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中国》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新中国》读后感摘抄

2020-09-06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中国》读后感摘抄

  《新中国》是一本由陆士谔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新中国》精选点评

  ●也就是一清朝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样的读物,而且人家明明说的是宣统四十年也就是四十年后的事不是一百年后的事,而且为了凑厚度出版公司还在后面加了作者的另一个长篇《新水浒》,页数比《新中国》占的还多很多……

  ●无聊

  ●一般

  ●想象力惊叹

  ●想象實在有趣 余所讀版本可視為上海話入門教程 霍爾丹之問

  ●弱國國民之精神勝利耳。未直細閱,一為行文粗糲;二為國之不孚舊人寄託,覃思淒然矣。

  ●哪有医药,催醒术啊?

  ●明明《新中国》在写弱国辛酸;《新水浒》述世情昏暗,哪来得穿越寓言神马的呀

  ●文笔烂,异想天开逻辑不明。然,古人爱国心昭然,视野也算开明,读来甚唏嘘

  ●读书还是太少。早这本书,就在浦东弄几套房了。

  《新中国》读后感(一):富强 and 文明

  从文笔的维度上讲,本书恐怕是差了点。

  但要佩服的却是作者的想象力与心。

  然而我读这书,并不是开心的。作者对未来中国的期待,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地铁大桥、万国博览会,军力强盛作为富强的一面我们国家越来越近。

  然而作者在书里还写了其他的期待,阶级和谐教育普及人人向善,文明开化,遵守秩序。作为文明的维度,我们现在是什么状况

  国要前进,我们必须反省。世博会让本书走进了我们的眼帘,可是本书也应和世博会一起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文明之路。

  这注定难于单纯GDP的提升,可我们的未来就在文明,而非GDP。

  《新中国》读后感(二):爽文拔草 围观预言

  成书于1910年,算是当时的科幻文,如今回顾成功预言了世博会的举办、浦东的开发金融中心)、地铁的建成、男女平等化、各类制造工艺精湛等,在当时而言可谓大胆。当然也不大一看起来高大上意味不明的街、空中自行车等价值似乎也并不那么大。 同时描绘了许多至今未能达成的蓝图的如科技一枝独秀、创立发起类似联合国的类似组织。忽而理解为何在初出版时反响平平。当时的中国接连吃下几场败仗,被帝国列强瓜分,已陷入半殖民地封建社会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而作者却做着中国40年后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强国的“”,自然是不那么合时宜。 然而此“梦”的背后,也透露出对中国现状忧虑。从唤醒国人的“医心药”到黄赌毒自中国完全消失的描述表现出作者对于国人觉醒的渴望与对陋习深恶痛绝。 然而作者对于此梦完全寄托于立宪还是偏理想化了些,绕是110年后,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也并没有完全达到作者所描绘的梦,多少还是太爽文了。但在110年前,在小说中赋予中国如此光明的未来,还是令人敬佩的。

  《新中国》读后感(三):此书作者是平行时空来者吗?

  在没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特别是近代学者是缺乏想象力的,从小到大看过的科幻小说都是国外的,比如弗兰肯斯坦、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格列夫游记等。

  陆士谔,上海青浦人,从医,兼职写小说,在1910年清晰的描绘了2010年的上海城市风貌令人叹为观止。

  他在《新中国》中精准预言了浦东的发展,“长虹般的铁桥,横卧波心……一时度过了桥,只见洋房鳞次栉比,马路四通八达,往来车马,像穿梭一般,那里是浦东!四十年前的南京路,也不过这样繁盛。”还有其他的神预言比如,黄浦江底铺设过江隧道(连地点都和现在相差无几),国家银行开设在浦东,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前身)在浦东举办,陆家嘴设立金融中心,跑马场建造大剧院,京沪铁路通车,上海成了中国金融中心……

  预言如此神奇,好似作者一睡一梦果真如海市蜃楼般看到了百年后的中国。陆士谔本人写道梦见40年后的景象,我想如果不是清政府过于无能而中国多难多灾,也许未必没有可能提前60年,也许作者本身是平行时空的时空穿越者呢?

  《新中国》读后感(四):若是当年身先死 此身真伪有谁知

  其实读的是《新中国三十Y》。但豆瓣没有这本书,也只能选下此书,仅作以记录,首先对两位作者道歉则个。

  三十年讲的是斗争,是疯狂,是整个不受控的制度。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方知制度有时非人为所能决定,新中国成立之后,百业待兴,制度新立。无论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作所为,皆前人所未见、前人所未有、前人所未成。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用在一个国家机器面前,似不大妥当,虽有千年历史,有国外模式,但终究这片土地上是一个新的世界。

  “无论白猫黑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也是对新制度建立的一种无奈和彷徨。然是非功过,皆有人言。斗争却从未停止。

  “若是当年身先死,此身真伪有谁知。”

  《新中国》读后感(五):一枕黄粱梦,满腹牢骚情

  据网络搜狗百科云:陆士谔(1878-1944),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生于千年古镇珠溪镇(今朱家角)。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亦号云间龙、沁梅子等。早年跟随名医唐纯斋学医,后来在沪行医,一边行医一边写小说,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他的作品“皆不称”。

  这本《新中国》封面标称“中国首部科学预言小说”,腰封曰“奇人陆士谔百年前精准预言上海博览会”,可谓来头巨大。

  其实这本书包括两部作品:《新中国》与《新水浒》。

  《新中国》记陆士谔宣统二年(1909年)一梦,梦中中国实行立宪,国人奋力,人心向善,科学昌明,举国富强,万国来朝,士谔走马观花,各种新奇,不禁眼花缭乱,端的民主繁荣,一跤摔醒,”依旧是是宣统二年正月初一,国会依旧没有开“。

  《新水浒》叙众好汉下山,各逞其能,办学校、开银行、设公司、修铁路、吊膀子、、、种种事端,要旨两个字:弄钱。

  通观两书,可以看出,陆士谔初清朝末年,学识驳杂,心有不平,恰遇时新小说流行,即以成小说,语多讽刺,是其一大特点。

  从其作品名称,多以“新”称,《新中国》、《新水浒》《新上海》,,,可见作品多化用原著,抒发自己心情,少创新而多因循。

  从该两书内容看,作品以新奇、讽刺为目的,浅显、通俗,谈不上结构与文学性。

  诚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所说:以抉摘社会弊恶为命……顾什九学步前数书(指四大谴责小说),而甚不逮,徒作谯呵之文,转无感人之力,旋生旋灭,亦多不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