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夏洛克·福尔摩斯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夏洛克·福尔摩斯读后感1000字

2020-10-16 14: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夏洛克·福尔摩斯读后感1000字

  《夏洛克·福尔摩斯》是一本由[英]亚力克斯·沃纳 / 英国伦敦博物馆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洛克·福尔摩斯》精选点评:

  ●非常详尽 资深福迷表示过瘾

  ●今年是2019年,正好是福尔摩斯的创作者柯南•道尔爵士(1859-1930)的诞辰160周年。在今年外研社推出这本书,也含有纪念的成分在里边。书名中的“从未存在,永远流传”这八个字就深度概括了大侦探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由英国资深的博士、教授级人物深度解析,解析福尔摩斯的故事背景伦敦这个大城市,拆解大侦探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以及柯南•道尔爵士创作福尔摩斯故事的种种秘辛,还有福尔摩斯的影视故事发展史等等。这本书为大开本,精装,排版舒适,再配上二百余幅精美的插图,实乃福尔摩斯迷们必收之经典。

  ●虽然很久以前,小时候根本不敢看,但是在高中的时候,英语老师在全班上播放,还是有点儿害怕,要掩着眼睛看。后来,自己在班上看完后,意犹未尽,自己回家还特意找了剩下的来看。在逻辑思维紧密的紧凑运转中,把握全局思考,是推理小说的最大亮点,而且夏洛克的人的魅力也是很大的吸引看店!!

  ●福尔摩斯中学时读过,没想到这样的经典今年又幸运地遇到,阿研这版新的福尔摩斯我一定要细细品读,再读经典福尔摩斯,读的就是一种情境,一种气氛,一种感觉,一种刻在心底的流传。所有的一切都来自福尔摩斯!

  ●从小就是个侦破迷,一直喜欢福尔摩斯,其侦探故事百看不厌,这次出版后又果断买入收藏,珍藏书架!

  ●刚去过伦敦,感觉读书的时候又来了一趟穿越之旅。棒!

  ●经典永流传!我是经典品读人! 惊喜于经典的装帧精美,颜值超高,捧在手里摩挲欣赏,慢慢翻开书页,先粗粗浏览下目录,再翻看下书中插画,内容惊艳。太值得珍藏,让我的书柜又添一珍品! 这部经典将是我家书柜的又一珍贵藏品。值得收藏传承!

  ●根据伦敦博物馆的福展览编撰的一本关于SH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如何产生,为何影响至今。结合了当时以及之后爵士的创作环境,当时社会的环境对本身的影响,同时期其他文化及社会变化,通过原著、插画、影视作品等等不同表现来重新回溯福尔摩斯为何经久不衰的原因。大开本内的许多图画和地图的确赏心悦目,但与之前斗篷社出版过的福学小论文有太多交叉重复的地方于是感觉也没有太多新奇的理论,对于没读过但是对福本人或者维多利亚时期、19世纪各方面感兴趣的人来说还是可以一读的。

  《夏洛克·福尔摩斯》读后感(一):【推迷会鉴书团】永恒的传奇

  永恒的传奇

  若问哪个中国人物的影片翻拍次数最多?那差不多是黄飞鸿,初步估计能有一百部。但若提到影响力,却完全不能与福尔摩斯相比。福尔摩斯是世界性的,不仅是说影视作品被翻拍或改编了数百部,就连福尔摩斯文学作品也在世界大部分国家一版再版,在人群中广为流传,而且历经百年而不衰,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恐怕连最初写下福尔摩斯故事的柯南·道尔爵士也是料想不到的。现在,一个头戴猎鹿帽、鹰钩鼻、嘴叼烟斗的侧面形象俨然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就算你叫不出他是福尔摩斯,你也会知道这代表的是侦探——一个头脑卓绝的大侦探的形象。这种流传的影响力无人可以企及。

  1887年柯南·道尔爵士出版了福尔摩斯的第一个故事《血字的研究》,标志着福尔摩斯的故事由此开始,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尽管早在爵士之前也有了侦探小说的雏形,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开创了侦探小说的先河,但爵士的福尔摩斯却向世界宣告了侦探小说的正式崛起,之后便迎来了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一直绵延至今。现在侦探(或者说是推理)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欣欣向荣。

  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故事,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号称雾都的城市——伦敦。在这个城市里,浓雾弥漫,雾中隐藏着罪恶。在那个维多利亚时代,外出需要乘坐马车,收集信息多依赖报纸,传递信息要通过电报,街上都是昏暗的煤油灯。大侦探和助手活跃在这个巨型的城市里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郊区乡镇。人物与背景完美融合,优秀的文笔以及巧妙的故事情节,再加上大侦探的人格魅力,明明是虚构的人物,就这样在众人的心中活了过来,福尔摩斯也成为了经典。

  福尔摩斯是如此地受欢迎,以至于发生了这样的事。在1893年,柯南·道尔爵士因为没有太多的精力继续书写福尔摩斯的故事(据说是因为爵士的妻子得了肺病,要陪伴妻子到瑞士疗养),在《回忆录》的〈最后一案〉中,让这位大侦探在莱辛巴赫死去。可以理解柯南·道尔爵士当时的心理,尽管大侦探诞生于他的笔下,但这个大侦探竟然存活在人们的心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俨然不再受到作者的控制。可是,作者强行“杀死”福尔摩斯,愤怒的读者可不愿看到心中的英雄死去,抗议、威吓,最终爵士迫于压力,不得不让大侦探重新复活,之后大侦探就再也没有死去过。这样的传奇经历,成了让人津津乐道的奇迹。

  当然,福尔摩斯的形象可以深入人心,也要归功于当初在刊载的杂志上画插图的插画师以及各种舞台剧、影视剧中福尔摩斯扮演者的莫大功劳。若不是这位灵魂画师(不是贬义)根据自己精准的理解固定了大侦探的形象,就不会让大侦探的印象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若不是各位优秀的演员全身心地演绎的推波助澜,影响力也不会这么快席卷全球。福尔摩斯诞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尽管创作者柯南·道尔爵士已经作古,但福尔摩斯却生生不息,历经时间与岁月的洗礼长盛不衰。而我相信,就算再经过一百年、两百年或更久的时间,大侦探的形象依然永恒。

  今年是2019年,正好是福尔摩斯的创作者柯南·道尔爵士(1859-1930)的诞辰160周年。在今年外研社推出这本《夏洛克·福尔摩斯:从未存在,永远流传》,也含有纪念的成分在里边。书名中的“从未存在,永远流传”这八个字就深度概括了大侦探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由英国资深的博士、教授级人物深度解析,解析福尔摩斯的故事背景伦敦这个大城市,拆解大侦探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以及柯南·道尔爵士创作福尔摩斯故事的种种秘辛,还有福尔摩斯的影视故事发展史等等。这本书为大开本,精装,排版舒适,再配上二百余幅精美的插图,实乃福尔摩斯迷们必收之经典。

  《夏洛克·福尔摩斯》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福尔摩斯,从未存在,永远不死,并且永不凋零

  维多利亚时代泥泞的街道,呼啸而过的马车,忽明忽暗的煤油灯,莫名的枪响,幽暗的巷尾,雾色的都市,穿梭于人群中的黑影,城市的某个角落正在发酵的罪恶和阴谋。猎鹿帽,长斗篷,烟斗,手枪,贝克街221B,小分队,还有身边的忠犬约翰·H·华生医生,构成了最初印象的伦敦和最初印象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

  应该说小时候的一些壮举总会成为长大后最值得吹嘘的资本,那么对于我来说,能在小学时候,看完四大名著和福尔摩斯一定可以成为我今后一说再说的段子之一,当然还有就是初中时候看完金庸、古龙、梁羽生。

  如果把一部侦探小说因何既能成为当时的流行,又能成为日后的经典,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样拥有无限拓展能力作为一门课题去研究,那么这部《福尔摩斯探案集》肯定是最好的案例范本。要知道,与今后那些一旦泄底,就食之无味的推理小说相比,福尔摩斯却有着其经久不衰的魅力,不但存在于推理小说本身范畴,更容身到纯文学和世界经典文学的领域。要去弄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就得试着解构侦探文学本身价值所在,悬疑,诡计,推理,逻辑,还有侦探本身的人格魅力。前者如果做得成功,能够给于读者以充分的阅读愉悦感,而后者更多的是让小说的本体形象可以成为经典文学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毕竟,让一个特立独行的传奇人物流传,要比让一个跌宕起伏悬疑重重的故事流传要简单容易的多。角色的成功要比剧情的成功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同样是福尔摩斯的影视作品,就案件本身而言,美剧的《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并不比英剧《神探夏洛克》要简单,而后者则在福尔摩斯神经质角色塑造和与忠犬华生相爱相杀相互伤害的情节设计上更胜一筹。

  回到本书,先是一愣,伦敦博物馆官方授权,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无论我有多少无知,都会晓得这会是一个大有来头的组合,而这样一个团队去解读世界上任何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足够权威显赫,最终他们选择了《福尔摩斯》。应该说,英国人对旧时代的缅怀总带着对曾经光辉岁月的惆怅(这点真的和中国读者很像),而福尔摩斯一定是这段光辉记忆斑驳后依旧为世人所铭记的那一抹亮光。

  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去讲述一个从来不曾有过的故事,这种事情,看似有趣,实则情怀满满,正因为情之所至,才会一本正经地严谨考据。在《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波希米亚习惯”》中作者相当详尽的方式去描述福尔摩斯本人的行为习惯和当时所谓“波西米亚”习惯是如此的相近,当然言在意外,我更关心的可能是这样一个有着“波西米亚”习惯特性的福尔摩斯是否在另一个真实的平行世界里真的遇到过他的艾琳·艾德勒,遇到后,又有过怎么样的际会,后人为了这样一场相遇,安排了无数个过程和结局,柯南道尔的留白让我们有了足够遐想的空间。《夏洛克·福尔摩斯、悉尼·佩吉特与〈斯特兰德杂志〉》中作者讲述了关于福尔摩斯插画作者的有趣历史,也许正是这样那样的巧合,才让我们最终看到了这样一批关于福尔摩斯的插画,而当我们真的目睹这些插画时,更加笃定的确信这是福尔摩斯的本来模样,于是当后人第一次看到一个经典文学形象被具象后的样子,总有种故人相逢的感觉。当然,在这些所有事件中,有桩事情总绕不过去,那就是在莱辛巴赫瀑布,万恶的柯南道尔怀着愤愤不平,壮志难舒的一腔悲愤,借用莫里亚蒂之手把福尔摩斯拖入万丈深渊。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可能柯南道尔并不想让自己笔下的英雄传奇人物生前无往不利,战无不胜,死后仰面倒地,任人摆布,所以选择了死不见尸的收场,却正因为这样的机缘巧合,让他日后的归来留下了足够的斡旋空间。经历过史无前例的八年催更后,柯南道尔宣布福尔摩斯归来,这应该是有文学期刊连载以来,历史上,第一次爱好者的全面胜利。

  有一次,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创作过程中失声痛哭,他的妻子问他缘由,他说:“安娜·卡列尼娜死了。”妻子问她不是你笔下的人物吗?托尔斯泰说:“她已经有了她自己的生命。”是的,一位成功的文学形象在作者落笔的那一刻就拥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不再以作者意志转移而转移。

  哪怕百年以后,故人已逝,福尔摩斯却依旧以各种形象活跃在大众视线范围之内,影视作品应该是个中最好的媒介,毕竟,文字珠玉在前,后人几难逾越,画面感更容易拉近现代观众的距离,从而区别于经典文学的限制,让二次创作能够迸发新的火花。《无声的夏洛克们:福尔摩斯和早期电影》和《电影与电视剧中的福尔摩斯》两篇文章很好的梳理了一个文学形象由文字到影片,由无声到有声的脉络变化,在阅读这段时我更惊叹于大众审美竟然可以对一个并不有着具体细节文字描写的人物形象有着如此高度的统一认识,哪怕地域横跨东西,哪怕时间超越百年,这或许才是一个文学形象富有生命力最直接的表现吧。

  很喜欢书名的副标题,“从未存在,永远流传”。麦克·阿瑟说“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而我想说,哪怕再过百年,福尔摩斯依旧会在文学,在影视,在很多人的心中存在,比所有真实存在过的个体更加漫长,更加悠久。

  夏洛克·福尔摩斯,从未存在,所以,永远不死,并且,永不凋零。

  《夏洛克·福尔摩斯》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我们会死,但是福尔摩斯不会

  今年是柯南·道尔诞辰160周年。

  或许,有人不知道柯南道尔,但是即使你不知道柯南·道尔是谁,你也一定会知道他笔下的那个人,那个名侦探的代名词——福尔摩斯。

  1887年福尔摩斯在《血字的研究》中通过华生之口亮相,至今也已经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福尔摩斯之父也已经故去近九十年了,可是,福尔摩斯还在,他不曾过时,不会死去。

  他从维多利亚时代,穿过经久不散的迷雾,在猎犬的低吼声中,如涅槃的凤凰般在新的时代重生,美丽依旧,魅力不减,仿佛这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只是他离开贝克街221B去调查的几天而已,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因为这不过是他化妆术的神奇。

真做假时假亦真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荣誉退休教授大卫·康纳汀爵士,带我们重回维多利亚时代,去看看那个时代真实的样子和柯南·道尔的笔下的世界有着怎样的相像,又有着怎样的不同。

  虽然福尔摩斯对伦敦的所有偏僻小径了如指掌,但是,柯南·道尔本身对这座城市却并没有那么了解,那些关于标志性的街区或是建筑的描述甚少出现在他的笔下;那包裹着整个城市的浓雾、烟尘和马粪的臭味,肮脏的人行道和大街,永不停息的马蹄落在鹅卵石路上的声音,以及让人几乎无法忍受的拥挤交通,这些都很少在故事里提到;尽管福尔摩斯和华生经常从泰晤士河上横穿而过,可是那座在福尔摩斯“回归”之后已经建好的伦敦塔桥,他们却一次都未走过,甚至大卫·康纳汀爵士说在故事里我们随处可见各种描述上或地理上的错误。

  尽管故事世界和真实世界有着偏差,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大家对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的喜爱之情,当道尔决定“杀死”让他“不务正业”的福尔摩斯的时候,收到了包括来自各方的压力,杂志社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故意开出的高得离谱的稿费,而在他真的让福尔摩斯和莫里亚蒂教授双双坠崖之后,连载的杂志退订量急剧上升,来自福粉们的抗议、辱骂声多的令人震惊,甚至有人为福尔摩斯戴起黑纱悼念。

  而时至今日,依然有雪片般的信件寄到贝克街221B这个曾经只存在于小说中的门牌号,来自世界各地的福迷带着朝圣般心来到这已成为真实地点膜拜,那里连布置都与书中的描写相同,仿佛这里的主人只是将假人放到了窗帘的后面悄悄出去查案,随时会装扮成另一个样子推开门回来吓你一跳。

鹰钩鼻、猎鹿帽和弯嘴烟斗

  我们知道福尔摩斯无论是形象还是分析能力都来源于道尔在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倒是约瑟夫·贝尔医生。早在柯南·道尔在学习医学时当过约瑟夫·贝尔医生的门诊职员,他亲眼目睹了贝尔的神奇技术:仅仅通过细致的观察就能分析出病人的背景和状况,这让道尔印象极深,因此,贝尔医生的鹰钩鼻,敏锐度灰色双眸时常浮现在柯南·道尔的眼前,甚至有人在第一次读到福尔摩斯的故事时就曾写信问过他:“这该不会是我的老朋友乔(约瑟夫的昵称)医生吧?”而柯南·道尔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他是乔·贝尔和(稀释很多倍的)爱伦·坡的杜邦先生的杂交体。”

  在这本《夏洛克·福尔摩斯:从未存在,永远流传》一书中,做旧的报纸手感的书页中《与柯南·道尔医生共度的一天》也讲述了这段学生时期的故事,最惊喜的是看到约瑟夫·贝尔医生对此的回信全文,其专业的知识、谦逊的态度令我心折,成为这本书中于我来说最惊喜的部分。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福尔摩斯标配有三样,烟斗,猎鹿帽和斗篷。可是,这一标志性的形象却并不是柯南·道尔赋予他的。

  猎鹿帽和斗篷的形象来源于悉尼·佩吉特,他笔下的福尔摩斯自然而自信,而其为《博斯科姆比溪谷密案》所配的插画中,福尔摩斯首次带上了猎鹿帽,他将原文中“一件灰色长款的旅行斗篷,头上紧扣着一顶休闲帽”诠释为猎鹿帽和粗花呢外套,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而说起烟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弯嘴烟斗,可是仔细看的话在佩吉特的画中却是直柄的,这一标志的赋予人是曾经在舞台上扮演了1300多次福尔摩斯的威廉·吉特列,据说是因为直柄的烟斗在说话的时候会上下抖动,因此吉特列选择了弯嘴烟斗,而这也成为了福尔摩斯的标配。

我们会死,但是福尔摩斯不会

  很喜欢这本书的副标题——从未存在,永远流传。其实最“恨”福尔摩斯的从来不是莫里亚蒂教授,应该是他的创作者柯南·道尔。他无数次曾想将福尔摩斯杀死,却最终选择让他死而复生,福尔摩斯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不再是柯南·道尔一个人的福尔摩斯了,他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和幻想,也有无数人将福尔摩斯赋予新的灵魂和生命的活力,各种衍生的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将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福尔摩斯带到我们的面前,带到那些不曾认识过福尔摩斯的人的面前,种下一颗种子,等待着它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可是,我知道福尔摩斯永远不会!

  《夏洛克·福尔摩斯》读后感(四):真相只有一个,福尔摩斯有九九八十一变

  在《复联4》中华丽谢幕的钢铁侠唐尼,终于在广大福迷的热切期待中携手老搭档裘德·洛,一起投入《大侦探福尔摩斯3》的拍摄了。话虽如此,要等到电影上映,粉丝们恐怕还得多熬一两个年头。为了帮助各位福迷挺过这段艰难的时期,互文君墙裂推荐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珍藏、馈赠给其他福迷小伙伴的新书——深入挖掘真实福尔摩斯世界的纪念读物《夏洛克·福尔摩斯:从未存在,永远流传》 。

  本书不仅包含卷福和唐尼的靓照,还深入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探索福尔摩斯背后那个繁荣却杀机暗藏的大都会,并带领大家见证福尔摩斯形象的确立与演变,以及柯南·道尔初创、谋杀继而复活大侦探的曲折历程。当然,早期的福尔摩斯影视作品及各具特色的演绎者们也是不可不提及的,毕竟,福尔摩斯走出文本,登上大银幕并流传至今的过程,与他的探案故事一样传奇且迷人。

大侦探的起点

  在福尔摩斯的发家史中,有一个人必须拥有姓名。正是他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灵巧的双手,奠定了福尔摩斯这位传奇人物的形象基础。

让福尔摩斯广为流传的插画家悉尼·佩吉特

  在佩吉特之前,已有插画家为福尔摩斯系列创作过插画,但是他们的作品大多只是在完成命题作文,“并没有体现出这位侦探的任何非凡或令人难忘之处——也许只画出了他的古怪”。

《血字的研究》插画,其中的福尔摩斯与华生显得平平无奇,根本分辨不出来谁是谁

  所幸,命运犯了一个“错误”,让大侦探有了新的形象:刊登福尔摩斯故事的《斯特兰德杂志》原本想委托插画家沃尔特·佩吉特创作插画,但委托信件上只写了“佩吉特先生启”,于是阴差阳错地,沃尔特的兄弟悉尼打开了这封信,接着,一个让人难忘的福尔摩斯诞生了。

  今天,我们已不知道佩吉特花费了多少时间消化原著,又耗费了多少脑洞,以构建大侦探的样貌和探案场景;我们能看到的,是他笔下自信、机敏且独具特色的福尔摩斯,还有那令人担忧的英式发际线。这些插画使福尔摩斯获得了独一无二的辨识度,后来,为了在影视剧中还原这一形象,一些头发浓密的演员不得不剃光前额,只为展示福尔摩斯那满藏智慧的光亮脑门。

悉尼·佩吉特为《希腊译员》所作的插画,福尔摩斯的发际线分外感人,令人过目难忘

  福尔摩斯的标志之一猎鹿帽也出自佩吉特笔下。这一配置在原作中并未得到明确体现,佩吉特“脑洞大开”地给福尔摩斯戴上了一顶猎鹿帽,并穿上了配套的粗花呢外套。在他的画作中,此类装束仅在福尔摩斯外出探案时出现,巧妙地与场景相合。可以说,佩吉特的作品使福尔摩斯的形象深入人心,并为后来的无数衍生作品奠定了基础。

悉尼·佩吉特为《银色马》所作的插画,其中的猎鹿帽加粗花呢外套成为福尔摩斯的经典穿搭之一 佩吉特是第一位将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样子确定下来的插画家,他在创造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流行人物之一的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Chapter III夏洛克·福尔摩斯、悉尼·佩吉特与《斯特兰德杂志》

死而复生

  对于19世纪末的老福尔摩斯迷来说,1893年12月是无比灰暗的一个月。正是在那时,柯南·道尔对笔下的大侦探痛下杀手,让他和大反派莫里亚蒂教授上演了一场“I jump, you jump”的惊(ji)险(qing)大戏。事实上,柯南·道尔已经忍受福尔摩斯很久了,在福尔摩斯才破解了几桩案件时,他便已在信中写道:“我考虑杀掉福尔摩斯……把他干掉,一了百了。他总害得我不务正业。”

为自己创造的福尔摩斯所困,无法脱身的柯南·道尔,来自《笨拙》杂志

  当时的读者十分震惊和绝望,大侦探的拥趸们一边给作者“寄刀片”,一边在伦敦街头戴上黑纱游行抗议。不过,柯南·道尔并未立刻妥协:为了进行所谓的严肃写作,在复活福尔摩斯之前,他顽强抵抗了8年。幸运的是,福尔摩斯并未完全离开公众的视野,在此期间,美国演员威廉·吉列特在柯南·道尔的认可下改编了福尔摩斯故事,并将其搬上舞台。

舞台剧演员威廉·吉列特所刻画的福尔摩斯形象在当时极具影响力

  舞台剧《夏洛克·福尔摩斯:四幕剧》轰动一时,吉列特本人在舞台上扮演大侦探多达1300次(如果每天演一场,也要连续演将近四年!),并应好莱坞邀请在电影中扮演了福尔摩斯。在舞台剧中占据标志性地位的,就是福尔摩斯凹造型用的弯嘴烟斗。据说是因为吉列特认为直柄烟斗会随着说话的动作上下晃动,有失优雅,所以才选用弯嘴烟斗作为道具。

  此外,在柯南·道尔的原著中,我们常能见到福尔摩斯身着晨衣读报或抽烟,体现出大侦探独特性格中慵懒却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正是吉列特本人让身披考究的晨衣,嘴叼烟斗的福尔摩斯具象化了,并将这一形象铭刻在了观众心中,之后的许多影视作品也从此取得了灵感。

着晨衣的威廉·吉列特版福尔摩斯 吉列特对福尔摩斯的诠释十分新颖,他赋予了福尔摩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在柯南·道尔的文本中并不存在,在悉尼·佩吉特的画作中也只是稍有暗示。福尔摩斯以一种全新的、令人难忘的方式被人格化了,而一件道具——一只弯嘴烟斗——从那时起就变成了他的代名词。Chapter III夏洛克·福尔摩斯、悉尼·佩吉特与《斯特兰德杂志》

永远的福尔摩斯

  对于忠于原著的观众,以及20世纪80年代看过中央台播出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中国观众来说,福尔摩斯则永远和演员杰里米·布雷特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这位福尔摩斯连眉毛都有精湛的演技和优雅的气质。

  杰里米·布雷特毕业于贵族摇篮伊顿公学与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当时的观众评论说,他在扮演杀手时都带着王子般的冷峻优雅。布雷特的格言是“忠于道尔”,他几乎就是作者笔下那位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侦探,睿智冷静,优雅高傲,富有侠义心肠,偶尔流露出的刻薄与暴躁也独具魅力。

  布雷特版福尔摩斯与以往影视剧中爱穿着猎装四处奔波的大侦探不同,他的常见着装是高礼帽、黑正装加木手杖,偶尔还能见到一身雪白西装的帅气造型,猎鹿帽仅在他去乡间办案时才会出现,非常符合柯南·道尔笔下福尔摩斯的身份气质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着装习惯。

杰里米·布雷特扮演的福尔摩斯

  《最后一案》拍摄完毕后,布雷特的爱妻去世,此后,他饱受悲痛和躁郁症的折磨,由于观众已无法接受其他人扮演福尔摩斯,敬业的他仍忍痛坚持完成了演出。在《临终的侦探》一集中,奄奄一息的天才侦探福尔摩斯似乎与才华横溢却虚弱的演绎者重合了,该集播出一年后,布雷特在睡梦中与世长辞,而对于热爱他的人来说,他们心中的福尔摩斯也一并归隐了。

福尔摩斯远比他的创造者存在得更久,也更卓越,这一点在他的银幕生涯开始之时,便已注定了。Chapter VI无声的夏洛克们:福尔摩斯和早期电影

  虚构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作者、读者以及每一个成功的演绎者功不可没。每一位的参与都丰富了福尔摩斯的形象,并体现出了他让我们着迷的一面:极其敏锐,铁面无私,愿为他人挺身而出。这位大侦探从来不曾让我们失望,而这,也是让他永远流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吧。

  专为广大福迷定制的纪念读物《夏洛克·福尔摩斯:从未存在,永远流传》闪亮登场,希望书中的专业解读与精美插图能为你揭开旧日伦敦与福尔摩斯的神秘面纱,带你见证这位大侦探流传至今的传奇过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