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8-31 20: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是一本由張涌泉著作,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精选点评:

  ●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很重要!

  ●19046.

  ●內容專業,不愧為大師之作。唯一的缺點就是使用的是新字形。

  ●看得让人想哭啊有没有!!!

  ●张涌泉先生所撰现代汉字学入门读物 基础性强 专业性强 考字准确 值得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学者研读

  ●4.4。俗字研究概览与方法。整体来说文字研究在语言学范畴中较为薄弱,俗字研究更是如此,要求高而关注度低。实际上俗字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转化形式,很有可研究性,与汉字简化也有密切关系。裘锡圭作序。

  ●不懂,学习学习。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看啊,可惜没有时间细读。

  ●内容挺有趣的

  ●书家楷体的成立,从庞杂的俗字中获取了巨大能量。

  《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读后感(一):对于本书的问题

  张先生这书写的自然是极好的,也是张先生俗字研究中最经典的一本。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本书的问题,本人在微信公众号“经史研习社”写有“汉语俗字疏误”系列,对此有所探讨(计划写十三篇,已写十二篇,如“仏”字,“䄢”字,“祯”字等等)。也请各位师友不吝赐教,借以共同推进俗字研究(个人认为称为汉字流变研究似乎更妥)。

  《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读后感(二):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

  俗字,这个概念,应该是包括讹俗字的,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误字。作者在书中有时候会评价他人说某个字是误字说错了,应该是俗字。其实,这个俗字的概念是包含误字的啊。。。。。为什么一定就只是俗字而不是误字呢?这个值得考虑一下。

  是书尽力提高俗字的价值,略有拔高之嫌。俗字很重要,但是其重要是因为不熟悉俗字就妨碍我们读书,而不是俗字本身。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读后感(三):《“棖”字源流考》疏漏甚多

  俗字研究,正如作者在第一章所说的,在文字学中地位一直不高。作者浸淫于此数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这本书中谈俗字的类型、俗字的特点、俗字研究与古籍整理、俗字研究与大型字典的编纂等,都很实在,例子很多。

  “字海杂俎”作为附录有些委屈,因为这个是很显作者水平的。但与全书章节不协,只好作为附录。

  “字海杂俎”中的《“棖”字源流考》似乎是作者的一篇得意之作。但是此文疏漏甚多!甚至,基本错谬!

  作者可以在心中讥讽或嘲笑清代文字学家忽视俗字研究,但作者不能忽视清代文字学家的精华。

  作者对文字工具书的熟悉远远超过对先秦两汉典籍的熟悉,这或许也算专业化优势的体现吧。

  《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读后感(四):词同倾海,弁似涌泉。

  今日读罢《汉语俗字研究》,作者张涌泉先生。第一次尝试用GoodNotes作读书笔记,安利自朱震,果然好用!

  发觉自己平日写也写了不少俗字,仿佛一种书写癖。写什么字,就像和它做朋友。张涌泉先生有十万个朋友,真是了不起!

  “回去新的里”,这是四年前的命题。“青鸟在上升”,这是两年前的命题。我周旋在逝去之年代与庞大新世界之间,“如隧道抵达”,渴望并隐喻。

  朱震说:“你像被鬼魂缠住向上飞。”但我一想古典文献也是古代的鬼魂。杨绪峰说:“你是不是太怀旧了。”劝我向前看。此刻我们从房屋走向公路,所以我们向前看,向前进吧!

  第三章《俗字的类型》极重要,是精华;第十章《历代俗字及俗字研究要籍述评》是俗字学目录之法。张涌泉教人读书之法,极其可贵!第三章授人以鱼,第十章授人以渔。

  果然是“维摩大士,莫测津涯。词同倾海,弁似涌泉”!

  另:有三十一页笔记,不录。

  《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读后感(五):俗字杂诌

  要说俗体字,那就不得不说简体字和繁体字。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学了几个繁体字(而且而今输入法转繁简方便),就开始做一件“雅事”,那就是在网络上用“繁体字”发表言论,更有张艺谋还在人大代表会上弄出恢复部分繁体字的提案。我想说,越是显摆繁体字的人,其实越不懂汉字。他们以为简体字就是毛一声令下一夜之间长出来的(民国的时候反对白话文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以为汉字改革委员会那群人是吃白饭的(王力、罗常培、周有光的水平不知道比这些人高多少嘞)。殊不知汉字的简化俗化从文字最初就已经有了,甲骨文里多少字是有多种写法的,金文里头又有多少别字,到了春秋战国,各国字体流变更繁复,所以有时候导致一些帛书的文字反而比甲骨文还难认,到了秦始皇,书同文了,但是俗字并没有消失,而且历史长河里俗字与国家颁布的正字之间就是此消彼长。 俗字使汉字有革新,国家颁布的正字又使汉字趋于稳定,汉字就是在这种动态稳定下,屹立了几千年,都没有被消灭。而且为周围诸国所借鉴,形成了东亚的汉字文化圈。我们长时间是重视了正字这个部分,轻视俗字这个部分,就是研究文字也是头重脚轻,给《说文解字》做注的有段玉裁、朱骏声等大家,搞甲骨文的有四堂,出土了简帛又有大量学人搞研究,比如李零。但是一到秦汉以后的文字,大家就都不怎么感冒了,幸而出了个敦煌遗书,让学者开始注意到中古、近古的汉字并未一成不变,里面的学问也是很深的。张涌泉因着他老师蒋礼鸿、郭在贻的熏陶,走上了研究中古近古的俗字之路。 应该说张算是筚路蓝缕了,俗字的研究从来没有师承,很多东西都得张自己摸索出来。有的人评价张此书对俗字评价过高了,那我想告诉那些人,你应该知道什么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吧,搞古文字是枯燥的,如果没有对这东西的热爱,那里能坐的住冷板凳,张对俗字热爱,自然对俗字的重要程度有所拔高,而且如今俗字这么不被重视,如《沧浪诗话》里头说的“学其上,仅得其中”,要是连张都不为俗字多呐喊两声,那俗字的地位那里能名至实归哩?而且物理学家讲论物理的重要,数学家讲论数学的重要,这本是件极其平常的事,如果以此来评价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对这些学科的地位太偏僻不是很搞笑? 上面讲了那么多废话,还是该讲讲书本身的,应该说作为系统分析俗字的书籍,这书值得给五分。首先,此书言之有物,不只讲理论,每提出一个观点,都有对应实例。不像那些拿国家基金去搞“中国梦”研究的,你就是说破大天也是个马屁。 此书的结构是这样的,首先给俗字来个概论(书的一二章),然后开始具体分析俗字(第三章讲俗字类型第四章讲俗字特点),然后讲俗字与其他学问的关系,其间对大型字典的匡谬很是精彩,再后来讲研究俗字的方法,好多法子都是张那么多年研究自己悟出来的。最后讲了俗字研究的历史。当然还有附录里利用俗字知识进行的一系列“字海杂俎”。总体来说脉络很清晰,一看目录基本上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而且张的研究让我对汉字的“约定俗成”认识更深,对于人民群众发展了汉字更为了解。而且我认识到就是再厉害的学者大师也已经不是古人,我们学着尽量与古人同呼吸,但是毕竟与古人不同。没有最好的研究,只有更好的研究,所以古书校了一遍又一遍,那就是因为我们对古书的认识又加深了。 不过我对于书有一点小小的失望,那就是作者主要把力气花在敦煌文本的俗字上,我想见到的一些关于明清小说的例子不多(比如脂本石头记里触目惊心的俗字错字)。 我想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读这本书的意义也许就是对汉字的变迁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至于以繁体为尊,也不至于看到别人写俗字就嗤之以鼻。毕竟书里的例子不计其数,读完一遍拿出一个俗字来,你也许还是不认识的,但是至少有了一个途径。而对于搞研究的人来说,这书可以让研究者省下不少力气,也可以让一些对正字执拗的研究者,对俗字更看开一些。 PS本来想在书评里加几个例子,奈何俗字都打不出来,所以大家要看例子还得去原书里去,书的排版印刷都不错,俗字都是印刷体。另,文中援引凭记忆,有错望指教。

  2017/1/24补记 见张涌泉师郭在贻《训诂学》第九章 训诂学的新领域 专讲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