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维也纳情感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维也纳情感的读后感大全

2020-08-27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维也纳情感的读后感大全

  《维也纳情感》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8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维也纳情感》精选点评

  ●没读完

  ●大学时做过奥地利的presentation,再后更深上了这个城市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百水,是那位被想磨光精力民间艺术守护者,是魏勒的画。

  ●看到好想去维也纳那里生活啊。世界可能只有这个国度的人把每一天都过得如此惬意。居然可以花都放在车尾上,多么有爱的一幕啊。维也纳,等着我哦,我就来。我要去见证冯骥才先生所写的一切一切。我要去感受你的魅力音乐之都,艺术之都,多么美丽地方啊,等着哈。

  ●她充满着散漫天性浪漫灵魂,艺术的圣徒,好像一篇优美生动散文,又像一幅迷人画卷。 在维也纳,时间就是用来享受的,悠闲的生活是那么的和谐舒适,走在大街上每个人步伐散漫,好像都在散步,沐浴阳光

  ●也只有这生在美好中的维也纳人才有这般欣赏美的能力

  ●涉及艺术史博物馆、分离主义美术馆、国图和彼得迈耶、民间艺术的部分不错

  ●终于读完了这一系列的域外手札。

  ●这不是本“游记”;冯骥才是个文人。 // “……我们坐在昔时的高背雕花木椅上……男主人古老方式认真不苟地演奏……奥地利把这些古堡古屋交给珍惜的人,此措施真是聪明高明。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不管曾经怎样灿烂辉煌,但它在无文化的后代手里只能断送,在有文化的后辈手中才能永远发光。”

  ●还是像过路人随笔轻快愉悦~就是喜欢这种走着写着的笔调,爱极了照片,及他笔下维也纳人单纯欢乐生活态度

  《维也纳情感》读后感(一):文化人儿的游记还真是不一样

  艺术家的旅行跟我们总是不同的,在文字中跟随者作者脚步重温了维也纳的美丽和艺术气息。维也纳我去过一次,是在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的一趟10天行程中的匆匆2天。萨尔兹堡则是在另外一次行程中参观的,可那次主要的目的地天鹅堡。

  由于只有两天时间,所以只能走马观花在一些著名景点前拍些到此一游照,实在是无缘具体感受这个城市的文化。即便如此,维也纳的闲适仍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路上行人走路不再有英国的风驰电掣,有时候我觉得英伦范儿消瘦来自于他们平时的快步走的锻炼。换个角度想,外面总是阴天下,换谁都想早点家门吧。在维也纳,也许气候更加舒适的缘故,也许是天生血液中的乐天,路上我很少看到神色匆匆的行人。路上经常可以看到tram,似乎那是中欧的标志。Tram这东西特点就是无排放,开得稳,速度慢。乘坐它你真的要有耐心,好在路边的街景不错,倒也不令人烦闷。

  维也纳的地下跟地上风格截然不同,一改地上的闲适,一片忙忙碌碌的景象。首先地铁很深,电梯超长,感觉得有上百米,一眼看不到尽头,速度还特别快,站在上面双耳生风,我当时着实为电梯安全操了点心。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地铁和铁路基本不区分的,室内是地下铁,到了市区边缘就变成地上铁路了。这个在欧洲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的地铁和铁路基本都是无缝对接的。

  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终于远离了小清新,远离了所谓的“文艺”范儿。

  《维也纳情感》读后感(二):享受生活——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情感》

  摘自《网易》 作者:大孩子

  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时千万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维也纳因有施特劳斯,他的《蓝色多瑙河》,使国成为了音乐之国,到处都是动听的旋律,跳动着的音符。

  维也纳是艺术的世界,是享受的家园。它充满着散漫的天性,浪漫的灵魂,艺术的圣徒,好像一篇优美生动的散文,又像一幅迷人的画卷。

  维也纳,时间就是用来享受的,悠闲的生活是那么的和谐,舒适,走在大街上每个人步伐散漫,好像都在散步,沐浴阳光。不像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每天忙忙碌碌,走路迅速如飞云。就如作者所说:“如果把纽约街头健步如飞的女秘书们,请到维也纳来走一遭,准会把维也纳人吓得惊慌失措,以为哪里失火了”。

  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在我们的国家是被人看扁的,认为没有大志,没前途。可是,走进维也纳,这样的生活,是人人所追求的。他们不愿过分的膨胀与竞争,把自己放在拉紧的弓弦上,追求大富大贵;他们喜欢小康式的生活,多多享受生活。许多店主每个月挣够钱就关门去旅游,回来挣钱够了再去。哪像我们国家的商人,一味只知道应酬、挣钱,哪知道去去享受,去旅游的,甚至自己的子女都没有时间教育。

  据说:一九九五年,奥地利政府决定与匈牙利合办世界博览会。并指定在空旷的多瑙河南岸开辟新区,像巴黎的拉德芳斯那样,兴建现代化的建筑场馆。但此举遭到维也纳人的反对。一种维也纳式的思维爆发了:我们生活得已经够好了,为什么还要拼命干?世博一来,一定会扰乱我们的生活!故而举行全体市民的公投表决,最终还是把世博会否决掉。这样的事对我们来说多么不可思议啊!他们是多么喜欢现状的生活啊,他们是多么懂得享受啊!维也纳人喝咖啡就像我们喝茶一样普遍,通常他们在咖啡点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或看报纸……

  当你走进维也纳,你不知道什么叫繁忙,什么叫压力?悠闲,散漫,浪漫,就是维也纳的生活,一种我向往的生活……

  《维也纳情感》读后感(三):聆听维也纳

  最近看了很多故事集,我觉得是时候给自己进补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了,于是我来到图书馆,给自己物色一本合适的散文随笔集。于是,我邂逅了这本《维也纳情感》。

  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名字和感性的书名诱使我在群书中抽出了这一本。

  拿起这本书,我便被封皮的绿色吸引了——那是一种醉心的绿,看着它,就像心头生出了一片柔软的草;上面有很多抽象繁复的线条,使得这片绿色更加的生动。看书之前,我还从未考虑过封面对于书有何含义,直到我看完这本书,再次合上书摆在眼前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翠绿的书皮对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绿色象征着蓬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顽强的生命力……那便是崇尚自然的维亚纳,那便是维亚纳人热爱生活的灵魂。作者用流畅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情趣和魅力的城市——维也纳,他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对这个城市的喜爱。清新而温暖的文字给人以置身其境的感觉,更带给我无限憧憬,让我对维也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维也纳是个音乐之都,是个艺术之城,是个贴近自然的人间天堂。这里的人们淳朴自然,极具浪漫和创造力;他们喜欢安逸,懂得享受生活,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他们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很羡慕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舒缓的生活节奏,我也希望能拥有这样的生活状态,把持着一杯飘香的咖啡,坐在街角感受春风,看着路人的喜怒哀乐。

  书中的配图很精致,每一张都极具特色。一张张照片编织起来,就是一副维亚纳生活的美丽画卷。那样的建筑和街道让我垂涎,照片如此清澈,仿佛能感受到那儿空气的清鲜;各种设计繁复的建筑给人一种文化的厚重感,那些建筑每一座都更像是一件设计师精心设计艺术品,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地精致,让我不禁怀疑,建造这样的城池的能工巧匠们难到个个都是艺术家吗?他们需要耗费怎样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塑造出如此精美的建筑?那些汁肥叶嫩的花草树木也在照片中勾人魂魄,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想要置身与其中感受大自然芳泽的气息。至于那些画作和艺术品,他们不仅仅是大师们心智的结晶,也代表着维也纳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情。我想,书的封面那些抽象的线条,或许就代表着维也纳风情万种的艺术魅力吧。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旅行札记,也是一本文化指南,它带领我们走进了迷人的维也纳,聆听了维也纳最动人的音乐之声。

  《维也纳情感》读后感(四):星空断想

  《情感维也纳》-——冯骥才

  这是本制订很精美的图书,绿色的封面,春的气息。因为它不同于以往图书馆那么破旧的感觉,于是,我从书架上拿下它,我说,这是本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翻阅的书,只凭那份感觉。

  此冯骥才非彼冯骥才嘛?是那个写珍珠鸟的冯骥才?如果是,我鄙视他,这本书,怎么说呢,不是他的风格,文人,对于文字,应该是圣神的尊敬

  维也纳,刚看开头,一个花与音乐的王国,暮春时节,一段美丽的邂逅。是这书的介绍俗了?邂逅啊,想象的场景,远不如江南来的唯美。

  维也纳,一个懒散,松驰,悠闲的地方,那感觉,想到的只是冬日的阳光。它说,不少思想家受不了生活的平淡而自杀,只能说,这类思想家不懂得生活,对于他们的自杀行径,我无话可说,也不表示任何同情。

  这书看到第二篇便看不下去,他介绍的维也纳,说的那些人,那些事,表达的又是什么?好像故事不够生动,忽悠不了人,可能这原本就平淡,需要的是他讲的方式,感觉了。你也许会说着是现实,他本身就如此,冯老只是记实,好吧,记实,对此记实无语,看完这些介绍,想说对维也纳失去兴趣了。但我会一直看下去,只至看完,我是怕这书无水准的只是开头,我对它的评价片面了。

  《维也纳的生活圆舞曲》里,冯老说,他见过三大奇迹,第二个是和朋友在吃水煮牛肉,服务员为他倒葡萄酒时,一只蜜蜂飞落在他的杯沿,球形的肚子一鼓一鼓的,是表现自然,表现那份美好吧。可是可是我的脑海里为什么是你在路上走,鸟屎落到你脸上了,哦,my god!反正在我吃东西的时候可以有鸟在窗外飞,但绝对不要有蜜蜂在室内,被咬一口也是很惨的

  《散漫的天性》里说奥地利人散漫,对于时间,以完到据称,说句“对不起,我来完了。说过便了,歉意无多,其实只是种习惯罢了,这个国家特有的,所以,那些外国人也不能再说中国人没礼貌了,咱们只是习惯不同罢了,与素质无关。这篇中说,奥地利人一往情深地醉心于昔日的文化,天赐的山川风物,葡萄美酒与音乐四重奏。冯老啊,你这样表达,咋就让俺想到了当年的大清啊,不是沉浸在天府上国之中嘛,虽然我知道两者是不同的,可是,你的表达方式啊、、、

  《维也纳的三个画面》五月,花团锦簇,他去山顶游玩,住在乡村木屋,故意不关紧窗子(咱想到的课不是美好,脑袋上方全是蚊子,囧里个囧。

  《亲吻春天的姑娘》结尾那幅场景,描绘的那个女孩,脑里出现的是洛丽塔、、、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说不肯使用汽车里德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真是这样嘛?这篇东西,整体感觉夸张,不是夸张事实,而是语气夸张,让人不信。

  《永远的吻》下面的故事开始介绍克里姆特了,这位奥地利极富盛名的画家。咱是画痴啊画痴,咱对画那叫对牛弹琴,咱是什么也不懂啊。看他的画,为什么我最先想到的是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涂鸦,捂脸、、、呃,那啥,这些画表、、、表现的是性爱美?好吧,这个,咱是真的没搭到边过。

  看着这些大师的大学,想说,大学学的是思想,理念,然后自己学习,导师解惑,可是、、现实是什么,今天换了个老师,那老师,刚毕业的吧,讲课,汗,好吧,她说这课枯燥,就枯燥吧,我相信,一个教授,一个有自己思想的教授,他们来讲,不会是这样的,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不管多枯燥的课,有魅力,有能力,都是可以表现自己思想的,各种结合,不仅会让人学到书本知识,还会让人有自己的联想,体会,感悟,得到更多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观念。这就该是成功的大学教育,可惜啊,我们换的那老师,我说刚毕业,我说如果我知道这些知识,也能讲成这样,也许,我会讲的比她好。但是,我被这些所谓的教育者搞的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有人说很多大学生是在混,其实很多大学老师也在混,有些,真的看不出还能有什么成就,真的不出众啊,还有的,怎么说的,遇到的那些老师,要达到我说的那水平教授,中国也没多少吧,不要那么高要求,单单只是传道好了,那教的水平,那几个老教授能和高中老师比的,其他的,好吧,我无语了。

  《短命天才》说的是希勒,他的画,我这个画痴看着都觉得老难受,他总共才活二十八载,有人说,如此年轻的他,这画,这悲凉,这张力,这憋闷,这呼号,竟已达到这境界。说什么人生感悟,说什么悲天悯人,都是扯谈,他只是成功表现了自己的感觉吧,很多都是头脑中的东西,那东西,那感觉,他在画上透出来了,经此而已。想到曾经班导说我写的东西怎么那么沧桑,感觉是历过了沧海桑田,其实只是个小姑娘,什么都没遇到过,怎么就失了那份朝气,大抵如此吧。

  克里姆特与希勒这师生的话的一比较,好像,似乎,真的懂了许多,当然,我懂的只是那些画透出来的感觉。

  听着《蓝色多瑙河》,看着《高山上的海蒂和她的父亲》的故事。《蓝色多瑙河》她在诉说着什么,脑中充满了鸟语花香,蝴蝶花间蹁跹,好像翩然起舞,这大半夜的,真是疯了。再看介绍,想出游,想去那些春意盎然,草长莺飞的乡下,感受自然的气息。天,太诱惑我了,想出游,想去江南的某个乡下,去听清晨的第一声鸟鸣。想回家,想去家乡那个宁静的小镇

  《一先令的古堡》真的入迷了,也想住在那样的古堡里,穿越到那个时代,比古代宫廷穿好玩多了,虽然,那也是古代,只是,不是中国的。

  《留在昨天》迷失在当年看过的那些名著的氛围里了,那种古旧的物件都是一种回忆

  《沉醉于星空的断想》是在说画家把,俺是花痴,俺什么都不知道,但在介绍那些画的时候,真的是心动啊,维纳斯啊,心目中的美人啊。原作与画册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画册只是缩小,真的是不一样的,感觉变了,画就失了魂了。他说,画家创作是生命转换,他把自己生命的全部——情感、感受、情绪、感觉、意念、血肉、呼吸、乃至心灵,都移植到画布上去了,画面便浸透并散发着画家生命的气息。这是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的话。是啊,当一幅画浸透并散发了画家生命的气息,那这画,无价啊,绝对是珍品。有很多人是在用生命作画,但那是那么多个世纪的累积。我想那样的原画,我说我是花痴,但我有感觉,如果它真是珍品,那么同样能感染到我,会有感觉的。画册只是对看不到原作的人的一种安慰,我哭,我就是这样的可怜人。

  这书就这么看完了,看下时间,已是凌晨两点四十了。这么早了啊,洗洗睡吧。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书的最后几篇更能吸引我,看的有的激动。也有可能,投我的味了吧,抑或是我不懂得领域,好吧,希望不是错觉,希望后面真的比前面好。就这样吧,大家安。

  《维也纳情感》读后感(五):读书笔记【精彩书摘】

  【我喜欢的篇目】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 在这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象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艳红的玫瑰。 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 原来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更能如此震动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蒙。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分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的凉滋滋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泻露,给人以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了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

  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正在一齐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噘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捎来的春天的风! 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地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 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 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次访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 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象只要一努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象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

  “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地、凉凉地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象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 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散漫的天性》

  国界真是一种奇妙的分界线。奥地利人和德意志人各有三分之一边界相领相连,共有着阿尔卑斯山;多瑙河先是流经半个德国,然后畅通无阻地直贯维也纳;站在萨尔斯堡的高山城堡上西望,倘若无人指点,从远景的画面上根本无从区分哪里是德国,哪里是奥地利。他们彼此还以同一种语言交谈,同一种文字传递思想情感。谈到他们的历史渊源,更是悠久绵长,密不可分……虽说如此,奇怪的是,从他们的目光却能一下子清清楚楚区别开来,是吗?你会问。那你就看吧——

  德意志人的目光尖硬、冷峻、凝聚、专注,像一块碎玻璃。这也许是他们严谨、苛刻、一丝不苟、善于逻辑思维的民族性格的表露。但这块碎玻璃越过国界,到了奥地利人深陷而柔软的眼窝里就溶化了。好像从多瑙河舀起的一小勺水,晶莹而温和,平静又散漫。说到散漫,我好像一下子抓住了对奥地利人总的感觉。

  在这块不大的充满画意的山地之国转一转,就会发现散漫好像一种有魔力的气体,到处弥漫。万物全着了一魔。那些起伏不已的绿色丘陵,全像睡汉,懒洋洋舒展着躯体;那些红色和白色的尖顶小楼,也都随遇而安,自由散落在山水之间;那些系着颈铃的大牛,站在山坡上,常常一站半个小时,好像等待照像一般。特别是这散漫的气息还浸入奥地利人的骨子里和天性里,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举止行动上。

  如果把纽约街头健步如飞的女秘书们,请到维也纳来走一遭,准会把维也纳人吓得惊慌失措,以为哪里失火了。我总觉得维也纳起码有一半人整天闲坐在咖啡馆或街头茶座中。这些随处可见的街头茶座是维也纳最有特色的市井风情。一些店铺在门外,用各式围栏和各样花池圈起一半边道,摆几张小桌,放些鲜艳的瓶花,还有些舒适的椅子。闲来一人独坐其间,或酒或茶,慢慢清饮,亦思亦想,出神怔神,悠悠然不管时间长短;或许两三友人,对酌闲话,常常把几个小时光阴全慷慨地坐在屁股下边了。

  时间,仿佛是他们用来享受的,所以他们对时间不吝啬也不严格。

  世界各民族对赴约时间态度很不同。中国人赴约以提前早到,表示礼仪,故有张良拜师提早一个时辰等候而被传为佳话。德国人对时间苛刻又吝啬,赴约不早不晚,以准时准点、不差分秒而著称。但与德国人操同一种母语说话的奥地利人,却不准时,大多迟到晚点,见面说一句:“很对不起,我来晚了。” 此时,我留意他们的表情,歉意无多,说过便了,好像见面时的一句口头禅。

  时间对于他们太少还是太多?

  奥地利一年中法定的工休日是96天(每月8天),加上国庆、新年、各种风俗节日;再有,奥地利人百分之九十六信奉宗教,宗教节日不胜其多,比如复活节、三神节、圣诞节、狂欢节、圣灵降临节、耶稣圣体节、圣母玛利娅升天节、乃至圣母玛利娅怀孕节……有一种说法:奥地利人一半日子在度假。细算算,差不多。许多小店铺的老板还常给自己放假。他们平日卖东西赚钱,只要够一次旅费,便关了铺面,外出旅行。我在国会图书馆附近一家小古玩店里,看中一件十七世纪的石雕女神像,虽然风化得厉害,但品位颇高。价钱谈妥,再来购买,但三次均撞在门板上。原来老板到瑞士度假去了。

  奥地利人不像日本人那样精神自我紧张,物质上自我扩张;也不像美国人那样大出大进,一惊一乍,挥洒放纵;他们不愿意过分膨胀竞争,把自己放在拉紧的弓弦上,眼睛死盯着大富大贵,他们喜欢小康式的富足;富足后的悠闲,多多享受生活本身。

  “人人都希望富有,但富有与幸福是什么关系?比方说,你一生到底需要多少钱?三百万先令?好,如果你赚到三百万先令,再多赚一个先令也是多余的了。你何必不停下来,去尽情享受这足够使用的钱呢?”

  我的一位奥地利朋友说,这是他们大家都认同的一种生活观。

  尽管从哈斯堡王朝到奥匈帝国,奥地利权力的手掌曾遮盖过周边许多国家。但先人那股子并吞天下的雄心壮志早已化为一种“历史感觉”。不管当今奥地利的政治家们是否还争强好胜,但更多的普通奥地利人则一往情深地醉心于昔日的文化,天赐的山川风物,葡萄美酒与弦乐四重奏。他们只要能够感受和享受到的。这样,看上去,他们便分外的潇洒、随意、散漫和自由自在。

  我的这位奥地利朋友指着草地上晒太阳的人们,叫我看。这些人穿装随便,东倒西歪,有的说说笑笑,有的闭目仰睡,任由阳光爱抚,有的已经呼呼大睡,他对我说:

  “你能想到吗?他们有的人是手里攥着帐单来享受大自然的!” 噢,这些奥地利人,真行!

  我心里说。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游玩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敞开肺叶,张开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发出来的清新、湿润、凉意和充沛的氧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所以,维也纳人喜欢绿色。绿色的家具、窗帘、墙壁、器皿都是常见的;盐溪湖一带专门烧制一种带有绿色条纹的陶瓷,是奥地利最富特色的民间工艺之一。这里的男人还爱穿绿色西服,打绿色领带,就像温暖的澳大利亚的男人们爱穿粉红色的衬衫一样。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生命攸关,互惠互助,相依相存,因而才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四十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做“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家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四百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感觉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呼吸舒畅,排除烦恼,它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这感觉异常分明。“太阳地”和“荫凉地”,好似两个季节;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气候多变,穿衣常跟不上变化。有时风起雨过,那些等候公共汽车的人群,可谓千奇百怪。有的依然穿背心光膀子,有的已经穿上毛衣和皮茄克。此种奇观,很像中国北方的“二八月乱穿衣”,但这里却是“五六月乱穿衣”了。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深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这样,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像在维也纳森林里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千楼万宇中间。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兴致勃勃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异样鸣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欣赏音乐的人们都笑起来,但没有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更美好的颂歌吗?

  《 天 籁 》

  你仰头、仰头,耳朵像一对空空的盅儿,去承接由高无穷尽的天空滑下来的声音。然而,你什么也听不到。人的耳朵不是聆听天体而是听取俗也的;所以人们说茫茫宇宙,寥廓无声。

  这宇宙天体,如此浩瀚,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透明,如此神奇;它一定有一种美妙奇异、胜过一切人间的音乐的天籁。你怎样才能听到它,你乞灵于谁?

  你仰着头,屏住气,依然什么也没听到,却感受了高悬头顶的天体的博大与空灵。在这浩无际涯、通体透彻的空间里,任何一块去彩都似乎离你很近,而它们距离宇宙的深处却极远极远;天体中从来没有阴影,云彩的影子全在山地山川上缓缓行走,而真正的博大不都是这样无藏于任何阴暗的么?

  当乌云汇集,你的目光从那尚未闭合的云洞穿过极力望去,一束阳光恰好由那里直射下来,和你的目光金灿灿地相撞,你是否听到一种这激动人心的灿烂的金属般的声响?当然,你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还有那涌动的浓雾,不安的流光,行走的星球和日全食的太阳,为什么全是毫无声息?而尘世间那些爬行的蝼蚁、歙动的鼻翼、轻微摩擦纸面的笔尖为什么都清晰作响?如果你不甘心自己耳朵的愚蒙,就去听取天上那些云彩——

  它们,被风撕开该有一种声音,彼此相融该有另一种声音,被阳光点燃难道没有一种声音?还有那风狂雨骤后漫天舒卷的云,个个拥着雪白的被子,你能听到这些云彩舒畅的鼾声吗?

  噢,你听到了!闪电刺入乌云的腹内,你终于听到天公的暴怒;你还说空中的风一定是天体的呼吸,否则为什么时而宁静柔和时而猛烈迅疾?细密的小雨为了叫你听见它的声音,每一滴雨都把一片叶子做为碧绿的小鼓,你已经神会到雨声是一种天意!可到头来蒙昧的仍旧是你!只要人听到的、听懂的,全不是天体之声。

  辽阔浩荡的天体,空空洞洞,了无内容,哪来的肃穆与庄严?但在它的笼罩之下,世间最大的阴谋也不过是瞬息即逝的浮尘。人类由于站在地上,才觉得地大而天小;如果飞上太空,地球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微小的物质。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它们在宇宙间偶然邂逅,在相对时悄然顾盼,在独处中默默遐想,它们用怎样的语言来相互表达?多么奇异的天体!没有边际,没有中心,没有位置,没有内和外,没有苦与乐,没有生和死,没有昼与夜,没有时间的含义,没有空间的计量,不管用多巨大的光年数字,也无法计算它的恢宏……想想看,这天体运行中的旋律该是何等的壮美和神奇?

  你更加焦渴地仰着头——

  不,不是你,是约瑟夫?施特劳斯。他一直张着双耳,倾听来自宇宙天体深处的声音,并把这声音描述下来。尽管这声音并非真实的天籁,只不过是他的想象,却叫我们深深地为之感动。从这清明空远的音响里,我们终于悟到了天体之声最神圣、最迷人的主题:永恒!

  永恒,一个所有地球生命的终极追求,所有艺术生命苦苦攀援的极顶;它又是无法企及的悲剧性的生命境界。从蛮荒时代到文明社会,人类一直心怀渴望,举首向天,祈盼神示以永恒。面对天体,我们何其渺小;面对永恒,我们又何其短暂!尽管如是,地球人类依旧努力不弃,去理解永恒和走进永恒。我们无法达到的是永恒,我们永远追求的也是永恒。

  听到了永恒之声,便是听到了天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