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墨子》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墨子》读后感锦集

2020-05-25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墨子》读后感锦集

  《墨子》是一本由中华书局著作,38.00元出版的58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1-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墨子》精选点评

  ●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

  ●墨家理想值得参见,但只有儒家可以实现

  ●后边有二十篇左右机械有关的没有读,也读不懂。诸子里《墨子》的文采应该是最差的了,而且繁缛臃肿好处就是容易懂。

  ●了解的好途径吧,比以前更了解了兼非攻节用等主张理由,只是经上经下不懂,备战军事篇直接看的翻译

  ●兼爱非攻,每节题目主旨明确,墨子起源平民,重实用孔子源于贵族,重礼乐,故墨子必然衰败。而法道儒三者相融故一直延续

  ●墨子用语非常浅显质朴,为了说明问题反复叙述,可以说毫无文采可言,可能由于墨家一派出生底层学识不够导致;不过守城、经说部分非常晦涩难懂,为什么不用墨家一贯浅显的语言表述呢,不知道什么原因了。墨子学说起源于儒家,又和儒家针锋相对,是代表平民利益哲学影响很大,和儒家并称“显学”。

  ●“殉难”

  ●被挖掘得较少,损轶也较多的诸子,原因是什么国人自然也都知道

  ●《墨子》这书真啊。有很多地方感觉就像是人类还不知道何谓排比的时候写出来的一样佶屈聱牙得要命,有的地方又超级直接(让我想问一句,墨子你这么叼,你麻麻知道吗?),但是从耕柱篇开始行文换做了问答形式(没错,就是《论语》的形式),和儒家相对地论人的主观能动性、向古人学习穿衣礼仪等等,瞬间就高上大了起来。语言通顺!理义通畅证据充分嘴炮满分!《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将这个故事引申到做人,本来我觉得这是中庸明哲保身之道,墨子却说,真正的君子能够看出这里头有三层意思。所以至少这一则里的墨子不是不通人情世故机器,他明白什么才是人臣必须做的事情啊。菊苣满分好评

  ●墨子

  《墨子》读后感(一):不完整的墨子

  正如前言说所 如今所传《墨子》各篇 脱漏错乱之处甚多 甚至往往不堪卒读——真的是如此,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只能是“不完整的墨子”,我也没办法做到每一篇都认真读完。拖拖拉拉的用了差不多3个月的工余时间跳读完。其中“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几篇读的最顺,差不多是一气呵成的,记忆也最深刻

  这本是2013年的结束本,接下来打算把这一系列的《洛阳伽蓝记》作为2014年的开篇

  《墨子》读后感(二):以二十一世纪眼光重新来看《墨子》

  读惯了国学里的孔孟老庄,再来看《墨子》,不禁让人眼前一亮,除却宣传自己流派最重要的“兼爱”、“非攻”的思想,《墨子》一书还对自然、社会、逻辑、科技(自然科学)、语言、军事等门类的概念、现象、词汇进行了解读,在当时识字并不多的时代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尤其是对自然科技的阐述,更是墨家不同于其他先秦诸子学派的特色,所以有人将《经说下》篇视为“先秦时代科技文化大全书”,我认为并非过誉,倘若墨家学说能像后来儒家思想一样畅行于世,或许中华大地早就可以生出自然学科之花,但是,历史并没有如果,发现/发明一种理论,并不足以对社会人民产生足够大的贡献,将其推之广之也亦是“安天下”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追其缘由,广为人知的一点是墨家思想的传播太依靠墨家巨子了,然而我认为有更重要的原因:与儒家温和、乐观、积极向前的“右派”思想相比,墨家激烈、消极、易陷于悲观的“左派”思想无论是从统治阶级还是从平民阶级来看,都不易于推广传世,此观点缘起自钱穆《国史大纲》一书。 近代关于《墨子》的评价,我并不认同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的“极端功利主义”的想法,《墨子》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义”的重要性,而功利只是“义”之目的,也是用来劝诫世人的方式和手段,不能因此抵消了墨家思想的贡献,毕竟在当时,只有墨家才能和儒家并称显学。相较来说,钱穆对墨子的评价更为中肯,他在《中国思想史》中提到的“孔子从人生界立论,墨子却改从宇宙界立论”说法是更为宽容和客观的。

  参考书目《墨子》《中西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国史大纲》

  《墨子》读后感(三):读《墨子》

  墨子常用提问的方式展开论述。

  法仪第四中墨子说,没必要听从父母、师长和统治者(天子)的,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仁”者,现代人读起来神清气爽。前几天翻了翻《孟子》,里面把孝翻译成了无条件的听从和无视法律的爱护,这实在是对亲情的滥加利用,现代人读起来七窍生烟。但不知道在实践层面,现代人是理智上风还是情感上风。

  法仪第四中墨子主以天为法。他说天道鼓励人向善,不愿人行恶:你看纣桀不都倒台了吗?天欲义而恶不义,这是上天的法仪呀。可是还有许多恶人逍遥“天法”之外,怎么解释呢?还想问,为什么天要扬善惩恶呢?为什么天会扬善惩恶呢?如果能多说点儿就好了。我不知道墨子说的“法天”,是从个人修身的角度,还是从规则制定的角度出发。我是个不可知论者,但在政治领域求诸于天法,在我看来是可怜的。自然有规律,万事有因果,把这些“格”清楚了,剩下的那部分,才可以说是天的法仪。

  辞过第六中墨子说古代做领袖的,衣食住行只要达到,这衣服挺好、能穿,这食物挺好、能吃,这房子不错、能住,这车还可以、能代步,就行了。怪不得他在东周时期不招人待见,搁哪儿都不行,这得是中怀有多大爱、多大志的圣人才能做到的事儿。我觉得不是没有圣人,可能他没开窍,或者没条件施展手脚。这一没条件,就没条件了千年。有些东西渗透,渗透,渗透到了今天,所以我们还是觉得难。是这样,但不代表应当这样。

  另外,墨子可真是个实用主义者,不整那些虚的、没用的,往往适合“矫枉”,且容易“过正”。但要是真的让我生活在没有花纹、没有设计,只讲实用的世界里,我会很忧伤。尤其是他主张不听音乐。

  尚同上第十一中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在中国古典思想中真是一朵奇葩。在遥远的尧舜禹时代,存在着“禅让”的古老传说。百度百科里说,这体现着“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可说了,这不还是一个统治者单独决定下一任统治者吗?顶多是选了个好人,顶多是尧舜在让位的时候确实想着,为了百姓我不能让我那个蠢儿子继位。这要能是民主的话,那好些古代君王可要挤破脑袋伸着脖子在阎王面前狡辩,我也是禅让,只不过刚刚好是我儿子,刚好我不知道他是个蠢货。话说回来,墨子要是能琢磨琢磨怎么选就厉害了。但我估计他想来想去还是会说,像尧舜禹那样吧!

  古时候,天下大治这种事,往往都寄托在一个人(也就是统治者)身上——不管是儒家指望的生一个,还是墨家说的选一个。“谏”就是他们给出的调节方案,离制衡差了十万八千里。

  天志第二十六中墨子又在讲天欲义而恶不义的事情了,我能举出好多好人没好报的例子反驳他。但不得不说,他在自己逻辑的层层推进中做的很好。

  《墨子》读后感(四):墨子与墨子号,穿越千年的传承

  在中国历史上,墨子太超前了,太穿越了,确实像神仙一般的存在,让后人景仰…

  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标志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对很多人来说,量子科学非常神秘,而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也让很多人迷惑不解——墨子,不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吗,他跟量子有什么关系?难道是因为“量”与“墨”两个字看起来比较像?

  当然不是。“墨子号”之得名,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学方面的成就,他最早提出过光线沿直线传播的观点,进行了小孔成像实验——墨子的贡献,还远远不止于此,用一代宗师、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杨向奎先生的话来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绝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墨子有多牛?有人曾形容说,历史上墨子和达芬奇这样的牛人,都像是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的人。那么墨子更牛了——毕竟达芬奇比墨子晚出现将近两千年。

  中国人对墨子最初的认识,来自中学课本上《墨子·公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最牛的工程师、来自鲁国的公输般为楚惠王造出了攻城神器“云梯”,楚惠王如获至宝,打算以此新式器械去攻伐宋国。墨子听说以后,立即长途跋涉到楚国,几番劝阻无效后,墨子解下腰带,围出一座城,拿几块小木板当作工具,与公输般演习攻防。这是一场著名的“沙盘演练”,你使出一个大杀器,我就亮一个克你的超级杀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结果,公输般九大神器一一落败,而墨子还有终极杀器没掏出来呢。结局:公输般认输,墨子成功阻止了楚惠王伐宋。

  或许有人以为墨子没碰到高手,那就只能这样解释了:公输般,即鲁班,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但别误以为鲁班是个老实巴交的木匠,他同时也是个著名的“军火贩子”,那时没有专利申请一说,否则鲁班富可敌国。有句成语叫“班门弄斧”,嘲笑某人不自量力,但同时胆敢于班门弄斧而且碾压鲁班的,也只有墨子一人了。

  这就是墨子的可贵: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子是少有的既能讲大道理又能实际行动的大师,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在墨子的带动下,墨家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文武双全,既能纸上谈兵,又能上阵杀敌。

  后人评价说,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或许还要加上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其思想成果的门类之丰富,令后世感到惊叹。他大声疾呼“兼爱”“非攻”,是一个伟大的和平主义者,思想光芒闪耀至今;他在哲学上的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远超同一时代的诸子百家。除了人文、哲学思想之外,墨子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惊人成果,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创下一个个“历史第一”,今人甚至送给了他一个“科圣”称号。

  自秦朝大一统后,墨家的消亡命运就注定了。到了汉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固然大红大紫,但法家也以“内法外儒”的方式延续下来了,而道家与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教人遁世与顺从,也能在中国找到一席之地,只有墨家,留在了逝去的时间中,转而以侠的方式零星出现历史的吊诡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墨家,竟然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墨子在正史中很难找到身影,关于《墨子》,《汉书·艺文志》记载尚有七十一篇,但现在只留下五十三篇,而且这五十三篇亦是幸亏葛洪把墨子写进《神仙传》,使《墨子》得以留存于世。感谢《神仙传》,在中国历史上,墨子太超前了,太穿越了,确实像神仙一般的存在,让后人景仰: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居然有这么一个神人,有这么一个男人,有这么一个理想主义者。

  中国墨子网 www.moziwang.com

  《墨子》读后感(五):墨子:吾是一个伤“心”的男人

  《墨子》的价值既不是天下大同的理想,也不是其保留有可以与《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相互佐证和辩伪的上古史料,而是它反映了中国人之普遍心理状态,书中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感官思维方式实可归纳入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尤其是今天,当墨子被打上唯物、科学、理性、逻辑的标签后,这一切就变得愈发有趣了。

  一、题解

  墨子的论理方式标题排第一。今天以标题还标题,以电影台词和流行歌曲为各章节标注一个小标题,作为文章观点的索引。

  二、爱·同·志/感官唯物

  《墨子》一书核心观念全在爱·同·志,即书中兼爱、尚同、天志三篇。在墨子看来,受欲望和官能的支配是人的本能,人不能爱人是因为人是利己的,利己通常建立在损人的前提下,只会造成恶生恶、害生害,损人不利己的循环。由此,需要用无差别的兼爱的去改变这一切,去创造利益最大化。要兼爱就要大同,要大同就要公平。谁是最公平的?天是最公平的。

  在墨子的感官思维中,天人关系还停留在周初《尚书.召诰》“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的阶段,天赋予了人道德性的智慧,但此能知能思的智慧并不是为了证明我即是我存在的道理(“人是有生之最灵者”《尚书.泰誓》)。而是要用此智慧尊天事鬼的。在墨子看来,作为个人存在价值的人性(性善),和决定人性的天命,实则等同于无常的命运。墨子讲非命,反对的是无常的命运。因为天能通过吉凶祸福对人类的行为赏、罚、怒、怨。他有明确的意志,实在不能算作无常。因此人只能对此意志的天存有感恩和畏惧之情。天是人的主人,人是天的臣仆。天下万物都是天的财产,天爱自己的财产(臣仆)。

  也正因为天与人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所以,尚同不是轴心哲学里的天的无限精神平等的内化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生生之源。而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应该服从天的意志。因此,尚同即向上统一于天志。天是永远存在的,天志即万岁的思想。与天志相异的自在、独化,贵己,甚至是天命之谓性,人性善等都可归为恶和害的思想。与天志作对无异于以卵投石,因而,兼爱不是博爱,是勃爱!简言之,我打你的别!正所谓,爱得比你深,痛的比你真,有苗很蠢,我要回家攻他的老娘。

  有人会说,迷信只是一种时代局限性的产物,兼爱和尚同的理想本身是好的。其实,迷信不是一种仪式或者行为,它的本质是感官逻辑。去掉《天志》和《明鬼》两篇,墨子的迷信思维反而更加明显。比如由墨家集团所作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墨经六篇。

  墨经第一句“故,所得而后成也。”其实已将墨家不存疑的认知性格和感官、经验逻辑曝露无疑。翻译过来即,结论是从已经掌握的材料中总结出来的。开篇对三个“知”的理解至关重要,“知,才也”的知是智商的意思;“知,接也”的知是感官认知的第一层,即眼、耳、口、鼻、手五路感官所见即所得的知觉;第三个“知,明也”的智字由一个“知”和一个“心”字底组成,民国学者吴毓江解释为“心知”,将内心反身思考的过程等同于经验意识,这是受五四思潮影响所犯下的通病。在墨子存粹外向型的仁义观中,此知只能是用智,也就是中国哲学中的“智识”,即对经验材料在得失上进行判断。这从《经上》与《经说上》墨家把心的察、辨功能归结为循所闻和执所言,把知识定义为所闻、所学和亲身经验可以得到例证。从墨经开始,墨家的认识论就像盗梦空间,所谓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实则是从感官认识的第一阶段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说从眼见为实的初级官能,进入到事物内在属性的分析和统类。其局限集中体现在对“内在”,也即对生命本源和存在价值的认识上。因为否定与天同质的人性,否定无限在认识过程中的原动力,其内与外的关系甚至可简化为现象界中的同和异,有和没,彼和此。这个就像大卫·柯南伯格以人体内的肉体,血管和脊椎神经为例,来说明此内在仍属于感官认知一样。如此,就能明了墨家的无内外彼此之别其实指的是我们都是一家人,他人即地狱。墨家哲学确实很像黑格尔的对立、矛盾、斗争、统一,从极左到极右的运行轨迹是以直线贯穿圆心的方式快速行进的。正如安迪·沃霍尔以美国艺术工厂为例,戏谑此从有到无的关系为“吃、干、睡;肉、热、渣。”从吾是一个伤“心”的男人,到人间不过是一场感官游戏。不同的是,在墨家集团,上帝不是理性神,而是几何形。

  由墨家彻底的感官经验思维,产生重利(“义,利也。”《经上》)的思想并不奇怪。在人还没有意识到天地内化于我之时,甚至可以说墨家就是人民的“民意”。所以,墨子特爱拿强调内在心性(可视作西方哲学的灵魂)的士君子和商人比较,说“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可能在墨子看来,士君子和墨者在利人的出发点上并无不同,但士君子过分强调人与禽兽的区别实属不会算计。统治者的利是权力,人民的利是实惠。作为一支宗教团体,墨家认为这两个阶层应该以爱人和行义作为交换条件,其交换的中介物就是利。在墨家看来,要达成这项协议需要团结更多的人,须在兼爱和尚同的理想下,一统中下层游士、商人、工匠、手工业者、农民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和贵族交涉的条件。只有从这一点看,墨家的宗教思维才有值得让人同情的地方。并且一开始以游士为主的劳动者(比如鲁班)和宗教领袖(子墨子)之间确实产生过哲学和理论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利益交换和斗争哲学。遗憾的是,随着同化的加深,让人逐渐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而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最终变得虚弱无力,让理想的天下大同变成了“好人”政治,即靠好人施舍的政治。其思想流弊尽从此出。这从子墨子死后,墨家集团在编撰《尚贤》《尚同》《兼爱》等章节时,通过对上、中、下三篇的同字前加“独一”,罚字前加“诛(杀)”,信字后加“畏(惧)”,政字前加“顺(从)”“率(领)”“(效)法”等方式,以达到越来越趋向于思想管制,越来越趋向于党同伐异,越来越强调威、怒、刑、罚的震慑效果,以论证天下之义的独一性,以及“天子之视听也神”是通过天下人的恐惧战栗来体现的……

  三、宇宙/科学

  再来看宇宙论。如果说墨家有宇宙论,他的宇宙是个绝对存在的封闭空间。从他特别强调宇宙有端、有限、可尽可止,可见一斑。其具体形容则是画圆。由端(点)、尺(线)、区域(面或体)所形成的圆形和球体,主要是为了说明从圆心这一点到圆周和球面上任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反之亦然,这就是爱生爱,爱即是被爱。爱的感觉像日中的阳光,无差别的散发至全体之中,只要你是我们,我们代表你,你就可以感受这份炙热的爱!从点、到线、到面、再形成全体,不是一个单纯的几何观念,而是一个逻辑先后的秩序,即先有中心,再有规、矩(工具),制定标样(参照物),最后制造模具批量生产。所以墨子从来不谈如果付出了爱得不到回报怎么办?因为“爱人者必见爱”,爱绝对可以造爱。在墨子对立矛盾的一元统一体中, 非此即彼就和黑白分明一样清晰可见。

  对于空间,墨子曾经在《尚贤》篇有过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他说“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之凿一门……”其实在墨子绝对真理的世界观里本无宇宙论,若有宇宙,此宇宙也是一个高墙林立的庭院深宫。内外只一门,无论是求财求爵的读书人,还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良之士,都这剩下这华山一条路:在上,称之为“尚贤”;在下,称之为“为义”。墨子将上比喻为富者,将下比喻为盗。开玩笑的说,盖是贤良之士从跨入这道门始就变成了城中大盗,但是没关系,因为这唯一的一道门在贤良跨入时就已经关闭,肉烂在锅里,何解呢?因为上者掌握了门的枢要(开关)。

  对于时间,墨子虽然强调时空的延续和延绵,但又在革命性的章节《非命》论证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时说“此世不渝而民不改……”在墨子的一元论中,社会和人民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尤其是作为耕种、生产机器的男人和作为纺织、生育机器的女人是不能变的——变化的只是治理的方法。在《非乐》中,墨家集团针对孟子的人禽之辨,提出人禽之别全在获取食物的方式上。禽兽自给自足,人类能制造生产工具。可能墨家思维中,人禽并无本质区别,就像医科生初上解剖课,回到寝室大叹一声:“把人剖开和猪没两样!”不由让人想起《人猿星球》中的台词:“人类是猿类文明中失落的一环。”大有一种人从猴子变成人仍还装了一颗猴子心的“进化论”思想。

  其实,相对于中国哲学涵容和相对的关系,墨子哪有逻辑可言呢?充其量只能算作说服的艺术,即西方哲学中的“诡辩”。以现象推论现象,通过个别否定全体,又从全体推论个别。全体是海洋,个别是水滴,所以他的宇宙论强调“偏去莫加少”和“俱一无变”,就像从大海里舀出一瓢水,或者添上一瓢水,大海仍然还是大海,变化只是量,不变的才是质。也就是俗话说的: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我们都是宇宙的囚徒。就像墨经以人的头发悬重为例,说只要受力均,承受再大的重力头发就不会断(“均,其绝也不绝”)。假设用一千根头发去悬挂1吨的重物,最后重物是提起来了,但毛囊松动了,头发也一定所剩无几。这就是墨家思维中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如此,就知道墨子实则主张个人对全体的价值只在于奉献和牺牲,其根源是从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环境决定人性——直接下坠到性恶。 环境决定人性也是一种典型的感官思维,可能是墨家理论以封闭的宇宙为根基,导致他们缺乏像孟子那样脱离环境,或者说在真空的环境中讨论人性的勇气和想象力。

  循此枢要我们再来看墨经中所谓光学、力学的论述,就能知道所谓的墨经唯物哲学,其重心并不在科学原理,而是用物理现象在论证行为现象。就像列举光、镜、人、影的成像规律,只是为了确立光的地位就像画圆要以端点为中心一样。无论是人在镜子中的成像,还是在日光下投影的变化,都是为了说明由感官映像所形成的影像,会随着光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眼(官能)和心(心镜)都会存在盲区,它们所观察到的影或模糊或倒立或变形,只有光才能决定影的有或无,正或斜,大或小。同样,列举各种力的平衡现象,则是要说明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政治上的势和力对思想和人性所处的决定性地位。他以建筑时,关石为支撑,胶丝为牵引将方形石块移动至合适位置为实验。先去掉垫底的关石,方形石块能够悬空是因为有胶丝的拉力在起作用,如果再去掉胶丝,方形石块则顺石之性落在地上。作为科学,此时应该是提出问题:让石块落地的重力究竟来自哪里?也就是去思考现象产生的原理。但在墨家,他们强调的则是绳的牵引力是法,梯车或者关石的支撑力是势,无此势力,重物(人)就无法往高处走(向上同)。顺应物(人)性,就只能是自由落体(无耻下流)。这就是典型的感官思维,其表现在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只局限于可见可知可积累的经验世界,比如杆秤、绳子、梯车、舟船、石块都是可以看见的,所以能归纳其或相倚、或相负、或相拒、或相引的关系,但对重力这种看不见的地心引力,就只能“视”而不见了。这就是不向“无”中去思考的局限。

  有人会说,即便如此,墨家的实践出真知已经超越了同时期的孔孟和老庄。唉,这又该从何说起?不如回到《墨子·鲁问》篇让人津津乐道的子墨子与鲁班的故事吧: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之为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

  故事讲,鲁班用竹子做了一个喜鹊(飞行器),可以在空中停留三天。鲁班很得意。结果墨子迎头泼上一盆凉水,说“你这个竹鹊虽然能飞,却还比不上我用木头做的车辖。我做的车辖用在车轴上,能让车承重五十石……”我也可以模仿学院的“唯物”史学家一拍大腿,大叹一声:“唉!墨子让中国的第一架飞机至少延后了二千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