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锦集

2020-10-15 20: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锦集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是一本由朱剑辰(Jansword Zhu)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019-1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一):用占星理论去制造自己的“云图”

  

是很有新意的一本书。作者用占星理论去制造自己的“云图”。“ 更像是作者在呈现一个个人的艺术史图像存储与关联记忆系统,这本书用非常视觉化的方式去向读者铺陈这个系统。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可见作者的投入。这本书对于视觉艺术从业者应该很有参考性。从另一方面说,它确实不是传统的艺术史书。这本书在presentation上具有冲击力。但它的所展示出的思维方法似乎并不是语言式的。个人倾向于把这套体系作为艺术家的艺术理论去看待,而不是常规的以语言叙述为导线的艺术史去阅读。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二):星体艺术史就像是一种内心投射

  

相比起传统的艺术史,这本书的研究艺术的方法独具一格——通过星体美学来研究艺术,其实更像是艺术符号意义的讲解。

如果对符号学、荣格艺术心理学和星体文化不太了解的话,读起来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相关内容,因为它不像传统以时间轴或地域空间那样分类,或者用流派、影响力、代表性等方法分类。

但这些也不妨碍读这本书带来的乐趣。原因在于,比起一般的艺术史,作者所提出的新归纳方法——使用星体理论结合符号学——有趣多了。作者使用星体理论分解传统艺术史,从新的角度看待艺术,从人或自然自身出发去了解艺术本身。这种方法在于排除各种外在因素,还原艺术自身,也能看到艺术的本质。

全书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应该直观作品本身,通过感受来讲解分析画作,也会引发观看者自身的思考。

这种思考不单单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意思的思考,更深一层可以看作是观看者对自己内心的思考。观看者对艺术作品有了共鸣,实际是自身在独立思考的时候无意识中把想法投射到了作品上。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艺术史,也是一种新的对艺术史的认知方法,也可能是观看者重新直视或观察自己内心的时刻。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三):作为望远镜的一本书

  

01 自创流派的艺术史

不同于一般艺术史按照时间或地域展开,本书对艺术史的讲解,更倾向于从“流派”入手。

而这“流派”,也并不是艺术史上已经存在的、为世人所熟知的“流派”,如印象派、野兽派等,是作者自创的:作者将不同艺术品的主题意向,与十大星体在心理学及历史传统中的意义进行对照,划分出十种“星体美学”。

例如,月亮美学下的艺术品,主要意向是秘流、母性、乡愁;火星美学下的艺术品,主要意向是生本能、勇气、力量。

月亮美学

02 按主题解读的优点

读完书,我感受到按主题解读艺术的两大优点:一是能让作品更鲜活,更有记忆点;二是能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

对于第一点,或许源自“归类”本身的功能——它是人类方便自己识别、记忆的一种本能。

所以,当这么多横跨时空的作品并置在一起时,你不用像往常一样,刻意去记忆它的作者、年代、背景,作品对应的星体意向,就是读一遍就很难忘的特质。

比如月亮美学之下,安德鲁·怀斯和爱德华·霍普各自从乡村和城市的角度,传达了乡愁。

安德鲁·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1948年

爱德华·霍普《纽约办公室》1962年

此外,在鲜明的主题之下,你更能理解一些现代艺术作品。

比如我最初看到下面这幅作品时,脑子里浮现出的是“外星基地”“丝袜奶茶”等奇怪的毫不相关的意象。

埃内斯托·内图《类人猿》2009年

作者将其放入月亮美学的“母性”意向之下,阐释其“令人想起触摸肌肤所得到的柔软的、放松的感觉,如同我们的身体获得来自母亲或者爱人的抚摸。”

读完这几句再回头看作品,又在网上搜了类似作品的内部空间,感受被拓展了很多。对现代艺术的不解和排斥,或许就是因为没有去走进,没有把它们与生活经验相照应。

埃内斯托·内图作品

03 参照与独立

不要企图读完整本书,就了解了全部的艺术史——如同博物学无法将世间万物归类,本书提出的流派,不可能也无法囊括那么多具体的艺术品。

也不要企图完全认同作者的分类。本书具有非常浓烈的个人理解指向,理解不了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样,对于那些能理解到作者分类意图的作品,也要有自己独立的认识。

比如,看到从未去过热带却致力于描绘心中丛林的亨利·卢梭和他的作品我就很感动,在他的最后一幅画《梦》中,有着他过往作品中几乎出现过的所有意向——他们都来回望这位老人。这让我想起电影《大鱼》。

亨利·卢梭《梦》1910年

循着这份打动与好奇,我又自行搜寻了画家的其他作品,发现了自己更喜欢的一幅——《睡着的波赛米亚人》。书本只负责把优秀的作品介绍给你,而后续的旅程,需要自己去探索才更有趣。

亨利·卢梭《睡着的波赛米亚人》1897年

除了引导以外,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能让你在以后欣赏艺术品时,多一种视角。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路径,但我们自己也要时刻警醒,把书当作望远镜,而不是眼睛。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四):属于所有人的艺术史

  

绘画问题并不首先、也不独属于画家或美学家。它属于可见性本身,故属于所有人。 —D.马里翁(Didier Marion)

当提到“艺术史”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是书店里装帧精致的各类艺术史大部头?是美术馆里望尘莫及的艺术作品?还是身边留洋归国的朋友们社交网络里时常出现的中产阶级小资情调?艺术是什么?历史又是什么?当两者结合到一起,更是令人一头雾水。

当我们不是顶尖名校的艺术史专业人士,也没有资产去拥有价格不菲的艺术作品,甚至都称不上是什么中产阶级,无法飞去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打卡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为“艺术史”下个定义,坐在屏幕前从容的欣赏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艺术名作呢?

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强调“风格流派”、“图象志”、历史背景和艺术家生平等,在如今艺术的“后现代”时期,欣赏一个作品时,甚至还需要参考大量“高级”且晦涩的欧陆哲学。观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鸿沟变得越来越大,作为起源于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艺术作品似乎距离人们真实的“心”越来越远了。

如此一来,作为既没有充沛的背景知识储备,也没有足够资产拥有艺术品的普通读者,我们应该如何走进艺术史呢?

《星体艺术史》就是这样一本写给所有人的艺术史读物。

在书中,作者抛开所有先入为主的理论叙述、历史脉络和社会政治背景,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感觉”和“自我内部”出发,引导读者用“心”去“感受”艺术作品。正如徐冰老师在序言中所说,作者借助星体理论对“艺术”做了细致的对比,寻其“法像”与“真像”。这种尝试本身就具有艺术创作的性质,像是给看似有序的文化生态输入了一个新的序列。

“星体理论”是一条走进艺术史的蹊径,也是一次打破风格和语言壁垒的勇敢尝试。超越画面的形式和内容,用“心”去观看,去看到“真”,看到视觉形式背后的东西。在这样一种观看方式下,观者就由对作品的“鉴赏”转为“感受”,“看”与“感”相连接,“观看”不再是作品的全部,而成为“感知”的起点。

梅洛·庞蒂曾说过,“眼睛不仅仅是眼睛。看,要胜过“看”本身很多。看也是感知,看,就已经在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让人思考”。

作者提出的星体云图就引发了观者的思考。艺术作品将人们的眼睛与心灵相连,直至光年外的宇宙星系。在那里,来自不同时空的艺术作品交织缠绕,映照出人们内心共同分享的喜怒哀乐,以及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人类原始情感。

东方星体原型西方星体原型

比如,在开篇的月亮美学部分中,作者提到,在星体理论中,月亮通常是“情绪”的代表。“月亮美学”通过阴影,夜晚,镜子,凹陷,子宫,湖面,马,鲸鱼,壳,母亲,有壳的动物,闭眼等,代表隐蔽性、收缩性、封闭性(壳和遮蔽)和保护性结构的形象进行表达。表现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情绪状态——“情绪的内观”,也即“心灵的秘流”,包括回忆的过程。常见的意象包括月亮、镜子、潮汐、湖面、茂密植物形成的遮蔽物、窗帘等。

作者富有创见的将下列作品归类于月亮美学的叙述中。

勒内·玛格丽特《记忆》1948年勒内·玛格丽特《九月十六日》1956年亨利·卢梭《梦境》1910年常玉《休闲之马》1930年徐累《马》2001年宋 夏圭《临流抚琴图》莫奈《睡莲》1915-1926年乔玛·帕兰萨《窥探我的梦,阿瓦尔达》2012年

以上作品的创作者来自不同国家,创作时间跨度大。既有艺术史课堂上不可错过的世界名作,也有来自一千年前绘制在扇面上的水墨画,有的作品作为公共艺术被摆放在户外空间,有的只流转于私人画廊。无论这些作品诞生后的外在环境有多么不同,在作者星体理论的视角下,它们都是超越其被赋予的外在价值,超越种族和时空的。从这一点来讲,作者提出的“星体艺术论”有着很强的包容性。

星体理论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有机的联系起来,这不仅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更亲切的接近艺术作品的方法,也同时为艺术作品本身敞开了一片更宽广的世界。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讲,在这个对话与分裂并存的时代,东方和西方需要更多开放、平等和自由的对话,超越意识形态的,属于人本的,真诚的对话。人类纷繁的精神产物不只是属于某个民族和文化,而应属于全人类。

在这其中,艺术也许正是帮助我们抵达那个真知与美的世界的过程中,最靠近心灵的一种途径。而这本《星体艺术史》,可以成为激发我们对美的幻想与追求中的那一汪泉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