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季羡林自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季羡林自述》读后感1000字

2020-10-06 16: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季羡林自述》读后感1000字

  《季羡林自述》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5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季羡林自述》精选点评

  ●完整记录生生活的书,经历了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历经各种生活磨难,铸就这位博学

  ●听季老故事舒服

  ●挺无趣的全平白自述,没有上学记有意思

  ●潸然泪下

  ●书很厚,季的一生也很厚重

  ●人老了废话就多

  ●我这一生,算是有了交代

  ●这文笔...还是用梵文创作吧!

  ●童年真的太重要了!珍惜不是通过简单训练可以获得能力,不要经不住短期福祉诱惑

  ●给我生命最多教诲老人

  《季羡林自述》读后感(一):季羡林,一个懂得了生活的老头

  在书里,季羡林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这个生于1911年的老人走过了一个世纪,也见证了100多年的中国世界。读过之后,崇敬之感倍加强烈,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大师的。但他是。

  《季羡林自述》读后感(二):我读完的感受

  这也许是一本平凡传记,但又不能说是绝对的传记。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季老多彩的人生,更是一笔精神财富,让我在黑暗时期看到曙光,让我的灵有所依托

  每我为一些琐碎事情黯然神伤时候,一想到季老这大半辈子所走过的路,总是即刻就把烦恼扔掉了.

  太多的评价也不许多说了,这是一本内容丰富书籍,侵着我的心灵.

  最后一句话 - 这本书读完,我有一种向上的感觉

  《季羡林自述》读后感(三):路一直在

  季老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难得的是季老一路走来,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在看这边本书的过程中,顺着季老的思绪我也在回想自己这刚开始的人生之路,感慨颇多。有时候一本好书价值就在于,她带给你体验,带给你思考,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我都是幸运的,一步步踏踏实实走到了今天,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天资过人的存在,只是自己在努力收获了些运气,如果有一些成就的话也极为普通,像季老一样,我本身也不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一步步走来无非时势而已,真要说来自己其实努力也是不够的。

  季老的品格是我十分欣赏并且向往的,一生都保持着一颗孜孜以求学习心态个性敏感温和,待人诚挚,在困境积极乐观,在顺境中也不忘乎所以做事尽心尽力,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如果当我回首自己的一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的话,也真是死而无憾。

  《季羡林自述》读后感(四):若来世可定,季老绝对不会再去做一个知识分子

  在读这部自传之前,对季老的映像多来自于媒体。脑海中的季是一个著作等身的大师。因而当季过世后,在报端读到其弟子唐师曾之所述:“他不是大师、不是教授、不是专家学者……他就是那么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时不觉有些纳闷。好奇唐师曾何时也成了一个矫情之人。

  然而,这部自传使我澈然释惑。季羡林的一生就是被蹉跎掉的一辈子。根据他的编年,我做了个大致的算术,他的30至50岁的黄金岁月相当于没活,能熬过来全靠其过人的毅力。

  他的毅力惊人,是个爷们。但这确恰恰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硬伤。在叙述他产出成果的那二十年时,他自己说出了“科研和政治是密切相关的”。想来这是他在十年中的苦熬所悟出的道理。可惜为时晚也。爷们是无法屈就知识分子阶层的天生依附性。

  季老是个豁达的人,“笑着走”是他对自己的肯定。季老所受的人间奇苦,在书中都一一化为笑谈。而季老心里可是个明白人,当述完他回国前三十年的厉劫之后,他婉转地抛出问题:“倘若他当初没有选择留在国内,这一生是否会更有意义?”这个设问读者不答便知。

  我敢说若来世可定,季老绝对不会再去做一个知识分子

  《季羡林自述》读后感(五):留学篇

  初到德国柏林,他们受到了本国先去的人们的帮助,找房子,但是真正生活起来,许多纨绔子弟的作风另先生反感,甚至觉得耻辱。的确,在国外,他们的名牌是中国人,而他们却不自知,为国人不耻,所以让初到的先生很是迷茫于来德国的目的。幸好,不久就去了葛根廷—一待就八年。

  在葛根廷先生终于找到了真正想走的道路—学习梵文。首先要说说先生所在大学,葛根廷是因为这个大学存在的,没有一座统一的建筑,各个学院分布在全城各个角落。这是一所优秀的大学,许多名人与此有关、在此任教,比如数学家高斯就是这个大学的教授。而他学习梵文,也是因为该校有着无与伦比的条件。葛根廷大学有悠久的研究梵文和比较文学的历史。梵文藏书甲德国。而且如果放弃机会,国内梵文根本无人教。先生在国内时已对梵文有兴趣了。(开始时,梵文课只有先生一位学生)

  在德期间,先生很想念生母和祖国母亲,一生中他没有和母亲相处很长时间,我想,这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他没有提及妻儿,我猜可能并不爱他的妻子吧。那么,他在德十年之久,可曾遇到过真正心仪之人呢?他未提,不得而知了。

  交流期限原定两年,但由于“七七事变”,山东被日侵占,回国成了问题,且他一直不愿回国,想继续读博,所以,葛根廷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哈隆,多年后成为挚友,找到先生时,先生很乐意地接受了汉学教员的任务,得以继续留在葛根廷,工作、学习。但是,作为颇有成就的汉学家,哈隆于葛根廷大学却并不得志,于是转去了英国剑桥任教。虽不舍,但想到他在葛根廷每天与妻子孤独地生活,不得志,还是颇有些欣慰的。后来,他从剑桥邀先生去任教,由于家里原因,先生拒绝了,也失去了再见面的机会。

  二战爆发,先生并不惊讶,甚至有所预测。看出先生平时对于政治是颇有关注和分析的。其实,从在德国不用“希特勒万岁”累的话打招呼而坚持‘早安’‘晚安’,便可见先生对于法西斯的不满。听到苏联败退,德军长驱直入苏联的消息,先生就气得

“暴跳如雷”,‘热血沸腾,晚上需要吃加倍的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住下去,恐怕不久就会进疯人院‘”我的失眠症从此进入严重的阶段了“

  在饥饿和轰炸外,生活中不乏美好,比如葛根廷美妙的山林。战争未开始时,先生就常与中国留学生郊游,不亦乐乎。战时,躲避轰炸时会去山上。优美的山林令人心情愉悦。由于梵文 多现于佛文(个人认为),所以先生也便耳濡目染,对于发现山林逸趣,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先生称之为”禅机”。此点,同感。慢慢地接触,发现其中的美妙,不自觉地喜欢上,并加入。

  留学篇中,先生首次提家里,妻儿,叔父,叔母,虽然字数少的可怜,好像顺便出于责任地提一下一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究竟是否真心呢?还是我太八卦了。

  几年前读过的这本书了,只记得很厚,读了才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季羡林先生,是学梵文的。偶然翻开旧笔记,发现的算是读后感吧,手写的观感现在很少了,记录到网络上,日后看起来,应该别有感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