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虬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虬读后感锦集

2020-09-15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虬读后感锦集

  《大虬》是一本由韩怀仁著作,太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56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200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虬》读后感(一):一本写农民精神农村历史好书

  这是一部普通百姓颂歌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颂歌。主题思想很好。但故事性特别强,非常好读好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歌颂传统道德,又极具现代色彩。凡过这本书的青年人都说,这书对当代青年人的启发意义太大了。关于人生关于爱情……

  全国著名评论家李星对这部小说有很高的评价。相所有看过此书的朋友都不会失望的。

  我刚看过,觉得值得大力向各位读友推荐

  《大虬》读后感(二):又入迷

  说不清这是几次阅读白鹿原》和《大虬》了,只是不得不承认,这两本书总是有一种让我拿得起放不下的魔力,一如我过去阅读金庸小说一般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经典作品总是值得人反复阅读,反复被吸引,反复被感动

  白鹿原的魅力在于大气磅礴,摄人心魄;大虬的魅力在于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而最最吸引我的大概还是其中熟悉乡音,浓浓的乡愁

  《大虬》中乡音更浓,乡情更切。——好奇怪的自己,明明就一直生活在西安这座城市,从来没有离开,明明身边常常响起亲切的陕西话,为什么还是会深深迷恋书里的乡音乡愁呢?

  在上一次的《大虬》读后感中就已经称赞了该书的人物描写真实生活,这次的阅读中依然时不时被感动到热泪盈眶,第一次第二次的阅读只是为了了解这本书讲了什么,这一次的阅读仿佛是读懂了一些什么,可是又还没有清晰深刻收获,只是深深的被主人公感动着,或者说是被作者感动着,再或者说是被书中的故事情节人设感动着。

  现在回过头来看《大虬》这本书,跟以往阅读过得金庸小说很大的不同在于《大虬》里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抗争对象是天,是地,是天灾,是人祸,虽然也有人民内部的斗争,也有好人坏人较量,毕竟不是主题;然而金庸小说中饱含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相杀,矛盾争斗;虽然也有天灾人祸民族大义,毕竟情感为天。不能说二者谁优谁劣,可是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我倒是觉得《大虬》的价值观更朴素,也更接地气。而这份朴素的价值观也是应该一直传扬的。

  生活的苦难不是年代限制的,一如新中国成立人们饱受战争贫困荼毒,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饱受饥饿,争斗荼毒,然后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就真的幸福了吗衣食是不缺了, 可是伴随而来各种问题从来没有停过,难道我们这些70.80.90后的生活就一直平顺和谐美满吗?时代不同,社会价值观不同,人们的追求不同,生活本身带给人们的苦痛永远不会停止,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然而人们在面对苦痛时候的态度却是从古至今都不变的。

  对生活热爱,对生命珍视,是不管生活困厄也罢,平顺也罢,永远应该保存的初

  《大虬》读后感(三):读大虬有感

  带着好奇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大虬》,怎么说呢,几年来我曾看过不少的小说,真正让我流泪读着的小说还不多,记得看《红楼梦》时为宝玉挨打一段我读着读着哭了,事后才感到作者写作确实有水平,宝玉挨打,宝玉、贾母、王夫人、李纨、贾政、袭人等人都为宝玉挨打而哭,但各人哭的意思又有各的不同,一环扣一环,哭声一片,伤心事一片,我曾在作品的一片哭声中不由己地哭着读完了宝玉挨打一段。同样,读着《大虬》,我曾为里面大虬、毕莲仙的无奈、悲哀、不幸无法控制自己流下了泪,以致有些章节看看停停,回头合上《大虬》,我思考很多,为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写出一部这样的作品而激动,这就是我对这部小说的总体评价。

  作品《大虬》对我来说可学习的方面太多了,今天简略地谈谈自己看后几个方面的感想:

  其一:这是一本记录文化大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记忆史

  我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时期,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也不多,读过大虬后,我好像亲历了一次文化大革命的真实,感受了一次人为什么欺骗自己,为什么全员大生产反而没有饱饭吃,甚至后来形成人被饿死,人吃人的悲惨结局,感受了一次时好人难为的现实等。

  其二、这时一段浪漫的爱情史。

  大虬因一次的人性冲动还了一辈子的情债,我记得有人说得好,说 “爱”一个字只需一秒,但偿还一个“爱”字却要一辈子(后面我将详谈)。

  其三:这是一部关中文化的生活史

  读着文章,里面形形色色的故事及谚语、段子等好笑的,解馋的,听过的,见过的等等,一切的一切好像都能在关中这块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出处和原型。例如作者用文字的手法为大虬和毕莲仙画了一张“鹊桥鸿飞”的和谐图画,说句实话,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幅画。

  其四:这是一顿关中人的营养快餐

  作品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关中浑厚的方言,读起来特爽特解馋。

  最后,作家学识渊博,在作品中运用古文为大虬留遗言,用诗歌为毕莲仙写忠诚的一对鸿雁,用谐音褒贬给作品人物的取名,用冲破传统的旧文化去触动新时期的文化。最后,为作者,也为该部作品留言:“集众家之长,抒一部大虬”,愿韩老师多出优秀的作品以飨读着。

  读着:张雄利

  写于2011年1月13日

  《大虬》读后感(四):浅谈《大虬》中浪漫的爱情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有的追求爱情的浪漫,有的追求生活的乐观,有的追求事业的辉煌,有的追求社会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也有的追求个人成就和文化艺术的修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读完作家韩怀仁教授的《大虬》,我思考很多,现谈谈作品中大虬浪漫的爱情史,大虬就是用了一生去追求爱情浪漫史的践行者,旧中国的许许多多的爱情史往往以悲剧的命运而结束,这是由守旧的封建思想和制度形成的,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无论是谁也无法改变自己婚姻的命运,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守旧封建的思想更是浓厚,也许你还没有追求到爱情的浪漫时却早已被扣上了流氓的骂名,大虬生活的时期,中国人的婚姻只能由父母包办或者媒妁之约,没有谁能主宰自己的爱情使命,可以想到,生于富家的公子冯天时娶妻本应该娶到一位门当户对漂亮的女子,只因冯天时父亲在冯天时19岁时收山货做生意途中出车祸去世了(单亲家庭),而且天时母亲在冯家一直因为没生个男孩说不起话,导致冯家后来人气下降,在各种药物的疗效下终于生下了一个冯天时,可怜孩子天生病态,一直到娶妻时还是病恹恹的(天生体质不好),这个样子的冯天时娶妻时再也不能用门当户对来作为冯家给孩子择偶的标准了,毕竟冯家还有的是钱,不能门当户对也行,但是还可以在贫穷的家庭娶上一个貌美的女子,因此冯天时娶上毕莲仙是当时社会的必然。可以推想,毕莲仙必定漂亮,毕莲仙家庭贫穷,而且出身不太好,他嫁入豪门只有靠其相貌了,难怪人们常说富家出美女,按照遗传学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样,出身贫穷,靠给人当长工的陈大虬在当时能不能娶上媳妇很难说,更别说想娶美貌的毕莲仙,即是有心想只能想想罢了,现实中只能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就在大虬艰难的情况下,大虬在冯天时母亲帮助下娶到了一位所谓门当户对的媳妇了,相貌虽丑些,还好给大虬生下来一男一女,单从这一点来看,大虬就是一个生活在贫穷底线不幸中的大幸的人了,因此,大虬感激的人自然就是冯家人了,是冯家帮他完成了婚姻大事,是冯家帮他完成了传宗接代人伦义务,单从这方面说,大虬应该对冯家一辈子感恩,直到老死。然而,生活中的事太复杂了,世事难料,就在冯天时婚后一年多时间,冯天时得了病急需住院治疗,而县城距离住处有一段路,来回不便,带着感恩的陈大虬、毕莲仙等人送天时到医院,护理天时,跑前跑后等等,一切的一切显得太平常不过了,就在冯天时住院期间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极为不耻言语的行为,一位从小在冯家的常工和女主人之间经过长期的生活和传情,再加上天赐雷雨、路长、天晚、庵棚等自然因素,他们做出了一种背叛道德、背叛伦理、更背叛冯家的事情。大虬与毕莲仙经过一次爱的传递后二人迸出了人性的火花,因此上演出一场场还债的人和事,是还情债?抑或是还恩债?我看都是。

  大虬是一位有勇气、有胆识、有头脑、敢于承担责任的正人君子。《诗经》里有 “关关雎鸠”一段,说道: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每一位男子都有追求貌美女子的需求,否则称不上男子了,大虬也有追求美貌女子的需求,只不过当时经济跟不上,社会和制度也不容许,穷人的大虬没有冯家撑腰他能与貌美的毕莲仙结合吗?即使他能娶到貌美的毕莲仙,但终究逃不出富家公子,恶霸地主的手心,然而,大虬与毕莲仙最终结合了,这也是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毕莲仙的主动诱惑占主要因素,大虬一时的冲动占次要因素。大虬从来没有过背叛冯家的想法,他对冯家只有感恩、感恩、再感恩,毕莲仙一直与病怏怏的冯天时生活中人性得不到满足,性生活一直处于饥渴状态,而大虬长期进行体力劳动,身体很肌肉、很结实,也很性感,毕莲仙长期与大虬接触难免滋生本能冲动,在天时治病期间,毕莲仙与大虬在雷雨、庵棚,空旷无人等自然因素的撮合下终于完成了一次大胆的人性尝试,其中毕莲仙对大虬进行的诱惑是主要因素,因此才产生了后面许多的故事。其二、冯天时家支柱是关键,毕莲仙在为冯天时生了一个儿子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冯家在一直痨病缠身的冯天时身上和年近黄昏的天时母亲身上没有了依靠,人气下降,此时的毕莲仙与大虬之间发生的情爱对冯家不算致命的伤害,他二人后来在冯天时死后的公开在冯家同居,冯家起到关键的作用,起码冯家是富人地主层面的,尽管人气有点弱,但是还有底气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都知道,他们结合自然有人羡慕、有人敢怒不敢言。其三、大虬一辈子为人忠实,勇于帮助别人,他的一些好的作风为他与毕莲仙的结合无形地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以致他在冯天时及冯天时母亲去世后能顶住冯家族人的百般阻扰和滋事。其四、从大虬对冯家的感恩和还债来说,大虬对冯家的后人和对其所谓的情人来说,就是用一辈子来偿还偷来的情债,他对冯家一辈子忠诚,直到平静的闭上眼睛,放在任何人是难以做到的。

  读着:张雄利

  写于2011年1月13日

  《大虬》读后感(五):罗英悲情命运的时代思考

  狄尔泰明确提出:“即使天才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代表的也是人们在某个时代、某种环境之中所共同坚持的那些观念、感受以及理想。”他进而强调:“必须根据生命在精神世界(即文化领域)中牵涉来理解生命。”

  陈大虬的妻子罗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着正常需要的生命,但是她的一生却充满了悲剧色彩。她身上有中国农村妇女的美德,也更有封建时代“三从四德”的深刻烙印。她在陈大虬的生命中扮演者一个并不重要的角色。若不是因为她的生存能力有限,两人早就各自纷飞。她对于陈大虬,不过是替他生了一个孩子,照顾了他的老娘,除此之外没有生活上的相依相偎,没有感情上的雨水交融,唯有一次完美的性爱体验,也不过是想为自己的男人生一个孩子,完成妻子应尽的责任。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悲哀,时代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罗英的命运坎坷,在娘家被称作“臭女儿”,死了亲娘之后是在打骂泪水中长大,“早已习惯了别人对她的歧视和虐待”,“甚至觉得自己生来命中注定就是让别人泄愤撒气的”。嫁给陈大虬使她“不敢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好的命运”,知道陈毕二人的事情之后,“除了暗暗伤心之外,心里竟没有掀起什么大波大澜”,“像大虬这样的男人,就该配上莲仙这样的女人”。罗英也爱大虬,“就是你跟旁人好我也爱你”,爱的没有自己,爱的不能独立。这样完全崇拜式的失去自我的爱,又有几分值得别人爱?

  丈夫不爱自己,要离婚。真的离家出走吗?罗英没有娜拉的勇气,没有娜拉的信心,出去之后生存都是问题,所以只好留下,只能留下,不得不留下。留下就必然要承受这种感情上的折磨!而深刻的封建道德烙印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是罗英接受这种感情折磨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所有这一切支配着罗英的意识和行为。但同时,世俗和道德又向陈毕二人的爱情妥协、让步,“表现了神圣爱情对世俗心灵的征服,对美好人性的唤醒”(鹿志峰语),说明这种所谓的“道德”不过是色厉内荏的小人,其实是不道德,或者是“非道德”,甚至是“反道德”!

  真善美是道德的,对人性的关注与关爱是道德的。对于陈毕二人来说,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是天经地义符合道德要求的,而他们的道德是建立在罗英默默忍受的基础上,就有点不道德。尽管陈大虬也不想这样,想和罗英分开再和毕莲仙结婚,但是由于罗英的客观原因使得此举未能成行,最终形成一男二女共同生活的畸形格局。而在这种畸形生活中能够一直生活下去,不能不说封建礼教对罗英的影响之大禁锢之深。

  时至今日,罗英式的女人已然消失殆尽。别说自己的男人和另一个女人暧昧的生活几十年,哪怕是偶尔的一次情不自禁都难以原谅。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是女人解放的必然,也是追求男女平等保障女人权益的客观要求。但是,女人独立之路已然很艰难。靠什么独立?怎样实现?

  今天男女结婚,婚前要求男方有车有房,这是女人独立的开始吗?老公在外上班,自己在家当全职太太,这是独立的过程吗?轮到自己的女儿出嫁,以当年自己母亲对老公的要求来要求女儿的对象,“独立”的思想在这种环境中代代传承。就其根本,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位置上,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男人照顾自己,希望有一个厚实的物质基础安慰自己。为什么自己不去创造呢?说到底,罗英并没有消失,不过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封建走向现代,披着华丽的外衣,骨子里依然刻着封建传统道德的印记!

  当然也有从不依赖男人,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女人。美国前国务卿赖斯55岁尚未结婚活的依然灿烂,日本AV女优苍井空没有依靠男人活得也不错,来到中国受到粉丝的热烈欢迎。后者有一句话很经典,“我脱光衣服躺在镜头前,是为了生存,而你衣冠楚楚的站在镜头前,却是为了私欲和欺骗。”我们都有生的权利。但是这个社会依然有强者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自己的理论评论别人的生活。种种社会现实逼迫女人走向社会边缘,“罗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关于女人发展,总是应该有一个主流标准。笔者认为就是应该自强独立,自尊自爱。独立的女人不会人身依附,男人出轨了就挥手拜拜,追求自己的生活依然可以幸福美丽。生活陷入困境也会努力拼搏,不轻易为生计出卖身体。坚守一份信仰,恪守一种道德,在新的时代罗英的悲剧就不会再次出现。而对于男人来讲,和一个不爱的弱势女人生活在一起,不要以为你的同情、帮助甚至拯救有多伟大,那些固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相对于帮助女人走向独立依旧是微不足道的,前者不过是给一口饭吃,后者则是“授之以渔”,让她一个人依然可以生活的更好。

  当然,女人独立不是要消灭自己的本性,如果是这样,独立之后还剩下什么?有些荒谬理论家鼓吹女人像男人一样去拼博,这其实是美丽的陷阱。男女生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尊重这种差异是人性中最美的良知。

  值得说明的是,笔者以为罗英的命运是不幸的,她也许并不这么认为。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认知偏差还是她的人生观就是如此。其实,我又凭什么认定别人的生活是一场悲剧?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便别人不爱自己,也是快乐幸福的!不少人不都是这样想的吗?

  《大虬》读后感(六):《大虬》读后感

  之所以会阅读这本书,实际上源于在空间里看到高中同学父亲的关于纪念陈忠实大师的一篇文章,才了解到原来那位韩教授在业余不仅仅是秦腔唱的好,还写的一手好文章。那篇纪念陈忠实先生的文章轻而易举就勾引起我对陕西这片土地以及人民的热爱来,也让我了解到原来大师离我们很近,不由得产生了几分亲近感。正因为这种种的好感使得我鬼使神差的百度了同学父亲的大名,并在百度中对之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韩教授多了几分了解,也就搜索到他的大作《大虬》没日没夜的阅读起来。

  这本小说,我是分了2天看完的。之前在网上找到电子书就如痴如醉的沉迷其中,以至于那天回家除了必须面对宝宝的时刻才偶尔放下手机,一直看到深夜2点,网上免费连载部分结束了,手机没电了,加上我知道第二天要工作,不敢 太任性的我只好先含着好奇心睡着了。到了第二天我在网上怎么也找不到后半截小说了,连着两天我的心就一直牵挂着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迫切想阅读后面的内容,只是苦于找不到电子书。由于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几年了,后来在网上查到汉唐书城有卖的,差点我就去买了,可是总被家里事拖的没买成。昨天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亚马逊书城有电子书卖,我毫不犹豫买下来,终于在一个不眠之夜把这本小说看完了。

  尽管这本书里有部分精彩内容我倒回去重新又阅读一遍,但是这部小说有部分内容我还是快进了,不是因为写的不好不惹人兴趣,而是写的很好可是让人看着看着觉得那个时代有些事情太残忍,我不敢不想不愿主人公受到那些伤害,所以我选择快进,希望主人公的厄运赶快离开,快点步入幸福的生活。阅读这本小说,由于讲的就是与我家乡毗邻的县里的乡党们的故事,文中常常出现一些让我倍感亲切的陕西方言,我的脑海中就能够时不时浮现出那些活生生的人来:美丽善良的毕莲仙,孔武有力的陈大虬,工于心计的天时娘,明媚热情的桃叶嫂子,朴实沉默的罗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像我认识的人一样活生生在我脑海里过电影般演绎着他们或传奇或平淡或惊心动魄或一成不变的生活。

  网上有评论说这是一部主讲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传奇爱情故事书,可是我却觉得更像是一部讲述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农村生活的历史画卷。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民国时期,或者是到了新中国刚成立后,自由恋爱且两情相悦的美好爱情仿佛都只存在于小说中,电影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把爱都只是深深藏在心间无法表露出来,或者是遇到种种阻挠而遗憾终生。而小说中的主人公两情相悦的爱情虽然遇到种种无法跨越的壕沟,可是两个人却是真正的相濡以沫生活了一辈子。虽然命运给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完的磨难,但是我仍然觉得他们两个人是真正幸福的人,因为他们拥有的爱情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即的爱情,而且这份爱情虽不合礼法,却得到大家一致的宽容与祝福,他们真的是曾经令人羡慕的一对璧人!阅读这部小说,不由得让我想起《白鹿原》来,两部都是讲述关中风土人情的小说,白鹿原讲到新中国刚成立就戛然而止,而《大虬》把白鹿原上的故事又续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四清运动,社教运动,批林批孔,反对右倾翻案风,文化大革命这些曾经只在刻板无趣的历史书上知道的事件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心路历程中得到了深刻的了解。那些新中国成立后的故事,从小到大经常能听到村里的老人们提起,可是普通的闲言碎语怎能跟这样一部完整的小说让我得到全面的认识,因此可以说这也更像是一部更加完整,生动,形象的历史书。

  通过这本书,让我也对只闻其名的韩教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说到韩教授,先说说我的那位高中同学:高中时代,我和他的相识源于高中时代的广播室一起共事过一段时间,那时候的他,学习并不好,打扮却挺入时,总觉得他不像是好学生;然而若干年后,我却通过他发表在网上的文章了解到了这个从前没什么好印象的高中同学日渐渊博的学识以及蕴含其脑海中的对阅读,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从此改变了对他的印象。那个时候也会听同学们提起他的父亲,但是由于跟那位高中同学仅仅是同学关系,而并无任何机会成为朋友,所以对他以及他的父亲也没有过多了解,只知道他的父亲是二炮学院的教授,很爱唱秦腔,偶尔听在学院招待所工作的妈妈提起韩教授会说他人总是乐呵呵,喜眯眯的,为人和善,待人宽厚。这次的阅读,我不仅下载了《大虬》这本书,同时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关于韩教授的文章以及网友对《大虬》这本书的评价,看到一段关于韩教授对于写作的认识的文字,这段话不仅对我关于写作的思路进行了正确的导向,更是让我在阅读大作之余对韩教授的敬佩之情又多增了几分。人常说“我手写我心”,能够写出来的文字也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学识,气度的综合体现,《大虬》这本书感情描写细腻温柔,生活描写真实生动,故事描写跌倒起伏,情节描写富于吸引力;全篇文章的行文流水给人一种温暖如玉又严谨认真的感觉,充分体现了一个军人的气度与风度,不像社会上其它小说的行文常常于无声处透露出作者的戏谑与诙谐。

  以上只是我对《大虬》这本书的初次阅读囫囵吞枣的印象,对于小说的内容以及所讲的故事还有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我会在稍后的阅读中再慢慢挖掘出能够写就文章的素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大虬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