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荷兰鞋之谜》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荷兰鞋之谜》读后感精选

2020-09-23 16:0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荷兰鞋之谜》读后感精选

  《荷兰鞋之谜》是一本由埃勒里·奎因著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荷兰鞋之谜》精选点评:

  ●简单归纳

  ●鞋子更该作为辅助推理的佐证,而不是推理的核心

  ●依然是前90%的前戏换来后10%的高潮,奎因的书真的是最培养耐心的,坚持不下去的读者自然无法体会这种乐趣。病例柜的推理非常厉害,缺点是凶手实在疑似路人。

  ●《荷兰鞋之谜》是典型的古典推理,90%篇幅“啰啰嗦嗦”的絮絮叨叨,几乎让你难以忍受。但就是在这絮絮叨叨中,将线索全部悄悄埋下,然后在最后10%解谜时,你又会有往前翻书的冲动了。这又是一本典型的逻辑推理小说,没有“华丽”的谋杀,没有特殊的道具,一切都源于简单的逻辑。

  ●4星半,结尾破案的部分很精彩,在那个年代应该是不多见的精彩之作了,可惜前面和中间依旧有些冗长,但是比起法兰西粉末和罗马帽子,进步可谓不小!起码中间的情节已经比较吸引人能看下去了

  ●推理的大方向完全没有问题,我也是这么想的。而细处不能让我信服,为什么非得是那个人呢?奎因称能排除凶手故布疑阵的可能,但是给的解释同样不够严密。最让我不爽的是动机部分,设计得太刻意了。

  ●相当有趣

  ●我的奎因入门本。这个作者似乎在把读者当弱智来解释他的推理,我暂时把这归结为早期作品不成熟好了。

  ●这本书在国名中也就是中等。更有价值的不是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而是它作为一本承前启后之作的地位。

  ●关于鞋子的推理很不错。

  《荷兰鞋之谜》读后感(一):吐槽奎因他爹

  想吐槽理查德警官滥用职权,他儿子根本不是警察还能调度他手下那些傻傻的警官(比如维利),所有的警察在推理小说里都是这么傻傻的存在。不过最后这个关于文件柜的推理非常惊艳,不过看到凶手时我发现自己早就忘了还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可见欧美推理对于人物的刻画相对于日系推理还是稍欠火候,无论是杀人动机还是人物心里,感觉都是冷冰冰的,可能这就也是奎因小说的特点吧

  《荷兰鞋之谜》读后感(二):祝狩猎愉快

  埃勒里·奎因堪称古典数学式推理小说的集大成者,读他的国名系列小说,逻辑就是你唯一的武器,只有逻辑才能帮助你拨开层层迷雾,解开所有的谜团。 《荷兰鞋之谜》正是这样一部作品,虽然它不像其后的《希腊棺材之谜那样环环相扣、谜题多得让人喘不过气,但条理分明、逻辑严密,属于国名系列中的上乘之作,也是埃勒里·奎因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埃勒里·奎因在这本书里加入了“挑战读者”——在本书英文版的早期版本中,奎因甚至加了十四页的“幕间休息”,而这些空白页的目的是“读者可以用来记下他的关于解答的个人笔记”,由此可见奎因对于本作的自信。 在《荷兰鞋之谜》里,奎因用强大的逻辑武器向读者证明了,不靠令人眼花缭乱的诡计、不靠精心设置的红鲱鱼,也能写出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说,《荷兰鞋之谜》堪称埃勒里·奎因的逻辑教科书。 最后容我用一句奎因经常使用的句子作为导读的结尾:祝狩猎愉快!

  《荷兰鞋之谜》读后感(三):推理小说的冗余

  推理小说的连续案件中,如果后一个案件不能提供更多的线索,那么这个案件的存在就是多余的。

  奎因的《荷兰鞋之谜》,描述了两宗谋杀案。第二个案件便是一个多余的案件,因为全部的线索已经在第一个案件中显示出来。第一个案件发生后,根据所有线索,有经验的读者已经能够推断出凶手、作案手法和帮凶,捎带着也就可以推断出动机,更有经验的侦探奎因应该比读者更先看到事实的真相。出于对奎因的信任,在第二宗案件发生后,我确定自己关于第一宗案件的推断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如果我的推断是正确的,那第二总案件的存在就完全多余,而作者奎因和侦探奎因都不应该允许第二宗案件发生。因此,在第二宗案件发生之后,我放弃了推理,跟随作者的讲述前进,而结局却和我在第一阶段的推理完全一致,这令我十分失望——我感到奎因欺骗了我,原本可以半途就下车的,他骗着我又多坐了半截车,最后发现回到了原点。

  我的推理来自于自己的阅读经验,而奎因作为推理小说的前辈,他的很多桥段可能都被后辈们改装利用过无数次,因此有经验的读者并不觉得惊奇,但并不能据此否认奎因在推理上的完整和独创性。但同样,也不能因为这本书在推理上的完整和独创性,就无视它在结构上的缺陷。如果将两个案件发生的顺序调换一下,也许它就完美了。

  《荷兰鞋之谜》读后感(四):动机也只有上帝和奎因知道

  那句“凶手只有上帝和奎因知道…”。我还是没有猜对凶手,虽然大致知道那双鞋子是个脚很小的人穿的,也对制造出如此巧合的作案时机持怀疑态度。“当这位护士被别人听到声音的时候,没人见到她;当这位冒名顶替者被人目击到的时候,没人听到他的声音。”分身术犯罪的经典之作了!第二起案子里奎因又再一次利用了严密的排除法分析可能在场的人物,从而把毫不起眼甚至没有花什么笔墨的小人物给揪出来。凡事都要秉着看到“现人现场现物”的原则去分析,就可以发掘很多漏洞从而逐个击破。

  奎因有一点对读者不公平的地方,就是把动机隐藏得太深暴露得太晚了。如果单纯地把每本书当成一个推理游戏或谜题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去根据线索单纯解密,那么可能会比较容易找出凶手。奎因把推理谜题写成了带有情节的小说,并且也着墨挖掘案件中一些人物的背景(但最后又跟案情和罪犯没啥关系),到头来犯案的却是从没介绍过背景的一个小人物,再谜题揭晓后才告知大家他的作案动机(并且动机还比较没有说服力)。有时候读者已经大致描绘出来了凶手的特征,但又找不到TA丝毫犯案的动机因而也只好摇头作罢,从头再来一条新的推理路径。就不怪得凶手只有上帝和奎因才能知道了。

所以,读奎因的小说,一定要用排除法!不要想太多背景和动机,只要证据和手法到位了,无论动机你想不想得明白,就是那个人跑不掉了!可惜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已经看完了奎因最经典的七部小说了

  《荷兰鞋之谜》读后感(五):逻辑性佳,快感有限

  从上次看过《另一方玩家》略失望之后,决定回归最著名的“国名系列”。《荷兰鞋之谜》排在国名系列第三部,这指的是出版顺序,貌似《希腊棺材之谜》故事内容早于本书。

  并不是对侦探小说很有研究,往往仅凭其环环相扣、紧张刺激的情节能吸引读者不停读下去为高大上标准。我从《希腊棺材之谜》开始认识埃勒里•奎因,读得酣畅淋漓,无意中在最初就看了最成功的作品,可谓起点太高。因此后面再看《另一方玩家》,包括本书《荷兰鞋之谜》都感觉一番高期望多多少少落了空。甚至在看《希腊》时,没有感觉到任何时代的隔阂,说它是一篇现代小说也不无不可,但是到了后面两部作品,老旧感更强烈一些,不知道为什么。

  但是不得不对本书公平一点,它比较《另一方玩家》还是在故事性和吸引程度上要强不少,尤其最后的凶手身份揭秘的一刻,推理可谓顺理成章,线索的铺设堪称完美。但是正如评论者指出的“这是一篇相当好的中篇小说但是不幸被扩充成了长篇小说”,由于这种扩充令全书读下来并没有一气呵成的快感。

  另外一点让我略微不快的是,就是本书(包括《另一方玩家》)虽然案件推理的逻辑性极佳,但往往显得“事后诸葛亮”,死亡事件一再升级,却无所谓地继续惯常的推理节奏,不紧不慢,不求救人只求真相大白。“推理总在晚餐后”,奎因也是,总在一切尘埃落定,该死的人都死光了,开始召集所有参案人员悠闲地围坐一圈,喝着咖啡吸着烟斗,然后娓娓道来。这一点上,就远远不及《希腊棺材之谜》来得解气舒坦,符合常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