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刀》文中“强烈的期待”
人,为什么总是喜欢对自己的生命,或对他人的生命怀有一个强烈的期待呢。唯一的解释,可能是,他知道哪一种生命形式具有永恒意义上的存在的价值。因此,不论自己,抑或他人,都必须朝这种永恒的生命形式趋近。我不是想非议人对永恒生命形式的期盼,我只是觉得,当某一种生命形式可能未朝那种永恒的生命形式趋近的时候,旁边的我,不要总是拿着一把真实的刀,或者一把道德的刀,逼迫TA必须趋近。
如果上苍造人之说为真,那么,上苍决定造人之初,恐怕已经暗自应允,有一些人,是有权利选择不进入天堂的,而在尘世看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或入地狱受烈火的煎熬。否则,天堂里,也太拥挤了。
—— 朱志军《刀》
真实的刀,道德的刀,我握着的,曾经,逼迫他们就范,逼迫孩子就范。
随时都有人握着这把刀,在生活的琐屑里挥舞着,恐吓着,平庸的恶,就范了。
为什么,两岁的幼儿,竟也丧失自然生长的可能?被要求背诵三字经,被要求和别的小朋友比较。
终又拿起来杜威的《学校与社会》三、教育中的浪费。杜威说,“但最根本的浪费是人类生命的浪费,儿童就学期间生命的浪费和后来由于不适当和谬误的准备所造成的浪费”。
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没有独立的生命生存力量,他时时刻需要让人管理,需要人的服侍,需要人的调教,或者就是需要人手持一把刀随时盯着TA: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你就乖乖的按照我说的去做吧吧,否则,没有活路。
事实上,我们的学校和生活完全隔离的做法,已经在扼杀很多有天赋的孩童。“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
接受了几十年教育的人们,自己捉刀逼人也罢,被人捉刀逼迫也罢,你缺乏有灵性的生存。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已经捆绑了你很多年,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