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读后感100字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是一本由邓晓芒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翻了几页纯粹理性批判,算了,还是先看看这个吧。里面有对时代背景和当时哲学流派的介绍,很适合初学者!
●卖这么贵想干嘛
●虽然有陷于一家之言的危险...但没有老邓我连陷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依然只是入门级的爱好者来说,邓的讲演录是进入德国古典哲学比较好的入门书籍了。这本书对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讲解已经十分通俗了,可能说不上深刻,但已经蔚为大观。康德的纯粹理性体系构架完成后,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甚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也都很容易串联起来了
●入门极佳,深入浅出,能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复杂的理论讲清楚,整个暑假几乎就是在读康德了,算是一个很难忘的夏天,下个夏天有空希望读原著。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读后感(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优秀入门书
我读过的最好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入门书,不晦涩,内容清晰易懂。共有三百多页,可以帮助康德哲学初学者较快的把握纯批的总体建构,理清脉络,掌握大意,这对学习康德是很有帮助。在迅速熟悉了大的框架后学习思路会清晰得多。把这本书配合句读与原著来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很值得推荐的一本康德入门书籍,很庆幸自己读到了。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读后感(二):康德的建筑术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一切哲学的基础,第一批判虽然是为自然形而上学奠基,但是只有在自然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简单地抽象出康德哲学体系的大致框架如下: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读后感(三):《<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读书笔记v2
绪论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一部主要著作。康德有三大批判,还有其他一系列著作,但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建立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那就等于还没有真正进入康德哲学。
今天,我们首先谈谈《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读懂《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康德创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以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
一、意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名著。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而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纯粹理性批判》,所以说《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在于它是康德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开端。
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家大多是业余哲学家,比如说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培根和洛克,而自康德以后,一般来说,哲学不再是业余哲学家可以染指的了,哲学成了一门专业,如果想真正进入哲学,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哲学家也大多是大学教授。这是哲学一次飞跃式的发展。
哲学在康德这里上了一个台阶,不仅体现在复杂性和体系性上,也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上。日本哲学家安倍能成[1]将康德哲学比喻为一个“蓄水池”,他认为康德之前的哲学都流向康德,康德之后的哲学则都是从康德哲学流出来的。康德把之前哲学的所有问题都集中了起来,并且作了解答;但这些解答又同时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给后人带来了思考的话题。比如将现代哲学划分为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两个支流,就是从康德来的。现代哲学的种种问题也都是从康德那里来的,譬如科学哲学里面探讨的“科学如何可能”、“逻辑起到什么作用”、各种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康德讨论过的。所以说康德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提出了多少绝对正确的命题,而在与他提出了一些几乎是永恒的问题,启发后人不断地去思考。
二、方法
从形式上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非常晦涩的。虽然他的逻辑非常严密,但是他的表述却繁琐,导致行文不流畅。有人说康德哲学是充满矛盾的,确实是这样,但是康德哲学的主要矛盾是其思想自身的矛盾,而不在形式与行文上。因此要读懂康德、要进入《纯粹理性批判》,最好的方法就要抱着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帮他把话说圆。康德的理论是圆通的,要进行全面的理解,不能抓住局部字面上的矛盾不放。这是读康德哲学和《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
三、背景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是政治背景,即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1793年达到高潮。它影响了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影响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马克思甚至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法国人在那里干革命,推翻专制王朝;而德国人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思想风暴,对法国人的行动作了理论总结。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里讲:“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可以说法国革命是现实中的革命,康德的批判是思想上的革命。康德哲学以及《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倡导的批判,正是法国革命精神的体现。
其次是科学背景,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牛顿力学。虽然康德并不局限于牛顿的机械论,他还试图摆脱这种理论的经验主义的特征,但是总的来说牛顿的自然科学对康德影响非常巨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经常列举牛顿物理学的例子,用来说明科学、哲学、形而上学应该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另一方面的科学背景是人文科学领域中卢梭关于人的理论。在那个时代,卢梭相当于第二个牛顿。康德对卢梭推崇备至。
最后是哲学背景,当时的哲学思潮主要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当时,唯理论走到了尽头,表现为独断论,代表人物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经验论走到休谟也走到了尽头,发展出了怀疑论,怀疑论使得一切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哲学的基础都动摇了。这就是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时的哲学背景。
四、主题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批判,批判纯粹理性。我们前面提到,康德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都要经过批判。在康德之前,理性成了至高无上的法庭,法国革命、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的法庭来裁决一切。康德要做的就是对理性本身加以批判,要对理性法庭自身进行推敲。
然而批判理性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哲学。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哲学的最终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自然界立法,掌握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必然性,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另一个是为自由立法,发扬人的自由和能动性,为人的幸福和道德奠定基础。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对应着康德第一批判,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以及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康德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问题。它关系到知识的界限和范围,我们要用什么要素、要如何建立起知识的大厦。这属于《纯粹理性批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应当做什么?根据自由意志,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我应当做什么?这属于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可以希望什么?这是宗教问题。康德的《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康德认为这三个问题是一切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后来在其他作品中,康德又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的问题。在这四个问题中,认识论是最根本的、最首要的问题。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
第一讲 《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路(第一、二版序言)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初版于1781年,6年后1787年出版了第二版。两版的序言讲述了《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路。具体来说,第一版序言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要对理性进行批判?一个是: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谈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怎样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下面我们就这三个问题一一探讨。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总结
[1] 安倍能成(1883.12.23 – 1966.6.7):夏目漱石门下“四天王”之一,哲学家、教育家,战后日本第一任文部大臣,学习院院长兼帝室博物馆馆长。抗的研究权威,“彻底、纯粹的和平主义者”。代表作有《康德的实践哲学》、《西洋古代中世哲学史》、《岩波茂雄传》。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读后感(四):《<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读书笔记
最早是在喜马拉雅听书,听书难以聚精会神,也不像看书可以反复回顾上下文,而且难以听出逻辑感。
其后是参加讨论会,但是对于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不提前看书,是很难很难很难在讨论会上获得些什么的。
后来下决心看书,一口气看到67页,不一鼓作气是看不下去的。看懂了《纯批》的总问题,但是先验感性论看不懂。在云里雾里中又停下了脚步。
前天又下狠心读了第四讲,先验逻辑导论,竟然看懂了还做了读书笔记。一开始想把纸上的笔记整理为思维导图,但是几番尝试不成功,还是PPT形式的电子笔记更合适。当晚用了八个小时重读前三讲,做了前两讲的读书笔记。
昨天白天又重复第三讲先验感性论,有些证明过程还是不懂。新读第五讲范畴论,差不多懂了。看了第六讲,看的头疼。昨晚又做了第三讲前三分之二的读书笔记,后三分之一还没整理出逻辑感。
除了最后总结的一章,已经都总结完毕。后半部分总结的比较粗糙,参照的是邓老师另一本书。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读后感(五):《纯粹理性批判》的简单概要
【对本书的简洁概要,方便以后再次阅览和修正,第八讲和第十四讲没有总结(因为懒),全笔记大概16000字。】
第一讲 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对理性进行批判?
独断论:没有任何经验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单凭理性的逻辑推理就去断言有关在我们在外存在着某些终极客体的知识。怀疑论:并非怀疑感觉本身,而是怀疑对感觉所作的任何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特别是怀疑感觉后面存在着某种客观的实体,不论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以及感觉所体现的任何一种客观规律。正是由于以往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理性之上,那么不能对理想批判,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哲学。
二、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意味着清除一切感性经验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那些完全先天概念的原则,大致就等于“先天的”这个概念。“批判”:限制理性的运用范围,不让它超越这个范围而作任意的使用。三、怎样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 1、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榜样 p19
数学:如几何学知识的形式既不是靠归纳,也不是靠概念的分析和演绎,而是通过对自己构想的图形进行反思,回想起自己当初构想时放进这图形里面去的先天原则,即空间的构成原则,而建立起来的。数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依据自身的先天原则而主动建立起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当然这种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指向经验对象和客体的,但绝不是完全臣服于客体。【就如空间的构成之于几何学】 2、哲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 p21
“知识依照对象”→“对象依照知识”【即对象是如何依照我们的知识建立起来的】人的知识被分为三个阶段:感性的直观形式、知性的纯粹概念、理性的理念。这三个阶段都是我们在认识任何一个对象时所必须预先设定的,它们构成了我们认识客观对象的一面认识之网,我们就是凭借这面认识认识之网去捕捉对象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材料,从而建立起来有关对象的经验知识来的。三个阶段的先天条件:感性的直观形式→时间空间、知性的纯粹概念→范畴、理性的理念→理念3、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别 p23
现象:我们通过自己的时间空间的先天形式接受对象刺激给我们感官所产生的感性表象。物自体:人的主体所建立起来的这种科学知识仅仅局限于在人面前所呈现出来的有关对象的现象,而不能深入到对象自身的本体,这个本体就叫“物自体”或是“自在之物”。【通过先天形式接受对象刺激我们感官是如何发生的并不能明了。】自然的形而上学:关于现象界的存在论(本体论)。道德的形而上学:关于物自体的存在论(本体论):“我们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第二讲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
一、经验知识与先天知识 1、“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却并非都来源于经验”【经验知识并不是像经验派理解那样,是纯经验的知识,而是在经验知识里面包含有一些先天的成分。如莱布尼茨所说有一种先天的框架但康德认为其不能独立存在】p282、一切知识都具有判断形式 “A是B”就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形式 p29
“经验性”(empirisch)知识:完全是后天的,其形成判断是一种“知觉判断”。【如“我觉得今天天气很热”(其不是知识,而只是知识的材料)】“经验”(Erfahrung)知识: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其形成“经验判断”。【如“今天天气很热”】经验判断包含经验性的判断。
3、“先天(a priori)知识”:独立于经验或是先于经验的。p30
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有必然性。其不同于经验的知识,后者虽然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先天成分,但其内容却都是偶然(如感觉、知觉、印象),而先天的框架却是必然的。4、“先验(transzendental)知识”:感性、知性和理性中的先天知识即先天的感性、先天的知性、先天的理性。
先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别:先验知识是对先天知识本身加以研究的,可以把它叫做“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即对先天知识的来源、范围和种类加以研究。】p31 所以凡是先验知识都是先天知识,反过来就不成立了。二、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分析判断:谓词本来就包含在主词之中,可以把谓词从主词中分析出来,有一种“同一性”存在,其有必然性,并不带来新知识。【如“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性的”,“物体”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广延”】综合判断:谓词没有包含在主词中,而是外来的,其并非必然,能够带来新知识。【如“玫瑰花是红色的”,“玫瑰花”并未包含“红色”这个属性,也可是白色】三、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 1、先天综合判断: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又有新的内容的知识,即将以上两种判断综合起来,才能有真正的科学知识。【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一个概念,“最短”却是另外一个,此谓综合判断。这种结论无法通过经验归纳得出,此所谓先天的。】p36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正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至今也未有人将其推翻。黑格尔形容诸如此类的先天综合命题为一面人类的认识之网,这些范畴都是认识之网上的纽扣。以往的哲学所说的“上帝是存在的”“灵魂不朽”虽然是先天综合命题,但其不成立,因为其悬而未决。2、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p41-43
数学如何可能?→先验感性论【时间是算术的先天条件,空间是几何的先天条件】自然科学成为可能?→先验逻辑【讲的是范畴,物理学、自然科学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哲学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如何可能?→先验辨证论【讨论幻相的,被用来清楚谬误,是消极意义上的。以往形而上学就产生了大量幻相。】未来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科学是如何可能?→先验方法论【包含“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概念分析就是讲范畴,而范畴就是认识之网上的纽扣。每个范畴都引申出一个原理,有“范畴表”和“原理表”构成了认识之网。】第三讲 先验感性论→数学如何成为可能?
一、先验感性论的由来 1、先验的(transzendental)知识
“先验的”总是涉及后天经验的对象,虽然它本身并不是针对这些对象,但是它是针对这些对象的认识。【如形式逻辑是先天的却不是先验的,其虽然可以被用于对象之上,但对对象的内容丝毫不关心。】p47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先天原理都是先天的而非先验的,只有探讨这个有关的先天知识是如何可能的,是如何应用于经验对象得以形成知识的,这样的知识才叫先验的知识。 p482、“先验(transzendental)”和“超验(transzendent)”p49-51
先验的:超越于经验又必须运用于经验世界,和认识论有关。超验的:超越于经验世界又与经验世界无关,多与本体论和自在之物有关。3、先验感性论
感性认识里有先天成分,数学里先天的条件是时间和空间。既然是先验的,便是探讨我们感性的那些先天认识论。二、感性认识的基本概念 1、直观(Anschauung):与对象直接相关的表象
感性直观:其本身不可谓知识,而只是知识的材料,其形式为时间和空间。知性(理性)直观:人类不具备知性直观,其对象不能在感性中被感受到,即自在之物。2、对象(Gegenstand/Objekt):物自体和现象
物自体:绝对的对象,不可被认识,只可被思考。现象:认识的对象。3、感性(Sinnlichkeit):是最初的一种接受能力,接受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所获得的那些表象,有一种主动性错在。
4、感觉(Empfindung):作为直观的材料,其是后天的。
5、现象(Erscheinung):既可以指那种未经范畴整理初次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也可以指那种经过范畴整理的我们知识的确定对象。【范畴是比时空更高的形式,一切感性知识都是其材料。】p56
6、纯粹直观(reine Anschauung):排除一切后天的感性的东西。
7、表象(Vorstellung):放在心灵前的都称为表象。
三、空间和时间
牛顿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纯粹客观的,完全唯物主义的。p58【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并非自然界本身就有,而是我们主观加的。】莱布尼茨时空观:时间和空间只是单子的一种表象,带有欺骗性,其本质是事物的逻辑关系,完全唯心主义的。p58-59康德的时空观:先天的直观形式分为内感官的和外感官的,前者的对象是在时间中,后者的对象是在空间中,有了先天形式才有认识,所以其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融合。p581、空间和时间的形而上学的阐明【是先验阐明的基础】p60-61
时间和空间都不是自经验的,而是经验的条件: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知识的先天成分,就如我们无法设想一个没有时间和不占空间的物体。但我们能设想出一个没有物体的时间和空间(虽然不存在),说明逻辑上时间和空间要先于里面包含的内容。时空是内外现象的必然性基础:时间是内感官的必然性基础,空间是外感官的必然性基础。时间比空间更基本。时间和空间不是概念。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直观形式。2、空间和时间的先验的阐明【考察时空如何形成知识】p62
空间是几何学的基础。时间是算术的基础。(时间的均等性)3、空间和时间的结论
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属性,而是主体的先天属性。在现象的知识里,时空所提供的只是知识的形式,而不是内容。时间和空间占有优势,它更加根本。何为客观?:我们通常理解的客观其实指的是自在之物本身,而康德所理解的客观是现象中那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的东西。p65时空是直观不是概念:概念是通过归纳而成,而时空是无限的,只是经由具体的东西限制出它的各个部分(康德同意理性派的主张)。p67
先验的观念性:有先验的时间空间,才会有观念。若说经验性的观念性就是休谟式(怀疑论)的,认为经验性的东西都是观念的东西,没有实在性。经验性的实在性:有经验附着于时间空间,才会有实在性。若说先验的实在性就是独断论的,只有先天形式没有经验,就无实在性可言。第四讲 先验逻辑导言→ 自然科学成为可能?
一、一般的逻辑 1、感性和知性的区分 p72
感性是接受性的(被动的),知性则是自发的、能动的。感性是偶然的,知性是必然的。感性为知识提供材料,而知性只提供形式。感性是直观的,具有直接性;知性是通过概念进行思维的,具有间接性。真正的知识应该是:知性的思维和感性的直观相结合的产物,缺一不可。
2、一般逻辑的划分
特种逻辑:指的是那种根据某个学科的特点,所制定出来的专属于该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其有对象,不具有普遍性。形式逻辑:建立思维的正面规范,无对象,具有普遍性。应用逻辑:着力于清洗错误的东西,消除错误的规范。二、先验逻辑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
形式逻辑不管内容只讲形式,具有普遍性;先验逻辑考察对象,是真理的、认知的逻辑(其将逻辑变成了认识论)。【比如形式逻辑可以用在上帝和灵魂之上,而先验逻辑不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p79形式逻辑不管来源;而先天逻辑管来源,它的研究对象的知识从何而来,比如说先天范畴,先验逻辑就要追溯到它们的知性来源。形式逻辑只考虑确定性(普遍必然性);先验逻辑要考虑真理性。形式逻辑是一种分析的法规(结合经验的分析、演绎),先验逻辑是一种综合的法规(能够得到新知识)。2、先验逻辑的任务
确定有关对象的知识里面的先天成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3、先验逻辑的划分 p81
先验分析论:主要讲的是概念的判断,概念和判断构成真理,其属于真理的逻辑。【形式逻辑有三个层次:概念、判断、推理】先验辨证论:讨论推理所产生的的幻相,其成为幻相的逻辑,具有批判性。(分为关于理性心理学、关于宇宙整体、对上帝存有的证明三部分)p834、先验逻辑的意义
是逻辑学从工具主义和独断主义的限制中摆脱出来,进入到了认识论、真理论,进入到了对知识的批判、对理性的反思;同时也从以往的形式逻辑的分析的观念,进入到一种能动的综合的观念。【分析与综合】第五讲 概念分析:范畴论
范畴(Kategorie,“纯粹知性概念”):是最高的概念,放之四海而皆准,概念分析主要是研究范畴的。其无所不包也比较具体,如因果性、实体性这样的一些范畴总是包含有经验性的内容。P85-86理念(“纯粹理性的概念”):不包含任何经验性的内容,完全是理性推出来的。Q:所有范畴应该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并且只能是逻辑的(因为经验的东西总是不完善,且不绝对),但如何发现这个范畴体系呢? 一、范畴体系的发现
知性:是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中所运用的通过概念进行的思维能力(即提出概念、建立原理的能力),不但可以建构形式逻辑,也可提出范畴。【形式逻辑的判断和先验逻辑的范畴同出一源,即人类的知性能力】范畴:用来加在天下万事之上,它和对象有关,其虽然只是概念,但这种关系是综合的。它是形式逻辑的形式关系下面所隐藏的一种认识之网的纽结,它是用来捕捉对象的。形式逻辑的判断:要求主词和谓词在形式上有一种分析的关系。其不管经验对象,它自己结了一个网,自得其乐。二、形式逻辑判断表(判断分类表) 逻辑学(从形式上看) 1、量→着眼于主词(A)的量的大小
全称判断:“一切A 都是B”特称判断:“有些A 是B”单称判断:“某个A 是B”2、质→着眼于宾词(B)的性质
肯定判断:“A 是B”否定判断:“A 不是B”无限判断:“A是 非B” 【“非B”的范围是无限的,是除了B以外的任何东西】3、关系→着眼于主词和宾词直接相关的关系
直言判断:“A是B” 【不同于肯定判断,它不是着眼于宾词对主词的肯定的规定性】假言判断:“如果A,那么B” 【其中A和B各自都是一个判断】选言判断:“A要么是B,要么是C,要么是D…,几者必居其一。” 【使零散无关甚至有些是对立的判断全部综合到A上来了。】4、模态→着眼于我们的思维系词“是”的一种主观确定(主观对客观的态度),对判断的内容没有任何贡献。它们直接显示了在做判断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不过这个“存在”还不是客观的经验对象,而是逻辑上的系动词“是”。p92
或然的 “是”实然的 “是”必然的 “是”三、范畴表(先验逻辑的主体) 认识论(从内容上看) 1、量 【例:“苏格拉底”这个个别的人就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在他身上就显现出一种全体性。】
全称判断→单一性【范畴在这里是与对象有关的,而不仅仅是思维的纯形式,从形式上或者外延上看是全称的东西,在内涵上却恰好是单一的。形式逻辑有一个法则即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就越小,二者成反比。从内容是上看,只有单纯的东西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才能够把某个种类的所有对象概括起来。】p93特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全体性【个别的东西在内容上是最丰富的。】2、质
肯定判断→实在性否定判断→否定性无限性→限制性【从形式到内容的立场转换。形式上看,“灵魂是 不死的”一个无限判断,灵魂可以是死以外的任何东西,但从内容上看,你所获得的只是对某一个对象的排除,只是一种限制性。也就是说在认识的时候必须把某个东西排除掉,这只是做了一种限制。】p943、关系
直言判断→实体和偶然假言判断→因和果选言判断→协同性【从形式上看各种情况之间好像是杂乱无章互不相干的,有时甚至是互相冲突互相矛盾的,但恰好如此才成全了一个协同性,也就是把所有东西包含在内。】p954、模态【不涉及知识的形式结构,也不涉及客观事物的构成,而是涉及主观对客观的态度,涉及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
或然的→可能-不可能【与形式逻辑中的抽象可能性不同,其必须建立在经验知识上的具体可能性。】p96实然的→实有-非实有【是否把握现实的经验材料,有就是实有,否则便是非实有。】必然的→必然-偶然【有了现有知识,若是有规律便是必然,无则是偶然】“数学的”范畴(构成性):“量”和“质”的统称。其是一切科学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构成性的。“力学的”范畴(调节性):“关系”和“模态”的统称。其在构成性之上加以推演而出。“关系”是客观调节,“模态”是主观调节。 四、短评
先验逻辑是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其是一种与内容相关的逻辑。认识论、本体论、逻辑学在康德这有统一的趋势,而在黑格尔那里就完全统一了。康德的范畴表是固定的,而费希特把范畴一个个排起来,将其变成一个生命的过程。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系列正反合的范畴,同时被安排在一个历史之中,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运动的过程,有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辩证法的发展。第六讲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一)
先天的范畴为什么必然要运用在经验的材料身上,来形成经验的对象呢?先天范畴的作用能不能由一些后天的偶然的经验的东西来取代?【休谟说因果性可能就不是先天的,其没有权利用于后天的经验材料,比如太阳照石头,石头热并非有因果关系。】一、先验演绎的原理 先验演绎:为经验的材料追溯到它们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然后再用这些先天条件来说明我们所看到的经验对象是如何形成的,而这就证明了我们有权把范畴运用于经验的对象上的。
主观演绎(第一版演绎):从下而上,即从经验材料往上追溯到其可能的先天条件。【若是主观的从经验材料中找先天条件,会被看成心理主义,即从主观经验中分析的东西不还是主观的么?这便是第一版演绎的致命缺陷。】客观演绎(第二版演绎):从上而下,用这些先天的范畴来说明经验的对象时如何形成的。【以逻辑为前提,而非经验,找出范畴后再去验证在经验中是否成立】二、第一版演绎(主观演绎) 1、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最低层)→对经验进行分析,从而引出范畴。【质和量的范畴在背后起作用】
先验感性论只讲接受能力,但是如果没有一种自发性把接受到的东西综合起来的话,就不能造成一种现实的接受。【自发性和接受性是相反的】p112知性带来的是直接面对自然界对象的客观知识,而由感性带来的则只是知识的形式【如单凭空间和时间形成的数学是没有对象的,其只是知识的形式,没有具体内容算不上真正的知识】。2、想象中再生的综合 p114-116 → 通过回忆直观到的表象(即记忆),将两个东西自发性的综合起来。【关系范畴在背后起作用】【如因果性,由因及果的先验】
休谟的“联想”:他将一切实体性、因果性和必然性产生的根源都归因于习惯性的联想(想象力),而且他认为这种联想是被动的、偶然的。康德的“联想”:康德认为这些联想的形成无可厚非,只是联想之所以造成并非习惯,而是一种先验的可联想性。其并非机械的被动的联想,而是需要创造力,联想具有自发性。3、概念中认定的综合 【模态范畴在背后起作用】 想象力先验成为可能的要素便是其对象具有统一性。
要把握一个真正的对象,就必须要有概念的统一性,这就是概念的作用。【把想象力的先验变成一种必然性,其就必须通过概念的统一。如因果性必须建立起因和果的对象,如果这个对象不具有统一性就不具备因果的必然性。】p1174、先验统觉(最高层)→统一性从何而来? 【先验统觉可以把所有经验材料都统一起来,构成对象。】
先验的自我意识:这是一个逻辑概念,是真正的认知主体。一切“我的认识”都是在“我”之下进行的,并且任何知识都需要认识主体,所以“我”就是这样一个先验的存在。经验性的自我意识:属于认知的对象。【是可以自我规定的,如聪明的我】先验的对象:一切可能认知的对象都是由于先验统觉的作用才被构成起来的,这样一种对象就叫“先验的对象”。【先验对象=X,是先验自我意识单凭自身就可以构成的一个对象的表象,然后再通过把握经验材料来构成经验的对象。】5、客观演绎
从先验自我意识到范畴,证明范畴的普遍必然性。从范畴下降到经验,证明经验的实在性。第七讲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二)
第二版演绎(由上及下、客观演绎) 1、对“联结”的概念分析 p127
联结就是杂多的综合统一。【把杂多的东西综合起来、统一起来。】形式逻辑(其不容怀疑,如A=A)具有一种知性的普遍必然性。2、先验统觉(先验的自我意识)→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是“一切知性运用的最高原理”
一切知识最根本的联结就是用“我”来联结,也即我的一切知识都是我的知识。【这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讲的,其是一个分析命题】正是先验统觉的能动作用,才使我的一切知识成为了我的知识,使得我成为了我。【这是从内容上讲的,其又是一个综合命题】一切分析命题最初都是综合命题。【如“一切物体都是广延的”这是个分析命题,但当初形成“物体”这个概念时,是人为加进去的,其已经被综合出为一个概念了。】物自体有两端:一端是自我意识的统觉;另一端是我们所把握的对象。【我们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现象背后是什么无从知晓;我们是用自我意识来把握现象的,自我意识后有什么我们也不知道。】3、对象→对象意识依赖于自我意识,它是由自我意识建立起来的。
统觉是对象得以形成的条件,要形成一个认识的对象,就必须要有统觉把杂多的经验材料综合统一起来。我们不能单凭概念就产生出直观,也就是说我们不存在知性直观,只有感性直观,所以直观的杂多形成的也只能是经验的对象。【《圣经》中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不是通过感官而创造的,可能是知性直观。但人类不具备此。】4、对象的客观性表现为判断
理性派对逻辑的理解完全是形式上的,而没有考虑到它的内容【即通过系动词“是”来进行随意的联结】。康德主张形式逻辑的判断应该从先验逻辑的角度、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范畴就是建立在“是”之上的,范畴的客观性就是建立在“是”的客观性之上。所以康德着意于从判断的客观性引出范畴的客观性。5、范畴的客观效力
范畴的客观效力来自于逻辑的必然性,直观的杂多被综合在自我意识的统一性中。范畴是自我意识进行统觉的综合统一的手段,每一个范畴都提现出来自我意识的这种统觉的作用。直观的杂多在判断中,必然从属于这个范畴。6、范畴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方式 p139
适用范围:我们只能够把范畴应用在感性直观的领域,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够形成知识。作用方式:范畴适用于经验性的直观,其通过时间的内感官的规定应用到经验性的直观上去的。p1407、主观演绎
人为自然立法,其实就是说通过自己主体中的范畴为自然界立法。【这里讲的自然界是指现象界】8、三点结论
范畴是能够自上而下为自然界立法的,它使得自然科学具有一种客观必然性。范畴只能运用与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突出自我意识起的作用。先验自我意识的统觉具有一种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正是范畴之所以能够立法的根源。第八讲 原理分析:图型法
原理分析是要讨论这些范畴在运用于经验对象的时候,形成了哪些必须要遵守的法则。第九讲 原理分析: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
【数学性的原理:】 一、量:直观的公理
“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所有经验中向我们 呈现出来的东西都可以纳入到外延的量的概念里边,【如某物有多长,有多高,多重。】在量的概念下,事物是无限可分的。二:质:知觉的预测
“在一切现象中,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的一个对象具有内包的(intensiv,也可翻译为强度)量,即具有一个度。”知觉预测的等级系统同样是可以计算的,可以用量加以确切地规定。【只要心中有一个等级划分作为标准,就可以进行预测。如通过坐标预测台风】量的公理和质的预测一起表达了自然科学的基本倾向,即定量化、精准化。【力学性的原理:】 三:关系:经验的类比
通过经验上的类比能够设想出新的可能,即使其没有发生。但经验上的类比不同于理性上的类比,后者可能脱离于经验。1、第一类比:实体和偶然
实体:“实体在现象的一切变化中持存着,它的量在自然中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即物质不灭,形式上的变化而已,但终归能量守恒。如木头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变成灰烬,其总质量并不变化】偶性:就是在实体不变的基础上,其形式的改变,其实偶然的性质。2、第二类比:因果性
“一切变化都按照因果联结的规律而发生”,“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因果性是在时间中相继性的原理,实体性是在时间中的持存性。先因后果只是从逻辑上讲的,时间上可能同时发生。【如一个铅球置于床垫,则铅球是床垫凹下去的原因,床垫凹下去是铅球重量的结果。】3、第三类比:协同性
“一切实体就其能够在空间中被知觉为同时的而言,都存在于普遍的交互作用中。”协同性和因果性都是以实体性为基础。实体性是同一个实体和偶性的关系;因果性是这个实体和那个实体的关系;而因果性又可推导出协同性,其实质上是一种交互的因果性,所以一切实体都处于交互作用之中。协同性不仅仅是共同性,而是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单纯位置上的并存,是不可知觉到的。【如你周边有什么必然是通过感官感受到的。】所以万物都在交互作用之中,而这种协同性可以说是自然界的最高真理。四、模态: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1、可能性的公设 p177
“凡是(按照直观或是按照概念)与经验的形式条件相一致的,就是可能的。”【就比如不能违反空间和时间原则,一个空间不能并置两个物体,同一时间人不能出现在两地】2、现实性的公设 p178
“凡是与经验的(感觉的)质料条件相关联的,就是现实的。”【只要你感觉到的东西就是现实的】3、必然性的公设 p179
“凡是其与现实东西的关联是按照经验的普遍条件而得到规定的,就是(在实质上)必然的。”经验性的普遍条件指的是:可能的经验条件和质料条件。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是典型的形式逻辑,其任何一个前提都可能是非经验的或者非必然性的。第十讲 向先验辨证论过渡→哲学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一、一般对象区分为现相和本体 1、范畴只能有经验的运用,不能有先验的运用
即先验的对象(由先验自我提出来的,也可称为对象意识。)不能在先验的层面发挥认识的功能,既不能做任何先验的运用,而必须与经验的东西结合才能完成认识的功能。2、现相和本体的区分
现相翻译自希腊词Phänomenon,与德文的Erscheinung即现象的意思相当,只是前者应该更抽象。既然自在之物不可知,你怎会知?→显现必有显现者,也即对象背后会有一个先验对象或是先验自我存在,也可说是本体或自在之物。【这终归是逻辑的推导】(但自在之物其更多的是一种限制功能,给对象的应用范围划界限。)先验自我→先验对象→自在之物(无经验)或是现象(有经验)二、理性的幻相
先天的→先验的(先于经验,但只能运用于经验)、超验的(先于经验,但是不能运用于经验)经验的幻相和超验的幻相都是人知道其状况却无法避免的。【如前者在感觉上(看杯中筷子以为是断掉了)出现错误,后者在概念上(如上帝、灵魂的存在)出现错误】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何以成为可能?→人类出于纯粹理性可能会有这种对于超验以及先验的幻相的产生信任。(其原因是人的道德倾向,上帝的存在为道德空出位置,即假设某种超验幻相。)三、理性的逻辑运用→先验的幻相是由纯粹理性诞生出来的,那是如何产生的呢?
形式逻辑→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和判断属于知性,而推理属于理性(狭义的)推理的三段式中大前提没能够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所以其是无限的,不能作为源头的。 p191形式逻辑的推理提出了三种三段论推理的模式,分别是直言的、假言的和选言的。四、理性的纯粹运用
只有在理性的纯粹运用中才能实现其本性,也即其重要功能,“理念”。从柏拉图认为最高的纯粹“理念”是宇宙、灵魂和上帝。康德认为普通东西也可以有理念,其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如纯金可以是金最高密度的标志,其可能不可达到,但是提供一种“范导式”作用。】灵魂、宇宙和上帝其不是知识(只是先验的理念而已),而可以看成是知识所必要的一种调节,一种向导。但这种将理性的理念在经验的世界里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其为的是引导知识追求绝对的统一。第十一讲 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 对灵魂的先验学说的批判
1、物自体的两重概念:
一切现象背后的实体,存在者。【如杯子后有一个现象的显现者,但其不是理性的理念,而是知性的一个先验对象,我们运用之时能够感受得到。】与现象无关,无法想象。【如灵魂、上帝、宇宙,这些是理性的理念,其必须通过理性推理而来。】2、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解
笛卡尔认为:“我思”是一个确定的出发点,其不能怀疑,因为怀疑本身就是“我思”。“我思”推出“我在”是一种直观,而非三段论的推理可至。但笛卡尔又说“在”的意思无非就是“思”,“在思”就意味这思维的存在。所以康德认为这是一种形式逻辑上的同义反复,故其为“谬误推理”。关于“我”:可分为先验的我与经验的我。前者是逻辑上的存在,其无法成为我思故我在的出发点。后者是有经验内容的(如我的气质,我的经历),但其无法让“我思故我在”成为一个超验的命题,而使其成为了一个经验性的命题了。如果将后者理解为超验命题,这就会形成了先验的幻相。为何我们一定要将经验的推理理解为超验的推理呢?就如我们给予灵魂的重重规定一样,其不能用于认识论之上,其意义何在呢?康德认为:这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其是一种人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就是道德本性。→那康德如何定义“我”或灵魂的呢?其是通过四大范畴形成灵魂的四大类谬误推理的。 一、第一谬误推理:实体性 1、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三段论 p209
大前提:实体是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的东西。【“存在的存在”方为实体,也即有一个“基础”存在。如“美诺是一个人”之中,美诺就为第一实体,而人是第二实体。前者是个别的存在且只能为主语,其不能修饰别的东西;而后者却可以成为谓语。】小前提:“我”是一切思维的主词。【“我”是思维的载体。】结论:能思的“我”就是实体。2、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的批判 p209-211
针对大前提,康德提出“主词”与“主体”并非一物,如果“主词”要成为“主体”,其缺少一个图型。即缺少经验性的材料的话,只是单纯逻辑上推出来的并非实体。三段论的分析中犯了“四名词错误”,即偷换概念,有歧义和双重概念。因为主词本身有两种涵义,一种是逻辑上即语法上的主词,另一种意味着本体论上的主体。因为这两个层意思并不能等同,大前提中说的是实体其实是主词,而结论中的实体却是本体论上的主体。二、第二谬误推理:单纯性(不朽性)
一个东西不能够再分,其就是不朽的,永恒的,所以单纯性等同于不朽性。1、理性心理学的三段论
大前提:凡是一种活动绝对不能看成与其他的活动合作的,那就是单纯的。(即不能看成是由其他的东西所合成、所构成的。)小前提:灵魂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东西。结论:所以这个灵魂就是单纯的。2、康德的批判
灵魂这个东西只能是单一性,而不能是统一性,就是说其不能有很多经验性的东西的一个统一。其是逻辑上的单一,而无法成为现实中(与经验)的统一。灵魂是单纯的,其存在于内感官的时间中;而物质是复杂的,其存在于外感官的空间和时间中,所以不论灵魂和物质都是存在于现象界中。而这种现象界中的灵魂并非真正的灵魂本体(自在之物)。三、第三谬误推理:人格性 1、灵魂具有人格的三段论
大前提:号数上的同一性就是人格。【灵魂是具有人格性的,也就是灵魂是不可取代的,具有独一无二性。康德称其为“号数上的同一性”。即如编号一样,不会产生混淆,也就指人格也是独立存在的。】小前提:灵魂就是具有号数上的同一性。结论:灵魂就是人格性。2、康德的批判
灵魂号数上的同一性说明其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其逻辑前提是在一切时间中持存。但时间却是人的内感官中的事物,有了“我”才有时间,所以证明灵魂具有一种时间中的始终一贯性是不能通过你经验的时间来加以证明的。经验的人格性并不具有完全的时间一惯性,只有先验的人格性才有,但是却无法证明。四、第四谬误推理:观念性
先验的实在论(独断论):先验的肯定我们认识实在的东西,只要想得到就能通过逻辑来认识这个对象。经验的观念论(怀疑论):通过经验认为一切都是观念,都是主观的。1、笛卡尔的三段论推理(康德总结)
大前提:一切知觉的对象都只是主观的观念。小前提:我的一切对象都只是我知觉到的对象。结论:“我”就是主观的观念,“我”就仅仅是观念的,仅仅具有观念性。2、康德的批判(p221-p222)
笛卡尔把“我”理解为一个人的灵魂或是心理活动,就是一种谬误推理,其只解释了灵魂的经验内容和现象,而并没有解释灵魂本身或先验的“我”是什么,他却以为自己已经将灵魂作为一个自在之物规范了,相当于是一种先验的实在论。灵魂和其之外的身体和物质都存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并以经验为条件。但时间和空间在什么之中呢?其存在于先验的自我,而并非笛卡尔所说的经验的“我”。第十二讲 对先验的宇宙论的批判→对“世界整体”这个概念的批判
1、“世界整体”(从最高概念出发,从上而下的分析是形而上学,从下往上就是经验论,这两者存在矛盾)
“世界”的概念:在日常用语中具有非常具体世俗的意义,其包含有经验性的含义。“整体”的概念:是超经验的,没有任何人看到过世界的“整体”。2、先验宇宙论分为两派——形成“二律背反” p224
理性派(正题):根据世界“整体”的最高项来规定世界的整体。【从上至下,具有完整性】经验派(反题):立足于“世界”的整体。【从下而上,是未完成的】一、量的二律背反
归谬法:两个矛盾的命题,只要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的便是对的。 p227量的正题:世界在时间中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证明:如果没有开端,或者没有边界的话,你就不能说“以往的时间”和“整个宇宙空间”。p228量的反题:世界没有开端和界限。→证明:假如世界有开端,那开端之前岂不是有一段空的世界?那空的世界如何产生出开端来呢?怎可用无来限制有呢?p229黑格尔指出双方的争论其实都是循环论证。对于正题来说:“整体”这个概念本身是包含边界的,没有边界形成不了整体,所以必须把“有限”预设在“整体”之中。则循环论证则变为,你说世界是“整体”时,已经预设了世界的有限性,但你最后要证明的却还是有限性。对于反题来说:“世界”这个概念本身是无限的,其本身并非有限才会形成世界的概念。循环论证同上。p230二、质的二律背反 【围绕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以及其反驳】
质的正题:世界中一切复合物都由单纯物质构成;→证明:莱布尼茨假设有单子是没有广延的,不占空间。因为概念上说复合的东西就是由单纯的东西复合起来的,所以必然会有一个原点。质的反题:世界上没有单纯的东西;→证明: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便是,广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任何东西都是必须有广延,不占广延的就是幽林,其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三:关系的二律背反
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任何一个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充足的理由,即使是偶然的。因为一个偶然的事情在历史的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缺少了就构成不了一条大的因果链。虽然人的理性终归有限,只能找到其中一部分原因并不能找到所有原因,但这并非说明其不充分。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找不到全部理由所以就觉得是偶然的。所以偶然性中存在必然性。p234-236正题:世界中除了自然因果律以外,还有自由,或者说还有自由的因果性(也可翻译为原因性,因为自由是自发的,这样翻译会强调其能动性)。→证明:按照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由于有充足理由才存在,即使是偶然的真理,所以自由因果律若是完整的体系就需要一个开端,而这个开端就是自由意志。p236-237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只有自然的因果性。→证明:如果你认为世界有自由,那世界就不存在规律性,因为自由是无理由的,你可通过自由凭空捏造出历史,创造规律。若是每个人都凭着自由创造规律,那就不存在客观的自由,而只是个人主观的。 p238康德认为: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单凭借因果律我们解释不了,必须设定一个自由来作为范导。上帝的自由是宇宙的开端;个人的自由是因果链的开端。这些自由都是超验的不进入因果链之中。四、模态的二律背反
正题(理性派):在世界之内有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世界之外没有)。→就如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解释了偶然中的必然性,因为不充足理由的事不会发生。所以笛卡尔说的“我思”必有其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p240反题(经验派):在世界之内和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p243五、四个二律背反的解决
综述:第一二个二律背反是对立命题,其可能都是假的(就如康德举出的例子,一个东西气味好或者不好之外,可能其根本不存在味道)。而第三第四个二律背反,反而可能都是真的。所以问题的关键点都是在于区分物自体和现象。p244第一个二律背反应该表述为:世界既不是有限的,也不是无限的,只是“未限定”的(相对于物自体而言)。第二个二律背反应该表述为:世界既不是单纯的也不是复合的,而是无限可分的(只是在可能存在,真的分到头就抵达物自体了,那就无法被认知了)。p244第三个二律背反:将充足理由归于物自体,自由意志存在于物自体中,现象界依旧可以遵从因果链。p245第四个二律背反:也即将绝对存在者归于物自体,其并不影响时间和空间中的现象界,所以经验中你依然可以认为世界没有绝对的存在者。p246第十三讲:对先验神学的批判
一、纯粹理性的理想 1、关于“理想”→上帝是先验的理想
充足理由律:用于规定偶然真理的,人就是规定对象的真理的,即一切事实都有其充足理由。矛盾律:是规定概念的,一切概念都是合乎逻辑的。理想:理念具有普遍性,而理想具有个别性。因为“人”是一个普遍概念,“理想的人”是具有其所有优点的人,其是一个模范一个个别的存在。而且其是规定对象而非概念,所以适用于充足理由律。因此莱布尼茨说,上帝由自由意志创造了世界。当然可以说有理想的人或马,但真正的理想只有上帝,因为所有的存在都属于上帝。p2512、对上帝的证明被康德分为三类
从眼前经验出发,对上帝存在做出证明。→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从可能的经验出发,我眼前没看到,但我从可能的经验出发进行类比,证明上帝存在。→宇宙论证明从概念出发,证明上帝的存在。→本体论的证明。【如中世纪的安瑟伦,他从概念出发,从上帝的概念中推出他的必然存在,这不需要经验而只需要逻辑。】二、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1、本体论的证明(从概念出发)
安瑟伦的上帝证明:安瑟伦是一个“唯实论”者,他相信有概念、共相具有实在性,并相信形式逻辑,所以他认为我们心中有一个上帝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全知的,其包括所有,甚至存在。笛卡尔的上帝证明:因为这是通过怀疑本身推出“我思”从而推出“我在”的,所以“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在”并不是一个完满的概念。但“上帝”这个完满的概念如何存在于我脑中呢?那必然是因为有上帝的存在,将存在这个概念赋予我,放在我心中才得以实现的。2、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上帝”这个概念的存在是偶然的,正如某些土著民族的上帝就是一棵树,印度人的上帝或是一只猴子或一头牛。→有人提出反驳,认为上帝是存在的存在,是最高的存在者,在逻辑上是必然的。针对反驳,康德问道:“最实在的东西存在”是分析命题还是综合命题呢?若是分析命题,则“存在”这个概念已经包含在“上帝”里,再用上帝证明其存在是同义反复和循环论证。若是综合命题,那存在这个谓词是实在谓词还是逻辑的谓词呢?若是逻辑谓词,就只是把存在当成一个系动词翻译为“上帝是”,但是其并非在时间和空间中,我们并不知道其在哪,其是什么;若是实在谓词,才是真正的存在。显然从上帝这个概念中不能给出其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所以是一种对谓词的误用。p255-256但康德并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因为其作为道德的目的有存在的必要。三、对宇宙论证明的批判
宇宙论证明(从可能的经验出发):通过充足理由律的证明,就是只要某物存在,一直往上追溯,就有一个绝对必然存在者存在。而这个最高的存在者就是上帝。从可能的经验出发,只要有一个存在者,哪怕是经验的存在者都可以追溯到上帝。康德的批判:从经验出发后,类比出上帝的存在,最终却还是需要回到本体论的证明。所以其还是从形式逻辑出发通过概念去证实最高存在者的。四、对自然神学证明的批判
自然神学的证明(从经验出发):(苏格拉底语)我们观看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会发现里面有一种合目的性。即自然万物的存在并非偶然,身体构造也并非偶然,包括人的理性,其存在是为了崇拜神(作为万物之灵长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康德的批判:合目的性只是解释了上帝有创造物质形式,安排其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力,但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那如果上帝能够创造物质本身的话,那就需要借助宇宙论的证明。五、对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
道德证明:其并非是通过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是从道德的立场来看,需要设立一个上帝作为道德的裁判者,作为一个终极的善的裁判者,作为一个命令者,命令我们遵守道德律。第十四讲 先验方法论→未来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科学是如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