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百万亿首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百万亿首诗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16 13: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百万亿首诗的读后感大全

  《一百万亿首诗》是一本由[法] 雷蒙·格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百万亿首诗》精选点评:

  ●“它的使命是作为侦察兵去探探形势,开辟新的路径,去试探某条路是不是死胡同,另一条路是否仅仅是一条乡间小径,而再一条是否最终成为指向应许之地和语言黄金国的胜利之路。”

  ●译文整整齐齐,而且基本都押了韵,译者太不容易了!打算对照法语好好研究一下。

  ●小道。

  ●很难用一本诗集来定义这本书,或许把它定义为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更恰当,还可以把它当做一件玩具,类似于那种远古的纸带式电脑。@霍大伟,谢谢赠书!

  《一百万亿首诗》读后感(一):随机组合的趣味

  发展心理学家们发现:寻求解释的内驱力伴随着特定的情绪,当人们无j法理解一件事时,就会产生一种极度不安的不满情绪;而当他们能够理解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愉悦。

  所以这本诗集仿佛某种生产“迷惑-理解”循环的机器,让人通过在随机性创造的令人迷惑的句子组合中寻找意义而产生愉悦。

  比如说我拿到书之后随机出来的第一首诗

他尽力弯下腰想要抓住行李 为了品一杯茶再尝尝小甜点 她的土著司机静候在轻风里 那是大斋节时他才有的特权 这般偷梁换柱让他痛恨不已 可怜乡下人却被小偷消遣 泰晤士河岸边可怜人受到攻击 堆成山的货品让人心生遗憾 柏拉图的时代希腊智慧闪耀 说话如金德讷格尔臭烘烘乡巴佬 上校手握徽章小心擦拭污痕 击鼓遣散军队无需炫耀珠宝 肮脏破烂衣裳对得乱七八糟 万物总会归根不必如此愤懑

  听起来是一个有着爱与离别,战争与和平,最后万物归于沉寂的故事……他和她的关系令人迷惑,乡下人又是如何被小偷消遣的,什么被偷梁换柱了而上校是否遣散了军队……总之最后万物归根了

  第二首

醋酸把大理石视为佐餐小食 那帮偷盗之徒早已虎视眈眈 他费力俯下身顿时万分惊异 要给部落喧嚣赋予新的意涵 一人对一人错乌合之众无理 庸众顽固不化只爱华丽诗篇 离家出发进城那可不是小事 贝里和莫尔旺人吓得彻夜难眠 面对都市污秽人们提起裤脚 顽童探摸泥浆却被打得号啕 谁让他得寸进尺泥巴中掏粪 那些田间小屋如今让人懊恼 你若固执己见我也不会计较 吟诗如痴如醉你是先知化身

  虽然中间部分令人迷惑但是部落喧嚣和最后的先知化身仿佛是某种呼应……

  如果不靠随机组合,当然可以通过选择组合出自己认为最优秀的诗篇,因为本质上不过是十首十四行诗。原本的顺序应该是作者最满意的安排,但是谁有能确定是不是有更天才的诗作隐藏在这随机性中呢。

  《一百万亿首诗》读后感(二):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大名鼎鼎的《一百万亿首诗》~

  总共140个句子,一次挑一个句子,每挑14个句子即形成一首诗,因自由组合就形成不同的诗。数学思维指导下的文学实践。

  另一本小说《人生拼图版》也是同样的套路,只是供自由组合的“句子”变为“段落”,由段落自由组合又形成所谓的“读不完的小说”。

  再有一本入门级的《风格练习》更顽皮,就同一场景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包括不同的语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反复写几十篇形成不同的效果。

  以他为代表形成的团伙旨在让人领略文学的趣味,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学给人以苦大仇深之类刻板的印象。趣味来自于学科之间的融通,表面上有消解文学严肃性的感觉,内核却是打通认知壁垒的实验,功在导引思维的开放,后续衍生出很多投机取巧的浮泛之作也是不可避免。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当然,所有这一系列,比不上乔伊斯的一根脚趾。[呲牙]

  2020.04.23

  《一百万亿首诗》读后感(三):雷蒙•格诺简介

  《法国文学史教程》郑克鲁

法国文学史教程7.1郑克鲁 / 2008 / 北京大学雷蒙·格诺(Raymont Queneau,1903—1976),父母亲是服饰用品商。1920年在索邦学院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1924年加入超现实主义运动。次年服兵役,先在阿尔及利亚,后在摩洛哥。退伍后进入国立贴现银行。1929年与布勒东决裂。《麻烦事》(Le Chiendent,1933)描写一系列灾难把巴黎郊区的一些人汇集在一道神秘的门周围。助产士克洛什太太在侄子的帮助下,寻找一个宝库。事件不断发生,宝库化烟消失。同条顿人的战争爆发了。若干年后,克洛什太太成了女王。随后生活周而复始。三部曲的第一部《皮埃尔的嘴脸》(Gueule de Pierre,1934)描写父亲派长子到国外进修,把保尔留在身边,任凭第三个儿子让四处流浪。长子回来后,思想与他截然相反,他勃然大怒,把长子赶出家门。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发现了他的一个秘密,他不得不逃走,在大山中丧命,变成一块巨石。第二部《混乱的时代》(Les Temps mêlés, 1941)叙述皮埃尔当了故乡的市长,父亲的石像耸立在市政厅的窗口下。保尔爱上了电影明星塞西尔。皮埃尔想树立新的信仰:崇拜他的父亲。民歌手杜苏肖尔怂恿他进行改革。节庆那天,皮埃尔挡住云神,开始下雨。塑像融化了。人民按习惯赶走了皮埃尔,保尔代替了他。第三部《圣格兰格兰》(Saint Glinglin,1948)是对前两部的改写。30年代,格诺还写了三部自传体小说。1936年,格诺当了伽里玛出版社审读委员会成员,推动了介绍美国现代文学的工作。《严冬》(Un rude hiver,1939)描写贝尔纳·勒阿莫在前线受伤后,留在英国基地的经历。二次大战爆发后,格诺入伍。1941年,他成为伽里玛出版社总秘书。《我的朋友皮埃罗》(Pierrot mon ami,1943)叙述一个小公园的管理人和皮埃罗不顺利的遭遇。《远离吕厄伊》(Loinde Rueil,1944)描写一个袜商儿子当工程师、组建剧团、拍电影的经历。《生活的星期天》(Le Dimanche de la vie,1951)描写士兵、服饰店女老板等人在二次大战前夕和期间的生活。《扎齐在地铁》获得黑色幽默奖,次年被拍成电影,确立了格诺的文学地位。这期间,格诺主持编写七星丛书的《百科全书》。《蓝花》(Les Fleurs bleues,1965)是一部幻想的历史故事,人物从13世纪生活到18世纪。他的作品还有《一百万亿首诗》(Cent mille milliards de poèmes,1961)、散文和评论集《文笔的练习》(Exercises du style,1947)、《杠杠、数字和字母》(Bâtons,chiffres et lettres,1950)。格诺的作品始终保持文学试验和黑色幽默的特色。《麻烦事》叙述众人寻找一个宝库,这个宝库会化烟消失;其中一位太太突然变成女王。情节发展出人意料。《混乱的时代》中的人物能够挡住云神,让雨水降下来,把石像淋化。《远离吕厄伊》的主人公把幻想当成现实。《蓝花》将梦与现实交织起来。《文笔的练习》先以一个短故事为蓝本,再写出99个变体,变体与原来的故事只有一些细节相同,基本框架都改变了。《以你的方式阅读的一个故事》的一个印刷页被分成21个小格子,每个格子标上阿拉伯数字,里面印着一段文字,文字结尾向读者提出两个选择,让你再看另外两个格子里的文字。这样变换,读者可以看几乎无限长的时间。《一百万亿首诗》收入十首十四行诗,每句诗印在一张活页纸上,可以随便改变每一首十四行诗,即能达到14的15次方的不同的诗。如果看一首十四行诗需要45秒,换页需要15秒,一天阅读八小时,一年看200天,就需要一百万个世纪才能读完;如果不停顿地看,也要看1800万年。此外,他用自由诗写小说,或者诗与散文相结合,力求“创新”。《扎齐在地铁》(Zazie dans le métro,1959)描写小姑娘被托给舅舅看管两天,她一心想看地铁,但由于罢工,她只得坐舅舅朋友的出租车逛巴黎,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这部小说集格诺诙谐手法的大成。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发生的时间很短。小说的趣味集中在语言上:新造的词、切口、双关语。扎齐是个天真未泯的小姑娘,说出话来却又十分透彻。她爱在结语加上一个“笨蛋”(mon cul),却也能说出大人说不清的事:“您太清楚自己所想的东西,这要精疲力竭。正因此,您摆出严肃的神态。”小说中的幽默意趣也表现在相悖或不确定性上:扎齐进不了地铁;特鲁斯卡荣既是色鬼又是警察?这是在先贤祠还是在里昂火车站?加布里埃尔晚上变成了女的,玛尔塞琳叫做马塞尔(男人名字)。幽默手法还表现在对名作的滑稽模仿上:加布里埃尔说出哈姆莱特式的独白,从下水道逃跑的情节令人想起《悲惨世界》,“古护墙的直布罗陀”影射《醉船》,还有乔伊斯的造字方法(ltipstu, lagoçamilébou, gzakte-ment)。

  《一百万亿首诗》读后感(四):如何写出一百万亿首诗?

  原文发布于深港书评,已获得转载授权。

  后商/文

  在思考题目中的那个疑问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容纳一百万亿首诗呢?它是一个压缩舱吗?它是一个远古遗迹吗?它是由原子文字构成的吗?

  雷蒙·格诺给出的答案似乎很简单,他并未颠覆文字的存在样态,也并未设想一个未来的文字生成模式。他用十首十四行诗就完成了这个挑战。十首十四行诗的每一行可以独立取代其他任意九首相对应的一行。相当于说,在一首空白的十四行诗中,为每一行提供十种填充方案,这便有10^14/100 000 000 000 000首诗歌诗歌。如此,这首空白的十四行诗也就是一首作为一百万亿首诗的十四行诗,它便是这部被称作“一百万亿首诗”的作品。

  在雷蒙·格诺的策划和写作下,这个作为一百万亿首诗的十四行诗平均地以十首十四行诗呈现出来,它们可能比其他(10^14-10)更贴合一首诗歌。

《一百万亿首诗》

  从主题上看,这十首诗分别写作了:南美、古希腊、海洋、印度、意大利、旅行、双生、诗歌、饮食、死亡。让我们丢下这十首诗歌,从(10^14-10)首中择取一首分析。我选择的方法是选择第X首的第X行,从 1 开始计数。考虑到翻译中译者为符合平均的十首诗歌对词语所做的操作——这个操作带来的丧失在很大意义上是从法语到中文所必然的对于那个“纯语言”的折射和缺憾——我和陈浓(法语学者)对于这一首诗歌进行一些微调。这首诗便是:

  潘帕斯国王转衬衣改变主意

  因额尔金伯爵无视他的尊严

  他从老橱柜里挑选樱桃一粒

  她如风拂过山丘瞬间天色变

  比萨斜塔定格在手中的相机

  开心的乡下人不知道被消遣

  即使私生兄弟低贱来到人世

  辞令纠正也难让众人来喜赞

  饿狼爱母鸡肥也爱公鸡骄傲

  儒夫的托词掩不住苍白面貌

  谁喝了马黛茶就成阿根廷人

  他的雕像在船底随水流轻漂

  说声抱歉没有鲸也没有海豹

  无论金钱地位不过黄粱一枕

  这首诗讲述的是:潘帕斯国王在额尔金伯爵的无视下改变主意,他从橱柜中取出一粒樱桃,这只樱桃吹拂如一阵风,越过山丘。乡下人被比萨斜塔的照片所取信,开心得不得了。潘帕斯国王为私生的兄弟所做的说辞,堵不住人们的口。他如同一只爱公鸡又爱母鸡的饿狼,这时候他的脸色是多么苍白,像阿根廷人那样喝口马黛茶吧。潘帕斯国王不觉梦到自己的声名正像一艘沉船,失落了鲸鱼也弄丢了海豹,金钱和地位不过是黄粱一梦。

  正如它所呈现的,相比于那十首诗歌,这首诗显得破碎、分散,它似乎调动了太多不同语境的内容而无法将它们完好地拼接在一起。但更应该思考的是,在如何具有限定性规则情况下,格诺是如何做到写了一百万亿首诗呢?

  这里就不得不回到十四行诗本身所具有的限定性上了。这里先把韵律规则放在一边。什么才是十四行诗的元限定性呢?或者说什么才是雷蒙·格诺这首作为一百万亿首诗的诗歌的元限定性呢?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再次回到这个一百万亿首诗上。请看第一行和第二行。第一行用一个主语和一个行动构成了一个基本情节,而这个主语基本上就代表着所在十四行诗的主角。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第一行的十行诗句具有相似的语法构成。第二行则是另一个情节,但它相对来说更小,只起到修饰和点缀的作用。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第二行的十行诗句共同聚焦在了牛/鼻/感官/外观上,一则有感官和身体的意义,一则有情绪和生死的意义——这一显一隐既构成了语言的双重性(能指和所指,主体与副本……),又为语义和文本的展开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路径。第 Z 行(Z 指的是1到14行中的任意一行)在语法和语义(可以将它们看作是能指和所指)两方面都保持了一定的相似,这让他们可以彼此取代。这还不够,让我们再次回到所选出来的这首诗歌。前四行是一个潘帕斯国王的动作与情节的局部的取景,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更有规定性;五到八行是延宕开的、引入第二视角的、邀请更多的动作和情节的故事,相比于前四行它的规模和主题更大;九到十一行是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很多动物和人物被借用了,它逐渐进展到历史和传说的维度;十二到十四行是寓言阐释和隐喻披露的部分,它将故事和历史都消化了干净,只剩下一个如此具有宽慰性的箴言,其中第十四行有着掷地有声和通透洒脱的品质。

  综上所述,这个作品具有如下的元限定性:第 Z 行具有相似的共享的语法、语义和主题;十四行遵循了一定的演进策略。

  为了更深地理解上述问题,让我们回到雷蒙·格诺的生平和当时的环境中。1903年,格诺出生在法国的勒阿弗尔,在大学获得了拉丁文和希腊文专业、哲学专业学位,他也学习了文学和数学,一战和二战期间都曾在军队服役。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伽利玛出版社工作,1956年担任七星文库的负责人。他曾参与到超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中,但后来便与之分道扬镳了。1950年他进入了啪嗒学院(College de Pataphysique)任总督,该学院是在阿尔弗雷德·雅里的啪嗒学(Pataphysique)基础上的产物,它试图连接形而上学和文学的关联,它基本上类似于荒诞学。他的作品中著名的有《风格练习》(1947)、《地铁姑娘扎姬》 (1959)、《一百万亿诗篇》(1961)。《风格练习》将一个故事用了 99 种风格和类型演绎。《地铁姑娘扎姬》出版后很快便被路易·马勒改编成了电影。他还将阿摩斯·图图欧拉的《棕榈酒鬼,以及他在死人镇的死酒保》译成法文。

《您了解巴黎吗?》

  最重要的是发生在1960年的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这是由弗朗索瓦·勒利奥奈创办的文学团体,它吸纳成员包括乔治·佩雷克、伊塔洛·卡尔维诺、杜尚等人。乌力波在整个文学光谱中占据了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它既可以看作是拉丁诗歌的现代化,又可以看作是对于超现实主义等主义或潮流的反抗。现代以降,自由诗便取代了格律诗成为主流,格律的废除便是一个可见的迁移路线,而乌力波所做的正是对格律的声张,对格律的强化和内化。自然,格律饿的退场并不那么绝对,自由诗也遵循着显在的和隐在的格律法则,由阿马特·丹尼尔开创的六行诗(Sestina)便是一例,从但丁到阿什伯利都是它的附庸。

  由格诺本人强调的乌力波有以下三种美学诉求:朴素的(naive)、展现匠艺的(craftsmanlike)、有趣味的(amusing)。关于乌力波的操作指南,或许乔治·佩雷克的例子最为恰当,他的《消失》和《重现》,前者在元音中不取字母“e”,后者只取字母“e”,而这便是力波语法规则(lipogrammatic),即“散文术或诗艺,这种技术对自己施加减少字母表中的一个字母的规则”。据余中先说,这种实验让他想起了童年游戏“十八翻”,三国人物或截成头腹腿三段,它们可以任意组合在一起。这个类比是非常恰当的,乌力波人很相信约翰·赫伊津哈的信条,“所有的诗都出自于游戏”。在游戏中,人们沉浸其中,自为自愿,正如格诺所说,“唯一的文学是自愿的文学”。

《风格练习》

  乌力波的游戏开始于数学。格诺便是一个数学游戏的爱好者,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数学的业余研究者,通过数学研究,他也将文学和数学做了某种结合。格诺自 1948 年起便是法国数学协会的一员。在斐波纳契数列的启发下,他提出了格诺数列、超级质数(hyperprime numbers)。在乌力波期间,他的关于“X将Y代换成Z的关系”(“The Relation X Takes Y for Z”)和超图(hypergraphs)的文献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在《风格练习》和《一百万亿首诗》里都包含着一种数学潜能,它的潜能如同约翰·凯奇和皮埃尔·巴尔博所蕴含的潜能。

  在世界文学历史的横切面上,乌力波的存在和所谓后现代主义潮流和理论潮流是并起的,它们用文学的傲慢对抗着历史和现实的僵硬和异化。掩盖在其刻板的规则之下的是乌力波人对于一种文学的超越力量的追寻,这种追寻并非一次精神谵妄症,也绝不仅仅只是雕虫小技。

  纵向来看,乌力波是受惠于俄罗斯、东欧和法国的形式主义者的,弗拉基米尔·普洛普的童话叙事功能研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研究……它们在提供了将文学想象成逻辑之上、叙述之上、本能之上的存在,它将自己分为可规则化的和不可规则化的、可叙述的和不可叙述的、本能的和超越本能的,从而将自己从世界的机器中打捞了上来。

  比格诺更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盟友卡尔维诺也将文学称作机器,他说,“文学的确是一种独立于文人个性并且按照自身材料所包含的可能性进行的组合游戏;但是到了某个时刻,这个游戏却被赋予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意义。……围绕着写作机器,隐藏着众多个人或者社会的幽灵。”是的,在为受压抑的灵魂说话的道路上,文学渐行渐远,正是通过这条自由之路,这条批评之路,“人类走向一条可见的光明之路。”

  作为一个机器——它甚至很粗糙——的一百万亿首诗,赠予我们190258751年(注:代表了读完这些所有诗歌的用时)的时间。

《一百万亿首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