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海公子》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上海公子》读后感精选

2020-10-15 19: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海公子》读后感精选

  《上海公子》是一本由王霄夫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公子》读后感(一):好书好故事好文笔

  作者文笔很好,人物性格形象都描绘得很棒,时代背景,地域切换,细节描写都体现出很深的功力。

  但不知为何要倒序,一开始似乎都给出了人物结局,这样的故事如果没有悬念,读者追剧的心态就有点勉强了。在文中,普遍地采用了时间参差,人物出现和故事布局跳跃地叙述方法,我的理解是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也让故事的画卷更有层次感。不过故事的通俗性和流传度会因此打折扣的。

  纯个人观点,这本书拿在手里,还是蛮精致的。

  《上海公子》读后感(二):你只有成为完全的革命者,最终等到历尽磨难,等到一无所有——你将拥有的,是纯洁而美好的全部人生

  “上海人最终是要回到上海的。”

  一个从上海开始又回到上海的故事,王霄夫借以上海,暗示着主人公的选择。

  两条人物的成长线和关系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架构:

  富家公子找到自我,不畏艰险投身革命,最终获得光明;

  保镖之子为钱所困,利欲熏心,最终走向不归路

  黑与白、革命者与投机者 、奉献者与索取者、追捕者与盗窃者

  富商后人谢壮吾与保镖之子裘宝儿代表着两个党派,一幅名画,生死角逐,以血为价,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追求了心中的自由与富裕,裘宝儿选择财富傍身,谢壮吾则是以信仰满足。

  “因为你生而单纯,因为你生来富有,然而你想把你已有的给他们更多,然而你想把你没有的创造更多,然而他们总想拿到更多,总是索取不停,然而你只有成为完全的革命者,最终等到历尽磨难,等到一无所有——你将拥有的,是纯洁而美好的全部人生。“

  而那场没有完成的拳击博弈,是裘宝儿与谢壮吾的博弈,也是不同党派的博弈,而没有信仰的裘宝儿,最终,失去了上赛场的资格。

  而谢壮吾,不过是时代的沧海一粟。

  《上海公子》读后感(三):《上海公子》:1937年到1950年,历史洪流与个人命运选择

  1937年到1950年,这十三年里中国发生了巨变。

  面临汹涌的历史洪流,是随波逐流利益至上成为投机分子,还是为理想自我革命成为真正的战士?

  看完《上海公子》,最大的触动是,个体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选择,将决定其一生。

  《上海公子》是一部有着独特风格的红色革命小说,涉及信仰、理想,同时也带有悬疑、暗战等引人入胜的情节。

  小说最突出的是宏大的史诗感与鲜活人物塑造的有机融合。

  《上海公子》涉及的历史事件,有1937年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东北四平保卫战等,书中的人物行进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性格和命运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小说讲述了旧上海滩谢公馆的双胞胎孙子谢壮吾、谢壮尔、孙女谢赛娇,和仆人裘家的儿子裘宝儿、女儿裘小越之间的爱恨情仇的故事。

  该书的叙事似两个互有交叉的长镜头一气呵成。

  一个长镜头是哥哥谢壮吾顶替弟弟谢壮尔的身份,深入敌占区,与裘宝儿的主仆对决。

  谢壮吾为理想勇于牺牲,历尽危险,完成了一个人的战役,最终踏上了光明的前路。而裘宝儿则充满个人谋算,为利益所困,困兽犹斗。最终一个把另一个送上不归路。

  在谢壮吾追捕裘宝儿的过程中,1937年到1950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鲁迅逝世、四行仓库八佰壮士抗敌……让人恍若重回那段烽火岁月,无数革命志士为理想奋斗牺牲,同时也有一些遭人唾弃的叛党叛国的败类。

  另一个长镜头是弟弟谢壮尔的成长经历,从效忠国民党到被东北民主联军俘虏,与哥哥互换身份后,游历东北、前苏联远东等地,逐渐改变思想,从一个热爱旅行崇尚自由的富家公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爱国人士。

  关于谢壮尔的篇幅中,亦可见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之壮烈,四平保护战之激烈,以及清政府割让给俄罗斯的库页岛和海参崴的历史变迁。

  《上海公子》作者王霄夫是一位浙江作家,之前两部小说《江山美人——宣和元年的爱情》讲的是宋徽宗与李师师、李清照等女子的爱情故事,《审判日》则是从洪承畴入手,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历史,两部作品都可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上海公子》展现了王霄夫对近代中国史的熟悉,以及对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多方复杂关系的文学把控能力,使得人物在时代大事件的沉浮中,越发显现鲜明个性。

  《上海公子》是一部年代小说,但也切中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命题,即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王霄夫父籍山东,母系浙江,现居杭州,外公曾在上海生活。小说中除了上海十里洋场风情,还有不少浙江元素。

  谢家是从绍兴到上海,做绍兴黄酒和酱菜生意发家,是旧上海滩的酒酱大王,在上海福开森路买了一幢法式花园洋房,叫“谢公馆”。

  谢家老爷子谢富光为人正直一腔爱国热情,两个双胞胎孙子,生活条件优渥,善良单纯。受爷爷和革命志士影响,谢壮吾从一个理想主义者,成长为“为民族独立解放,为人民解除苦难”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而同样善良单纯的谢壮尔,也在不断增长的见识中,成为理性成熟的爱国主义者。

  裘家则是谢家的嵊县穷亲戚,从嵊县到上海,裘父做过谢家保镖、厨师,夫妻俩喜欢攀比,爱慕虚荣。

  裘家儿子裘宝儿,从原本争强好胜的莽夫,到最后成为精于算计,为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甚至可以向亲人下毒手的恶徒。谢家两公子与裘家儿子之所以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其中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每个人还是一个孩童时,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对象就是身边的养育者,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往往也和原生家庭密不可分。两个不同的家庭,可以养育出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

  此外,《上海公子》的文字功底也值得一夸。

  看得出作者非常注重小说的文学性,不同于现在那些太过自我的所谓思绪化的个人体验式作品,也不同于一些想象力不严谨避重就轻的网络文学,《上海公子》充分发挥了作者对文字艺术的驾驭能力,字里行间有新古典主义的韵味。

  书中有裘小宝用剡溪嵊县方言念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介绍自己是哪里人氏;有谢家老爷子谢富光用绍兴古法陈酿酒招待客人的描写;有嵊县籍上海越剧皇后姚水娟演出《花木兰》的场景;还有杭州羊坝头描写,篇幅虽不多,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当时杭州的市井百态。

  除了这些,谢壮吾和裘宝儿还是拳击场上的对手,小说中有多处拳击对打的动作场面,描绘细腻,语言精准,画面感十足。

  当然,一部精彩的小说离不开环环相扣的情节,小说中谢壮吾为拿回裘宝儿偷盗的国宝级古画《归来图》,从东北到北平、重庆、上海、武汉,一路犹如“夺宝奇兵”,夺宝、鉴宝、藏宝,充满悬疑暗战,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

  书中双胞胎弟弟谢壮尔的经历,则充满了冒险和浪漫气息。

  谢壮尔被战士老杨在东北雪地从虎口救下一幕,惊心动魄,在库页岛上与流亡的原沙俄贵族女画家的情感萌动,则浪漫唯美。

  《上海公子》是王霄夫用业余时间创作而成,33万字篇幅,耗时几年辛勤耕耘而就。

  该小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该出版社今年力推的重磅长篇小说之一,5月初上架,目前口碑已广为流传,销量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谢公馆一景”、“屠媚娘登台羊坝头”、“《良友》为谢壮吾庆生”、“八女投江”等12幅精美插画,生动再现了小说中几个重要场景,令人爱不释手。

  这些插画出自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王艺卓之手。这位美女画家出身于艺术世家,其父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王羽天。

  王艺卓自小才华横溢,1993年出生的她,已参加过多次国际大展,获得不少重量级奖牌,并已举办过个展。

  此次王艺卓为《上海公子》所做插画,亦是新古典主义风格,与小说语言风格极为熨贴,真乃锦上添花。

  《上海公子》读后感(四):对反派的关注远超主角

  

我常常在文艺作品中临阵倒戈,对反派的关注远超主角。

童年时读《西游记》,总觉得原来恶狠狠的孙悟空被套上紧箍,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后来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印证了这一点。

一只在林里山间翻滚纵跃的野猴子,箍上铁圈,为一个肉眼凡胎的蠢和尚鞍前马后,想想都叫人憋屈。倒是六耳猕猴又叫人眼前一亮,它像是中年危机的孙悟空,从心底里分裂出的叛逆人格,仿佛重获自由。

可这自由,最终仍被砸死在了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铁棍下,全程就像星期一早上宿醉未醒的社畜,随着闹钟一响,准时恢复油腻,亲手将心中的热血溺死在保温杯里。

天真至纯的贾宝玉曾经笃信: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一旦嫁错了人,沦在柴米油盐中,就会变成面目可憎的婆子。我倒觉得这种油腻化的过程,绝不是女人的专属,也不该婚姻背锅,更应是男女通杀的时间梦魇。

历经世事的“锤骟”,女人失去可爱与灵性,沦为悍妇、婆子;男人失去锐气与纯真,堕成肉棍、油渣。童年四处伸展的触角,被时间一一折断,也就难免落得面目可憎的结局了。

《神雕侠侣》里的郭伯母,较之《射雕英雄传》里小妖女,即便侠义与气节仍然令人敬佩,可那份人见人爱却消散了;《我是余欢水》里的颓废男,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不仅没有被击垮,反倒像汲取了癌细胞的生命力,爆发出前所未有戾气,以恶制恶。《小丑》里的弗莱克,前半生一直被敷衍似的心理治疗所愚弄,绝望簇拥着他撞破枷锁,乘着快意,在阶梯上即兴舞蹈,没有人不为之感到震颤。

成功的反面角色赢得关注,不是因为恶行值得被肯定,而是他们往往走投无路,只能榨取潜能,爆发出复杂、充沛的生命力,以“过正矫枉”的激烈形式,对苦闷的生活讽刺与控诉,继而在被道德绑架的现实世界里,撕开一条血黑色的口子。

正如姚大志阐述心理学家弗洛姆的思想时写道:“个体的心理疾病本是由社会文明的弊病所催生,但精神分析所倡导的心理治疗却要求个体顺从社会,使之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健康成员’。”

社会文明本应该顺应人类的解放,却借助学术与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异化为自我囚禁的热衷者。

技术与学术不能挣脱的牢笼,只能由文艺作品对自毁与末日的想象,来打破。那些不合作、不顺从、不服管教,甚至走上歧途的反面角色,便是创作者某一刻灵魂的自我放逐,如同地狱业火,恶贯满盈的同时,也将所有陈腐的桎梏,一扫而空。

最近读一本叫《上海公子》的年代小说。主角是磊落光明的革命先驱,配角是背叛信仰的反复小人。主角为了完成组织上安排的任务,乔装成自己的孪生弟弟,单刀直入敌占区;配角为了一幅盗来的名画,不惜打伤亲妹妹,促使未婚妻陷害兄长、抛弃亲人。

倘若只看这个简介,虽不至于喜欢主角,但一定会对配角万分鄙夷。然而看完全书,代入自身,却对这个身为反派的配角难以释怀。读者尚且两难,足见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纠结与真诚。

纠结在于人性中本有的挣扎,真诚在于,作者叙述时鲜少被主观情感所扰,如冷眼旁观般,在情节主线中穿插主角与配角的成长经历,供读者自行去体会这个自我成长与自我毁灭的故事。

主角姓谢,生在上海滩一个富裕家庭,有一个以实务救国为己任的爷爷,从小敦促他背诵《马关条约》,要他记住国耻,长大后报效家国。他的座右铭是一副瘦金体手帖:为民族独立解放,为人民解除苦难。

1939年夏天,谢壮吾由上海地下党沪新中学支部开具介绍信,沿江而上到达皖东,参加了刚刚完成整编、准备开往扬中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

谢壮吾本来是找爷爷告别的,但爷爷没有给他开口的机会。爷爷拿出一张纸,上面是一段他自己用毛笔写的字,说:“这是你们出生那年,俞理事的卦算。”谢壮吾接过纸,读了一遍,一时说不出话来。谢富光拉住他的手,说:“爷爷还在,你们能离祖出家啊?”他劝爷爷,说:“那是封建迷信。“我也不会相信。”“爷爷不信命,才走到今天。”谢富光也很自信,说:“这个时候,我的孙子是不是离开上海,离开谢公馆?谢壮吾内心早已决定,只是不知道爷爷的态度,一时没有回答。谢富光把他拉到跟前,问他还记不记得启蒙课,说:“就是《马关条约》。气氛凝重了许多,谢富光突然变成一个诵经文的生员,仰着脸大声背起来:“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目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等子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彼此校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稍一停顿,谢富光伸出手指,断断续续,一条条地数了起来,说:“条约共十一款,其中有几款永不能忘:第一款,朝鲜国独立;第二款,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及澎淜列岛;第四款,中国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第六款,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行船通商;第八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谢壮吾感到爷爷激动得难以控制自己,连忙扶住他,说:“我们都记得!谢富光意犹未尽,说:“自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接着,谢富光与孙子道了别,说:“你去吧。”

配角姓裘,母亲曾是越剧名伶,因为嗓子意外受损,卸下了风光,成为富人家的乳娘;父亲曾是一名拳师,武艺超群,但因为拳脚敌不过枪炮,只好在富人家当了厨子。父母都是自尊心极强的人,却都不得已在生活面前低了头,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屠媚娘对自己从小有些疏离的儿子特别在意,时常写信叮嘱丈夫,一定要自小教儿子识字,诵诗诵文,并寄去包括唐诗宋词等开蒙课本,希望如戏文中所说的,今后出人头地,拜将入相,或者财运亨通……屠媚娘接着展示儿子的长处,说:“宝儿是哪里人啊?”裘宝儿虽然乡下长大,却不怕生,他端正身体,嘴唇轻轻一动,拖着塖县戏腔,说:“剡——人。”屠媚娘仿佛水袖在身,一挥一挥,继续诱导儿子,说:“为何叫剡人呢?”于是,裘宝儿站在炎热的阳光下,对着房荫下的谢家众人一字不差背完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两种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都带着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催使两个人奋力地成长为时代翘楚。他们意气风发,同样在四行仓八百壮士的事迹里热血沸腾;同样在神州陆沉、家国沦丧的动荡时期投身革命,同样凭着不懈的努力,成为组织上垂青的革命火种。

但又在忽然之间,因为一幅价值连城、内藏重大机密的古画而分道扬镳,一个人带着巨大的遗憾成为英雄,另一个怀着无尽的疑惑遭到处决。

主角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然而只留下一个令人神往却难以高攀的背影。反派的一生,因原生家庭的问题而坎坷,一辈子为了出人头地,想尽办法,却终究难以在时代的裂缝中全身而退,他的行为是令人鄙夷的,他的选择却让人很难憎恨,他的初衷甚至让人心生怜悯。尤其当他在临刑前,用越剧的腔调,高声吟诵《梦游天姥吟留别》,成长中一幕幕,心中的悲戚与不甘,似乎要从纸面上炸裂开来。

他短暂的一生中,只有在逃亡时,才真正由自己做主,可逃亡本身,也是一种不得已。他的人生幸福被原生家庭断了根,他的原生家庭的美满,又被时代的激荡断了根,他在时代的洪流里随波漂流,代表的不只是他自身,更是当时社会大多数的迷茫。

因此,虽然书中正派的戏份更多,是展开故事的主视角,但戏份较少的反派,才是宏大时代背景的缩影,他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以自毁的方式完成试错,既是对时人的警醒,也为主角的人物形象,做了最后一次填充——

故事最后,也是小说倒叙的开篇,或许是受到某种感召,一向克己奉公、严守纪律的主角,竟然违背组织原则,刻意逃避审查,将反派的骨灰带回了他们成长的地方,完成了后者的遗愿。

这次破例,像是冥冥中有一股巨力,将主角不动如山的英雄背影,稍稍往回掰动了一点,使之在逆光剪影中,留下一个逐渐清晰的侧脸轮廓。

如此由神退化为人,未尝不是一种圆满。

这也许,同样是反派存在的意义。

裘宝儿看着一个手拿相机的军人,随之冷笑,说:“原来有人帮我拍照像,把我死像给伊看。”然后,突然有点激动,说:“帮帮忙,叫照相师拍清爽一点,侬带回上海,去万国公墓埋我辰光,跟侬格阿妹墓碑上照片贴一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