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动乱的年代》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动乱的年代》读后感摘抄

2022-05-23 19:0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动乱的年代》读后感摘抄

  《大动乱的年代》是一本由王年一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5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动乱的年代》精选点评:

  ●竟然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口气看完是不现实的:看一小时书,马上要看两小时的《中国有嘻哈》平复心情。好比是小孩病痛之下被迫喝中药,苦药喝完之后,连续往嘴里塞几勺白糖才能缓过劲来。1966年光是第一年就已经不行了,还撑了十年。容易入戏的人就别看了。

  ●教育真的很重要,不读书难明理,不明理易极端,极端主义最容易被利用,愚昧无知最容易被煽动。因为一旦群众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就会只唯上唯权威,成了工具而不自知。待形势明朗,又不会有悔悟之情。酿成了“平庸的恶”,被这个恶所牺牲的人最无辜,荒唐的时代!

  ●一部文革史纲 详略基本得当,以梳理“文革”在上层的发展脉络为主,对底层与民间的“文革”生态很少着墨 瞻前还是比较到位的,顾后的内容不足,到1976年就戛然而止恐怕不恰当 用了不少有价值的档案,从纷繁复杂的档案中建构起了完整的论述逻辑和线索 89年成书,写的已经相当不错了

  ●文革研究不能苛求,这书在初版的年代已经代表国内的最高水平了。史料所限,作者对tg民主集中制的演变缺乏深入的分析,相关结论现在看来已经站不住脚了

  ●这书用的史料都是八十年代一些报纸上的回忆和文革时的资料,八九年版也没修订但仍是一本很好的常识书。 在瓷器国,从来都是政治玩你,还自我感觉你玩政治。 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权利是最好的春药,仇恨与无知是最好的佐料抑或粘合剂

  ●细节,真实,

  ●读的惊心动魄

  ●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一部认真的文革史。在其时条件下材料与认知已做到不错。殷鉴未远。

  《大动乱的年代》读后感(一):那时候我也坐在台下

  起初他找高某人的茬,我不是东北帮,我不吭声;

  接着他整彭大将军,我没战功,我跟着抹黑;

  后来他致刘主席于死地,正合我意,我落井下石;

  此后他逼走林副帅,我本不是接班人,我偷着乐;

  最后,他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

  这并非本书的着眼点。

  毕竟成书年代较早,全篇依旧多为大字报的口吻,死扛着主义的画皮。

  其实无关乎主义,他已默认是始皇帝,其余的,就象那位土豆烧牛肉的俄国人所言,苟且跪坐于台下,勾心斗角于殿堂。

  《大动乱的年代》读后感(二):历史是否会重演

  这是一部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著作,其中很多事情带有自己的判断在里面。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多少年又来一次。天下大乱看见了,天下大治没看见,多少年又来一次现在正在发生。当统治集团不吸取惨痛教训,让运动治国成为常态后,那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还会不会再次出现谁都不好说。这部著作披露了很多材料,有的限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出注,但一眼就可看出是原始记录。杨傅余事件实际上现在仍然有很多细节不清楚,其发生之突然,平反之突然,都足以说明事件的复杂性。101这个人,真是极为孤傲,虽然逢君之恶,干了不少坏事,但其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有一丝人性在。何以见得?九大报告,他与陈的意见是相近的,认为闹了这么多年,该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他是知道的,上层出了敌对分子,可能政权不会塌,可是老百姓生活一旦连基本的生存希望都没有,这个政权肯定不稳。这部著作的写作年代决定了部分内容不客观,打倒了一个神,又树起了另一个圣。掩卷沉思,过往种种,天乎?命乎?不亦悲乎?

  《大动乱的年代》读后感(三):大动乱之大批判

  在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语境下,对毛泽东开展的大批判。所列文革中几乎所有会议、文件、谈话、电话、传话、小纸条、大纸条、参观、学习诸如此类,无不冠以毛泽东或主持,或撰写,或审读,或修改,或批发,或同意,或知道,毛泽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文化大革命从命名,发动,推进,离开毛泽东成不了事儿。国民经济一落千丈,政治斗争血雨腥风,坚持正确路线的干部群众受到残酷镇压,这些都是毛泽东干的事儿。 那么厚一本书,作者全部用来历数毛泽东的不是,一件事即使不能确定是否毛之所为,作者也用肯定的语气,“毛泽东应该知道”“毛泽东没有答复等于默许”等等。幸亏有关毛泽东的正面宣传占绝大多数,否则作者笔下的毛简直就是一个为了一己之利无所顾忌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暴君。比商纣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者比较感性,对周恩来的逝世用较大篇幅作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对毛泽东的逝世几句话冷锅冷灶数笔带过,好像灾难的制造者终于偃旗息鼓,可以代表全国人民长舒一口气了。 文革没有经历过,对国家政治斗争敏感性亦弱,作者是官称的党史专家,文革时间轴应该把握得很好。

  《大动乱的年代》读后感(四):“彻底失败”与“沉渣泛起”

  中共党史专家王年一所著的《大动乱的年代》据说是迄今为止写得最好的一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官修历史,他试图对“文革”的发展逻辑进行解释,且王本人也利用其掌握的比较完备的资料(实际上没什么“内部资料”,多是一些已经发表、公布的讲话或“材料”,与一些八十年代十分流行的报告文学,但王年一作为国防大学的教授,主编过三卷本的“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可见其确乎有接触不少的档案材料),故他修的这部专史,在今天依旧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此书从目录来看,脉络比较清晰,光看目录已经知道“文革”的大概,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但囿于时代、成见与避讳,一些问题或无法深入展开,或点到为止,或不明就里依靠揣测,这是王年一及其著作在特定时代下无法克服的困难。然而本该一书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外交,包括印尼排华事件、抗美援越、红色高棉等事件几乎只字不提,而对珍宝岛冲突也是语焉不详,这可谓是本书的缺漏。“文化大革命”情况复杂,各省不同,一些恶劣的群体事件,如广西武斗吃人事件,也没有提及。 对“文化大革命”,大致的脉络和大问题(大是大非的问题)可以说已经清楚,因此读此书的时候我并未感到有什么惊喜;而后来海内外兴起的“文革”研究,则越加细化与专门,比如金大陆写过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香港中文大学“三十三十”书系出版过的《崇拜毛》、《复制的艺术》等,基本都是这样的一类书。而一些学者也致力于对“文革”中部分人物与事件进行“再探”,比如高华先生写过“林彪事件”的再探,韩钢教授对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中产生的作用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当然喽,你们大可以说他们在做“翻案文章”。 然而最可恨的“翻案文章”却不是这些学者做的,而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文革”时期和“徘徊”时期,这样的人叫做“野心家”),倒是喜欢给当年蒙上一层粉红色。他们不可能遽然肯定“文革”,而是从修改教科书开始。 中国从来不缺乏发生“文革”的土壤,只要当局高兴,没什么不敢做,也没什么做不到——立此存照而已。

  《大动乱的年代》读后感(五):读后感

  WG是一场充斥着荒诞与谬误的彻头彻底的世间悲剧;一场表面由下至上,实则由上至下的政治运动;一场把弊端、缺点、丑态等发展到极端并淋漓尽致地暴露出来的反面教材。胡乔木曾言,WG是毛的宗教和陷阱。

  首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命题篡改成了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命题。WG的理论即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引申出的“阶级斗争为纲”“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等,既不符合马列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革命是特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在当时无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既无产阶级专政),经济社会进入健康发展轨道的前提下,是不存在“革命”的政治与经济基础的,那么“继续革命”,就只能混淆是非、敌我,在党内重新树立“敌人”(即党内走资派、资产阶级司令部等),从而“打倒一切”(异己),让野心家、阴谋家得以篡权。

  其次,破坏了民主集中与社会法制。在最初的设想中,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而现实是,前者由路径演变成了目的,真实的目的却南辕北辙,遥不可及。比如,把党内不同意见者扣上“反GM修正分子”、“走资派”等莫须有的罪名,甚至形成了一套“法西斯”逻辑,反对中央WG小组就是反对党中央;反对林、江的爪牙,就是反对林、江;反对林、江就是反对领袖本人,一律定性为“现行反GM”,造成党内生活严重失常失序,民主集中制荡然无存。此外,全国上下“全面内战”,诬陷、打砸抢、私设公堂、刑讯逼供成风,民主与法治荡然无存。

  最后,造成了许多无可挽回的损失。全党的工作重心从经济建设再次转移到政治层面,十年间,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五千亿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建国30年来固定资产的总和。贻误了发展的时机,被日本等邻国在70年代迅速超越。教科文卫更是遭到空前未有之破坏,百花凋零、万马齐喑,造成我国文化史上的“真空期”。

  在初步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让人很难不陷入一种困惑——动人但天真的空想社会主义,如何以不可阻挡之势,演变成为骇人且残虐的社会冲突。我们现在了解WG,不仅是要搞清来龙,更应该看清去脉,思考今日还存在哪些WG流毒,诚如邓公所言,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收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