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0-08-11 23: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的读后感大全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是一本由乃燕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4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一):化学战争

  

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真的是太厉害了,怎么能经史子集物理化学,世界大战的东边西边,上上下下知道的这么全面人们入木三分,我感觉这文章也是入理三分。

张乃燕,字君谋,张静江之侄,先后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教授。著有《有机染料科学》、《药用有机砒化合物》和《欧战中之军用化学》3书。他在史学方面亦颇有研究,著有《世界大战全史》,包括《希腊史》、《罗马史》等。33岁时任第四中山大学校长,1927--1930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及中央学校长。他的叔叔张静江是中国近代政治家,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史料详实,而且是一个理学博士写的战争史,这里边的逻辑严谨文献收集都非常专业。真的是一个大学问家,我们对于一站的认识可能就是历史书上学的那一些必考内容,上学之后,有的人继续去看书了,喜欢历史就多学了一些,有的人不喜欢历史,最多是看了几个关于一站的电影,再有的大多数,根本分不清一战和二战,更不用说写出这么详实的研究资料了。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作者的年代和自身的生活背景,因为他是亲身经历过一战的人,所以他有一手的资料,时的资料,他可以用于研究的材料多,同时自己也有很强的认识和观感,比起现在的史学作品,这本书是经典,是后来的研究者都会去看的一本书。

这本书因为是作者的原稿,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文言性质,虽然不是最艰涩难懂的,但是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与我们现在的语境不是很相符,“之乎者也”还是有的,但是绝不迂腐,正如我前面说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严谨的理学家,他的文字也是相当严谨,不用担心云里雾里的看不明

作者在英国留学3年,法国一年,瑞士三年,研究的是化学,而一战也被称为是“化学家的战争”因为那时候的化学家是天使也是恶魔。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作者出国,结束之前一年,作者回国,也因此他在国土之外看到了整个战场方方面面全书分了27章节,35万字,从战争开始的原因,再到联盟国、协约国、不平条约,战争结束,巴黎和会等,还有战争中科学的使用,非常全面的讲解了一站。

看这本书,会让你想很多,比如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比如战争中的各国之间的利益决策,有时候战争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正义与邪恶,还有人性的贪婪被放大、军人的荣誉等等。总之是一本要看的很慢的书,但是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一定是一本“必看的经典”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二):中国人眼中的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于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到1918年11月结束。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旷世大战,全球超过90%的人口都被裹挟进战争中,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也是空前的。因此,在战后,历史学家与政治家们纷纷展开对一战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战争期间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期避免人类社会再次遭此浩劫。在诸多的研究文献中,有一本中国人的著作显得尤为的显眼,那就是张乃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 张乃燕是一战的见证者与经历者。当战争爆发的时候,适逢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因此,他得以亲身与近距离的感受战争,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也曾经亲赴战场,考察战后遗迹。加之他本身便对历史与军事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战后的1923年,张乃燕便根据自己在战时的经历与战后的考察成果,著成此书。由于作者本身的化学家背景,因此,在本书中,对于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发展,有着重的分析。这在一众一战史的研究专著中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另外,由于本书成书时间较早,本书的写作并非是使用我们所熟悉的现代文,而是类似于近代白话文,其中所涉及到的国名、人名以及历史事件的称谓上,也与我们目前所知的有所不同,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当注意。 在张乃燕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中,我尤为关注的是一战中涉及中国的部分。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是一战的参战国,也是战胜国,但是中国选择参战的时机却是在一战结束前夕,在此前中国一直严守中立国政策,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中国的参战,以及中国的参战对于当时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张乃燕所著的一战史中均有明确的表述。按照张乃燕在本书中之说法,中国的参战源自于德意志帝国日甚一日的潜艇战,其对于中国商船以及平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均造成了极大损失,出于国际公义与道义,中国被迫参战。但是在前面几章,张先生也提到日德宣战之后,在中国的青岛曾发生大战,彼时中国的中立国地位已经受到挑战,那时不宣战,非要等到此时,其中所留给我们的遐想实在是太多。在中国酝酿着参战时机的时候,在国内反对的声音要远大于支持的声音,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国内要人纷纷致电当时的北洋政府,反对参战。而当国会强行通过参战法案之后,按照张乃燕先生的说法,选择参战,对于中国的内政实在是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为在中国还未派出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中国国内已经因此而内乱频生,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系与北京政府因为在参战问题上的分歧,而造成南北对立,遂开混乱不堪之局。更因为中国的参战,虽然未派出一兵一卒,但却因为中国的参战,而导致德意志奥地利在东亚的势力被协约国一扫而空。战后缔约之时,中国却也未能因此而获得战胜国应有的待遇,如此看来,中国的参战,对于自身来说,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真的有些一言难尽了! 总体上说来,张乃燕先生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真实的记录了一战过程中,各国在政治、战争与经济上的真实反映,并对影响一战历史进程的诸多大事件上,给出了自己颇为公允的评价。张乃燕此书,对于我们研究一战历史却是有着不可多得的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三):民国时期化学家兼历史学家讲述的一战史

  

我们可能了解最多的是二战时期的历史,对我们中国人,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如果不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牵扯了日本人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欧战战场恐怕早顶不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很难在一九四五年结束,所以中国人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的贡献是世界瞩目的,就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更多了记住了二战历史,让我们记住了日本法西斯的兽行。还有被反复提起的最能演讲和煽动人的法西斯恶魔希特勒也让我们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被提及的相对要少很多,市面上介绍一战史的也比较少。我国早期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比较有名的就是这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作者张乃燕,他首先是一位化学家,兼职历史学家,化学是他的主业,担任过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化学系教授。著有多部化学著作,也写过战争中的化学类书籍《欧战中之军用化学》。历史也颇有研究,除了这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外,还著有《希腊史》、《罗马史》等历史名著。

说实话,我国这位著名的化学家还蛮适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加上他对历史的热爱,更是如虎添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投入很多化学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被称为"化学家的战争"。各参战国都使用了化学武器,比如可怕的毒气。主要参战国德国率先使用了氯气,用榴弹和飞机投射,让英法联军深受其害,后来,各参战国纷纷效仿,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比如英法美俄意奥都组建了自己的化学部队,大规模投入化学武器,这是一种有违人道,丧心病狂的做法,不光对人体有长期的害处,还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后来日内瓦条约规定,任何国家在战争中不可使用化学武器,可是后来二战时期的小日本却依旧在使用影响更坏的细菌武器。

可以说,化学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是科学的天使还是战争的魔鬼,让我们难以分清。

张乃燕先生生于一八九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一九零八年,那一年他已经十四岁了,所以他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当时的各种新闻,广播等资料更容易得到,加上他的专业性,所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细节非常值得关注,是研究一战历史的人不可忽视的珍贵材料。只是这本书是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有的时候还用了一些比较长的句子,理解起来偶尔会感觉有点费劲,但是稍微花点心思,慢慢看,基本上还是能被好好吸收的,总之,读这本书不可操之过急。

作者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了他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各参战国的情况,还有参与其中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情况,作为一名化学家,他还对化学在战争中的应用作了特别的剖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四):化学家的战争

  

自从有记载开始,人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而战争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一直曾间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进化的过程中,主动或者被动的进行着战争 。这些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经济,为了物质, 然而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的都是痛苦,多少人家因此支离破碎,民不聊生。但是战争却从没有停止过,只是规模大小不同,弱肉强食一直是生存的法则。

古时候的战争,人们在战争中使用的兵器是冷兵器,所以都是近身搏击,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中,谁发明掌握了更加先进的武器,那么胜利的可能性就更大。新式武器也在不断的出现,但是还只是局限于平常的冷兵器之列,只是功能更加强大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直到发明了火药,武器才真正的升级,从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火药时代,这是性质的改变,从此战争变的更加残酷,更多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但是最为让人恐惧的武器,并不止于此,人们在不断的研制新型的武器,而化学武器则彻底让战争变的疯狂,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也是在不断的进步,科学在为人们服务的同时,有的时候也变成了好战者的武器,化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却被一些人研制成化学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正式的被使用到战争中,这是惨绝人寰的武器,也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最为痛恨的武器,它带来的危害,可不像常规武器那样,是一次性伤害,化学武器的危害间接的可能影响更多,更加恐怖。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化学家的战争。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共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每一次大战带给人们都是痛苦,死伤无数。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经过,大家都知道,每一次世界大战都有一个导火索,也就是引发世界大战的标志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是斐迪南大公被刺事件,由此引发了战争,导致世界多个国家参与了战争,影响巨大,也死伤无数,使很多国家经济倒退,人们流离失所。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也是让人们记忆犹新,这次战争中化学武器也是让人们真正感到了恐怖。因此也被称为化学家的战争。化学家也因此倍受争议,究竟是科学的天使还是魔鬼。什么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如果被好好的利用,对于人们是好的事情,是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如果被用在不好的事情上,那么造成的结局可能是灾难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的作者是张乃燕,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先后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在化学方面也是很有建树,著有《有机染料化学》《药用有机砒化合物》和《欧战中之军用化学》等书。此外,他在史学方面亦颇有建树,著有《希腊史》《罗马史》等。作者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和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历史书籍,作者介绍的非常全面,让我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了更加了解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于化学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思考,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读后感(五):科学的天使还是战争的魔鬼?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世界上众多国家皆主动或被动参与其中,伤亡损失惨重!一战的导火索,乃是斐迪南遇刺事件。关于此次遇刺事件,中国化学家、历史学家张乃燕在其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中这样写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不塞,将成江河,其塞拉约佛惨剧之谓乎!”

张乃燕所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

的确,斐迪南遇刺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彼时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地球上的殖民地区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当时“同盟”、“协约”两大战团对峙已久,战争一触即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除却战争规模、参战国家的数量不同之外,它也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武器的升级,而各式各样投入到战争中的先进武器,给世界带来了接连的损毁,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伤痛。这场历时四年多的战争,有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其中,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不计其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为“化学家的战争”,化学在战争中的应用就此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联军攻陷天津之时,背弃之前达成的盟约使用氯气炮。由此拉开了各国使用毒气的序幕。当时德意志以化学冠世界,所研制的毒气也有很多种,作者按其毒性大致分为五类,分别为窒息类、血毒类、流泪类、发泡类、引嚏类。氯气是一战史使用最广的毒气,原因在于毒性可迅速至敌军之处,可液化便于携带且重于空气。对于一战中诸国将化学用于战争中的做法,作者这样写到——“总之,化学之应用于战争,至此可称已极。或谓此次战争中,化学杀人之祸,尚未烈也;若至将来,则且陷生灵于无量之劫数。然则将来战祸之可畏,盖可知矣!”

一战中德意志所用之毒气

科学一直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文明发展数千年,从四大古国至今,战争纷乱始终未有停歇,即便是如今和平年代,地区矛盾,区域战争也是时有发生。从早期的冷兵器时代,打仗多为近身肉搏,到火药枪炮发明,再到生化武器的问世,武器越来越先进,战争所带来的代价也越来越大。所谓科学,对于战争而言,究竟是福是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