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海花》读后感精选
《孽海花》是一本由曾朴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元,页数:3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孽海花》精选点评:
●清初一段故事。算色情么,不算,大概算是真性情。
●前后百年,国人于风流韵事上的追求倒似没什么变化,单看情事,现代网络小说也不过是把赛美人换成了圣母,玛丽苏情节一般深重诶。。情事不谈,晚清风物人物都写的很有意思,代入感很强,此书当年畅销,想来前者迎合大众猎奇猎艳心态,是为主,后者却是不可或缺之辅,而于后世我辈,价值所在,不必言说啊
●三分之一在讲八股功名,三分之一讲逛窑子,剩下三分之一讲云山雾罩的野史,没看出来怎么谴责,倒是感觉作者写的挺兴致勃勃的。
●同治尾到戊戌变法前
●潘家园 5元
●挺好看的,上部明显比下部写得好,结局有些潦草,亚马逊上的这些古典著作都是免费书,赞赞赞
●思想超前,内容松散 横截面大,不够纵深(体裁所限)作者存在痕迹明显先不多说,文体本身历史局限说无意义。 收敛版的《围城》,风流文人史 串联革命,醉翁之意: 孽海花,爱与平等自由 终于说说文字,惊艳的不多,密度偏大,故事性支撑阅读理性,体验母语之美的愿望基本落空。 寻找下一本。 或许有待重读,是我作为读者的能力目前不够。
●太监的好,这是四天王里最烂的。
●一轮分外皎洁的圆月涌上涛头,仿佛要荡涤世间的腥秽
《孽海花》读后感(一):乏味
选择这本书是出于四大谴责小说的名头,但在拿到这本书以后,没有去深入的读简单的看了几页便觉得挺枯燥乏味的,单从我老说这本书实在引不起我对它的兴趣,杂乱的故事编排,就像是一堆辞藻的堆砌一样,言语生涩,很难引起我的阅读兴趣。
《孽海花》读后感(二):《孽海花》读后
饱学之士各处赶考,后又一轮轮等待放官。到位以后各司其职,交际,新世事充盈四方,继而情势日渐坍落。
主线以一心机深重,杨花水性,伺时而动,背经离德的歌伶穿起,似乎也影射时局与国情。
当朝百官不思国事,割地赔款视为当然。仁人义士不断涌现,百般思略为保家革命。
六百页的书印成三百页,累眼睛。
文笔了得。
——《孽海花》读后
《孽海花》读后感(三):略显凌乱
可能是应该静下心来慢慢看的书?
书中是有主线,但是那叫一个凌乱,讲着讲着这个事,分出一个枝节岔到别的事上,然后前一件事就不管了,而岔过来的这件事,也是,又被另一件事情岔走,我以为后面要交代一下,但没有了,再无提起,感觉就好像被放了鸽子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伯子想霸占弟媳的家产,告假状到一个官那里,然后就着这个岔子就讲开这个官的事情了,在读整个这一节的时候都是边读变想,该回头讲讲这家产到底是被霸占了吧?可他就是不说,到最后也没说。
到了书的最后,开始的几位又出现,大概作者的意思是,看,我一直都是在围绕着这几位名士在写。是有主线的。
《孽海花》读后感(四):趁热打铁的小记
生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生机际遇。当生于落后、压迫、侵略、流血、纷争不断的年代里,哪怕最普通的人也会起一搏之心,更何况是向来志当存高远,且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虽然世事更迭,文人已不值几文,但他们也不会忘记自己所背负的责任,或教育,或实业,奔走着,呼号着,悲夫,壮哉。我辈,读罢,在了解了前人所想的同时,见解也更深刻,眼光也放得更加长远。在读此书的同时,恰恰在看《走向共和》,脉络相同,参杂着,或有虚构,但使观点更加深刻、发人深思、引人深省。书与剧两者可概括为“蟠曲回旋着穿的,时收时放,东西交错,不离中心(引自百度)。”当然历史、叙事,都离不开风月,金雯青与傅彩云事在抓人眼球的同时,也当引得一些思索才是。书未写就,其实不遗憾的,每一回都很完整,不需再加以补缀,或许就像那历史一样也多几分神秘与遗憾。另外,认识和积累了很多不认识的字词、成语以及典故也算是一大收获。
《孽海花》读后感(五):半部晚晴风云录
与其说闲人小事,还不如改成晚清风云录,基本上把一连串大事都加到故事里了。还有那些街头巷尾的稗官野史,深宫大院的勾心斗角,还有国际形势的风云变换,都加到小说里了。主角光环基本没我,金汮这个主角,到2/3的时候就挂掉了,而且挂得很不光彩,因为吃小妾的醋,加上自己做了负心人,心中有愧,一直耿耿于怀,一命呜呼。后半段就以小妾傅彩云为引起,串起大事。中法战争,清俄土地纠纷,洋务运动的维新派,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革命党,甲午海战,台湾抗日,所谓的名流儒生不堪一击。反倒是乡绅丘逢甲等誓死为台,还树立了台湾民主共和国。国家积贫积弱如此,连抗争的人也不得不另立山头,实在是政府的腐败无能,百姓都不愿为其一战。
书没有写完,只有一半,推测孽海花更应该是站在傅彩云的角度,按照当时的流行程度,一个名妓的噱头显然更大。不过读完这本,对晚晴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读书读书,书上的是一半,还有一半是需要自己不断查询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