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分“明”(26)磨难是一种炼狱
一个人在没到一个位置之前,谁都不知道他会把事情干成什么样。就像当年的武则天,在满朝文武的质疑声中,利用“铁腕统治”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开创了历史,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武则天就不如其他皇帝。
实际上,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开创了明朝著名的“永乐盛世”,编撰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永乐大典》。也正是在朱棣这一朝,将首都从应天(南京)迁到了北平,后改名为北京,建造了世界级文化遗产——故宫。据说著名的“北京烤鸭”就是在朱棣时期从南京带过去的。朱棣非常注重改革开放,著名的“郑和七次下西洋”就始于朱棣一朝。为了打压文官集团,著名的间谍机构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也是朱棣建立的。
有明一朝的皇帝分为两种,一种是打江山打出来的皇帝,一种是守江山,通过继承得到皇位的皇帝。而打江山打出来的皇帝只有两位,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朱棣。所以,朱棣身上的很多性格也像极了朱元璋,因为没有那种性格,就不可能,也没有机会通过战争得到皇位,历史翻到朱棣这一页时,我们先来了解了解朱棣的性格,看看这位“守国门”的天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这个人后,或许对我们的性格完善有所帮助。
一、隐忍。
从小不被朱元璋待见,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但是没有自暴自弃,依然勤奋地学习军事技能,即便朱元璋一冲动把皇位给了朱允炆,朱棣仍然在隐忍,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希望和奔头的情况下,自我调整绝对是一种能力,如果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希望,让自己变的更优秀是一种最好的“自我调整”方式。这世界大体就是这个样子,不是谁都有机会都有施展的舞台,原因有很多,有自己的原因,也有他人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性格原因,也有“眼缘”原因。
如果不是朱允炆一味想“削藩”办了朱棣,让朱棣没有一丝生存的空间,朱棣也许只想安静的做个藩王,享受着自己努力得来的荣华富贵。有的时候,磨难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炼狱。
二、能“装”。
封建社会,官场是舞台,人人是演员。除了实力和忠诚以外,“表演”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各路官员会根据皇帝的性格,表演出不同的角色和表情。在这里,“表演”既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而是中性词。
朱允炆“削藩”过程中,朱棣被怀疑造反,于是,装疯卖傻,这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对于朱允炆削藩的决策,朱棣本质上肯定是不赞成的,但是又不能反对,所以,对于这件事,“装疯卖傻”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做法。朱棣的表演技能一点都不差,具体“装疯卖傻”的形式有,蓬头垢面、说疯话、冬天穿内衣跑步、冬天到鱼缸里游泳等等,史称最健康的精神病患者,也成功骗过小皇帝朱允炆以及方孝孺等人。在下认为,和所有动物一样,人也是善装的动物,即便再善良、再真诚、再耿直的人,也有善装的一面,因为从生理学上来说,“装”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三、善变。
不论是前期的攻打南京城还是后期的五次亲征蒙古,朱棣打仗以“神鬼莫测”而著称,这是真话,不是虚话,朱棣打仗非常有特点,感兴趣的同志可以看一看明史中关于“靖难之役”和“亲征蒙古”的桥段,非常有意思,强烈推荐。
朱棣打仗“善变”到什么程度,用一句话来形容比较贴切“走一步看一步”,也就是说,他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采取什么策略,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仗怎么打,就不要说他的对手了。事实上,这些史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朱棣的军事指挥才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胜利,一个将军靠运气迎一两场战役我相信,但是如果说靠运气打赢多场战役并最终夺得了江山,我不相信。朱棣表面不按套路出牌的背后,是他对军事指挥技术的熟练掌握。所谓道法自然,治敌于无形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内阁重置,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专治女真族,女真族是清朝的前身)、在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改流归土”,建立省级行政区划等等,这一系列举措,有力地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同学们,历史进入了精彩的“朱棣时期”,后人称之为“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