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低质量的独处,不如高质量的合群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低质量的独处,不如高质量的合群

2020-07-19 08:06:34 作者:不是我吧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低质量的独处,不如高质量的合群

  这两年,有一个观点一直很受追捧:低质量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这个观点告诉大家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各种无效社交上,不如多给自己深度思考和自我精进的时间,这样才更容易翻盘逆袭

  这个观点确实有道理。 但无论独处还是合群,都具有两面性。独处的质量有高有低,合群也是。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告诉大

  低质量的独处,不如高质量的合群。

  01

  高质量的合群,能提升效率

  让你进步更快

  有段时间,我想着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精进自己的写作技能为此我还专门做了时间表,在上面列出每天的写作时间,准备完成一天的任务,就用笔划掉对应的那一栏。

  然而,虽然我计划得挺好,行动上却很不争气,每天一下班回家就情不自禁地微信、刷抖音,每逢周末就克制不住地想要逛吃和看剧。

  结果两个月过去了,我就写了4篇稿子,其中一篇还是半成品,效率低得不行

  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写作训练营,一个月就写出了10篇长文

  为什么我入群后效率提高这么多?

  因为那个群里有100个学员,每个人渴望提高写作能力,大家每天互相督促着一起写稿,每个人写完后都会“晒”出自己的作品,供其他人点评

  在那种氛围下,你偷懒是有目共睹的,人都爱面子,谁也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混子”,所以你不自觉地就被带动勤奋起来。

  这就是“高质量的合群”给一个人带来的好处

  独处使人优秀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这个人本身很自律。如果你不够自律,你独处时做事就没法保证效率,换句话说,你的独处是低质、无效的。

  然而,自律本身是反人性的,人的本性就是难以持久专注地做一件事,尤其是在短期内没有回报情况下。正因为少有人能做到,我们才佩服那些自律性强的人。

  既然保持高度自律很难,那我们就不妨通过“群律”让自己加速成长

  群律,就是用群体力量约束个体行为,迫使个体提高效率。

  如果你独处时不容易进入状态,那就不妨换种方式,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借助“群律”的力量让自己快速进步。

  02

  高质量的合群,能消除偏见

  拓宽你的知识视野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里有一期主题是:独处的功夫。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独处的时候,我们应该能自己跟自己对话,你的头脑中至少会出现两种声音们互相争论,这样你才能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客观理性分析事情。”

  遗憾地是,对每个人来说,这种“优质的独处”很难成为一种常态

  为什么?

  多数时候,对于一件事,我们的头脑中很难出现两种以上的声音。

  印度耆那教曾流传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6个盲人,他们不知道大象长什么样,于是就决定亲自摸摸大象,结果:

  摸到腿的人说,大象就像柱子一样;

  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就像绳子一样;

  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就像树枝一样;

  摸到腹部的人说,大象就像墙壁一样;

  摸到象牙的人说,大象就像烟斗一样;

  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就像扇子一样。

  对于大象的认识,每个盲人就像万维钢讲的那样,头脑中只有“一种声音”。如果不互相交流,那所有人都会依据自己选取的角度,固执地认为大象长得就像柱子、绳子、树枝、墙壁、烟斗和扇子,作出跟真相大相径庭的判断。

  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这几个盲人聚在一起,把每个人摸到的那部分讲出来,再互相结合,一起拼凑出完整的大象形象,这样每个人就能消除偏见,准确地认识大象了。

  多数时候,我们每个人就像故事中的盲人,阅历和知识储备有限,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两个面,这种情况下的独处思考,只会不断加固一个人的偏见,让人丧失理性,变得越来越偏狭。

  高质量的合群,可以让你听到更多的声音,修正固有的偏见。

  《奇葩说》第五季最后一期的辩题是“我不合群,我要改吗”,那场辩论中,陈铭讲过一句话:

  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就是在一个又一个合群的过程中不断塑造、修正和完善的。

  通过集体交流,你了解了新息,见识到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你见得、听得越多,你掌握的信息就越全,你的知识结构就越完善,思考维度也更多元,你也就越能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作出精准的判断决策。

  03

  高质量的合群,可以排解孤独

  提升你的社交能力

  谈到“不合群”这个话题,知乎上有位网友的描述发人深思:

  她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起初同事都对她很友好,可她不擅社交,几个人一起聊天时总是因为“说不好话”惹别人不开心,搞得气氛尴尬不已。

  慢慢地,同事就觉得她不好相处,也都不再主动找她聊天了,而她自己也因为总在社交上受挫,就索性独来独往:

  午饭撇开同事自己一个人吃;

  部门组织团建,她找理由不去;

  除了公事,也不再主动和同事聊天。

  她不断地安慰自己“没事,一个人也挺好的,不受干扰而且自由”。

  但这掩盖不住她的真实感受:

  “其实,我每天看着别人成群结伴、有说有笑的,自己却干什么都是一个人,心里并不好受,可如果主动交际,我又怕陷入尬聊状态,跟独处比,那更痛苦。”

  就像这个网友一样,不少人选择独处,是因为缺乏社交能力,为了逃避社交的无奈选择。为了合理化自己的选择,他们就试图通过心理暗示欺骗自己,想说服自己相信“我一个人也挺好的”,以期获得心理平衡。

  然而,这种自我催眠的效果往往既不稳定又很脆弱。

  为什么?

  因为,他们内心是渴望社交带来的满足和愉悦的,也希望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独处只是对缺乏社交能力的妥协,只是为了逃避改变自己的痛苦而做的选择。

  但是,别人的合群随时都会触动他们对融入群体的渴望之情,也让他们对自己的现状郁郁寡欢。

  这种独处就是一种“低质量的独处”,它不会让人身心愉悦,只会使你变得越来越孤僻。

  如果你是这种情况,我建议你要给自己一点勇气,从独处中走出来,积极主动地融入群体。

  如果你的“不合群”是因为缺乏社交能力,那么不解决这个问题,你的痛苦就没法终结。

  越是社交能力差的人,越应该主动去合群。

  毕竟,任何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在参与群体互动的过程中提升:

  你可以充分观察那些社交能力强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跟别人沟通交流的,给自己积累实用的社交技巧;

  你可以充分实践学到的社交技能,积累社交经验。

  两者结合作用下,你的社交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能力提上来了,自然也就摆脱烦恼了。

  04

  低质量的独处

  不如高质量的合群

  一言以蔽之,凡是不能让你变得更好的独处,都是“低质量的独处”。

  如果你正处在“低质量独处”,你应该切换一下行为模式,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向好发展。

  “低质量的合群”,确实会让你迷失自我,沦为平庸之辈。

  而“高质量的合群”,不仅会让你在融入群体的同时也能保留自我,还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我:

  它可以消除你的惰性;

  它能拓宽你的认知边界;

  它为你带来社交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它让你变得更自律、更睿智、更有人缘。

  如果你在群体中总需要不断牺牲自我去迎合别人的偏好、想法或习惯,原因很可能是你没选对群,这个圈子并不适合你,而不是“合群”的行为有错。

  正如距今1700余年前,孙权说过的那句话: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愿你早日摆脱低质量的独处,在高质量的合群中,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