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得安宁读后感100字
《再也不得安宁》是一本由(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也不得安宁》精选点评:
●有《瓦解》的波澜壮阔在先,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习作。阿契贝在1960年直击50年代后期的尼日利亚,近在眼前的时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心的施展。最后吐槽一句,译本不沿袭“动荡”的书名而改为“再也不得安宁”,或许准确有余,却未免文采欠佳,可以说与这部作品一样令人遗憾。
●国家和民族的悲剧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2017.47 【镇图】第一本阿契贝。水准之上。超群之下。究竟谁才是贱民?在克拉拉消失于小说的末尾后,多少人接替了她的“位置”?
●单纯从阿契贝这么爱艾略特,也应该五星啊……主人公的悲剧更是让人无言。人们无论怎么样也只是在你的轮廓里。即使你拼命说话,人们也只是模模糊糊得到一个轮廓。更别说大多数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缄口不言。还是那句话,不是每个拉斯柯尔尼科夫都有人给他写传记。内心没有界限,但他人就是无法涉足。
●觉得很一般啊
●奥比可怜之处在于,肉体不必再经受战争、瘟疫的摧残,但精神的闪光,诸如事业上的正直、感情上的执着,在困苦生活面前往往像片脆弱的玻璃 ,这片玻璃若完全碎成渣倒能让人彻底绝望,可它总处于一种完整却布满裂痕的状态,修补不是,摔烂也不是,只能这么挨着、矛盾着。用主人公的话来说:“真正的悲剧在于问题得不到解决,永远毫无希望地继续下去”,“生活就像一杯饮不尽的苦艾酒,人们每次只抿一小口”。 他也妄图改变旧有规则,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周围的世界都与之相悖,现实展现其残忍的一面:世上并不存在撬起地球的支点,“所有人都必须站在地球的表面,跟着它一起转”。
●系国内首次出版,尼日利亚三部曲之一。
●“他也死了。死了就没有理想,没有骗人的鬼话,只有现实。焦躁的理想主义者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但没有这样的支点。我们所有人都必须站在地球的表面,跟着它一起转。” 结尾太仓促了,但这本儿书比《人民公仆》更能引起我的共鸣。阿契贝描写了一名初入机关职场、饱含理想激情的菜鸟儿,如何被愚昧、狭隘、油腻腻的关系社会一点儿一点儿的吞噬。好多似曾相识的东西——“有人会因为你帮了他忙而要你收下他的‘柯拉’,除非你收下,要不他一直都不会安心。” “休假回家意味着在城里混得好的农村孩子返乡,大家都希望分享他的好运气。” 我想起孔飞力写在《叫魂》里的话:一宗伟大的事业,往往会因为那些为之服务的人们本身的卑下而变得不再伟大;一个伟大的人,往往难以抗衡多数人的卑下
●《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后传,祖父奥贡客沃毁于传统价值崩溃,孙子奥贡客沃毁于成为故土世界的陌生人。
●殖民地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小人物的拧巴、纠结、无可奈何。
《再也不得安宁》读后感(一):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点失望
几年前看《瓦解》真是觉得欲罢不能,一晚上读完。然而之后却再找不到《动荡》,跑了各大书店,网上搜了繁体字版,依然无获,觉得算是一大遗憾。因为没有找到第二部,也迟迟没看第三部,始终无知地以为是内容被限。出国留学也没有忘记这个遗憾,在书店找到了西文版,由于当时语言能力有限也没能好好读它。直到去年才得知当年的《动荡》现在已被译成《再也不得安宁》,说实话,真的很不喜欢这个译名,就像《瓦解》也被译成了《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一样,一点也不精炼,同样也不太吸引人,加上夸张的封面设计,更加觉得老版简直就是精品!我不知道是因为这本书久觅不得而使得我对这本书期望太高,还是不同年龄阶段对故事的感受不同,或者翻译略有出入,第二部让我觉得略显平淡。虽然弥补了我几年间的遗憾,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成了我另一个遗憾。<div class="clear"></div>
《再也不得安宁》读后感(二):再也不得安宁,如何寻找出路
再也不得安宁,如何寻找出路 尼日利亚作家钦佩努阿阿契贝小说,再也不得安宁,作者的“尼日利亚三部曲”第二本,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怀着正直理想的伊博族青年奥比,如何陷入腐败的泥潭?主人公奥比是小说《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主人公的孙子,也是他的家乡乌姆奥菲亚的骄傲,曾经留学英国,受过西方教育,回到家长后在教育部担任要职。 尽管在同乡人眼中,他拿高薪,过着精英生活,但是实际上,他与他的出生部族渐行渐远,还求学贷款的压力加上应付城市生活开销的需要,使他入不敷出,奥比与“贱民”克拉拉的爱情也增添了他生活矛盾的复杂性。 奥比虽然正直律己,但是最终仍然经不起诱惑,接受贿赂,毁灭了自己的生活…… “他死了,死了就没有理想,没有骗人的鬼话,只有现实。焦躁的理想主义者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翘起整个地球”,但是没有这样的支点,我们所有人都必须站在地球表面,跟着他一起转”,结尾作者这样写道。 接受贿赂的只有奥比一个么,不是的吧,但是受到惩罚的只有奥比一个么,也不是吧,所以,这可能是概率也可能是运气,总之,伸出了手,从此就不得安宁。 总的来说,作者描写了一名初入机关职场,饱含理想主义激情和热情的菜鸟,是如何被愚昧,被狭隘,被油腻腻的关系社会一点儿一点儿同化,吞噬,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有人会因为你帮了他的忙而要你收下他的心意,除非你收下,不然他不会心安”“休假回家意味着在城里混的好的农村孩子返乡,大家都希望分享他的好运气”,有的时候一个人的高洁抵不过千百个人的怂恿,而一个人的品格也并不能经得起三番五次的推敲,书中作者描写的非洲某些部族的其他习俗或者文化个人觉得很有趣,算是额外收获,个人评分7.9分,推荐指数四星。
《再也不得安宁》读后感(三):击垮我们的,其实只是一根稻草
虽然这么说很不好,但是大部分,在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究其一生,也不会经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那些命运突变的故事,99%都在小说或者屏幕里。
以前看豆瓣上的人说,你所以为的命运抉择,其实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微到你甚至都看不见。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会去读鸡汤文的人,可是就在这两天,我看完了咪蒙老师的那本《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她是一个多么火热的女子啊,她每天都在微信里发布的,简直就是一个小地震,基本上每一次都能激起不一样的水花。
她的书和她的微信号一样,充满了干劲,充满了颜色,充满了红牛。
仿佛她正在拼命给你推开一扇巨大的门,很快你就能顺着这道门去到不一样的世界。
真的吗?
我们所谓的改变命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父辈总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是的,他们都因为学历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可是那就是很好的命运了吗?他们赶上了自由恋爱的时代,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自己相爱的人结合。他们的生活是那么那么的不一样。
真的吗?
怀着理想,意图改变国家的命运甚至自己的命运的他们,为什么也会因为工作睡不着,也会因为身边人的不和谐而皱起眉头,甚至曾经的爱人也成为了陌路人甚至仇人。他们不是离命运最近的那一拨人吗?为什么他们反而迷茫的更厉害。
《再也不得安宁》不是一本小说。
在我看来,它更像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个在国外学成归来的有志青年,爱情不能如愿,家里的境遇反而愈加糟糕,还有种种,终于压垮了这个有志青年,走向了不归路。
是他太贪心?还是他不知足?
有人说,他要是懂得未雨绸缪,就不会沦落至此。
真的吗?
我们不也信誓旦旦说过要长大以后改变这个腐朽的社会吗?
我们的父辈不也跟彼此保证过,无论生老病死都要不离不弃的吗?
我们的朋友同学不也自信满满的说,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吗?
到底是什么毁掉了这一切啊。
是稻草啊。
生活到底是什么啊。
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里被诬陷的快递员,突然不经意的收获了那么多美好的人性和温暖。
我们呢?终身也不会遇见那种不幸,难道这辈子都无法看到人性的温暖和恶了吗?
不是啊。
人性,才不需要考验,人性一直都在。
细微的,琐碎的。
一句话,一个动作,后面不都是人性么。
麦浚龙说,爱很简单,人性很复杂。
真的吗?
昨儿你还说喜欢hello kitty,十年后你却说不曾记得自己喜欢过。
难道那些都是自己的臆想?
父辈们永远停留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不断变幻的世界,日新月异,甚至朝令夕改的世界。
我们要怎么办?
拥有一份不怎么满意的工作,没关系。
至少我还能买的起书。
买不起一线城市的房子,没关系。
至少我还能租得起这个小空间。
商场一千块钱的裙子好贵啊,没关系。
至少我还有T恤可以穿出自己的已经快要飞逝的青春。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不是问题。
可是还是会为了一次太昂贵的旅行而踌躇,
会心心念念去一场演唱会却因为票价太贵而放弃,
会因为太晚下班,累到没办法走到地铁站而哭泣。
生活到底是什么啊。
朋友圈里的绽放的鲜花,美丽的风景,好看的摆盘,这些都不是生活。
擦完保持不了两天的地板,永远堆成一座山的脏衣服,那才是生活。
压垮我们的,永远都不是一座大山。
打碎我们膝盖的也不是一块石头。
就是一根稻草。
一根而已。
《再也不得安宁》读后感(四):#再也不得安宁
一部先描绘结局幕,再讲来龙去脉的书,看完最后一章恰是连着第一章,意欲让人读完有恍然大悟之感。但我并没有觉得这样布局有什么精妙之处,只是增加了阅读难度……
或者换句话说,每位作家都完全可以按照正常顺序写完一部书,再把最后一章放到第一章来形成这样的布局。
因为第一章大量的突然的人物信息对读者的理解和记忆造成很大困难,也不会留下对奥比为何腐败之类的疑惑,再从后文寻找答案,慢慢解惑。或者说这个作家水平太有限。
这本书第一章对开始了解,阅读整本书而言,是完全废掉的章节,让人摄入几乎全章的无效信息,构建不起任何脉络与图示。我是知道了克拉拉这么一个人(很重要的角色)在他生活中消失了,但完全莫名其妙。看完最后一章又得看一遍第一章,体验感不佳。
整本书我觉得作者想表达太多东西,但都没表达好。比如非洲的贫穷,封建迷信,官员腐败,思想僵化,受欧洲压迫,教育文明,爱情亲情等。我甚至觉得奥比完全是高分低能的代表… 处理不好自己的生活,不知感恩,自大贪婪,这种人在官场中慢慢腐败… 太正常了吧,还要反过来说被生活所迫,被逼无奈?谁迫你了,不都是你自找的?我不觉得在英国受过四年高等精英教育的人,会这么浅薄,会被禁锢在自己的枷锁之中。
首先,奥比对乌姆奥菲亚(故乡)筹钱资助他上学之事无动于衷,甚至怨声载道。不知感恩就算了,还觉得族人既然出资让他受精英教育,就得为他日后配得上精英二字的精英生活负责。凭什么?他认为反正贷款是早晚要还的,就骂骂咧咧,觉得族人对不起他,破坏了他的生活?
第二,自己没有钱,没有能力,就给女孩子承诺,买戒指,没钱了女孩子拿钱给他,他面子上挂不上又每日想着还,但又还不起,觉得亏欠女孩,把女孩子肚子搞大了,不能负责让人家打掉?还表现的非常痛心,这不是人渣吗?真爱个鬼啊?
第三,对终于能和父亲平等对话无比骄傲,觉得自己要打败战胜父亲了,觉得父亲活该,因为父亲之前对祖父不敬。他父亲走过和他一样的路,知道有多辛苦,但也没有强烈反对他。只不过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了他的孩子不被他人歧视而已。他的母亲生病去世,他感到解脱。假装自己很悲痛,把钱寄回家,安慰自己就算回去守灵,母亲也不能复活,还不如把油钱办葬礼?把剃须膏当牙膏烧嘴就证明你悲痛万分了?是你母亲死了你做什么都无济于事,那你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也没见你为母亲做过什么啊。只想着说服母亲娶自己喜欢的人,觉得母亲腐朽,呵。
所以啊,奥比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本质就是很虚荣,愿意抱怨又没有独立思想,和他的没有留学的其他族人没有任何不同。我不觉得他的人物性格前后有强烈反差,能从他的行为推出非洲政府的腐败,社会的僵化。真的只是因为他自己,处理不好自己的生活。他受贿也不是别人逼的,就是他太穷了没办法。他太贪了,还无能。
作者塑造的很不好,他如果能描写出奥比留学归来的意气风发,想做成一件大事,想为国为民,想真的为欧洲做一些事,想改变些什么,却遇到重重阻碍,他屡次想改变,挣扎,反抗都失败了,最后不得不认命,冲突才更强吧。而不是这种还没回国,就想着如何爬上高级公务员,享受生活,自己过得更好,最终因为太穷,生活太差劲,自己不能够过上好日子,爱人还离开了自己,不得不走向腐败。一个人可以没有兼济苍生的胸怀,可以利己,但不能这么虚伪,得了便宜还卖乖,觉得全世界都欠自己吧。
“ 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 没有贿赂问题. 他们没有贿赂任何人就直接到了高层. 倒不是说他们必然就比别人好, 只是他们有道德. 即便是德行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
书评写得比较极端, 可能因为本来以为这会是上乘之作吧. 略失望.
因为可能作者就是想塑造这样一个性格有缺陷的年轻人的形象, 没有主角光环, 不讨人喜欢.
但我还是觉得这个setting放在接受了四年精英教育的人身上, 我难以接受.
《再也不得安宁》读后感(五):无处栖息,再也不得安宁
无处栖息,再也不得安宁
我看书是不带有目的的,凭着感觉去读些想读的书。也是偶然的机会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拿下这本书《再也不得安宁》,因为作家是非洲尼日利亚的,写的是非洲人的生活,恰好有个高中同学在拉各斯做外贸,所以就选择了这本书。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非洲小说,印象非常深刻,当然小说本身是很精彩的。
这是一个人的两个悲剧,爱情无法自由,生活只能苟且。奥比说,真正的悲剧在于问题得不到解决,永远毫无希望地继续下去。传统的悲剧太简单了,主人公死了,我们的情感得以宣泄。W .H.奥登的话说:真正的悲剧发生在角落里,在一个杂乱而不起眼、无人注意的地方。而奥比的悲剧恰恰符合这两个定义,他的问题在小说最后也没有解决,克拉拉没有下落,他的审判还没有结果,一切都显得那么悲观和绝望。在这他的悲剧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别人都觉得他是一个高级公务员,日子过得那么潇洒,怎么会有痛苦怎么会有烦恼,然而光鲜的背后,处处都是泪点。克拉拉离开了她,也找不到他,他最亲爱的母亲过世了,他欠了很多债,日子过得紧巴巴。
一个人跟整个世界作对,只能一败涂地,扭转不了乾坤,所以商鞅必死,布鲁诺必死,王安石必败,所以先行者总是阻力重重,步履维艰,要么妥协,要么消亡。可是前进的洪流会随着时间滚滚而来,淹没阻碍,淹没荆棘,淹没曾经不可一世的抗拒者。所以时间很重要时机也很重要,就像他的朋友跟他说的一样:“这件事不仅跟你个人有关,还关系到你的整个家庭和子孙后代。一个手指头沾了油就会弄脏其它手指头。将来等大家变文明了跟谁结婚还不打紧。但那个时代还没到。我们这一代人只是先锋。”而且先锋还不见得能有所突破。
在爱情上,他的死磕没有结果,他没能说服家人,没能留住爱人,在事业上工作上,他又不由自主地妥协了,陷入了腐败的泥潭。可以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你可以拒绝一次两次诱惑,可是当诱惑多了,周围的人又都沉于诱惑,并且你又急需这些诱惑来弥补自己生活上的漏洞,你虽然很排斥它,可还是会身不由己自我安慰。奥比他欠了很多钱,刚工作还贷款买车子上保险,生活杂费,家里又缺钱,他很拮据,别人又是送上门来行贿,他拒绝过,不止一次也曾为此沾沾自喜过,可是身在其处身不由己 ,他也自责。因为受贿他按时还清了银行的贷款和欠的钱。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他理应感到高兴一点儿,但他没有。后来有一天有人送来二十磅。他感觉自己再也不能这样了。人们说这种事情会习惯的,但他一点儿也不那么认为每次收钱后,他的感觉都比比前一次糟一百倍。这样最后他好像被人陷害了,最后上了法庭,就因为二十磅,有人说他没经验没有受贿的经验。但那些官员老头中的随便哪一个,很可能在三十年前读到六年级时就辍学了,一直靠行贿跑到了上层,久经贿赂的考验。他行贿也受贿。可是奥比没能爬上高位就被抓到了,他没能适应这样的环境,他被环境熏染了但没被改造,他有理想有抱负,可是现实牵绊了他的脚。不是他一个人的原因,是整个社会有病,即使能拿到奖学金也要去行贿,即使知道了好结果还要去送上门。
奥比是悲剧的,就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爱情工作一团糟,稍有不慎生活便会大大改变,为现实烦恼为未来烦恼。只是中国现在的社会好很多,没那么多牵绊的东西,有更好的环境和平台,只是压力太大了,不管如何,奋斗还会有个好结果。
阿契贝的小说故事性很强,有感染力,能引起很多共鸣,关于家庭关于爱情关于国家。他的比喻还有谚语很有意思极不同于我们中国习惯,而且谚语会经常出现。比如下面这几条:1.他看人的时候,就像标本收藏家把昆虫标本固定在福尔马林里一样盯着;2.先把狐狸赶跑,之后再警告母鸡不要跑到林子中去;3.就算你想吃癞蛤蟆,也该挑只肥美多汁的;4.困境中的族人应该被拯救而非被责备;对兄弟的愤怒只停留在皮肉就好,不该深入骨髓;4.不要像主舞曲还没到就把自己跳瘸了的小羚羊那样,太急于享受尘世间的乐趣。
读完这本书,我还有阅读阿契贝其他小说的欲望,因为他写的 故事不同于我们的生活和习惯,但是却又有相通的地方,既满足了好奇心,又能够深入思考。
小说片段摘抄:
法官说:我不明白像你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前途光明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他拿出手帕擦了擦脸感觉像在擦汗,他甚至试着用笑来掩饰泪水。他早就料到他们会用教育前途以及背叛之类的词。
事实上,多少个世纪以来,非洲人一直是世上最恶劣气候和能想到的各种疾病的受害者。
一只老鼠和他的朋友蜥蜴一起去游泳,结果老鼠冻死了,因为蜥蜴有鳞片防水,而老鼠毛沾水就湿。
就是因为哪些所谓有经验的人占据高位,公务员系统才会存在腐败。奥比说
但那些老头中的随便哪一个,很可能在三十年前读到六年级时就辍学了,一直靠行贿跑到了上层,久经贿赂的考验。他行贿也受贿。
受过教育的第二代尼日利亚人又重新用手吃甘薯你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样吃味道更好。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再像第一代人那样害怕别人说他们不文明。
这里办海关手续画的时间是利物浦的三倍,工作人员却是那里的五倍。
俗话说我们的是我们的 ,但我的是我的
奥比对他们谈论教育的价值,教育是为了服务人民,而不是为了好工作和丰厚的薪水。我们的国家即将独立,我们需要的是准备报效祖国的人
他曾说,生活就像一杯饮不尽的苦艾酒,人们每次只抿一小口。
真正的悲剧在于问题得不到解决,永远毫无希望地继续下去。传统的悲剧太简单了,主人公死了,我们的情感得以宣泄。
W .H.奥登的话说:真正的悲剧发生在角落里,在一个杂乱而不起眼、无人注意的地方。
当一句新谚语传入无知的人耳中,他们就深信不疑
我们吃柯拉果,但不拜 神信仰的冲突
起初如何最后亦然
从此以后,他脖子上便一直挂着母亲的悲伤,像戴了条石头链子。
上教堂的人不听那些故事
我是贱民,(指被逐出氏族,奉献给神的人,不能跟自由人结婚)
刚工作一连串的事情佣人 锅碗瓢勺
这件事不仅跟你个人有关,还关系到你的整个家庭和子孙后代。一个手指头沾了油就会弄脏其它手指头。将来等大家变文明了跟谁结婚还不打紧。但那个时代还没到。我们这一代人只是先锋。
削铅笔的剃须刀一次忘了拿出来。母亲在小溪边的石头上给他洗衣服时手指被剃须刀伤得很重。他衣服没洗完就回去了,手一直在流血。
以前邻居喊珍妮特的妈妈后来人们都喊奥比的妈妈
要保持两手干净很简单只需说,对不起某某先生,我不能跟你谈这事了。再见就够了
诱惑并非真的势不可挡。一个人不应该过分傲慢.
大学文凭就是魔法石。
买新车每年都会有人要你付40磅的保险费电费单五磅
如果你在我活着的时候跟他结婚你要对我的死负责,因为我会自杀.
我离开父亲跟传教士走了的时候不过还是个小孩。他诅咒我。当他们传话告诉我说他上吊了,我对他们说,以杀人为生者必将死于刀下我们的白人教师说不通知我回去参加葬礼是不对的。但我拒绝回去。布拉莱德以为我说的那个是被我杀了的白人使者,他们不知道我指的是伊克美弗纳。我跟他一起在我母亲的物理长大,知道有一天我父亲亲手杀了他。
大卫王的故事大卫王矮子生病时他拒绝进食,但儿子死后,它既洗澡有吃东西。他那是肯定也有这种宁静感,一种没人理解的宁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