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扇门》读后感摘抄
《第四扇门》是一本由(法)保罗·霍尔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保罗·霍尔特的名字早有耳闻,一个笔下的故事总是渗透着浓浓的英式风味的法国小说家,一个将温柔的浪漫与刺骨的悚然和谐交织的推理小说家。这本书以一起简单干练而巧妙的密室杀人案为主线,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环环相扣,精彩。
●补打。密室解答虽然是老梗,但是居然能写得这么出彩还是挺厉害的。虽然通篇都是古典推理,然而结局的逆转却颇有日系崩坏流的特点,非常有意思。
●第二篇保罗霍尔特的作品,故事情节大致是一个推理作家大开脑洞写出来的不可能犯罪谜题,以及最后博士对它的全部解释。这两篇印象差不多都是比较神奇的谜面加上异常简单的诡计【大部分比较老】,做到这一点已然厉害,而且本文阅读流畅,最后各种逆转,佳作
●华丽古典的谜面,解答虽然有些让人不太满意的漏洞,但是那个密室手法还是很有趣。最后的逆转也着实让人感到惊艳!
●和迪弗一样喜欢抖啊抖啊就是不抖到最后一个。唯一的不同是他自称是本格派。。。。。。
●故事挺有意思啊。。。还有作中作啊。。。第一个密室和我那本金田一类似。。。最后的结局有点惊愕啊。。。
●作为一个古典本格的爱好者,本作的plot的水准还是颇高,那些哥特桥段的设计形似卡尔,但也只是形似而已。诡计的铺垫和细节设计都缺乏,那个雪地密室的手法也是用滥的了。当然能在古典推理在欧美几乎消失的情况下,霍尔特能坚持创作本格作品,勇气和精神还是值得钦佩的。
不可能犯罪的正统解密之作,故事里套着的故事,情节设计精巧,人物描写的非常到位,不过结局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仍旧是没有明白,相比起第七重我更喜欢这部作品,“这书看起来很神秘很恐怖”,同学看到腰封如是说,喜欢本格的童鞋可以看一看。
《第四扇门》读后感(二):标题小剧透
在标题的暗示下很容易对犯案手法有了一丝猜测,但仍然有不解之处。这个程度的大概也不能就说是剧透了。的确是古典侦探小说,常见的元素一一齐备,密室,阴森气氛,手法诡计,最后侦探站出来讲述解谜。看腻了日式中文,偶尔看一本欧美侦探小说,还是很舒服的。
《第四扇门》读后感(三):★★★☆
比很多日系推理强多了~~~
有空的先看看他的书吧,日系的可以备选~~~
招魂会的密室解释不错★★★★,不过似曾相识啊~~~
被活埋的剧情狗血~~~
阿瑟·怀特死亡的解释不太满意(心里密室)
:
肚子被捅了,怎么治的没有交待???
最后为什么杰姆斯·斯蒂文斯为什么会失踪???
吉米为什么跑了???
202页说这些人都是确有其人的,不是什么精神分裂的幻觉~~~
《第四扇门》读后感(四):黄金时代最后的捍卫者!顶起!
作为一个偏重于逻辑推理的我来说,日系一直是我偏爱的,除却黄金时代的名家以外,近几十年欧美出现的几乎都是“侦探小说”而非“推理小说”,所以,当顶着“黄金时代最后的捍卫者”的名头的保罗霍尔特进入我的视线时,就毫不犹豫的收了。
这本书不厚,两个晚上,各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故事主要就是围绕着一桩又一桩的不可能事件发展,无人楼上的脚步声、被蜡封标记的密室、同时不同地点出现的同一个人、雪地足迹消失、沙发中突然出现的尸体……谜面绝对华丽,每当我想看完这章就不看的时候,总是让我忍不住读下去……崩溃……
看到三分之二处的时候,作者居然也像奎因一样来了个类似于“挑战读者”的“幕间戏”,向读者展示了一种非常新颖的写作手法(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也让读者的好奇心激增,虽然解答篇有些巧合的因素,但故事末情节的波动足以再次吊起读者的胃口,也让故事显得更丰满,不像有些推理小说只有谜题和谜底,既有trick又有plot的小说才是真正的推理小说!
《第四扇门》读后感(五):第四扇门,霍尔特作品中仅次于第七重解答的佳作。
霍尔特的这部佳作《第四扇门》是一部非常给力的作品,是我心目中卡尔味道最浓厚的古典解谜小说,所有我希望在一部优秀犯罪小说中该出现的和不该出现的元素都齐全了。
我最喜闻乐见的推理小说元素有——浓郁的诡异哥特恐怖味道、密室杀人、不可能犯罪、致命的不可预见巧合、出色的解答以及强力的逆转。对,没错,这些让人血脉喷张的元素让我阅读此书时的肾上腺素异常的旺盛。
而我最为不喜欢的就是天上谜团和地上解答,天雷滚滚啊!还有就是神马怪力乱神、色情伦理渲染……所幸这本书非常地纯粹和简单,这些玩意全部没有,太合我胃口了!
来说说这本说吧,为了不泄底,解谜部分我就不说了。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叙述的角度很棒,读到四分之三左右你才会发觉谜面这是侦探小说家设计的作品,而后面的解答是由阿兰•图威斯特博士来叙述完成的。不用担心,这不是叙诡!所以我才说这是此书最大的特色!
谜面相当宏大,解答剥茧抽丝,稳扎稳打,非常靠谱,绝对不会让人有任何的被雷的感觉。
此书故事内容有206页,读到205页的时候你会觉得原来真相是如此,但一旦翻到第206页,其实也就是最后几行,霍尔特寥寥数笔,又形成了一个强烈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