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人的话,原汁原味,纯朴厚道,没被任何色彩所染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老人的话,原汁原味,纯朴厚道,没被任何色彩所染

2020-09-19 05:29:48 作者:时光的愿望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是一位老农民,73岁了,给一个破落的单位大门,一个月的工资是200元。老人说他饭量很小,一天只要两个小馒头,再加一两个炒土豆就够了;老伴在十几里外的里,家里的承包地卖给私人工厂了,一年有千把块的收入足够老两口花销的了,所以老人很满足。老人识字,幽默地称自己上过“孔子大学”,就是私塾。因为看大门,有的是时间报纸,所以老人知道时事比较多,甚至比我知道的还多。

  和这个老人熟悉之后,我也就不例外地向他问起以前的事情

老人的话,原汁原味,纯朴厚道,没被任何色彩所染

  老人说,解放前,他家7口人种18亩地,解放后被划为“下中农”,7口人种18亩地还不够吃的,一年要缺半年的粮食

  听了这话,我就问:“听说解放前比解放后的‘亩’大,是不是?”老人说,是的,解放前的一亩是解放后的一亩一分八厘八毫一,新划亩时,他参加过,记得清楚。这样看来,1旧亩 = 1.1881新亩,即约等于1.2新亩。那么他家解放前种18亩地,就等于现在的21亩半。7口人种21亩半地还不够吃的,我就问他为什么。

  老人说,那时缺肥料,没有现在的化肥灾害也多,旱灾、涝灾、虫灾年年都有,一亩地能打几十斤粮食就算好收成,多数情况下,一颗麦穗上只有两三个麦粒。有一年,他家种18亩小麦,打了18口袋小麦(一口袋约现在的100斤),全村人羡慕他家,说他家发大财了。还有一年,他家种了一亩黄豆,收割后,(连豆秸)他一担子就挑完了,只能收几斤黄豆。听完他的话,我就问他:“这样岂不是连种子都收不上来?”

  老人一听,笑了,说,那是常有的事。那时有句话,叫“归种落把草”(这里的归字,是我根据老人的发音写的,不知道应该不应该是这个字),意思是说,收获时只把种子收上来了,只比播种的时候多收了一把秸秆。落字,在我们这个地方,有赚的意思。老人又说,那时不能和现在比,现在7口人种两亩地都吃不了。

  我又问他,那时挨饿的人是不是很多呢?老人说,八成以上的人都挨饿。有人一年缺7个月粮的,有人一年缺6个月粮的,还有一年缺三四个月粮的,连富农都挨饿,就不要说中农、贫农了。老人又拿他家做个比方,说,他家有18亩地都要挨半年饿,还有很多,一家只有一两亩地、两三亩地的,然就更要挨饿了。

  我又问,挨饿的人家怎么生存呢?老人说,有人出去要饭,很多都死在外面了,也有的到富人家去借粮,然后给富人干活抵,也有的把儿女抵给富人当丫鬟奴仆。老人说到这里,还特别地说了一句,什么当丫鬟,就是当小老婆,就是现在的二奶

  我又问:“我听别人说,解放前我们这一带没有活到60岁的,是不是这样?”这个事我以前是听我村的一位老人说的,当时我听了之后非常震惊。虽然在听说这事之前,就从书本上看到,解放前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也听说过“人活七十古来稀”,但是对这样的话我并不太震惊。因为我想,解放前没地方看病,再加上大多数人长期营养不良,劳动强度又大,所以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了,这很正常,但是一个村子里有几个能活到七八十岁的,也应该是有的吧。我万万没想到,我们这一带小地方居然没有一个活过60岁的,所有人都在60岁之前就死了,这就让我非常震惊了。我听了我村那个老人的话后,当时就想,象我父亲、我母亲等等老人,如果在解放前,他们早就死掉很多年了,象我,如果在解放前,也最多就有十来年可活了,你想想我能不十分震惊吗?所以我听说这事之后,就想向更多的老人打听这事,特别是想向离我们这一带村庄远一些的老人打听,以使范围更大一些。所以这次遇到这个老人,他的家离我们村有好几十里远,我就想知道他们那个地方解放前是不是也没有活过60岁的人。

  老人听了我的问话之后,没有明确回答我,他说,解放前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毛主席就说过人活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很多人三四十岁就死了,很正常。对老人的这个回答,我不满意,因为他这是书上文绉绉的数据,我问这话就等于白问了。为什么他没有明确回答我呢?后来我想,大概是解放前他的年龄还小,那时他只有十几岁,他对这事没注意过吧。

  接着我又问:你觉得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和解放前的单干比,哪个好呢,哪个产量高呢?老人说,还是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要稍微好一些,产量比单干时要高点。

  我又问:三年困难时期,我听说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是这样的吗?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地方受的灾害大吗?老人说,大得很,从没见过这样大的灾害,我们这个地方主要是受的涝灾严重。记得有一年秋天,该种小麦的时候,几乎天天下雨,地里的水没到了脚腕,排不出去,没法下种。强行播种之后,种子都被泡死了,最后只有地势高一点的地方收获一点,就等于绝收了。他说,还有一年,他几不清楚是因为旱的还是涝的,红薯也几乎绝收,全生产队的人一天挖了好几亩地的红薯,只收获了一平板车。

  老人接着又说,当时之所以受的灾害这么严重,是因为当时水利搞得不行。那时,农村的土地都是一马平川,没有沟渠,也没有路。下一点雨就得淹,没地方排,旱了呢又没法浇灌,路都是自然踩出来的羊肠小道。所以三年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党中央开始下大决心搞水利建设。我们这个地方,当时是向一个叫“后行”(根据老人的发音所写,行读航)的地方学习,当时我们这个地方有个口号,叫农业学大寨,水利学“后行”,“后行”那个地方水利搞得出色。当时挖沟开河搞水利建设,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了,每个人每天是8方土的任务。那个时候没有机械,全靠人抬肩扛,还吃不饱饭,都是抱着饿肚子干的。老人又说,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终于把水利搞好了,就是目前的这个样子,河渠纵横交错,田地都被割成像豆腐块一样的方方正正。东西走向的大一点的河叫支渠,1000米一道;南北走向的小一点的河叫斗渠,200米一道;还有更大的河叫干渠,和大运河相通,所有的支渠都连接着干渠。那时缺电和水泵等,都采用的是自流灌溉,我们这个地方就从大运河水位较高的地方引水,挖了好几条干渠。另外田地里还有更小的渠叫农渠,50米一道,还有比农渠更小的,分别叫腰沟和丰产沟。当时的叫法是“斗干渠、农腰丰”,这些河渠象蜘蛛网一样伸进了所有的田地,另外还修了很多的水库蓄水,涝能排,旱能灌。老人又感慨地说,现在能丰收,多亏那时的苦干啊。

  老人又说,那时不仅搞水利建设,还大搞平整土地。以前的田地,没有现在这么平,都高高洼洼,高的地方旱死,洼的地方淹死,不利于生产。于是公社就下令平整土地。平整土地都是在收获之后,播种之前这一段极短的时间内进行。那时公社每年都要集中全公社的劳动力都到一个大队去平整土地,今年平整这个大队的,明年平整那个大队的,几年内就逐渐把全公社的土地都平整完了,产量确实又增加不少。

  我又问:三年困难时期挨饿是不是比解放前饿得要厉害呢?老人说,没有。解放前,我们这样的贫下中农,饿的程度要厉害多了,要是碰到那么大的灾害,不知道得有多少人饿死,就是平常年月,也是哪年都有饿死人的。

  我又问:水利搞好之后,是不是生活就好多了呢?老人说,那当然。水利搞好之后,灾害就小多了,基本就能吃饱了。特别是种水稻之后,就不挨饿了。我们这个地方,是70年代初开始种水稻的。那时公社号召旱改水,种植水稻,社员还想不通,不愿意干,公社是硬压着社员干的。当时我们这个地方派人到海南岛去学习种水稻技术,海南岛也派技术员来指导。开始种的面积小,后来逐渐增多。水稻的产量比小麦的产量要高很多,一亩可以达到四五百斤,也有达到五六百斤的,所以种了水稻之后,就不挨饿了。能种水稻也多亏以前的水利建设,要没有那时的水利建设,连水稻都不能种。

  老人的话,原汁原味,纯朴厚道,没被任何色彩所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