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资本市场变革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1 03:33: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是一本由肖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读后感(一):制度设计需要登高,哪怕偶尔浮云遮望眼

  开宗明义:中国经济的转型需要发挥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

  金融可以大致分为金融媒介(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和金融市场(以股权、股票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两种金融的融资方式不同,导致了对产业而言风险分担方式不同。 金融媒介(银行)主要是跨期债权,实现纵向风险分担。企业今天借的钱若干年后还,本质上银行用今天的决策实现了对债权存续期间企业风险的共担。债权对于企业运营向上收益有限,向下风险无限。决策相对集中,追求确定性,避免损失,容易导致“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相对的,金融市场(以股权、股票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则是横向风险共担。在同一个时间点上,不同的投资人分散决策,每个分散的决策导致了资源分配辐射面更广。股权投资追求高成长高收益,风险承担意愿更强,对于创新和新技术突破更有帮助。 其后的若干章节,更是把A股资本市场改革背后的制度意义、国际先进市场调研、历史问题沿革等一系列改革背后的考量和风险点都一一展现给读者。读完整本书,确实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层面对于资本市场的定位以及未来方向。高瞻远瞩!那个敢说敢干,又有理论高度的学者行长回来了!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读后感(二):今日跌跌撞撞,明日扬帆起航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读完了,用时7个多小时。

  说实话,如果这本书作者不是肖钢同志,或者说肖钢同志目前还是证监会主席,那这本书估计也不会放入我的书架。

  前几天在公众号《经济学圈》里读过两篇肖钢主席的文章。有人评论说,不在其位的文章也许更客观,不谋其政的内容反而更真实。我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

  所以就收纳了这本书。

  回到本书内容。作为曾经也算“叱咤”资本市场5年之久的股民,回忆起来,一把辛酸泪,彻彻底底的把散户思维释放的淋漓尽致。所以如果能早起看到这样的书,也许,会稍稍理智一些,避免了一些傻子行为。

  这本书一共10个章节,从我国资本市场的起源到今天的注册制等等,内容非常的丰富,不只是纯理论的博士学究文章,而是有穿插大部分的数据,还有一些案例。所以除了个别章节技术含量太高,可读性不是很强,剩下的我觉得分析的很到位,值得我们每个投资人思考。

  通过本书,我看到了四个字:困难,希望。

  1.困难。肖主席说: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最活跃的个人投资者群体,这决定了投资者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方面是制度文件不够。截至2019年3月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现行法律59件,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215件,司法解释125件,规章86件,规范性文件567件,上述制度文件合计只有1052件,而且规范性的占了半数以上。

  另一方面是时效慢。比如去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其实它的修订启动于2014年,已经历时5年多了。为何会这样?也是因为我们的国情。慌乱之中的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2016年仓促推出的熔断机制,结果骂声一片,马上就暂停了。

  所以肖主席也提到了,我们目前的困境就是:“法律、行政法规的制定、修改速度太慢,出现了“需要实践经验,才能立法,而没有法律依据,又无法创新”的死循环。”

  2.希望。证监会的核心职责是“两维护、一促进”,即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维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自从经历了2015年的股灾以来,从高层到监管,对于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比如国常委会不止一次提到过,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从2018年提出,到去年开始正式上马的科创板,再到今年放开的创业板注册制。这是资本市场的大利好。就像肖钢主席的话,让监管回归监管,让市场真正市场。注册制的实施,让信息披露成为核心点。

  除此之外,我们开始不断纳入并加大在国外重要指数的比重,比如明晟指数。我们开始逐步放开国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金额,把我们的资本市场充分的放到国际大环境中去“锤炼”。

  剩下的还有沪伦通开通,投资者保护制度,退市制度完善等等,这种内外兼修的方式,让资本市场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过去的30年,我们风雨飘摇,跌跌撞撞。

  未来的30年,我坚信傲视群雄,扬帆起航!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读后感(三):熔断难发挥作用

  

书中回顾并反思了A股熔断机制失灵的历史。肖钢于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任中国证监会主席;证监会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决定实施熔断机制,然而由于1月4日和1月7日两次下跌触发阈值暂停全天交易,加剧了市场恐慌,1月8日熔断机制就宣告暂停。

肖钢在书中回忆,2016年1月4日,新年首个交易日,也是A股熔断机制实施的第一天,“午后一开盘,13时12分,沪深300指数跌幅触及第一档5%的熔断阈值,沪深两市及股指期货暂停交易15分钟,之后恢复交易,大盘呈现加速下跌态势,22分钟后,沪深300指数跌幅触及第二档熔断阈值7%,交易暂停直至收盘”。

“在经历首日熔断后,投资者似乎很快忘记了昨日的惊恐,1月5日、1月6日沪深两市连续两天飘红。”肖钢回忆道,始料未及的是,到了1月7日,市场恐慌再现,9点42分触及第一级熔断;9点57分恢复交易后,仅3分钟就触及第二级熔断,交易暂停直至收盘。

肖钢在书中写道,时隔两天就发生了第二次熔断,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散户投资者骂声一片,业界内外质疑,批评声压倒一切,原来支持熔断机制的人士都哑口无言。

“证监会紧急开会讨论,主要有两套方案。一套方案是暂停实施熔断机制。另一套方案是修改完善熔断机制:例如,适当提高熔断阈值,拉开两档阈值间距,第一档由5%提高到6%,第二档由7%提高到9%;再如,改变第二档阈值触及后即停止交易的规定,允许继续交易直到收盘。”肖钢透露,经反复比较,大家一致倾向于第一套方案,主要考虑到对熔断机制的任何修改,都需要时间更改技术系统,唯有暂停实施才可能从1月8日开始生效;两套方案都有弊病,最终决定采纳了第一套方案,于1月8日暂停实施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为何在A股市场失灵?肖钢分析道,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磁吸效应”叠加涨跌停板客观上影响了市场流动性。1996年12月实行至今的10%涨跌停板制度本质上类似个股熔断机制,指数熔断机制实施后,A股市场实际上形成了股指和个股双层熔断机制,两种机制均会带来“磁吸效应”——证券价格将要触发强制措施时,同方向的投资者害怕流动性丧失而抢先交易,反方向的投资者为等待更好的价格而延后交易,造成证券价格加速达到该价格水平的现象。

二是因为熔断机制的风险参数偏严。中国指数熔断机制的两档阈值分别为5%和7%,5%熔断阈值是期望市场在“冷静期”后可以恢复正常交易,7%熔断阈值是为在极端异常情况下终止交易,防止恐慌蔓延,真正触发的情况较少。然而实际运行效果显示,阈值设置偏低、差距过小,熔断的触发频率过高,影响了正常交易,违背了熔断机制设立的初衷。

三是中国以中小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使熔断机制很难发挥作用。当成熟理性的投资者在市场中占主导时,熔断机制设计的“冷静期”更能够发挥作用。中国股市中小散户投资者数量占90%以上,“羊群效应”明显,当指数接近熔断阈值时更容易引起恐慌,形成一致预期,加剧股市暴涨或暴跌。此外,由于考核激励等原因,中国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表现出明显的散户化行为,在市场大跌时,为了应对赎回压力,也强化了单向卖出效应。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现在人们对熔断机制的讨论渐渐降温,监管者更是讳莫如深,不敢再次触碰。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监管者都不会把熔断机制的恢复提上日程。其实,熔断机制是境外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稳定机制,我国首试失败,并不意味着在我国不可采用。”关于如何改进熔断机制。肖钢在书中建议,需要以流动性评估为核心,高度重视熔断对流动性的影响,“设立熔断机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极端异常情况下的流动性问题,是鼓励交易而不是抑制交易。这就要求熔断阈值足够大,同时采取熔而不断,保持交易连续性。”

此外,肖钢建议,应统筹安排指数熔断、涨跌停板等交易限制措施。在同时实施价格涨跌幅限制和指数熔断机制时,需要注意价格涨跌幅范围不能与指数熔断的波动区间重合,否则可能加剧“磁吸效应”,加速流动性丧失。通常而言,价格涨跌幅的范围要大大宽于指数熔断的波动区间。而且,指数熔断各档位的阈值不能过小,否则可能导致第一档指数熔断触发后又加速触发第二档熔断。

“同时,需要加强政策推出时的综合配套和预期管理。一个好的制度,除框架合理外,还需要恰当选择政策推出时机,做好综合配套管理。熔断机制固然是为应对极端异常行情而设,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在内外部市场环境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特殊情况下推出。市场对新制度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宏观环境相对平稳时期施行新制度,更有利于市场认知和良性互动。”肖钢写道。

所谓熔断机制,就是在实行订单驱动的交易场所,为市场价格瞬间暴涨或暴跌时设置的暂停交易机制,目的在于设置冷静期,防止市场过度反应,缓解市场崩盘时的流动性问题和定价困难,降低市场瞬时异常剧烈波动对投资者造成的伤害。

  

证监会前主席肖钢的新作《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于2020年7月出版,这是他与中证金融研究院人员合作完成的最新成果。为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变革历程,探索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为重点剖析2015年我国股市异常波动的根源,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撰写了本书。

阅读前我的期望其实并不高,想来可能只是大块官样文章。但通读全书,感觉其中内容详实、研究严谨,是一名前监管高层对我国资本市场做出的反思与展望,相似视角的专著也很少见,实属难得。在我看来,本书至少具有三重价值:

一是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全景展现。全书共分十章,围绕着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回顾了重要制度建立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制度执行的利弊得失。尤其是对于2015年的股灾,从当时的熔断机制、停复牌制度、期现市场联动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反思(本书可与《梦想与浮沉》结合阅读,后者是两位投行业内人士所著的2004-2014年中国企业上市活动断代史,梳理了十年间IPO相关制度演变过程)。

二是研究调查中融入了较丰富的国际视角。在讨论股票发行注册制、退市制度、T+1交易、金融衍生品监管等重点问题时,本书都引述了美国、欧洲、日本等成熟资本市场的做法,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监管思路也随着时代不断调整,这为读者全面考察上述问题提供了更多对比参照。

三是提出了未来制度建设的方案设想。书中并不避言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中存在的不足,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监管改革理念与措施建议。由于作者长期从事金融监管工作,在写作调研中又深入多个部门实地调研,这部分内容对展望未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整体监管思路颇有帮助。例如,在第七章金融基础设施研究中,指出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统筹机制。就在2020年7月19日,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同意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双方将加强监管合作与协调,促进形成统一市场。

总之,对于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或金融从业者,这本新书都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阅读分享】

序言

第一章 资本市场概述 第一节资本市场的起源/003 资本市场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一是大型股份公司的成立;二是股份存量规模较大、持有者多样化,从而内生转让交易需求;三是相应的服务中介和组织机构有利可图。

第二节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007 核心作用:一是促进资本形成,服务实体经济;二是促进价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三是提供交易功能,增强资本流动性;四是提供风险管理,优化公司治理。

现代金融结构理论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和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是现代化金融体系两种功能互补的配置资源方式。

第三节我国股份制与资本市场/0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根本出路是构建以股份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章 “牵牛鼻子”的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 第一节改革演变/025 一、审批制下的“额度管理”(1993-1995年) 二、审批制下的“指标管理”(1996-2000年) 三、核准制下的证券公司“通道制”(2001-2004年) 四、核准制下的“保荐制”(2004年至今) 五、改进核准制探索(2012年后)

第二节注册制没有统一模式/033 介绍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股票发行模式及特点

第三节“牛鼻子”工程/051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落实市场中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集中体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项目。

注册制改革内容可概括为“三取消”和“三强化”。 三取消: 1.在发行上市条件和标准方面,取消分版块设置的发行条件,设立统一发行条件,改变现行交易所按板块分别设置发行条件的做法,统一规定股票公开发行基本条件。 2.在注册审核机制方面,取消证监会发审委,建立交易所审核发行上市申请文件、报证监会注册生效的体制。 3.取消对发行节奏的行政管制,待条件基本具备后逐步放开发行价格。 三强化: 1.强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完善相关规则体系。 2.强化发行人诚信责任和中介机构把关责任,完善相关制度。 3.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对证券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四节从战略新兴板到科创板/064 背景、战略新兴板定位及相关内容、科创板开启

第三章 退市制度 第一节我国退市为什么难/075 一、现状 (一)退市制度内容 退市指标体系:我国退市标准包括财务类指标、市场交易类指标、重大违法类指标、其他类退市指标。 退市流程、退市风险警示制度、退市后续通道、重新上市制度。 (二)退市运行现状 2001-2018年,我国A股市场共有110家上市公司退市,对比美国,纽交所每年约有100-300家公司上市和退市,纳斯达克市场每年有300-500家公司上市和退市。我国股票市场“吐故纳新”能力与成熟市场存在很大的差距,退市制度的运行效果也不理想。

二、成因分析 (一)强行退市标准尚不具备,且可执行性较差 (二)退市执行力度不够,为规避退市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股票发行被人为调控,造成上市资源稀缺 (四)投资者权益保障不足,加大了退市难度 (五)融资渠道受限,上市公司退市后生存困难 (六)散户投资者缺乏理性投资观念,热衷投机行为

第二节境外退市制度/084 纽交所、纳斯达克、伦交所、日本等地的退市标准、退市流程与特征分析。

第三节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退市制度/091 一、建立市场化的退市机制 退市是企业衡量成本-收益之后的商业选择,原因包括:一是上市公司价值被低估,二是公司经营战略考量,三是降低上市成本,四是增加对公司股东的控制。 二、进一步完善退市标准体系,增强其可执行性 三、出台自愿退市的鼓励和约束措施 四、明确退市流程的时间节点,压缩功能重叠的退市环节,防止公司停而不退 五、强化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加大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 六、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畅通退市后续通道 七、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八、加强投资者专题教育,倡导理性投资观念

第四章 上市公司治理 第一节公司治理起源/101 公司治理的落脚点始终在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水平。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 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 董事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石。

第二节优化治理结构/108 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党委会的领导。二是改进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三是优化股东大会职能。四是强化监事会职能。五是积极发挥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等公益机构的作用,帮助中小投资者在参与和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方面有所作为。六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七是严惩违背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的行为,为中小股东提供有效的权益救济途径。

第三节现金分红与股票回购/112 在境外成熟市场,现金分红已成为股市文化常态,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逐步完善,股息率整体处于世界中等水平。2013年开始,对股息红利税实施差异化征收,鼓励长期投资。

股票回购具有比现金分红更大的灵活性和税收优势,当A股市场股市总体处于低位,上市公司现金流较为宽裕,货币流动性环境相对宽松的时候,正是开展回购的有利时机。

第四节塑造并购重组良性生态/117 对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鼓励发展与加强监管并重,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对利用三方交易、突击打散标的股权、委托表决权等“涉嫌规避重组上市”的行为,要加大审核、遏制监管套利。二是针对一些公司“讲故事”,进行忽悠式、跟风式、跨界式、清壳式重组等乱象,加大惩处力度。三是要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净化重组市场环境。四是要推动优化政策环境。

第五节规范市值管理/121 “市值管理”概念是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没有官方统一定义,也没有国外文献可以借鉴。对市值管理的最大误区是将其与股价管理画等号,实则行恶意坐庄、操纵股价之举。市值管理的核心应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第五章 市场交易机制 第一节熔断机制/127 我国熔断机制失效的三个主要原因: 其一,“磁吸效应”叠加涨停板客观上影响了市场流动性(磁吸效应是指价格达到一定涨跌幅度后,接近阈值时价格的变动会加快)。 其二,熔断机制的风险参数偏严。 其三,我国以中小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使熔断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介绍美国、欧洲、亚洲等境外主要证券市场的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是境外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稳定机制,我国首试失败,并不意味着我国不可采用。改进方式包括:1.需要以流动性评估为核心,高度重视熔断对流动性的影响。2.应统筹安排指数熔断、涨跌停板等交易限制措施。3.需要加强政策推出时的综合配套和预期管理。

第二节涨跌停板制度/138 涨跌停板制度的优势: 一是价格稳定效应,即能够降低价格的波动。二是冷却效应,即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段冷静期,从而避免投资者对价格过度反应。

涨跌停板制度的弊端: (一)涨跌停板制度助长了杠杆交易 (二)涨跌停板制度扭曲了股指,加剧了期现市场的负反馈 (三)涨跌停板制度令基金净值失真,加剧了基金的赎回 (四)涨跌停的心理预期加剧了市场踩踏行为

第三节程序化交易/151 程序化交易不一定是“高频交易”,还有“算法交易”、“量化交易”等。目前,高频交易在美国股票市场约占70%的份额,在德国约占40%,在英国约占60%。

程序化交易的争议:是否增加了市场系统性风险;是否造成了市场不公平;是否改变了市场生态。

监管部门应尽快建立程序化交易的监管体系,引导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1.正确认识程序化交易的功能与作用。2.建立完整的风险防线。3.保证程序化交易的公平性。4.防范程序化交易的市场操纵行为。5.制定市场极端情况下的程序化交易监管措施。6.特别关注跨市场联动可能引发的风险。

第四节停复牌制度/166 A股停盘率较高,一直饱受投资者诟病。境外市场绝大部分停牌是“被动”停牌,由证券监管部门或交易所直接做出决定,事由主要是预计上市公司即将发布重大(价格敏感)信息,发现上市公司存在虚假披露或操纵市场行为,或者未能履行上市规则、披露义务,以及应对非常事件的市场关闭。

第五节T+0交易/175 我国股市建立初级,采取T+1的交易制度。1992年5月,上交所推出T+0交易制度,推迟后一个月,沪市A股日均交易量上涨了173.1%,且上证综指出现了一波牛市。后为避免市场过热,打击投机,国务院证券委决定,自1995年元旦起改为T+1,交易规则更改后一个月,沪市A股日均交易量下跌了72.8%。

境外市场普遍允许T+0交易,同时制定了配套措施控制过度投机。

第六节开盘与收盘定价机制/182 改进开盘定价机制,可采取措施:一是优化集合竞价时最后5分钟不得撤单机制。二是优化集合竞价成交价的算法,引入市场压力原则和参考价格原则。

第六章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当1982年世界上第一只股指期货作为一个新的金融工具品种在美国问世时,围绕它的是以下四个重要问题:1.它的经济功能有哪些?其存在是否对现货市场产生了不良影响?3.相关监管工具是否充分?4.投资者保护措施是否足够?但时至今日,上述部分问题仍未获得一致结论。

第一节股指期货功能/197 股指期货的经济功能:1.为需要降低风险敞口的股票市场参与者提供避险工具。2.价格发现。

根据交易目的不同,股指期货投资者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套期保值交易者,这类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买入(卖出)一揽子股票,这类投资者在期货市场卖出(买入)相应的股指期货合约。 第二类是套利交易者。 第三类是投机交易者,主要利用期货市场价格的变化,低买高卖获利。

第二节期现联动关系/201 从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股指期现货联动关系至少包含两方面:一是股指期货、现货市场在信息传递、定价效率方面的关系,即“谁的价格引导了谁”的问题;二是股指期货市场对股票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性的影响,即引入期货交易是否会加大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性。

第三节问题与争议/203 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引发对于股指期货的讨论,包括: 问题一:股指期货市场“助涨助跌”,“领涨领跌” 问题二:期货T+0与现货T+1制度不匹配,影响了广大股民的交易公平性 问题三:利用股指期货进行跨市场操纵 问题四:为什么要对股指期货采取限制性交易措施

第四节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214 建立良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严控风险基础上,进一步放开股指期货交易约束,使主要产品流动性进一步回流国内。 二是进一步加大权益类衍生品品种供给。 三是夯实法治基础。 四十持续优化期货市场基础性制度。 五是进一步提高境内机构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市场的参与度。 六是强化监管,提高期现市场监管一体化程度。

第七章 金融基础设施 第一节特定含义与功能/221 五类金融基础设施分别为支付系统、中央托管机构、证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方和交易数据库。

第二节历史沿革/228 一、股票市场登记结算 二、债券市场托管结算

第三节如何改革/236 一、基础设施集约化 目前,债券市场有三家为提供托管、结算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分别是中央结算公司、中国结算公司以及上海清算所。其中,中央结算公司占70%以上的托管份额。 二、托管模式 德国、英国、美国等地的托管模式。 三、金融基础设施效率与效力 “绷得太紧”、“卡得太死”、“成本太高”等问题。 四、基础设施开放 五、基础设施风险防控 六、基础设施统筹监管 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理发,把金融基础设施监管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内,由中央银行牵头,会同有关监管部门,明确各自职责,统一监管理念、监管标准,加强跨部门协调。同时,进一步强化自律监管功能。当前的重点是要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统筹机制。

第八章 数字资本市场 第一节新的市场形态/263 数字资本市场的七个特点:一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二是催生新型数字资产。三是推动资本市场普惠发展。四是创新资本市场服务与投资模式。五是促进证券基金机构转型升级。六是颠覆现行信息披露机制。七是提升监管能力。

第二节挑战与对策/272 (一) 加大投入、迎接全球化竞争 (二) 抓紧研究,建立数字资本市场监管框架与政策 (三) 加强消费者保护

第三节未来争论/278 垄断问题、去中介化、发展路径、信息过度披露、投资者普惠性与适当性等问题的讨论

第九章 市场双向开放 第一节开放新举措/285 股票市场开放:引入境外长期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投融资跨境双向流动、纳入国际指数、证券服务业双向开放。 债券市场开放:境外机构债券发行、引入境外交易者、纳入国际指数

第二节为什么要开放/304 引入了优质资金、引入了良性竞争、以开放促改革、更好服务我国开放型经济

第三节风险和挑战/309 首先,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双向开放的首要风险是跨境资金大幅进出可能造成的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其次,外资一般是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其产品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可能使用更为隐蔽、先进的交易手段和跨市场交易策略,甚至利用监管漏洞和不健全的交易机制牟利,引发市场交易秩序混乱,不利于保护投资者。 最后,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我国核心金融资产定价权可能旁落的风险。

第四节监管能力建设/315 第一,资本市场开放不能单兵突进,必须放到整个经济金融开放的格局中统筹考虑,与其他金融领域的开放保持良好的配合。 第二,建立健全与开放金融体系相匹配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防范跨境资本大幅流动风险,提高可兑换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转变。 第四,切实落实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五,加快完善跨境监管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金融治理。

第十章 法治与监管 第一节法治建设的不足/321 存在五方面不足:一是行政管理介入过度。二是同类市场活动制度规则的统一性不够。三是不同层次市场的法律制度安排互相混淆。四是有关市场整体结构、长远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不足。五是法律制度规则完善机制不够健全。

第二节法治建设的重点/324 第一,理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法律逻辑,在现有法律体系下完善相关制度安排。 第二,弘扬我国优秀法律传统,借鉴英美法系有益经验,优化资本市场法律体系。 第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强化投资者保护。 第四,进一步发挥投资银行的枢纽作用。

第三节回归监管本位/330 一、“父爱主义”埋下风险隐患 二、监管机构定位 三、监管转型 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应具备四个特点:一是活力激发型监管;二是信息驱动型监管;三是智力密集型监管;四是成本节约型监管。 三、境外监管新趋势 (一)从微观审慎监管到宏观审慎监管,创设跨市场监管机构 (二)从限制个别类别投资者金融行为到注重投资者保护,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消除金融市场的不公平 (三)从依靠行业自律监管到强调政府监管,消除信用交易等行为的监管“盲区”,降低投资杠杆率 (四)从机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监管,应对金融机构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耦合效应

第四节强化违法违规行为监管/344 全链条违规场外配资、操纵及做空市场、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第五节监管统筹/348 “一委一行两会”新监管框架,即金稳委、央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 金融监管统筹协调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在金融各个子领域内实现“穿透性”监管,统一监管标准尽可能地降低监管套利的空间。

第六节投资者保护/353 改进措施: 第一,进一步整合投资者保护法规资源,实施制定专项的投资者保护法规。 第二,优化投资回报机制,提升投资价值。 第三,形成投资者教育和保护的长效机制。

【个人微信公众号】

生而远行(shengeryuanxing),金融投资类图书评论、从业随笔,欢迎订阅和交流。原文链接

生而远行(shengeryuanxing)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