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时刻刻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时时刻刻读后感锦集

2020-10-05 16: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时刻刻读后感锦集

  《时时刻刻》是一本由[美国] 迈克尔·坎宁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时时刻刻》精选点评

  ●最喜欢电影之一。很喜欢扮演伍尔夫的女演员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此版等了很久终于买了到了,没有失望

  ●陪伴 就是最常态爱情

  ●比电影好看一点。电影的细节删的有点多,所以逻辑有点问题

  ●生活有时候是一团深邃的雾,不到尽头时间则是最大的帮凶折磨不堪一击意志

  ●看了电影一年后回来看小说,我更喜欢电影。

  ●需要一个安静环境读书,所以需要一个人住。认清生活,然后挚爱

  ●四星到五星犹豫。伍尔夫的形象好像有点弱。

  ●勉勉强强地打了个四星。/ 先看的是电影,看了半个多小时也没弄懂三个女人之间是啥关系,于是决定还是先看书。可是...这书实在也不算吸引人,我拖拖拉拉看了半年多才看完,中间每次重看都又得从头读起,真是痛苦阅读历程。唉!一直看到最后一章,才弄清楚三个女人的关系。这里面的人,要么是同性恋;要么是双性恋;要么是自杀成功了;要么就是想自杀而未遂。疑惑地想,难道这就是伍尔芙作品特点

  《时时刻刻》读后感(一):我的影子

  我是个“劳拉”式的人,总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周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来没把这些感觉说出来过,大概从一开始,那种疏离感就包括了沟通无能。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假装游刃有余,但其实神经时刻紧绷着,因为有我不知道的潜规则,我只能见招拆招;所以我喜欢个人。一直这么过着也没感觉有什么不对劲的,直到看到劳拉的挣扎和出走,我才意识到自己不开。有人和我说过,她从来没开心过,我觉得太夸,可是那段时间我却也觉得自己从来没开心过(其实是有的);在极度绝望情绪作用下,我否认掉过去所有的美好,死磕那些难过的事,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从小抑郁可怜人。我跟在劳拉身后,一步步走向绝望,体会自杀的快感,然后在惊恐中醒来。

  我根本就不想死。我不是克莱丽莎那样活力四射又充满魅力的人,但我和她一样热爱生活,和她一样生活中鸡毛蒜皮。我可以想象出一个令我感到幸福场景,不需要一些无法拥有东西(钱,魔法,爱情,崇拜权力),只需要一个下着寒冬夜,或者一个墨绿色树冠熠熠发光的夏日,或者清风微拂、音乐轻响的春天。都是些现实的东西。以前我把作喜欢和开心,现在我把它们当作幸福。我常常开心得要流泪,好像幸福过度了。也许有点自欺欺人,但也许对生活的热爱才是吸引我、让我沉迷的。反正人总是要找点着迷的东西来打发时间,我选择欺骗自己,或者说热爱生活。

  而弗吉尼亚,我对她最大的兴趣是她的成就,我爱看书,难免也有写书的想法,可惜一窍不通。所以我崇拜她,把她的故事当作一个作的故事来看,我对她的疾病和痛苦毫无共感。直到近两年来,我头痛频发、耳鸣加重,才认真去想她的心路历程。头痛时我也想过去死,可是吃颗止痛药就好了;想到耳鸣时更可怕,因为它从不间断,而且似乎越来越严重,但也没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习惯了也就忘了恐惧;我没她病得那么严重,体会不到她的绝望,但能理解。

  看电影觉得很压抑,感情得不到宣泄,很致郁;看书却觉得情绪有出口,虽然人人都很痛苦,但是都在为了更好而挣扎,其实很治愈。我现在所有恋生的想法,都是来源于这本书;我觉得它救了我。这也许只是我自己自欺欺人,但是有所寄托就够了,真真假假我也懒得分辨了(其实从来也没有分辨的能力)。

  《时时刻刻》读后感(二):时时刻刻 摘抄一

  达洛维夫人

  她,克拉丽沙,显然不会命中注定去缔结灾难性的婚姻,或者倒在火车的车轮之下。她注定会具有魅力,富足发达。因此现在和以后就都是达洛维夫人了。

  她的鞋子发出轻柔的砂纸般的声音。

  她知道,像理查德这样的诗人,会严厉地度过这样同样的早晨,对它加以编辑,将偶尔出现的丑陋和偶然出现的美一并去除。

  这很幼稚,她知道,缺少锋芒。如果她公开表示出来(现在,在她这个年纪),她的这种喜好会将她打入容易上当的傻瓜和笨蛋、带着音响吉他的基督徒、或者为了糊口而同意表现温顺的妻子这类人的王国之中。可是这种不加以区别的爱在她的感受之中完全是严肃认真的,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一个巨大的、神秘莫测意向的一部分,世界上的一切都有自己秘密的名字,而仅仅是事物本身的景象和给人的感受。

  尽管如此,她依然热爱这个世界,因为它的粗旷和不可摧毁,她知道其他的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一定都爱它,虽然没有人说出具体的理由来。

  看来在物质的世界里是没有慰藉了,克拉丽沙担心,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都执拗地属于这个物质世界。

  伍尔夫夫人

  今天上午她也许能够穿透朦胧,疏通堵塞的管道获得真金。她能在她自己的体内感受到它的存在,一个几乎难以描绘的第二个自我,或者说是一个并列的更为纯洁的自我。如果她信基督的话,她会称之为灵魂。这灵魂超越了她的才智和情感的总和,超越了她经历的总和,尽管它像闪亮的金属矿脉贯穿于她的才智。情感和经历之中。它是内在的天赋,能识别世界上种种充满活力的奥秘,因为它是由形成奥秘的同样物质构成的,当她非常幸运的时候,她能够直接通过这种天赋写作。在这种状态下写作,她感受到极度的满足,但这种状态的出现和消失没有任何征兆。她可能会拿起笔,手随着他的指引在纸上疾书;但也可能拿起笔,发现她只不过就是她自己,一个穿着晨衣、手里拿着一支笔的女人,感到恐惧,心中无数,只是小有能力,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写,或者要写什么。

  她拿起了笔。

  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布朗太太

  在她丈夫在的时候,她紧张却不那么害怕,她知道该怎么去做。单独和里奇在一起,有时她会感到没有了停靠之所——儿子毫无疑问完全露出了本性。他想要什么就非要什么,她会莫名其妙地哭闹,以引导他们应付独自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时时刻刻》读后感(三):死亡即自我救赎

  布朗夫人在酒店房间想要自杀的时候,有一段关于她心理的描写:知道了停止活下去是可能的,他还是感到很高兴。能够面对所有的选择,无所畏惧地、老老实实地考虑自己的各种选择,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她想象着弗吉尼亚 伍尔夫,纯洁、错乱,被生活和艺术对她的难以实现的要求击败;想象着她口袋里装了一块石头走进河里。劳拉不断抚摸着自己的肚子。她心里想,自杀会和登记住进一家旅馆一样简单。

  我喜欢这段描写。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劳拉一样,有一颗认为自己有些不同的心,读周围人不看的书,却仍然过着平庸的生活。为丈夫做蛋糕、照顾敏感又黏人的儿子、做一个主妇该做的事、收敛好自己的野心就是生活的全部。丈夫、子女或者父母,缠绕着这些想要挣脱生活的枷锁的人。为什么连多读一页书都不可以?为什么连多看一部电影都不可以?为什么要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为什么就不可以邋遢着不打扫卫生消停地窝在屋子里?也许在旁人的眼睛里,这种为人冷淡、心里充满奇异想法的人是社会的异类,但是又是谁规定了生活就不可以是与众不同的呢?为什么找一个好丈夫生好孩子就是女性成功的标准呢?是啊,劳拉从来没有成为和伍尔夫一样的天才作家,她只是一个在加拿大的图书馆里做了一辈子图书管理员的毫无成就的人,她抛弃了丈夫抛弃了孩子,离群索居,大可以被讥讽为一无所成的失败者,但是正是这样逃离的生活才让她活了下来,让她在前夫肝癌、女儿夭折、次子自杀后活了下来。

  面对残破的生活,要怎样自我拯救?

  大多数时候,任何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吧。克拉丽莎容颜渐老,再也不能让男性产生关于性的联想,和在一起十年的同性爱人的生活平顺却缺乏激情,女儿交了不让自己满意的朋友,初恋爱人艾滋病缠身生活颓废,自己的才情终没有获得一等的成就,看着街上的著名影星心里有一阵羡慕。对于她这个年岁的女人来说,再怎样努力大概生活也只能这样了。伍尔夫心中充满着自我怀疑,精神面临着再一次的崩溃,生活环境寡淡无味,还害怕自己家里的仆人。她没法证明自己,至少短时间不能。生活是由无数个痛苦折磨的时时刻刻组成的,她焦虑,她抑郁,她苦苦追寻却鲜有结果。她选择了死亡。

  我是一个胆小的人,我自卑,我有大把搞不定的事情,我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我有社交恐惧症,我不美丽,我有点儿超重,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情,我有拖延症。虽然我才二十岁,但是我却如克拉丽莎和伍尔夫一样感到对生活的难以掌控。我像劳拉一样想要逃到没人的地方做一辈子平庸的工作,却又缺乏那样的勇气和决心。光是这点就够值得人嘲笑了。我焦虑,我低落,一天有一半儿的时间都在想发脾气的情绪中度过,我经常焦虑到感觉喘不过气。有什么能让我自我拯救?死亡。每当我如劳拉一样想到死亡就像住进一家旅馆一样简单时,我才会稍微松那么一口气,感到生活也没有难过,无论怎样我都永远有死亡这么一种简单到不能更简单的选择,我才有一点克服问题的勇气。死亡是我自我拯救的方法。

  在不断忍耐中,我度过了每分每秒。生活是这样密集地充满了痛苦的时刻,唯有死亡让我选择有那么一点儿勇敢地活下去。

  《时时刻刻》读后感(四):认识它的本质,并热爱它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在做某件事,比如削苹果时,在把刀架在苹果上的那一刻,你想到,这一刀下去便无可挽回,现在收住还来得及。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赴死的路上有那么一瞬间想要就此打住,回头,回到安逸的家,回到伦纳德身边,继续过像躺在幸福的草床上的垂死的画眉鸟般的生活。

  1、困境和出口

  天才不过是超级正常的人类,我并不信伍尔夫有什么神经衰弱症。她不知道自己爱不爱莱纳德,她想到死亡……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困惑。绝大多数人显得“正常”是因为他们或掩饰,或逃避这些问题,自我麻痹,得过且过,没有直面的勇气。大部分人选择过一种安静的,绝望的生活。伍尔夫的生命需要一个出口,伦敦是她的出口,就像《革命之路》里的Apirl,巴黎是她的出口。她们俩的出口都被男人堵死了,只好不约而同的,选择毁灭自己。不管是书里的,还是电影里的伍尔夫,我都能感觉到她像一个饥渴的人,一个不断跟自己较劲的人,她写达罗维夫人,写她热爱生活,即使生命的底色是深沉的悲哀,她反复描写达罗维与理查德初次见面的场景,年轻、美好,但是一去不返。达罗维不知道自己究竟爱不爱理查德(她也不愿去想),或许她爱上的,不过是自己的青春韶华。达罗维和理查德就像伦纳德和伍尔夫,受困于生活,受困于人生,达罗维和伦纳德认为活着的目的在于对方,是一种为彼此而活的生活观。理查德和伍尔夫却对生活的困境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困境不只是穷困潦倒,有时候安逸无忧也会演化成牢笼般的困扰。天才和诗人的悲剧就在于,他们过于正常了,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困境不想掩耳盗铃,卯足了劲像解数学题一样认认真真的思考,试图寻找最合适的解答。死亡对于他们不过是一个答案,一个出口。

  我在想还好天才和诗人是限量的,不然这个星球上的人岂不是要组队赴死。伍尔夫说:“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有着相同的精髓:“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最难做到的,就是这样的热爱生活,不是盲目,口号式的热爱,是这样一种对生活理智的,诚实的热爱。

  安静绝望的生活

  对于主妇劳拉来说,生活已经完美到让她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了。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丈夫,乖巧的儿子,肚子里孕育着的新生命。生命就应该这样一往无前,没有任何悬念的继续下去。只是生活不可能是一层薄薄的白纸表里如一,生活是泥土,是肌肤,是层层叠叠,是错综复杂。你所以为的表面下,是程式化的家庭生活——问好,亲吻,道别,夫妻间干瘪苍白的互动和交流,被越磨越白的消极的心。丈夫可以外出,在工作中寻找价值和愉悦,妻子在家过着安静而绝望的生活。劳拉也在为自己寻找出口,一本书,一个房间,一个人,隐秘的好像要做什么坏事一样。电影里是这样处理的,当劳拉躺在床上,试图吃安眠药自杀时,墨绿色的河水涌出将她吞没,这河水,是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的象征吗?还是隐喻她与伍尔夫选择了相同的出口?劳拉最终没有选择死作为出口,我想大概是她不想伤害腹中的胎儿。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后,她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孩子,这也许有悖于道德,却也是自我解脱的一种方式。毕竟,人首先是爱自己的。

  我真不是什么传播正能量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可见我是多么被负能量困扰着。这本书不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比较奇特,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因人而异,以我消极的人生观大概也只能看出这一点点的东西。其中感触最深的怕也只是那段伍尔夫写给伦纳德的话,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时时刻刻》读后感(五):自由是一个繁琐的过程

  最初知道伍尔夫,是朋友推荐她的《到灯塔去》给我。当时正迷恋一些随性而为的文字,借回《一间自己的房间》,翻了两页,便草草归还。对这个女人一无所知,索性认为自己此时的感受最为单纯而无染——文字的思路太奔逸,如果咬牙看完,要么不接纳她,要么不接纳我自己。

  但她身上似乎总有些光芒,通过朋友和其他人,微微照得我心下痒痒。拿到《时时刻刻》时,终于舒一口气,窃喜有这样“暧昧”的一个距离,可以互不伤害地看她究竟怎样。

  故事的开场,伍尔夫大衣口袋里沉甸甸的石头,成全了我对自己的接纳——这样的女人,终究难以和生命达成共识彼此妥协。当她的身体,如一把水藻,抵在桥墩深处,透过层层水幕,看桥上无声走过的母子,她终于寻到自由,寻到归宿……

  放下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充耳不闻关于这部小说的种种背景种种赞美评论。我只是想以自己一点浅薄的见闻,说一点故事给我的感受。

  这故事里,有三个女人,各自挣扎着与自己的身份讲和的女人。

  “能够在一个六月的早晨活着,富足,享受着几乎有点说不过去的眷顾,只有一件简单的跑腿活要干,这令人多么兴奋,多么震惊啊。”

  达洛维夫人,也就是克拉丽莎,表面看来,她的挣扎似乎最少。曾经的迷茫、过失,如今都只是她优雅得体的裙摆上恰到好处的褶皱。她有力量,昂首去挑选一束黄玫瑰,去张罗一场晚宴,去说服一个固执自我的病人也是曾经的恋人,去表达对女儿的爱和包容,去接待一个尴尬的“情敌”,最后,去面对所有精心的安排布置随那最重要的人凌空挣脱重重地摔在现实里,独自面对已成祭品的晚宴……这样的力量,让我不能不相信“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将又是新的一天,只不过,世上从此少了一人,或许,他恰恰就是克拉丽莎与自由讲和的祭品。

  我更想谈谈伍尔夫夫人和布朗太太。与克拉丽莎相比,她们还年轻,所以,尚未完成与自己身份的适应。

  伍尔夫总是在自责作为一个女主人而不知该如何与仆人相处,疑惑姐姐为什么可以不按约定如入自家地提前来访。相比姐姐和仆人,与孩子们一起认真地布置鸟儿的葬礼似乎更容易些。然而,去往伦敦的车票已经买好,只差溜达一个街区的空当,却终究逃不出对死亡的瞻仰、亲近,直至意识到一个生命的死亡,不过留待别人匆匆一瞥,庄重精心地完成一个关于葬礼的杰作,怀着笑意打量一番,在下午茶和点心摆上桌之前,洗掉手上残余的关于死亡的痕迹……然后,灵床上的灯光暗去,像夕阳散尽余温,悲伤来不及沉淀,生活总会继续。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知她会难过,还是释然,所以,她选择前往,比伦敦更遥远的地方。

  布朗太太的挣扎最明显,给我的感触也更多。早上醒来,她不知是该去厨房给丈夫一个感激的拥抱,或是继续留在床上读一点书;她不知该看重为丈夫准备生日蛋糕这份爱意,还是更在意蛋糕的外形里所能体现出的为人妻的本领;她不知大儿子小心翼翼的存在时心里在思考着什么,而自己又可以为他做点什么,表达爱,或是任由他猜测着试探着长大……第一个丑陋的蛋糕被“毫不犹豫”地丢弃,她却依然对自己不那么肯定。她那么努力地想要知道作为妻子、母亲、邻居,该与作为一个女人或者只是一个小女孩儿,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又责备自己的自私和笨拙。好在还有时间,可以在丈夫下班之前,去做一个大胆的尝试,重新烘焙蛋糕,把孩子暂放在邻居那里,带上书,带上向往,找一点点爱与自由之间可以安放自己的罅隙……

  第一遍读这些情节的时候,是在回家的火车上。车厢本来就是一处现实集结地,所谓的美好,在这个密闭而穿越时空的特殊场合,都会迸裂为碎片,泡面成为最幸福的吃食,政治经济是最恶俗而虚伪的谈资,粗鄙、狼狈、生之艰难匮乏全部上演,甚至连上演的这一部分,都是拼着多么大的力量隐藏掉更为不堪的成分。

  在这样的情境下,读到布朗太太留给自己的两个小时,和她一起,看着宾馆房间里陌生却稳妥的物什,呼吸到家以外的关于生活的气息。当她忽然意识到,死亡是随时可以采取的行动,自由原来可以离她很近时,她也终于可以安然地接受琐碎的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重返眼前的平和安宁中。

  那一刻,摇摇晃晃的车厢里,蹲坐在行李袋上的我,耳边嘈杂着别人的日子,心中却宽慰明澈起来——

  不是发现存在是自己触手可及的自由,而是因为,原来我所烦恼的,别人也在烦恼着,我现在烦恼的,别人也曾烦恼过。为人女,为人徒,为人友,为人爱,再至后来的为人妻为人母,为这世上微小的一个环境中一点微小的角色,都是很繁琐的一个适应过程,惶恐是正常的,迷茫是正常的。对于自身角色的寻找和适应、对抗和平衡,从来都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

  自由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却终会有一个不急不躁的结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