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青春回忆录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的青春回忆录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2 11:1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青春回忆录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青春回忆录》是一本由凯歌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青春回忆录》精选点评:

  ●竟然读出一点文学的味道

  ●【2018–第二本】前阵子多伦多电影节上,在回答外国记者关于《妖猫传》重金置景的问题时,陈凯歌说:“我当年下乡时工作就是砍树,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罪恶,所以现在我要种树来弥补,让它们好好长大。”说罢会场响起一片笑声,或许只有读过这本自传的人,才明白他绝不是在开玩笑。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群氓”中的一分子在父亲肩头那一推,真的影响了他一生。

  ●电影导演的书怎么都有一种强烈的镜头感,以至于未曾经历的浩劫都变得鲜活起来

  ●无言的自然和农人们的隐忍让凯歌开始平静接受考验,他的青春回忆不再是一个委屈者的哭哭啼啼。成长的代价有点大,好在走出来了,不是吗?

  ●文笔不能说特别好,但有想法

  ●自学02:《少年凯歌》的重订版,一天时间一刻也没有停把它读完了。感叹于陈凯歌厚重悲苦的人生经历,以及朴实有力的语言文字。浮躁虚华的当下,读尚在人世的大家的自传,跟随他们去触摸遥远的旧事,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陈凯歌是慷慨的。和俞敏洪一样,他那本自传也是真诚的。多看看他们经历了什么,有助于像我一般的迷茫的年轻人修正对世界的认识。云南那段一度看哭了。

  ●他的文字比电影更吸引人。期待全部回忆录。

  ●陈老总的文笔居然如此优美,动情之处看的人潸然泪下,想必也是出于不愿意被第二次杀死,才有了他的《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关于历史,他这样写道,我吃过苦,看过别人受苦,也使别人受苦——我是群氓的一份子,人性也是植物,需要在美好——诸如水和音乐环护下才有清香。

  《我的青春回忆录》读后感(一):有意思的书

  凯歌写自传其实有点早,但还是值得读,因为人如果足够老以后,经验自然会更丰富,但记忆也许也会欺骗人。

  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凯歌叔叔在4中时候的经历,从那些真实的经历,从书中种种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凯歌叔叔在《霸王别姬》中那一段荒唐的故事会拍得如此传神。

  凯歌在故事里还讲了一个经历过清末的保姆,当然,是他们家的保姆。保姆有一点作为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每逢孩子被欺负了,她一定会带着孩子,找上别人家,说清楚道理。

  因为这位奶奶认为,人如果被欺负惯了,以后就会变成坏人了。

  凯歌叔叔认为奶奶很明事理,至少在这一点上,作为读者的我,自然也深以为然。

  这本书关于云南部分写得也不错,虽然笔者从未去过那里,但从书里也能感受到原始森林的景致。

  凯歌叔叔还不忘记写了那个在云南被性侵的女疯子,也不忘记写自己多年以后,为当时很傻很天真以及没有出面制止的自己而感到羞愧。

  显然,人只有面对自己的怯懦,才能成长吧。

  感谢这本书,感谢陈凯歌。

  《我的青春回忆录》读后感(二):买过《少年凯歌》的,似乎不用买这本了。

  01年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陈凯歌的《少年凯歌》。

  09年冒出了这部《我的青春回忆录 陈凯歌自传第1部》(下简称《青春回忆录》)。

  01年的《少》版我买过,觉得写得很好。本来以为《青春回忆录》是陈导新写的一部,特别是《青春回忆录》的副题“陈凯歌自传第1部”,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象是陈导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回忆,目前刚写完第1部,新鲜上市。

  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青春回忆录》,结果翻开来,陈先生在自序里第一句就把我放倒了:“再想不到,一本十几年前写的小书,仍能在2008年末再版……”

  我晕!赶紧看目录,果然和《少年凯歌》的目录几乎一样,只多了附录里的三篇文章:

  1“千里走陕北——《黄土地》导演阐述”写于1984年(共8页)

  2“张国荣的眼睛”(共2页)

  3“《梅兰芳》的拍摄初衷”(共2页)

  也就是说如,和《少年凯歌》相比,出自陈导的文字大概只有12页的新内容(且这12页采用的是上部1/4留白的版式,12页能容纳的内容就更有限了)。

  唉,太让人失望了。

  不过似乎也不能怪陈导,因为看后记里有个叫黄斌的说:是他张罗修订出版《少年凯歌》的,并且是他建议更名为《我的青春回忆录》。至于到底修订了什么,则语焉不详,难道“修订”只是指增加的那些图片?

  而副题“陈凯歌自传第1部”以及什么时候出“第2部”则答案不详,难道我应该将副题理解为——陈凯歌的“第1部”自传?

  总的来说陈导这本书还是很好看的,但如果买过《少年凯歌》且手头紧的话,似乎不用买这本了吧?

  唉,这书名改得,你就是改成《少年凯歌——修订本》也显得真诚一点嘛。

  《我的青春回忆录》读后感(三):有这么一个导演

  有这么一个导演,我一直以来就以为他到目前为止只拍过一本好电影,这本电影是我认为的华人拍的最巅峰的作品,如同万米赛跑中,超越第二名500米远。他就是陈凯歌,这本电影就是《霸王别姬》,不可能被他自身超越,而且也不大可能在将来被别的导演超越。今天读了他的自传作品《我的青春回忆录 》,才知道他至少还写过一本这么独特的隽永的书。

  他讲的是凯歌的经历的1965-1971;短了一点,却是中国最疯狂的年份。关于那十年,我看的资料作品不下千万字,但是以一个少年的时而凛冽、时而无知、时而细致、时而懵懂、时而天真、时而愤怒的眼光来写的,陈凯歌却是孤例。陈凯歌说,“此书不是关于一个叫陈凯歌的少年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确实不假。他说那些“运动”里最凶狠的人,其实心里满是恐惧。人是无法摆脱对社会的依附的,如同铁粉如果不依附在磁石上,连重量也没有,风一吹就没了。正是怕被社会排除的恐惧,让他们如此歇斯底里。这几年的切面,足以让你觉察到你一辈子都无法也不愿体会的无可奈何。如果你爱这个国家,你想了解那段历史,那这本回忆录你绝对不能错过。

  凯歌的文笔之独到精妙也令我叹为观止,绝对不亚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文字传承为哪位,也似乎跟他的电影作品毫无瓜葛;或许的确是得益于他母亲帮他打下的唐诗宋词的童子功,和作为一个导演独特的眼光和画面感。他的比喻比谁都好,比如他说被洗劫过的家,像个刚吐过的胃。

  这本《我的青春回忆录 》是我09年、甚至是研究生入学以来读的最好的一本书,在华联书店里翻了三页我就放不下了。请你一定要读这本书;何况这本书不长,10多万字。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看纸质书又不愿意买这本插着无数凯歌写真的小传,去书店读就好了,读完他只花了我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如果你觉得网上看就可以了,请移步这里 。

  《我的青春回忆录》读后感(四):写他人太多

  读陈凯歌著《我的青春回忆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让我们有机会一窥这位世界知名电影导演在走进北京电影学院之前的生命历程,陈凯歌娓娓道来他的青春残酷物语,值得一读。

  自传是非常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自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一般来说,可以入“传”的,必然是名人,或者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具有号召力的人。他或她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进一步说,陈凯歌的传记应该就是电影史的一部分。然而,从技术层面上看,《我的青春回忆录》存在较大问题,那就是这本传记中有太多对历史事件的陈述,比如他谈到了“文攻武卫”、老舍之死等。对这些事件的复述,占用了此书的不少篇幅,这些之于自传主体的背景性资料,其实完全可以一笔带过,或者采用加注的方式解决。

  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必然和社会发生联系。在该书中,陈凯歌着力写了他的同学F、G、K,以及被他唤作奶奶的保姆这些和他并无血缘关系却几乎每日都要相见的人。他的文字给我造成这么一种感觉,就是在写这些人时,细节、用情都要超过写血亲家人。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过多地写他人,必然导致写自己的内容变少。更重要的是,自传要写真实的自己,要写过去自己眼中真实的自己,还要写现在心中真实的自己。要做到百分之百真实是一件非常非常艰难的事,那不仅仅因为我们要对自身作出客观判断,还因为我们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束缚。然而,传者应该拿出勇气,尽最大力量写准确每个字。白纸黑字。我无从知悉少年凯歌的生活,他的文字怎样,便是怎样罢。只是我觉得,我和他的文字之间有一层厚障壁。

  可是我们并非完全无知,此书封面上印有“陈凯歌自传第1部”字样。如此说来,就还有第2部、第3部,大概可以写到大学和婚姻生活吧。对这些,我们略有耳闻,到时候再评论其真诚的程度不迟。

  比起回忆录,我更喜欢附录中的两篇文章《千里走陕北》《张国荣的眼睛》。它再次让我觉得,陈凯歌更善于观察他人,或者说更容易把对别人的看法表达出来。其实,谁又不是这样呢?要自省、要自我批评,要当众把自己解剖,并非易事

  《我的青春回忆录》读后感(五):迷恋与背叛

  在平凡的现代生活中还有传奇吗?张国荣给了我一个回答。他的死是他的传奇的落幕,没有掌声,却有从高空中坠落时被撞落的花朵相伴随。听朋友说,他被摔成粉碎,唯有脸是好的。过去看他许多相片,其中一种眼睛低垂,头也低着,嘴角一弯浅笑,讽刺般的,似乎他早就预知了自己的结局。我们再也看不到他抬起他的眼睛,注视,流露出千般多情。这是一双上帝都不忍摔碎的眼睛。 我与张国荣初识,是在香港。我们对面而坐,他一边吸烟一边听我说“霸王别姬”的故事。我注意到他夹着烟的手指微微颤动,腿优雅地架着,脸上很平静。我说我很高兴他来演程蝶衣这个角色,但我对他能否演好心里并没有把握。他说他能演好,因为他就是人戏不分,雌雄同在,他就是程蝶衣。我当时只是笑了一笑。 几个月以后,在我们拍完段小楼承诺要和菊仙结婚而极大地伤害了程蝶衣之后,转场来到了故宫午门外的广场。这场戏是夜戏。我们准备拍摄程蝶衣无意中在袁四爷家找到他童年许诺送给段小楼的那把利剑之后,抢剑去见段小楼,遇到了刚刚进城的日本兵。这会场戏,张国荣只有一个镜头。我们在布好光以后,让他坐进了黄包车。在摄影机开始转动时,日本军刀挑开了帘子。张国荣坐在车内,剑旁的脸上是纷乱的胭脂,尤其是嘴边的一抹深似血痕。他的眼睛中露出令人胆寒的绝望和悲凉。停机以后,张国荣久坐不动,泪下纷纷。我并不劝说,只是示意关灯,让他留在黑暗中。我在此刻才明白,张国荣必以个人感情对所饰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这样的境界。这是他的一个眼神,将《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的主题说尽了。 《霸王别姬》是我作为导演用情很深的影片。在拍摄结束以后许久,我都不知该怎样从这个故事中脱身,在我为此而苦恼的时候,却在不期而至的夜晚梦见了张国荣。他穿着程蝶衣的干净的青布长衫,依然是那双眼睛含笑对我静静地说:从此和你告别了。我就在那一瞬间蓦然醒来,发现眼角竟有泪千行,我已经分不清楚这究竟是张国荣还是程蝶衣,而那一声告别却似乎印证了十年后生与死的因果。的确,张国荣就是程蝶衣。 我一直觉得张国荣属于已逝去的时代,这是因为他那一双我们只能在繁华旧梦中才能追寻到的眼睛。

  摘自附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