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壕》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战壕》是一部由威廉·博伊德执导,保罗·尼科尔斯 / 丹尼尔·克雷格 / 基里安·墨菲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台老播了 但以前都没注意到murphy 拍出来的感觉是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呀
●较差,几乎没有情节起伏,甚至可以看做是一部干闷的情景剧。直到结尾才将最残酷的一面揭示出来:在绿草如茵的平原上,主人公们一个个倒下,生命永远地定格在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一天之内英军伤亡6万人,80%则是在战斗打响一到两个小时之内阵亡……
●那时他们都好年轻。
●看丹尼尔克雷格和达西先生飙戏时我整个人都在脑内什么比武招亲。。尼玛这里面还有小本,,。三角恋纠缠不清。。【弥天大雾
●很闷,很无聊,007和Q的初次见面比较让人激动,思科史密斯和弗罗比舍的同生共死也挺有爱的
●知道这部片子完全是机缘巧合,当时看云图被SixFro这一cp萌到,于是_(:3」∠)_下不到清晰的版本。 有些闷呐……一路快进。其实是为了看丹叔达西韦肖啦WW然后我发现居然还有墨妃!真是神了!Paul怎么还不火!
《战壕》影评(一):英国史上最血腥的一天
1916年7月1日对英军来说是血腥的一天,那天,就是因为莫兰中将的错误命令致使超过6万英军命丧马克沁重机枪枪口下,最后在更换指挥官和采用新式火炮战术还有坦克协同作战后,英军和法军才把德军赶出了索姆河战场的蒂耶普瓦勒据点和施瓦本据点。虽然没有演到进攻蒂耶普瓦勒据点的那一点,但是英军还是在9月28日对蒂耶普瓦勒据点进行了新一轮进攻,最后西北角被德军占领着,其余的地方还在英军手里。德军最后只好选择保存余力,蒂耶普瓦勒据点乃至整个索姆河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
《战壕》影评(二):我还没有看这部片子。
是的,我还没有看这部片子。我还没有看这部片子。
原因是什么?
当你在闲暇的时候总会翻来覆去的将《黑爵士》第4季的最后一集重看的时候。你会直接体会到这是一部什么样子的片子。
甚至这是我今天才知道的,有这么一部电影。
但我知道,迟早会有。
《黑爵士》的第4部拍摄于1989年。
《战壕》出品于十年后。
怎么那么晚。
黑爵士在整个第4部的核心就是:逃出索姆河这个鬼地方。
最终,他还是走在了第一线。
是的,我们知道,Sir Henry Newbolt那闻名的"the Torch of Life"是那个“Proud Tower”的大众崇拜的象征。
“Play up! Play up! and play the game!”
当红色的士兵们在广阔的非欧洲世界开拓大英帝国的时候,
他们会视之为荣耀的游戏。
正如将军所说的“我们1896年和哈罗公学的比赛,我们左突右闪,赢了他们15比4!”——这不是板球,这是另一种英式的传统:拉格比的足球……
但是,
黑爵士上尉说得很好:“哈罗的后卫,没有重机枪!”
当约翰·布赖特和威廉·格拉斯顿先生在宣扬着十九世纪的正义的时候,甚至他们自己有时也不得不卷入那违心的事情。
当伯特兰·罗素、罗曼·罗兰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宣扬着二十世纪的和平的时候,他们是民族国家的敌人和叛徒;政治幼稚的理想主义者。
正如有学者曾经评价宾夕法尼亚的创始人、同样有着崇高理想的公谊会教友威廉·佩恩在17世纪末的“欧洲议会”方案——“这是个幼稚而不切实际的东西”,然而,“难道哪个国际组织和和平会议、二十世纪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不都是这样的幼稚无知的理想主义的追求和实践成果吗?”
是的,和平主义是虚伪的。非暴力是不可能在地球上完全主导的。贵格会式的幻想?迪安·艾奇逊甚至是这样评价乔治·凯南的,仅仅因为这位“遏制”政策的提出者冷静地认为,美国和苏联不会爆发热战,甚至这是麦卡锡主义的时代。冷静的实用主义也成了“贵格会式的幻想”。更不要说那十几年后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了。
但是,也许只有我们真正看到了那如大江怒涛、奔流不息的……鲜血!
我们才会真正的思考,
想一想杨腓力先生的那本耶稣基督的传记吧。
看看那个加利利的木匠、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犹太工匠的儿子,上帝的同在者,带给我们这个世界什么东西。
爱。
《战壕》影评(三):战争闷片艺术--简评电影<The Trench>
其实,战争片真的可以这么拍。
一般来说,不脑残的导演拍战争片都是这么个模式:大场面,大牌明星,强烈的视觉冲击的爆炸效果,直面的鲜血,复杂的人物感情,而发展的趋势大有公正展开,客观描述,没有绝对邪恶的侵略者也没有绝对善良的胜利者,最后,“给人留下深刻思考”。
既然是1999年上映的电影,那就不得不被拿来和同时期许多优秀战争电影来比较了,但是,看完电影后,我发现这部电影着实是个异类,它并不屑于描写枪林弹雨中的感情,而是用长达100分钟的时候全部讲述战斗前的准备阶段。
以一战为题材的电影一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并不断出新,旧的有《西线无战事》,新的有《空战英豪》,从前线到后方,从同盟国到协约国,从陆地到海空都被涉及到了,《战壕》显然无意与这些题材抗衡,从电影中可以看到,电影的预算小得可怜,仅仅10几发打出的子弹是全部的噱头,而作为敌人的德国人甚至只出现了一个俘虏,连个大全景远景都没出现,作为主角的英国军队也最多出现了50个人,可谓是同类战争电影演员最少的一部。
我把这部片子定义为闷片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如果是一部生活剧情片,烦闷的叙事和枯燥的镜头语言也许会营造一种人为的意境,但作为战争片来说,看者一定是报着看热闹的心理去的,如此一来,这片子不闷也闷了。我看的还是一个字幕翻译完全业余的版本,而里面可怕的英式英语发音地道地恐怖,我只能凭着自己一点英语基础勉强听下来,很多俚语实在是没有办法搞懂,更加增添其闷的程度。那么,只好认为,因为这是一部英国电影。
英国人的浪漫和懒散是充满美感的,所以英国的意识流艺术相当有成就,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英式独立电影都被打上了“闷片”的烙印,甚至连本片主演,最新一期007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的出彩表演也被完全淹没了,《战壕》靠的是全部在战壕中展开的故事,在一个昏暗压抑和不自由的空间里展开,讲述最真实也确实是最枯燥的战争情节--等待,一级级的军衔压迫,士兵的性幻想,对于敌人的无知,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都真实地显示出来,很多对话显得很无聊,没话找话说,但都基于真实的环境下发生,有人情绪崩溃,有人墨守陈规,有人珍惜友情,有人只顾自身,都因为长时间的在战壕里晒不到太阳吃不到饱饭,每天就只能被长官训斥,抽烟,挖战壕,聊天,然后等待死亡。
上中学的时候,我想过如果自己要拍战争片,一定要把人物描写地很生动形象让观众爱上他们,然后一开始战斗,统统一下子牺牲,牺牲这个情节不做任何渲染,只是为了表现战争中,人的生命的脆弱和无价值,然后才是“发人深省”,然后才是“呼唤和平”,如此看来,导演William Boyd (II)只是用英国人的方式用一部闷片来实现了我这个梦想。
在影片最后两分钟里,战士们终于冲出战壕,然后接连倒下,主角们一个个死去,在这一分多钟里,然后结束了。
由于全部情节发生的空间很狭小,所以布景方面几乎全部用了室内布景,应该除了最后那个场景外根本没有去室外拍摄,由于很多时候用于描写整个班的士兵的生活,因此特地采用了几个能容纳多人的坑道来安下所有人物,笨重的装备和暗淡的军绿色瞬间给人一种压抑感,在动态方面,人物跑动时用了很多脚步跟拍。有一个场景是主角之一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炸碎在坑道里的尸体时极度恐惧,导演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快速移动镜头不停晃动,让尸体的血和碎块高速运动,时而突然停下近景拍着肠子或者头颅,这种真实感和无畏的精神是所有怕吓到观众又想讨好观众的战争电影导演不敢做的。
可以说《战壕》是典型的英式叙事作品,也许它针对的观众群实在太小,要我总结的话,我认为是:1.熟读战争历史;2.精通兵器知识;3.喜欢英式发音;4.耐心无比坚强;5.真实地多次地被战争的无情打动过。
《战壕》影评(四):年初看的,印象深刻.
如同上面的同学所说,角度很特别,很冷的电影.
所以印象深刻,在自己看的战争题材中,觉得这个是很不错的.
没有英雄主义,仅仅在一个战壕中,战争前夕发生的种种.
英国人的电影,果然是英国人的风格.
以下是很早看完时写在blog上的东西.
拿来凑数一下.^_^
=============
quot;中士.....我一直在想......我这几天一直在想.....我....我会不会死?"
quot;....听我说,不会的.......别瞎想了,你........."
这是电影最后的对话.
下午很偶然看到的电影<战壕>(The Trench),英国的.很不错.尽管看过不少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可是这个最残忍,最血腥,最恐怖.
一部电影,虽然是关于一战的,关于被号称英军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的索姆河战役.却并没有把笔触放在描写战争过程中的残酷和枪临弹火.而是放在一群人,在战争前40几小时的在战壕里的生活,与耗子为伴,没有希望,只有麻木.像普通的战争影片那样,里边有众多的角色,我并没有记全他们的名字.是一部男人的电影.
开头的台词,是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句.你觉得中士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你不会死?他没有说,虽然他很想安慰这个只有18岁的孩子,可是...他们都死了.中士刚爬出战壕,就中弹了.又跌落在比利身上.比利吓傻了,他看着中士在地上抽搐,血不断的从身上涌出.死了,死了?这个刚刚安慰他说不会死的长官,这个说我第一个上去后就拉你上去的长辈,下一秒就死了.比利楞住了,他不想死,谁又想死呢?这时候,上士站在战壕外面对比利喊:"你快爬上来,你要再不上来我就开枪了!"比利捡起枪,爬了上去.
本该美丽葱翠的绿地,此刻却硝烟弥漫.可以看到四百码以外,就是德军的沟壕了,谁先冲进敌人的沟壕,谁就会得到一整桶的啤酒.可是飞来的只有子弹,敌人又在哪?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就是比利头部中枪,身子后....
所有的人都死了,所有在剧中有台词的,除了那个下来视察的上校,其他都死了.
quot;比利,我说...你是自愿来参军的,可你为什么要参军,你知道你还不到法定年龄...."埃迪说.
quot;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战争,是因为不离开你..."
quot;谢谢你...."
几个小时后,埃迪爬上战壕,躲在了望孔里朝外看.他和别人打赌,如果他敢这样做,他就会赢得两先令."没什么,只是普通的草地,看不到人"说着,埃迪就打算下来.一只子弹飞来,打在了埃迪的脖子上.
quot;如果你听到哒哒哒的枪声,那并不可怕,那是对方在恐吓你,让你不要靠近,具体打在哪里,你并不知道.可怕的是如果你听到啪啪的枪声,那证明对方的狙击手瞄准了,你可能就是下一个."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哭,尽管电影里的人物都在说着普通的对话.可是,我看到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临死前的最后几小时.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会阵亡,也许他们早已麻木了.可是你知道,你看着他们一个一个的倒下.
电影采用的是完全的现实主义手法,带有严厉的批判性质,很惨痛.自己看过不少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战壕>是我看过的最惨痛的.影片中没有英雄主义,没有爱情,没有女人.有的只是恐惧,麻木,随时随地的死亡.是啊,又有几个人真如烘托出的英雄形象那样,那么视死如归,那么大义凛然.正因为<战壕>如此笔墨犀利,才更让人痛心.他们都是普通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却最终,还是像英雄那样牺牲.我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也许他们不算伟大,不过它们都是英雄!最后所有的人都死了,电影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都在刻化漆黑杂乱的战壕,只把最后十几分钟留给了1916年7月1日那个惨痛的清晨.影片的最后,在每个人物中弹的时候,镜头都停顿一下,这一停顿,像刀片一样深深割在心上,残酷的让你清醒:什么才是真正的战争!
看过的战争片里,其实很多都把战争艺术和超现实化了,或者根本没有把笔触放在战争的含义上.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下大美的电影,自己认为过多表现和烘托那种所谓的"人权"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尽管正义感十足,不过看多了,很像做秀.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首先我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部极好的作品,Tom Hanks的演技也如火纯青.不过一直有一个疑惑,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很困顿:如果他们那几个人去找瑞恩是为了履行不能让一个家庭遭受两个孩子都牺牲在战场"的责任,那么他们几人的生命呢?用另外几个人的生命来换取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现在长大了,很显然的认识到这部当年轰动一时的电影是想突出那种人文情怀,不过我认为,真实中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应该很小.自己虽然不熟知战争史,不过我认为这一般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战壕>中,有两个人的对话.
quot;我哥哥被炸飞了,后来他们花了好长时间,只找来零零碎碎的一些遗骸,装在半个袜子里."
quot;所以我一定要多杀几个德国佬!"
当时看到这里,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我觉得,这才像是真正的战争.
英国人是刻板的,但又很擅长写实.这部电影什么都没有附加表达,他只说明一个:战争前,人们到底是什么样的.非常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影片开始不久,上校受命前来慰问,如作秀一般,大肆演说.后来,旁边的副官对他说:"长官,您真是天生的明星."这句话!!后来士兵们激昂的说:"我们会竭尽全力!"长官回过头来说:"我只希望你们能为你们自己多赢得几枚勋章."这是队伍中不知道有谁说了一句:"是啊,你又不会上战场."上校回过头,这时队伍中的士兵都一个表情,看不出是谁说的.然后上校笑了:"说的好,可你们会上."
quot;冲过去你就会到另一个世界,一个美妙的世界."
这本是中士鼓励大家的话,可是,我听到这句,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死亡的气息,越来越浓.在战争中,如果一个人总是回忆过去,或者总是期望未来时,那么他一定会死去.正因为这样强烈的手法悲剧感很震撼,所以几乎会被运用到所有战争题材的影片中.而<战壕>里,你又随时可以感受到他们平静过往的青春,和有美好希冀的明天.所以,是一个血腥又赤裸裸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