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們》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們》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28 19: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們》的读后感大全

  《我們》是一本由顧玉玲著作,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140.00元,页数:34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們》精选点评

  ●我们,仍然相幸福可能的。

  ●:GT/I206.7/711

  ●讀來太傷。

  ●聽了課再把她的書拿過來,顧玉玲果然是一個充滿魅力女人啊,文字和演講的感染力都太強了。

  ●2012.6 想读,2015.7 读过, via 睡美。大学这几年,我似乎开始不怎么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了。

  ●長相甜美,聲音溫柔的顧玉玲

  ●真实的生活往往是强者压迫弱者,弱者相互压迫。但希望之等同于绝望,正如同生活本身不断教给我们以体会理解共情乃至团结

  ●在很适合的时间读了。唐诺推荐长文也很膜拜

  ●“当真实的东西纯粹强大扑面而来时,真正需要的是专注,是自己的专注。”

  ●系上課程指定讀物,這書並不是好在文筆或內容,而是應該存在

  《我們》读后感(一):我們=他們

  其實台灣和菲律賓的處境很相似,越戰時仰賴美援,成為美國協防共產力量的防線。早期台灣是移民社會,早期犯難開墾的移民、隨軍來台的外省掛、或是南部往北部的遷移寄錢回;這些移動的勞力,台灣人本熟悉與體諒。

  然而面對普遍高學歷的菲律賓勞工,台灣人似乎忘了自己血脈的故事

  菲律賓人在仲介層層剝削下,不能選擇雇主,雇主可以隨時解雇他們(仲介費拿不回來,還要自己買機票回家)。他們沒有休假,也不能捐血(日本人、美國人在台灣捐血是沒有限制的)。偶然在台北車站席地而坐,被視為有礙瞻觀。若和台灣男子戀愛,在台灣結婚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需通過重重的關卡。政府政策很少注意外籍勞工的人權與外勞申請的荒謬性。

  前陣子菲籍漁船事件,政府開出了極嚴苛的條件,限制菲勞的輸入。台灣人民總是發怒的快,下決定也快;事後才發覺那都是不切實際、不理性思考

  何時才能看清,他們,其實就是我們。台灣人並沒有比較高尚、比較高等。只是幸運一些些;也許不久之後,台灣也有成為菲律賓的可能,我們會成為那些被我們歧視的,移動勞動者。飛往世界各地,賺取較高的薪資,想念故鄉。

  《我們》读后感(二):他者之書

  要講的非常簡單:這毫無保留、毫無疑問、毫無但書是一本好書。

  哦,也許唯一的「但是」是,這本書讀了會讓人非常慚愧。慚愧這個國家(不管誰執政)外勞政策的粗糙僵硬,執行層面的粗暴缺漏;慚愧這個社會有那麼多雇主付了一點狗屁薪水就不把人當人,恣意壓榨、剝削、侮辱甚至凌虐和侵害;慚愧居然有人默默做了這麼多事,還行有餘力寫出如此細膩成熟作品,誠懇自省深刻清晰,生動溫暖同時理智節制,對不同位置、不同處境的不同人都有設身處地的諒解,指出了許多問題,說出了一些人包括作者自己父母的生命故事——不像比方莫名其妙被稱為某某家的某某人,動輒言稱邊緣弱勢,儼然文化良道德權威,隨時隨地不吝降尊紆貴說教指導。對,我說的就是在書末夸夸其談大言不慚、照例不忘揭示他人道關懷左派立場同時引經據典(雖然你會發現他引來引去都是那些作家,因為他寫來寫去都是那套調調)的唐諾。事實上,這篇落落長的跋應該是全書唯一的缺點。

  關於這本書,其實已經沒有其他的要說,因為該說的顧玉玲都已經說得那麼好。請各位一定要看,而且一定要用買的,而且最好多買幾本送人,畢竟版稅收入都將歸 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所有,讓他們可以有一點點錢多做不只一點點事。

  《我們》读后感(三):週日是我唯一的休息日

  陆陆续续,两周才看完这本书。有一些感受隐隐约约牵引着我回到中山北路的绿荫大道上,目力所及终究还是太少太少了。

  拍纪录片的这几周,大部分的课后时间都消耗在ethics上的纠结、思量了,最多的反思来自如何取下“异域性”的镜片、如何真正公允地进入田野?(虽然作为普通学生并没有人类学学者的特权与荣光,但是权力关系永远高悬)想不清楚的事情暂时不太想细说,再说我也还没完成作业。

  这本书的最后是作家唐诺写的一篇文章,附在作者的后记之后。名字叫做《仍然相信幸福是可能的》,他这样写道:

  “真实的东西够纯粹够强大如扑面而来时,真正需要的是专注,是忘掉自己的专注。

  “引言,乃至书写,就像记忆一般,我们有权中止它,要他停在我们想望的那一刻,但我们其实不会不晓得,生命的时间继续在走,不舍昼夜。

  “人的善念可以非常真挚但通常不会十分纯净,利他的声音总也夹杂着自我的忖度自我的盘算及种种侥幸。

  “这么多年混迹于书写的圈子里,我始终搞不懂为什么当代的书写者对自我、对自身的独特性有如此神经质的焦虑之情,说到底,除了生命鬼使神差的那一点点具体细节的歧异(而且绝大部分并非你的意志使然),以及芸芸众生中生而为自己的某种郑重之心、某种责任感而外,它还能是什么?而这两者不都是与他者联结,才会发现才得到说明才可望完成的吗?

  “(书写)不是偶然想起它触景伤情地抒发它,甚至不仅仅是某个阶段性做完就好的任务,它是一个工作,一个不懈的位置,一种劳动。不在某一张行事历里面,而是在一个人身上。”

  刚看完,脑中的热切与荡漾尚未发酵,是以为记。

  《我們》读后感(四):万恶的资本主义

  很多时候要在大陆买海峡对面的书,在网上都是买不到的。

  这本《我们》其实讲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菲佣(下面泛指外劳)的故事,也间接的反映了海峡对面资本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全文主旨鲜明,主题积极向上,实践了科学发展观,因此能在官方出版社渠道买到该书。

  该书揭示了台湾社会对外劳的歧视:

  生活上有:1菲佣的衣服不能和雇主一起洗。2、菲佣不能和雇主一起吃饭,3、菲佣不能献血。

  制度上有:1、入台期限为五年(初为三年),奉献后不准再来台务工。要是逃跑被抓,五年内不准再入台湾。2、雇主可以换菲佣,菲佣无权换老板。3、菲佣要是逃跑了,雇主需要付罚款并提供菲佣回家机票;4、台湾的残障人士要是申请了外劳护理就不能再申请居家服务(最后造成外劳没有休息的时间)

  另外也揭示了台湾社会的法制问题:

  逃跑劳工(TNT)透过中介找工作,中介费好似保护费,每个月2000就仰赖中介打点雇主和警方的关系。若是不交钱,有恶劣的中介就会举报你TNT身份,与警方的绩效奖金分红(没抓一个TNT有奖励)。外劳亲眼看到警察上中介来泡茶聊天,对满屋子的TNT视若无睹,猜想就是保护费交到位的缘故。

  为什么有那么多菲佣会逃跑,是因为相关制度的不合理(比如休息权利,更换工作权利),然后雇主和中介越来越防备菲佣,造成了恶性循环,双方都对对方不满意,另外,TNT虽然成了黑户,但他可以随意更换雇主,赚的钱也比合法菲佣多。也吸引了一部分合法菲佣铤而走险做TNT。

  当然也可以理解官方所为,如果外劳的权益和本地人一样,菲佣工资要求那么低,会造成本地人大量失业,那些辛苦的护理和流水线工作也会没人去做。台湾的社会福利和生产成本都会增加。

  既然那么多不平等,为什么那么多人还要缴纳那么一大笔的中介费远渡重洋来台湾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呢?资本啊~是资本啊~ 地球村的今天,人得跟着资本走啊!

  这本书是2008年写的,我2016年新年伊始看完,不知道外劳制度有没有已经修改。

  《我們》读后感(五):他鄉是故鄉

  週日的中環鬧市街頭,總會圍聚很多外傭。她們在地上攤些報紙坐下,嘗嘗各人親手準備的家鄉小點心,再幫同伴梳個頭化個妝,一起打牌聊女孩家的心事。碰上遊行的時候,他們就會跟隨自己的組織參與其中,對於維護自己權利的事一點也不馬虎。路過的本地人早已習慣了這一幕,像是與他們有默契般,特意走遠一些,說是「互不幹擾」,但總有些「被占據」後不悅的情緒被收斂了;而碰巧來到此地的遊客,倒像是發現了新景點,只需用一個微笑,便可以把她們的美存到相機裏。

  當天漸漸暗下來,她們就會收拾東西各自散去。除了週日,這裏都不屬於她們,人流車流很容易吹散彌漫在空氣中的咖喱味和廉價香水味。中環仍舊是中環,最多精英、白領遊走的地方,高跟鞋和筆挺西裝,把身份和階層區分的明明白白。

  顧玉玲說,在台北,也有這樣一條街:中山北路三段。原本是熱鬧的婚紗街,到了周日,便儼然成了「菲律賓城」。熱鬧依舊,但「像罩在透明隔音筒內,與外界對視卻不對話。異鄉。」

  母親生平第一次去台北,和父親在中山北路圓山動物園的照片,是顧玉玲對於這條街道最早的記憶。多年以後,她所服務的台北國際勞工協會(TIWA)租屋搬進了中三北路三段,雖然園去樓空,拔地而起的高樓聚集了大量的國際資本和現代化,可路兩旁參天的大樹依然楓香綠蔭,像是歷史說書人的補白,一口氣就跨越兩代移民長達數十年的距離。

  受到戒嚴前後左翼思潮啟蒙,九零年還在就讀輔仁大學英語系四年級的她參與了野百合運動,並成了學運的校際代表。台灣工運前輩鄭村祺曾激勵她:「你也只是二等人。」鄭村祺說,學運世代的一流人都很精,不是往政界、就是往學術界發展。他們之於社會運動,像是「沾醬油」。在競逐遊戲中積累能耐讓自己成為條件更好的人,以利於繼續往上爬。哪像顧玉玲他們,全身投入,混了幾十年,先自我改造,扔掉驕傲,「進入一個不斷下降的社會位置,」長期蹲下來,再把力氣花在那些比她們更弱的人身上,和體制對抗、和精英對抗,「歧路找路走。」而顧玉玲想要的,就是「底層驚心動魄的故事被看見;一面打仗一面記錄,希望這些人不會消失在歷史的空白處。」

  顧玉玲寫《我們》的一個動力,有些「功利」。臺北文學獎四十萬的獎金,足以繳納TIWA位於中三北路三段的那個辦公室兩年的房租。只有三百呎的辦公室,卻是「我們」的家。聊天、上網、開會,甚至練舞,前來咨詢、求助的外勞們總是來去匆匆,但也會有固定的十來個人,平日裏天天為主人家煮飯,週日就來這裏煮自己想吃的東西。前不久還有學校組織來參觀,外勞們第一次在台灣當主人,向台灣人介紹自己的空間。

  「所有的夢想都排列在償清負債的後面。」昂貴的仲介費,讓背井離鄉來到台灣的外勞們,頭一年基本都在還債,第二年開始才慢慢能存到一點錢。放下一千種「回去以後」的夢想,輾轉來到的文明之地,舉手投足間都在劃一條線,把我們和他們隔開,那般苦難為了什麼呢?也許只是應了沈從文的那句話:盡管向一個生疏的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賭一注看看,我來支配一下自己,比讓命運來處置得更合理一點還是更糟糕一點?

  如今,距離《我們》一書的出版,已經半年多了。「物換星移,真實人生流轉的速度、去向都遠在我們的預期之外。」七月來港參加香港書展,對顧玉玲來說,很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與「她們」見面。《我們》中的兩位主角麗亞和米林塔,現在就在香港做幫傭。她們能按時拿到合理的薪水了嗎?還會像在台灣那樣日夜膽戰心驚嗎?《我們》一書正由工運友伴邱依虹進行中文英譯的繁複工作,顧玉玲也很期待書中人能夠「直接閱讀」。當她在臺上做名為《我在場─置身其中的邊緣書寫》的演講時,麗亞和米林塔或許就在我們身邊,鼓掌微笑呢。

  顧玉玲寫《我們》的時候,就是把自己狠狠地丟進其中,和國際移工們綁在一起。二十年的工運活動,她只是代筆寫下了和夥伴們的堅持,宛如流經眼前的歷史長河中的一瓢流水,清澈地照映出現實:「改變很緩慢,但是在前進」。其實,我們和她們之間沒有區別,「不一樣的是眼光,我們同時目睹馬路兩旁,眾多腳步來來往往。如果忘掉不同路向,我會答復你,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