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星一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星一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09 19: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星一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星一世界》是一本由[美]达娃·索贝尔著作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星一世界》精选点评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分别沿不同大小椭圆轨道太阳运动,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在行星运动时,联结行星和太阳的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永远扫过同样大小的面积。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相等。

  ●很有意思

  ●做为科普来说较为简单,讲得东西也少,再加上讲了一些占星术的东西,导致这本书更偏向人文而不是科学

  ●天文真的是最浪漫事物

  ●额,把字连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神马的……虽然说完等于没看可是看的时候不错~

  ●"有时候,看着太空深处所展示出的让人目瞪口呆景象,我真希望自己像只小动物一样拱进地球温暖安全巢穴。但是,同样多的时候,我又会感到宇宙牵扯着我的,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家园——其中包含着散步在宇宙各处的所有地球,任我依傍。" 尤水星木星章节。木星全篇与占星术关联,在一本科普组品中十分难得。

  ●翻译非常好!

  ●感动

  ●赋予每个星球一个主题,希望过个十多年能有更新的东西可以看到

  ●很平淡

  《一星一世界》读后感(一):初学者悲哀

  一年前买了剑桥插图文学史,看不懂,没看完。

  前些日子买了天文学简史,看不下去。

  然后弄到这本,就看下去了。此书前言里写道:⋯⋯但是《一星一世界》主要是“为那些对天文学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的人写作的”。

  所以说,为什么不肯承认自己的真实水平呢。

  《一星一世界》读后感(二):星星,你与我同在!

  星星,你是多么的神奇美丽呀!

  我在黑夜原来不只是有寂寞陪伴我,还有你呢。

  我抬头遥望你,你离我多远?几十光年?几百光年?可能更远吧……在那个行星上,有生命吗?你会在那里吗?

  这个大宇宙实在是太神奇了!人类能够活在这个宇宙中,也很神奇,反正都很神奇!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一件事就是这个世界可以被理解!

  这本书不错,译者也很负责任,但还差点文采……

  如果你想大概了解我们的太阳系,这本书值得一读

  星星的光照亮了我的心灵

  他在哪。

  我就在那。

  星星,谢谢你!

  你与我同在!

  《一星一世界》读后感(三):一封写给太阳系的情书

  天空是人类所有想象力摇篮

  不知有多少人熟悉这样的画面青青草地上,风像使者一般传来春天歌谣,让万物随着起劲地吸纳生命的力量。人坐在草地上感受这蓬勃的气息,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星辰散发出不同亮度的光芒,努力将它们投射到寰宇的最深处。暗夜展现出奇妙的诱惑力,将人的思绪悄悄引向时空的源头,找寻宇宙之海的原初形象,试图得出“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

  达娃·索贝尔将这浪漫的气息复制到了她的《一星一世界》中,用细腻、温婉的笔触讲述了太阳系的故事。她为太阳和它的行星们蒙上了诗意的面纱,用爱恋的目光注视它们的身形。它们的沉敛、娴静、轻俏、睿智、狂暴、张扬,在她的眼里显得那样不可思议,在她的笔下又显得那样迷人。诚如书的封面上那句话一样:这是一封致太阳系的情书。她用一篇篇优雅的散文为这片天空注入了心跳的感觉。

  西方人将行星与天神联系起来,水星是众神的使者墨丘利,金星是爱神维纳斯,火星是战神玛尔斯,木星是众神之主朱庇特,土星是农神萨图恩……每一位神的性格都与行星的气质相仿。就拿水星来说吧,它总是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接时刻闪现,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它是迅捷的,就如使者墨丘利。因为在古希腊神话中,墨丘利可以跑得像思想一样快。也许在水星被命名的那一刻,人类曾发出了惊叹的吟哦,因为它使他们感到了非同寻常的力量,成为他们的精神图腾。

  古人们以这种质朴的眼神注视天空,现代人用理性的触角窥探宇宙。索贝尔将这两种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缓缓叙述着太阳和行星们从孕育到生长的过程。太阳催生了行星,行星为彗星提供了温床,彗星则在旅途中将流星作为礼物送到各个星球。宇宙的链条在索贝尔笔下显得非常明晰,如同一个大模型勾勒出太阳系的模样。

  从水星到冥王星,你会逐一了解它们的脾性。在妖艳的反光下面,金星用高压和高温造就了厚达几十英里的硫酸层;悬崖峭壁环绕空空如也的山谷,给火星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也为人类留下生命的层层谜团;木星是最幸运的,因它所处的位置最易吸纳彗星,当后者与之亲密接触时,爆炸产生的碎片拖尾会长达几千英里;而土星呢,它的环系是那样优美,居然会令人联想起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品……

  索贝尔展现了她天才般的叙述能力。很少有人能像她一样,用如此通俗、文学化的语言讲述天文知识。她将占星术、神话、科学融为一体,在充满奇幻色彩的语境下刻画这些星球的形象。她把这些物体拟人化了,使之真的犹如我们的近邻一般。

  太阳距离地球1.5亿公里,火星距离地球最近时也要八千多万公里。在现实空间里,距离使它们看起来是如此渺小,但索贝尔用她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观察的机会。你会由此感受到星球们的庞大、壮硕,体会到整个宇宙那令人窒息的威严。那时你会发现,真正渺小的是我们自己,也许就在此刻,敬畏之心会将你紧紧抓住,让你从此踏上窥探宇宙奥秘的旅途,并深深地为之着迷。

  《一星一世界》读后感(四):天空是想象力的摇篮,理性是窥探宇宙的神器——《一星一世界》读后感

  2016-04-28 黄世亮 闪电HSL

  第0章 引言

  这一周读的是书是《一星一世界》,很轻松的一本书,是一本:

  “为那些对天文学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的人写作的”。

  嗯是的,我本人对天空知之甚少。甚至不搜索一下都不会知道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是水星。

  读摆此书,没学到啥有用的,都是些神话、故事、天文学知识,能有啥用?连想找一段能用来吹牛的句子都难。

  做为故事讲,还是挺好的。

  第1章 天空是想象力的摇篮

  我们多多少少都会了解到一些神话故事。西方的神话编辑者们就特别喜欢将天兵天将和星星绑在一起。如水星是众神使者墨丘利;金星是爱神维纳斯;火星是战神玛尔斯……

  我们东方的哲理先辈们凭借天象想象出一套看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的占星学。

  西方的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人也日夜观星象搞出一套星座学,沿用至今。

  ……

  从远古至今,天空的神秘一直激发着我们无限的想象。我们赋与它们神一样的地位,感叹他们光芒和力量,甚至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图腾。甚至现在,@同道大叔 还在用iphone上的微博上发星座知识,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在用photoshop将对天空的想象描绘成好玩的图片。

  索贝尔搜集了大量的这些神话故事,以及描述了这些故事的原由。当然这是一本偏向严谨的科学著作,对每一颗星星都引用了人类大量的已知探索成果。

  文科生一定很爱这些故事。

  第2章 理性是窥探宇宙的神器

  天空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古代人赋与天空神迹,现代人用理性的触角窥探宇宙。

  索贝尔并不满足于摘录人类的想象力,而是更倾向于从科学的视角描述太阳和行星的孕育和生长过程。

  太阳也是有出生和长大的,还有衰老和死亡的。行星的舞蹈并不是神的力量所为,而是在牛顿力学定律的约束下,可以在纸上描述清楚的。

  从能量到光,从物质到引力,索贝尔旁征博引,理科生一定很爱这些科学。嗯,是的,我就是理科生,看到神话故事,我一目十行,看到氢、光、温度、倾角、速度、引力……这些我都免不了会加上自己的知识去验证。

  第3章 文笔真不错

  索贝尔在书中展现了他天才般的叙述能力。

  就像下面这句描述某位女孩吃掉了月球上的土壤:

  它曾被妥善地安置在宇宙飞船的舱室内,又在火箭的推送下,穿越了24万英里的星际距离来到我们地球,然后再由一位英俊的男子亲手献给她当爱情信物。多么幸运的卡罗琳啊!

  神话故事不失哲理,科学表达不失文学化,通俗而严谨。他将占星术、神话和科学融为一体。将星球宇宙拟人化。读他的文字甚至能想象出航天器的目光,甚至真觉得行星有脾气。

  作者将古人的想象力和现代人的理性科学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太阳和行星描述成有血有肉的生长和相互博弈。每一颗星球都写的那么优雅,读罢脑海里很难不留下太阳系的模样。

  第4章 我们宇宙知之甚少

  我自己对天文学知之甚少,仅限于新闻报道,从未认真学习过什么天体科学。但我们的科学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也并不多。

  如果索贝尔把神话故事和星象学剔除掉,这本书至少要薄1/3吧。这不是说我们的宇宙很简单,淡淡几笔就写完了,而是太复杂了,我们不知道的太多了。

  月球远离我们的那一面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听不到地球无线电噪声的地方。

  原来我们人类的触角连月球都无法覆盖。

  2003年9月21日是“伽利略”号去世的日子。它降入木星的云朵中,解体,并将原子“骨灰”撒向木星风中。

  人类的探测器一次发射太贵了,发射到天上也工作不了几分钟,然后就会被探测星球会合而逝去。

  最让我惊讶的是柯伊伯带。这个《三体》里罗辑拿生命阻止三体文明进入的星球领域原来就属于我们太阳系。我一直以为这是还得用光年来描述的位置呢。

  第5章 结束语

  我文笔那么差,还是用作者留下的两句话结束我的感想吧:

  不管火星上是否曾住过有知觉的火星人,地球人的子孙后代最终会成为火星人。

  另一句是:

  然而,即使对周遭环境有了如此复杂的认识,我们能捕捉到的也只不过是当前这一刹那的自我意识。

  宇宙空间,动不动就是亿公里,索贝尔用他的文字缩短了个空间。让我感受到了星际的庞大和威严。

  (想第一时间阅读我的比特币科谱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闪电HSL)

  我的公众号

  《一星一世界》读后感(五):行星的天空,與情感有關

  行星的天空,與情感有關

  吳 燕

  1914年12月8日,戰火正在歐洲大陸蔓延,坐在遠離戰場的佘山,蔡尚質神父開始為即將出版的《佘山天文年刊》第8卷撰寫序言:“沒有一門純粹的人文科學能比天文學更接近天主。遼闊的天空向我們驚奇的目光揭示了統治整個天球的秩序與和諧,它使我們對造物主的無限智慧、廣大與全能確信不疑……”那是94年前上海的天空;94年後,當我意識到我頭頂的天空正是蔡神父當年凝望過的那片天空,每一次,心底都會湧起一些莫可名狀的東西。

  曠遠的天空總能令人生出宗教感與歷史感,因此,一個關於天空、關於星星的故事永遠不會只有科學、只有望遠鏡。正像達娃•索貝爾在她的書裏所寫的:“哪怕在科學研究面前顯露出本來面目,哪怕在茫茫宇宙中屢見不鮮,行星還是會在人類情感中穩占一席之地……那些舊時的神靈和鬼怪們,過去是——現在依然是——激發人類靈感之光的源泉,是夜晚的漫遊者,是家園風光中那道遙遠的地平線。”而她想要做的就是嘗試從“行星的多重文化涵義”的角度入手,以引導“非科學家讀者對太陽系展開一次探索”。所以儘管她的書以“行星”為題,書寫的卻不只是天文學家的天空,而是我們看到的行星世界:每一顆行星都是一個完美的世界,她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經歷、“性格”與“氣質”,又因為觀看者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此書中譯本將書名The Planets譯作“一星一世界”倒是很有些傳神,讓人不由得先就跟著胡思亂想了一回。

  天文學家托勒密在他的《至大論》中曾經這樣寫道:“我知道,我本凡夫俗子,朝生而暮死。但是,當我隨心所欲地追蹤眾天體在軌道上的往復運動時,我感到自己的雙腳不再踏在地球上;而是直接站在天神宙斯面前,盡情享用著諸神的珍饈。”大約對於自古以來凝望星空的人們來說,正是這種長久的凝望成全了內心深處想飛的渴望,不過,儘管他們都“飛翔”在同樣的夜空,但看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圖景,這不僅因為他們揣著各自不同的理想,還因為天上的那些“大傢伙”實在古靈精怪、難以捉摸。比如那個名叫墨丘利的速遞員,他在離太陽最近的軌道上發足狂奔,這個位置讓他總是隱身在太陽的光芒中,結果惹得一眾天文學家對他的行蹤大傷腦筋。難怪法國人弗拉馬利翁不免要嗔怪他道:“墨丘利是竊賊之神,他的同伴也像匿名刺客一般,偷偷摸摸地溜走了。”於是,從托勒密、哥白尼、第穀、開普勒,到牛頓、愛因斯坦,追蹤水星一舉一動成了每個時代最聰明大腦們“飆”腦子的演練場。因此,當抓捕行動最終在愛因斯坦的手中劃上完滿的句號之時,他給一位同事寫信說:“你能想像我在證明了水星的近日點運動方程正確無誤之後有多開心嗎?我興奮得好幾天說不出話來。”

  但天空又不只是成全人類夢想的演練場,它還是人類內心的某種映射。我有個小朋友曾經毫不客氣地評價托勒密叔叔總是喜歡瞎想八瞎但又總是想得很不靠譜子,但是平心而論,這個評價不僅有“事後諸葛”之嫌,而且實在是刻薄了些。無論如何,渴望飛翔的托勒密叔叔都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大才子。他一直忠實於自己內心的唯美的理想,並且為此而付出了犧牲完美的代價,這從他的天文學中可見一斑;他的目光不僅層層漫漫地穿透了天球,同時也沒忘了給自己腳踏著的地球以必要的觀照,更重要的是,他明白“沒有天文學就談不上地理學”,雖然很多人相信託勒密和他同時代的人都安祥地居住在宇宙中心而從不做非分之想,但僅就這一點來推斷,托勒密其實是一個內心頗不寧靜的人。因此當關於水星墨丘利的故事結束之後,他註定還要在“地球”這一幕中再次成為“男一號”;不僅如此,他和他的地圖還成為某種象徵:儘管人類望向宇宙的眼睛越來越深、越來越遠,對周遭環境的認識越來越複雜,但是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我們能捕捉到的也只不過是當前這一刹那的自我意識,就像托勒密的地圖一樣”。——即使望遠鏡越做越大、探測器越飛越遠,我們與托勒密叔叔在精神氣質上其實一脈相承、同聲同氣。

  所以,當夜晚的燈光淹沒了最後一片星空,正在遠離我們而去的不僅是星星,還有和星光一起閃動的心靈。燈光讓我們不再依賴於太陽的光芒,鐘錶讓我們不必再晝測日影、夜觀星象。人的世界與星星的世界就這樣從此別過,不再受制于宇宙這個天才的鐘錶匠,人似乎也憑空地多了些自滿。但是這種自滿是如此脆弱,因為陰晴寒暑終究是我們無法擺脫的生境,“儘管原子鐘在計時精度方面確實勝過行星運動,但是它還得服從不太精確的星球,並據此撥準時間。如果春天我行我素,該降臨時就降臨,就算我們能判斷出地球少計了一秒鐘,這種自鳴得意的本領又有什麼用處呢?”——這就是家園感的失而復得了吧,依然地,與情感有關。

  不過,若論行星在人類情感中的角色,有關冥王星的故事實在是頗具代表性的樣本。作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行星定義委員會的成員,達娃•索貝爾見證了冥王星從行星變成矮行星的過程。這個過程發生在此書原版與中譯本出版之間,作者為此專門做了一個“冥王星補遺”篇加入中譯本。在冥王星之前,儘管也有一些星星被改名更姓,但並未引起社會大眾的大聲抗議,但“冥王星就不同了,人們已經對它的行星身份產生了感情”,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冥王星發現者湯博的小貓與迪士尼的大狗都同冥王星共用一個名字:布魯托(Pluto)。感情之事,一旦發生,總是麻煩。好在作者保持著冷靜的觀察與判斷力,“將冥王星從行星行列中開除出去的運動,雖然被普遍認為是屈辱的降級,其實是在向版圖已擴大、內涵也更豐富的太陽系致敬”。雖說她也認為“冥王星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不過遠比冥王星名分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精確的文字,來描述一個遠比我童年時珍愛的那個太陽系複雜的太陽系”,在作者看來這才是事情最實質的部分。

  無論是“補遺”,還是重新定義,至少在一點上有著相同的意味:我們正在親歷行星科學的變遷與觀察視野的擴展,這該是我們的一份幸運吧。而此刻窗外,行星們一如往昔,她們“就像一把什錦魔豆、一捧稀世寶珠,陳列在我的珍奇小櫥裏,不斷旋轉著美麗的身姿,一路陪伴著我,不時勾起我兒時的回憶”。——這是行星的魅力,也是《行星》的魅力。

  《一星一世界》[美]達娃•索貝爾著 肖明波 張朵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28.00元

  2008年4月7日•閔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