人感到无能为力……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五):八百万次但愿长醉不复醒——《八百万种死法》编辑手记

  编辑《八百万种死法》,实不相瞒,是我编辑生涯最大的生命危机。

  不仅仅是因为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孤独感,与一个背井离乡的沪漂过于契合,无论读几遍都会让人有一种被读了心的感觉;

  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字里行间弥漫出的酒意,会让读者忍不住被勾起酒瘾,而在编辑室里喝酒无疑是自寻死路;

  最重要的原因是,作为一名编辑,做《八百万种死法》无疑是一份荣誉,一份沉重至极的荣誉。

  为什么“沉重至极”?

  一是因为它实在是太过经典:

  梁朝伟想演了30年,还亲自飞去纽约和作者促膝长谈,各种恳求想演主人公马修·斯卡德;出了名地不爱用剧本的“墨镜王”王家卫读完,邀请了作者布洛克当《蓝莓之夜》编剧;作家朱天文读完,特地飞去纽约,重走了一遍主人公的路线……

  爱它的文化精英数量之多,咖位之大,所爱之深,都可以说是类型文学中所罕见的。

  二是因为,作为布洛克的书迷,《八百万种死法》在我心中几乎是完美的。如果有一本书,它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恰好是你不敢讲述的内心;而它的主人公,又像是你多年未见的挚友、知己乃至引路人,自然会不好意思去对它施以刀斧了。

  那么,即使这样也要硬着头皮去出版这本经典中的经典,意义是什么?

  《八百万种死法》虽然是本经典至极的作品,是“类型小说界诺贝尔文学奖”艾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布洛克的代表作,但同时,它却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处境:

  一方面,它被誉为“文化精英的挚爱藏书”,在小众范围内广为流传;另一方面,它的知名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豆瓣显示“读过”人数只有七千人,甚至有些读者误认为它是一本“推理小说”,使他遭受了一些不必要的非议。

  虽然《八百万种死法》的主人公是私家侦探,虽然故事中有骇人听闻的命案,但把破案当作《八百万种死法》的重点去阅读,就太可惜了。它不需要推理小说那样精妙的诡计,字里行间那种繁华都市背后的孤独、威士忌般的酒气和向死而生的救赎,就足以迷倒读者。

  作品的伟大归功于作者的生花妙笔;而编辑能做的,就是不辜负作者,将作品以它应有的形式,送到更多会喜欢它的读者手中。

  《八百万种死法》就是这样理应被更多人所知、所读、所爱的小说。正如此,编辑途中,我们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愿景:我们想做的,是——让更多读者去领略《八百万种死法》真正的魅力。

  毕竟,它是如此值得被阅读。

这座赤裸都市有八百万个故事,也有八百万种死法。

  《八百万种死法》可能是我所知名字最奇怪的小说了。

  哪有一本小说,能写出八百万种死法呢?百科全书都做不到。

  其实,“八百万”指的是纽约城的八百万人。有八百万人,就有八百万个故事,当然也有不知何时就会降临的八百万种死法。

  《八百万种死法》揭开了纽约这座自由女神、华尔街和安迪·沃霍尔的城市那不为人知的背面。

  在人声鼎沸、灯红酒绿背后,是昏暗的街巷与酒馆,是繁华背后每个人巨大的孤独,以及无人关心的遍地死亡。

“人们待在一起,但心不在一起,各自看着不同的方向”

  这座赤裸都市,人们孤独成瘾,独自沉沦,然后在不知什么时候,死于八百万种死法之一,迅速被替代,被遗忘。

  警察会马上转向更容易侦破的案件,媒体会马上去寻找更有爆点的新闻,就连你的朋友都会马上遗忘你,假装一切正常。

“我们读到消息,我们讨论一两天,但然后我们就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否则我们就必须为此做些什么,而我们什么都做不到。”

  繁华都市背后每个人的孤独,被布洛克描写到了一种浓烈成固体的地步。

  而这座冷漠的都市中,有一位无证的私家侦探。

  他住在租来的廉价旅店中,从不主动揽活,只是“给朋友帮忙”。

  他是个酒鬼,喝威士忌要加咖啡,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如果我带着醉意出生,或许会忘记所有悲伤。”

  他假装对一切漠不关心,觉得对问路的人破口大骂是“现代都市的礼仪”。

  乃至于连他自己都忘了,自己有颗比谁都温柔的心。

  在这座人心冷漠的赤裸都市,他日复一日地阅读报纸,收集街头巷尾的流言,铭记每一次死亡,似乎这样就能见证生命的价值似的。

“每个人的死亡都在减损我,因为我和全人类息息相关。”

  有人说,它是优雅的抗拒者,有人说,他是钢铁森林的西西弗斯。

  他是马修·斯卡德,是个酒鬼,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最让人着迷的私家侦探。至少我这么认为,也许还能再加上梁朝伟、王家卫和侯孝贤。

  他和《漫长的告别》的马洛是一类人,一样的酗酒如命,一样的硬汉柔情。

  但他又和马洛截然不同。马修的身上,少了一身烟头烫出的洞,少了份对法律的信心,多了段掩埋过去的伤疤,多了份更难以消解的孤独,多了一手快意恩仇的气质。

  有人说,面对菲利普·马洛,你只想完全信任他,把一切交给他;面对马修·斯卡德,你会想和他来一杯,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可能是描述两位硬汉魅力之异同,最精妙的句子了。

八百万次战战兢兢的试探与一次正确的决定。

  面对这样风格浓郁的文本,我们能做什么?

  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绝不会辜负它的译者。

  《八百万种死法》不是第一次在国内出版,也有若干个译本,其中不乏让我从此迷上布洛克的、堪称经典的译本。但我们几相比对之下,还是决定重译。

  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也不是一个轻率的举动——

  现有译本中,有的对原文进行了诗化的处理,口味独特,但在细微之处对关键的证据替换了表达,导致上下文逻辑有细微脱节这样的美中不足出现;有的则因为年代比较久,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一直未做修改,譬如将关于兔子的寓言故事Watership Down(《沃特希普荒原》)译为《海底沉舟》。

  即便如此,想要比肩乃至超越前人这样堪称完美的译作,也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调整。

  这本风格极其独特的小说,译本不仅得精准地传达字句的意义,也得精准地传达字句之外,那种无法言喻的东西。否则,就太可惜了。

  不是波长极其合拍的译者,能传递小说的意义,但势必折损小说的意味。

  于是,深思熟虑之下,我们决定邀请姚向辉老师这位重新翻译《八百万种死法》。

  作为翻译美国文学和类型小说的专家,姚老师深谙硬汉派的神髓,也通晓各类俗语冷知识,更曾翻译过《教父》《漫长的告别》等作品,无论是气质还是文风都与《八百万种死法》最为契合。

  惊喜的是,当我们联系姚老师时,发现姚老师居然也是《八百万种死法》的铁杆书迷,立即回了我们一句“怦然心动”。

  事实证明,这可能是我编辑生涯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新译本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一些令人惊喜的特质。

  美丽的金·达吉南,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它在小说开头就以一种令人惊艳的形式登场,在金外貌描述上,此前的版本是这样的:

  “她前额高而平滑,颧骨突出,嘴巴略大。”

  “……额头高而光滑,颧骨突出,嘴略嫌大。”

  而姚老师的版本是这样的:

  “她额头高而光滑,颧骨突出,嘴巴只稍微大了那么一丁点。”

  这位嘴巴“Just a little too wide”的美丽女性,终于以“正确的打开方式”走进了酒馆。

  而当私家侦探的男主角戏称自己的工作是“帮朋友的忙”时,前来寻求帮助的达吉南曾这样回复:

  “我也能享受点好处了,就目前这事儿来说,我需要朋友帮忙。”

  “我正好需要有人帮忙,实际上我需要一位朋友。”

  在姚老师的笔下,她这样回复:

  “我正需要别人帮忙。说起来,我也需要一个朋友。”

  不仅还原了原文的节奏感,也还原了角色自嘲自己没朋友时的语气,对话瞬间酷了起来。

  可以说,姚向辉老师的译本,无论是从文字节奏的把控上,还是在对布洛克原文充满个性风格的还原上,都好到超乎预期。

  希望经由这个译本,读者们能够感受到《八百万种死法》独一无二的魅力。

  归功于布洛克这位天才作家,也归功于姚老师这位大神译者,编辑《八百万种死法》时,布洛克文字中那种高浓度的孤独与醉意精准地侵蚀了我。在做这本书时,没有一天睡前忍得住不喝一杯,甚至常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梦里满溢着灰蒙蒙的城市与人影,人们孤身一人面对悲剧如此无力,但也总有马修的影子,让人心安。

  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种死法,也有八百万种孤独。

  还好,总有一个人在意你的孤独。

  如果真的能有更多读者享受《八百万种死法》,在书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孤独,与执拗的马修惺惺相惜,为小说迷醉哪怕一次,为小说小酌哪怕一杯,就是我作为编辑莫大的宽慰与荣幸。

  《八百万种死法》读后感(六):《八百万种死法》:30年来,梁朝伟做梦都想演这部神作

  今天,熊猫君想推荐一本极其特别的文学经典:《八百万种死法》。

  读过它的人,都会忍不住想一醉方休。

  很多人会读个几页就会说——“受不了,想喝酒”,或者“读这本书真的就想配酒,好奇妙的感觉”。

  你太应该读一读《八百万种死法》了。

  它有最酷的文字,也有最酷的故事,就像文学界的波本威士忌,透露着独有的醉意,有些文字让你清醒,而它让你沉醉。

  字句之间总是醉意朦胧:

  酒精背后混合着的是浓重的孤独:

  它有最酷的作者,劳伦斯·布洛克。

  纽约犯罪风景的吟游诗人,“类型小说界奥斯卡”——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

  它有最酷的一批读者,从梁朝伟、王家卫、侯孝贤到斯蒂芬·金,

  每个读到他小说的人,都在第一眼就着了道,手不释卷,如痴如醉。

王家卫《蓝莓之夜》的编剧即劳伦斯·布洛克

  曾经有传言说,梁朝伟“一言不合就飞去伦敦喂鸽子”。这是假的,但他承认,倒是经常一言不合去纽约。

  比起伦敦,纽约才是梁朝伟的梦境之地。因为《八百万种死法》诞生在纽约,讲述的也是纽约。

  很多人知道梁朝伟不爱社交,但可能不知道他爱书如命。

  他喜欢沈从文,爱读三岛由纪夫,还能背出《挪威的森林》的许多片段。

  阅读品位那么高的梁朝伟,这么多年却只爱过一本书,并且魂牵梦萦了30年。

  30年来,梁朝伟做梦都想演《八百万种死法》。

  梁朝伟曾飞越半个地球,只为去纽约见作者一面;

  也曾4次向各方恳求合作,只为演主人公马修·斯卡德。

演不了马修,梁朝伟只好向布洛克求了一个新剧本

  有一则很著名的传言:

  梁朝伟当年坚决不想出演《春光乍泄》,王家卫只好骗他说,给他定的角色是一个“马修·斯卡德式的侦探”,

  他才欣然前往阿根廷片场,结果被王家卫扣押了护照。

《春光乍泄》1997年

  而马修·斯卡德,就是《八百万种死法》的主人公。

  这个故事的真假无从知晓,但梁朝伟对《八百万种死法》的痴迷,却溢于言表。

  比如他好多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白布洛克:“我看过劳伦斯•布洛克所有的书,最喜欢马修那个系列。”

  当熊猫君开始读这本书的那一刻,也就理解了梁朝伟对它近乎崇拜的迷恋,这本书最懂梁朝伟的孤独。

梁朝伟在采访中表达对《八百万种死法》的热爱

  《八百万种死法》,是一个奇怪的书名,其实就是生活在纽约的八百万人。

  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个人,八百万个故事,八百万种孤独:

  一个落寞的酒鬼侦探,一位美丽女人之死,一连串无人关心的谋杀。

  一场彻底的酩酊大醉,一段单枪匹马的自我救赎。

  这是《八百万种死法》的故事,充满了孤独、死亡和威士忌的气息,读上两页就让人彻底沉沦醉意。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常常让你感到孤独,那你一定会喜欢上来自纽约的硬汉侦探马修。

  他是钢铁丛林中的西西弗斯,都市中最孤独的影子。

  他是个酒鬼,喝威士忌要加咖啡。别人说:“酒让你醉,咖啡让你清醒。”

  他却说:“咖啡永远不能让人清醒,拿咖啡给酒鬼,得到的只是一个睁眼酒鬼。”

  他住廉价旅馆,穿行于纽约不为人知的暗巷,出入酒馆,拒掉所有委托,只接自己推不掉的工作。

  他一次次戒酒,又一次次烂醉。

  他一次不落地参加匿名戒酒会,每次却在内心嘲笑着他人的戒酒心灵鸡汤,轮到他时只说“我叫马特,我无话可说。”

马特是“马修”的昵称

  他对世界嗤之以鼻、漠不关心,觉得当陌生人向他问路时,回答“去你的,你这怪胎!”是现代都市的礼仪。

  他那伪装的冷漠甚至骗到了自己,都忘了他还有一颗柔软的心。

  他会将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教会,会固执地阅读报纸,收集流言,

  他早已见惯生死无常,却仍将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死亡记在心里,好像那就能在这座冷漠的都市中,证明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知名作家朱天文曾用“优雅”两个字来形容这位潦倒的侦探马修。

  的确,马修·斯卡德这个角色,将硬汉柔情演绎到了极致。每个不愿妥协的“城市孤独症患者”,都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读完《八百万种死法》之后,朱天文专程飞往纽约,重走了一遍马修走过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家酒店。

  这是一位作家所能表达出来的最高敬慕了吧。

  因为对马修的迷恋,拍戏从来不用剧本的王家卫,带着《八百万种死法》去找了作者劳伦斯·布洛克做《蓝莓之夜》的编剧。

《蓝莓之夜》成为无数人心中爱情经典

  而梁朝伟之所以做梦都想演这本小说,就是因为他太爱马修了。

  马修和梁朝伟,乃至梁朝伟戏里那些自言自语的小人物——

  《重庆森林》里的633,《2046》里的周慕云,《春光乍泄》里的黎耀辉……是一类人,孤独成瘾的人。

  他生活在最有生命力的纽约,却总是渴望着醉生梦死——

  “如果我带着醉意出生,或许会忘掉所有悲伤。”

  他放任自己酗酒伤身,却关心全人类的死亡——

  ”每个人的死亡都在减损我,因为我和全人类息息相关。“ 他说自己的人生就像一块浮冰——

  ”我的人生就像一块浮冰,在大海上四分五裂,各块碎片飘向不同的方向。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重新弥合。一切都毫无意义、毫无逻辑、毫无希望。“

  纽约,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种孤独。

  人们孤独成瘾,独自沉沦,然后在不知什么时候,死于八百万种死法之一,迅速被替代,被遗忘。

  每个人都孤独地活着,孤独地死去。

  好在我们有《八百万种死法》,有马修。我们同样孤独,同样坚硬,也同样优雅。

  熊猫君觉得,读《八百万种死法》最好的时候,是一个人的深夜,当城市这座巨大的机器闭上眼睛,当你的孤独变得平和而安静,

  带上你的酒,威士忌也好,鸡尾酒也罢,是时候倾听你心中的孤独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