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说 | 爱美爱艺术,六一的礼物
?
今天是儿童节,先祝大朋友和小朋友,都节日快乐?❤️
中国艺术的传统,看重未经雕琢和修饰的质朴可爱,偏爱孩童式的天然与真率,觉得与艺术的本质最贴合。
所以今天想要与你分享的,是前几日林曦老师在小红书上一场关于小朋友如何学习艺术,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审美力的直播。
因为直播结束后无法回看,我们整理了一份当晚内容的文字版,作为儿童节的礼物,分享给大家,希望与你会心,也有所助益。
▼
一. 小朋友如何学艺术?
常常会在私信里看到好多留言,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和美育相关的问题。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妈妈给我发来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非常典型,是很多想要孩子学艺术的家长会问到的。
所以,借着回答这位妈妈的问题,与大家聊一聊关于小朋友如何学艺术的这个话题,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
这位妈妈的留言其实包含了四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假设和前提,都值得深入地讨论,我们先来就每一个问题聊一聊吧:
1. 五岁半的宝宝,练习欧楷已经半年,练完所有的笔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楷书,尤其是楷书里法度最森严的欧楷,之于太小的孩子,其实是不太合适的。
小朋友的长处,正是在于他们有极强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过早学习技巧复杂、法度森严的技艺,一来是限制了他们想象和创造的自由,二来,投入的时间也会非常长。
现在付出很大代价、很长时间去学习的,可能是孩子10岁以后很快就能掌握的。虽然好像在比较小的年纪有了一些成果,但给小朋友平添这样的束缚,有点像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小朋友如果想学书法,可以从篆隶开始,甚至是大篆、散氏盘一类,起收笔的装饰性动作少一些,比较容易掌握。另外从象形文字入手,对于小朋友来说,也是了解汉字形成历史的很好启蒙。
· 散氏盘与九成宫
这位妈妈其实是把书法基础的线条练习,和学笔画等同起来了,所以觉得小朋友应该先练横,再练竖,再练撇。
如果将笔画作为孤立的零件单独练习,小朋友会慢慢把这些笔画的写法形成定式,非常机械地组装到字里。可是书法的奥妙正是在于万千变化,每一个笔画在不同字里的样子都是不同的,会有很具体的应用。
所以可以单独进行线条练习,比如起笔、行笔、收笔,但最好不要把笔画孤立出来写,这样会对下一步的进阶学习形成一些障碍。
3. 现在的读帖能力还不行,是不是先关注笔画,结构后面再提高?
用笔和结构是长在一起的,古人说用笔生结构,结构生用笔,当我们在写笔画的时候,结构也会同时生成。
之所以觉得结构难,正是因为之前把笔画孤立练习,形成固定样式了,所以当将笔画组装起来的时候,才会无法生成丰富生动的结构。
笔画好比砖头,结构相当于一个房子的梁柱,短了谁都不行的。当然,我们可以先把一个房子的砖头准备好,但是没有一个“房子如何建构”的蓝图在,砖头意义也就不是很大了。
4. 软笔书法和水墨画,是不是只要孩子练习就一定能练出来?
看到这里,其实有一点点想要问问这位妈妈,“练出来”的定义是什么呢?
因为有可能在不同人心中,“练出来”会有不一样的含义。
比如我觉得对于小朋友来说,有一个艺术的特长、爱好,大概会在三个方面有非常直接的益处:
第一个益处,在于提高小朋友专注、自律,自我不断学习精进的能力。
二是获得一种兴趣,以及更多的艺术才华和表现力。
第三个益处,也是最重要的,从艺术中获得一种经验,知道如何用一种对待艺术作品的态度,去面对漫长人生中的大事与小事,愉快地打磨精进优化自己的生活。
这三个益处完全是向内获得的,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来衡量。
我们现在很容易缺乏独立的判断和思考,非常依赖外界的标准或者某种权威。但是会发现,权威容易幻灭,将心灵的满足寄托在外界的时候,也容易挫败。
所以不知道这位妈妈认为的“练出来”,是办一个展览?还是以此谋生,作为职业?
艺术的学习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更应想清楚前行的方向与目的。在过程中付与其中的种种,本该是乐趣本身,但如若寄托其中的是日后容易幻灭的期待,那么这过程就会在心中变成一种代价。
也推荐《赖声川的创意学》,书中所讨论到的内容,比如关于艺术创作是如何进行的,以及艺术创作这件事的样貌,应该能有所解惑。
艺术这个专业,毕业以后,最后真正做了这一行的人其实非常少。跟体育行业很像,很多职业练体育的孩子,年纪轻轻就退役了,不知道做什么,到后面生活蛮艰苦。
当然现在很多父母其实没有希望孩子一定要以艺术谋生,但心里可能难免隐隐还是会觉得投入了这么多,有所成就是最好。
可是要知道,这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事情,如果最开始抱着这样的期望,给孩子的压力会非常大。
当我们回看历史,很多艺术大家并没有生在世家或者有很好的环境,但也能自我成就,因为自身就有强烈的热情和信念去实现。
如果一开始,小朋友就是被迫的,一旦日后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定会第一时间放弃的。所以不如把功利心放淡一些,让小朋友从艺术中得到乐趣,得到启发,从而找到自己的个性,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之于孩子的人生,是更有助益的。
要启发,不要主导
记得几年前,和陈丹青老师一同做过一个关于儿童美育的讲座,过程里很多爸爸妈妈在问的,都是类似于“小朋友要不要学素描?”、“几岁可以开始学素描?”这样的问题。结束以后,陈老师有点不高兴,说为什么家长都要让那么小的孩子学素描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现今我们的学习大多以考学为导向,所以选择很少,既然日后考试会考到素描,从家长的角度就会偏向于让孩子早些准备起来。但素描其实是非常理性的训练,比较适合十三四岁以上,逻辑和理解能力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的孩子。
所以,父母如果缺乏对美的理解,太着急看到成果,会迫使老师们想一些方法来应对,专业人士让孩子快速画出一张看上去很厉害的画,其实非常容易。但作为父母,出发点是希望孩子现在就画出一张画呢,还是为了孩子整个人生的艺术修养着想。
教育是漫长的投入,也是生活本身。就像我们栽种植物,不太可能今天播种,明天就能结果。越好的果子,越需时间养成。太看重眼前的成果,不值当。
每个小朋友的脑子里,都有一个小宇宙,如果不先去试图聆听,而是让他们按照大人的方式来行事,反而是本末倒置了,很可惜。
所以教小朋友,最重要的核心是启发,而不是主导。
糯糯现在喜欢画画,但我从来没有教过他技术,觉得还不到时候。在他这个年纪,最重要的是小脑瓜里面奇妙的想法,这对他长大来说是最大的财富。
所以我会尽量启发他,比如会问,你下一张想画什么?如果他说,我想画外太空。我就会和他说,那你要先看看书,看看外太空都有什么,把你想画的单独先画一画。
这就像我们做饭,会先逛逛菜市场,把需要的食材采买回家一样。事先在草稿上画一画,心里有数了,再动手,这样能让小朋友有积累素材的意识。
另外,大纸对小朋友也很重要。一张大纸的好处,在于有更充分的空间让孩子发挥,他们也很难一天就把整张纸画完。对于小朋友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让他们很有灵感地挥洒着画完,而是从中体会在一件事情上反复优化累积的过程。而画过比较大的画面,日后再画小幅的,也会更容易。
赞美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对小朋友的启发,最有难度的部分是赞美。
父母的反馈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很在意这个反馈,所以不要轻易赞美或批评,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我比较建议在赞美孩子的时候,去表扬他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那个结果。
赞美结果容易让孩子试图去保持一些东西和状态,人都会希望再次得到相似的赞美,但这样就会导致小朋友不进步。我经常夸糯糯,你很棒,上次一张画画了四天,这次画了一个星期,说明你画得更深入了,更有耐心了。
我不太在意他现在画得如何,因为手眼的协调无法一蹴而就,但孩子努力去优化精进的那个过程,永远值得表扬。
置身其中,言传身教
有时候糯糯画画,我经过看到,会和他说两句,比如这里不要画那么多,稍微再空一点,他一般都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但画完之后,我们会一起讨论。
比如他今天画了一个长着小鸡脑袋的龙身小怪兽。我就会问他,这个小怪兽的嘴是什么颜色?平时它都干什么呢?它喜欢什么?它是什么样的性格?
本来只是一个模糊的点子,但在不断交谈、讨论的过程中,他会细化心里的想象。
小朋友是天然就会画画的,父母要做的,是通过交流去启发孩子的想象。
大人只有参与其中,才会感同身受,而不是置身事外地赞美或评价。
所以为什么一直以来,我都想要开美育课呢?因为我发现,每一个人在美这件事情面前,其实都是个宝宝,都需要把自己当作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学起。
而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言行举止背后的价值体系,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大人如果对艺术与美更了解,将美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并知行合一地实践着,那么言传身教间,便是对孩子最好的美育。
二. 如何提升审美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谈到美的时候,想来每一个人都是心有向往的。但是为了美,我们愿意付出的往往很有限,也很少以美为标准去衡量事物的价值。
很多朋友会和我说,你家里总是有花,买花多麻烦,不觉得累吗?但家里常有花的这一份美,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不觉辛苦烦劳。
美之所以稀缺,之所以难得,之所以宝贵,正是因为它不是唾手可得,需要付出,需要积累,需要自律,需要打磨,才能养成。
哪怕是女生挑选口红颜色这样一件很小的事,也涉及到我们对色彩明度、饱和度等等要素的了解。比如东方人除了选择与肤色对比度较大的口红颜色,也可以选择明度比唇色再亮一点的颜色,能整体提亮气色,也会让皮肤显得更白皙。
当我们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背后原理,便有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
· 可以把不同色系、不同明度的口红分装到小盒子里,根据情况自行调和喜欢的颜色
我们总会希望美是有绝对标准的东西,但是美是基于个性的。
好比如今能看到的很多物件,都是以一种近乎机械式的、工业化的标准制造的,追求完美、一致、没有瑕疵。珍珠要是正圆的,瓷器上不能有一点气泡或棕眼。
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够把东西做得近乎完美,但真正的美却恰恰是留有余地,舍满求半。正如自然里的万物,我们无处寻得一片所谓完美的叶子,因为每一片树叶都有自己独特的姿态与精彩。一种机械性的完满,是把一切都做到了参数上的尽头,却因此失去了流动的气息,失去了生机与温度。
如果对美缺乏训练和了解,没有建立起自己对美的标准,做选择的时候就容易不自信、不踏实、不笃定,会为外界的标准左右,于是只能参照时下流行的风尚,亦或数目明确的价钱,从中生出许多与他人的比较,给自己平添了很多烦恼和压力。
所以提升审美能力,首先要把美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推荐一本书,叫《精致》,作者是加藤惠美子。
她在书里说,美感可以一点一点被磨炼出来,“当我们选择应该持有的物品,反省自己的行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时,都问一下自己’这样美吗’。这样,就会自然地选择不仅丰富、舒适而且具有合理功能的物品,最后的经济效果也能达到最佳。虽说有各种标准会更好,但只有以’美’为标准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才是通向极简生活的理想阶梯。”
确实如此,美感是可以提升的,但视乎我们愿意为美付出什么,且是否愿意抱持着为此持续打磨精进的态度。
有同学曾经在上课的时候问我,老师,总是忍不住买东西,怎么办?
我说,要珍惜这样很多东西都买得下手的阶段,当审美力慢慢提升的时候,会觉得很多东西都不够好看,因为眼界和标准提升了。
有一部叫《人生果实》的纪录片,里面的爷爷奶奶会花很长时间,等待一套家具,宁肯先没有,也不愿意将就。
·《人生果实》里爷爷奶奶的家
所以美感的提升,不是简单的钱多钱少的问题,完全取决于你是否看重美,是否在实际行动中,把美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在每一次的选择中,都把美作为衡量的一把尺子。
很多人可能会叹息经济能力不够,但量力而行也能创造美。
可以穿得很朴素,但是非常干净,也认真搭配过颜色,这就是美。
如果觉得经常买花很贵,既使是养一盆小草在桌上,也会让整个空间变得不同。
小时候跟外婆去买菜,每次她都会单独走到一个路上,买点茉莉花、栀子花或腊梅。无论四季,时常买一枝花回来,插在瓶子里。她很爱美,永远穿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好。这跟钱财的多少没有关系,而是自我的要求: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里,都要活出自己的滋味和美感来。
美之于我,是生活里最大的乐趣,没有这样的乐趣,人容易物化得像一台机器,也会丧失掉自己的个性。
· 小林老师画的外婆
我们时常会为自己找借口,钱不够,人很忙。但是漫漫人生,有没有为自己的快乐,有没有为自己生命品质的提升做一些努力,差别还是蛮大的。
所以美育是终身的功课。
我们是为自己而学,要在过程里,去倾听,去感受,一旦着急出成果,就会失去很多非岁月不可的乐趣。
就像暄桐的同学,开始写字以后,去各地看古代的书法展,都会看得很开心。因为当你深入其中,假以时日,便能够从外行看热闹,慢慢看出门道,看到其中的趣味。
真正从事艺术创作这一职业的是极少数人,更多的人如若能够把在艺术和技艺中精进的能力,带到生活里去,就是最大的助力了。
今天是儿童节。
艺术与美,都与童心有关系。天然真率,心地光明,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
所以,祝大家在艺术的陶冶里,在对美慢慢的打磨中,生出信心,活得有滋有味。也祝大家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每一天都元气满满?
PS:林曦老师在小红书上,不定期会有一些直播与分享,在小红书app中搜索“林曦的小世界”,可以找到她?
两篇关于儿童美育的讲座与文章
点击图片,可以观看与浏览
▼
▼
六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