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锦集

2020-10-17 12: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锦集

  《浪漫主义的根源》是一本由[英]以赛亚·伯林 著 / [英]亨利·哈代 编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浪漫主义的根源》精选点评:

  ●新版已经快印好了,根据普林斯顿2013年新版修订,增加了英国哲学家约翰·格雷的前言“两个世界的后代”以及部分未刊书信。本书根据1965年伯林所做的“浪漫主义”梅隆讲座录音整理而成。自浪漫主义的定义始,历陈其滥觞、生长和壮大,抉发其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伯林借前任所未发的观念史视角,展现出浪漫主义革命作为认知方式和思想意识的无比力量。伯林的演讲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典故如排山倒海,排比如山洪倾泻,是豪宕的思想音乐,是天神眷顾的天才时刻。

  ●这本书的观念史写法没有让人感受到观念的力量,而是强调思想如何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浪漫主义的定义、发生、在十九世纪后的壮大作了谨慎的探讨,如何承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如何对艺术和政治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后果、又如何启发了存在主义。末尾点睛,继续发扬作者本人的核心观点:“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的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些和浪漫派的初衷相去甚远。”可以说是一部才思敏捷、汪洋恣肆、一气呵成的演讲集了,阅读体验极佳。

  ●还要再读再读再读。

  ●待温习作品后,再来重读吧。阅读量不够,时常跟不上啊呜呜呜~

  ●清晰流畅地梳理了浪漫主义起源发展和影响,不枯燥不晦涩。把一些概念诸如自由意志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等给串起来了从浪漫主义的源头作出合理解释真的有助加深理解。

  ●#伯林文集# 浪漫主义之后,世界不再一样,伯林之后,浪漫主义不再一样!

  ●2020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伯林汪洋恣肆又思维缜密的文风,读来实在佩服。从浪漫主义的定义问题开始,叙述其滥觞(对启蒙运动的攻击)、生长(浪漫主义的真正父辈赫尔德),再到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者及其持久影响,尤其是最后的对浪漫主义发展的总结非常精要。从观念史的角度,伯林将之引向了存在主义-自由主义的结论——对于个人意志的强调和对固定结构的否定,没有在伯林那里走向极端,而被继承下一种多元主义和彻底怀疑的精神,从而获得了开放性。在这个意义上,伯林在观念史的意义上赋予了浪漫主义在当代世界蓬勃的生命力。

  ●又读了一遍。本想准备考试的今天,结果一读停不下来━┳━ ━┳━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一):一点点自己的理解

  受一位很喜欢以赛亚伯林的读书up主影响,我也开始读伯林。读的第一本就是《浪漫主义的根源》。原因很简单,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语言/国别对作家写作风格的影响,而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一赫尔德一直强调“归属的观念”与我浅陋的想法不谋而合。第二,我更偏向于现实主义“被击溃的受难者”的风格,对浪漫主义有些不以为然。 伯林的这本演讲集才思敏捷、汪洋恣意、一气呵成;对浪漫主义的定义、发展、如何承启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如何影响后世的文化艺术甚至政治都有很深刻的见解。 浪漫主义的定义,比起理论化的解释,我更喜欢抽象一点的解释,毕竟理论化的解释很不浪漫主义。“用有限表示无限,用有形表示无形,用死亡表示生命,用空间表示时间,用言说表示那些无以言表的东西。”更切合价值创造和无止境的自我创新。 伯林将浪漫主义的结局归于自由主义,归于宽容,归于对行为得体和对不完美的生活的谅解,归于对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把我心中的关于浪漫主义的理解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二):浪漫主义的根源、伯林传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1/19/%e6%b5%aa%e6%bc%ab%e4%b8%bb%e4%b9%89%e7%9a%84%e6%a0%b9%e6%ba%90%e3%80%81%e4%bc%af%e6%9e%97%e4%bc%a0/

  浪漫主义的根源 [英]以赛亚·伯林 著 / [英]亨利·哈代 编 / 吕梁、张箭飞 / 译林出版社 / 2019-10 伯林传 [加拿大] 叶礼庭 / 罗妍莉 / 译林出版社 / 2019-10

  子扉我 2019年秋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11月19日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三):浪漫主义的根源

  不知道是不是以赛亚·伯林的文字好翻译,读他的书很顺畅,觉着自己理解力能跟上,这本《浪漫主义的根源》读的毫无障碍。经常读哲学书会遗憾自己不懂德文,怎么也理解不了。就把这个不理解归于翻译的不行。

  浪漫主义运动是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反叛,随着基督教的没落,自然科学占了高地,觉着人类认识了自然,可以把握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牛顿定律给自然找到了统一的规则,不仅生物学而且伦理学哲学也进入了寻求统一规则的大军。

  德国哲学就兴起于这个时候,十八世纪的德国人由300王公和1200个领主统治着,与法国的迎面相撞,使德国知识分子感到伤痛与屈辱。而这也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根源,德国的思想家大多出生卑微,这与法国思想家形成一个对照。

  伯林认为给予启蒙运动打击的是哈曼,哈曼是康德的邻居,一个澡堂门房的儿子。哈曼写了很多文章抨击法国人总用科学来处理问题,在哈曼看来,现实生活是跳动的,就像一道水流,若试图截断它,必定会毁了它。

  哈曼的观点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歌德,克尔凯郭尔....

  浪漫主义最终还是回到了法国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不管现实生活如何复杂,人类的精神是自由的,可以通过艺术建构理想生活。存在主义的关键教义是浪漫主义,就是说,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包括人自己,经常会身不由己,因为情绪征服了你。

  有些浪漫主义就走远了,比如法西斯主义。

  伯林最后说:浪漫主义的结局就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生活的体谅。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四):被低估的康德和“浪漫主义”的未尽之意 ——读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

  《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本书的版权页显示,它被按照中图分类法标识为“I109.9”,归于“文学理论”分类,这或许是根据“浪漫主义”一词的通常印象造成的误会。文学理论中固然有“浪漫主义”,但浪漫主义远远不只是一种文学理论。对此,伯林在一开篇就讲得很清楚:“浪漫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近代规模最大的一场运动,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活和观念。在我看来,它是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最伟大的一次转折”。(吕梁、张箭飞等译:《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19年10月,p2)照伯林自己的理解,《浪漫主义的根源》归于“思想史”会更恰当,才华横溢的伯林也的确在书中展示了“浪漫主义”宛如史诗般的前世今生。

  一

  谈论浪漫主义似易实难,因为“浪漫主义是一个危险和混乱的领域,许多人深陷其中,迷失了,我不敢妄言他们迷失了自己的知觉,但至少可以说,他们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中译本,p2)但在表述清晰这一点上,伯林堪称天才一般的人物,《浪漫主义的根源》把涉及浪漫主义的几个重要问题梳理得清晰明白。一是浪漫主义的最初发生,德国思想家出于民族意识等诸多原因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反抗。二是浪漫主义的基本原则,对启蒙主义所谓客观真理的猛烈攻击和对一切个体自由与特殊性的坚定维护。三是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伯林雄辩地指出,从现代绘画、现代小说、现代音乐,到现代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如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都是浪漫主义某些思想因素的展开和实现,现代世界看起来杂乱无章和彼此无关的众多领域、众多人物、众多作品都在浪漫主义的思想谱系中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妥帖安排。伯林的精彩洞见犹如疾风骤雨般向眼前涌来,本书中译者称之为“天神眷顾天才的时刻”,不免让人赞同,一气读来确有酣畅淋漓的感受。

  然而,伯林要处理的问题实在太过重大,涵盖的思想领域也实在太过多宏阔,即便天才如伯林,果真能在一次脱稿演讲所汇集成的小册子里致广大而尽精微地照顾到浪漫主义的方方面面吗?谈浪漫主义,乃至整个近代哲学,康德是无论如何绕不过的枢纽式人物,但就是在对康德思想的阐发上,伯林似乎过于简单地处理了一些重要的思想线索,使得他对整个浪漫主义思想的阐发都有很多未尽之意。

  二

  浪漫主义的思想源头在哪里?对此伯林说得很清楚:“在我看来,真正称得上浪漫主义之父的就有两个人……我说的这两个人,一个是赫尔德,一个是康德”。(p74-75)伯林的这个判断是恰当和公平的吗,尤其对康德来说?单纯就浪漫主义的思想谱系来看,赫尔德当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把浪漫主义放进整个近代西方意识领域的巨变中来看(这恰恰是伯林承诺的视角),康德的地位要远比赫尔德更重要。尽管伯林在书中已经给予了康德哲学重要性足够多的论述,将二人并列也自有伯林的道理,但这种联系仍然是表面的。简明地讲,如果说康德提供了浪漫主义的基本原则,那么赫尔德或许可被称作浪漫主义的宣传家,赫尔德和康德之于浪漫主义不是同等重要的,把二人并列会造成对康德哲学重要性的严重低估。

  阐述这一点或许应该从追问一个伯林始终没有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开始:为什么作为启蒙主义最坚定捍卫者的康德,同时也是启蒙主义的反对者即浪漫主义的思想教父呢?

  伯林已经指出了这种看起来讲不通的地方:“康德痛恨浪漫主义……即便如此,他还是被推举为浪漫主义的父辈之一。这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p90)但伯林并没有很好地指出其中的逻辑关联,这可能是伯林在书中遗漏掉的最重要的思想线索。

  康德哲学——尤其是其道德哲学的核心要义是人“自我立法”,这一点,伯林在书中阐述得非常清楚:“意志,便是区分自然界中人与其他事物的东西。意志就是人们选择善或恶,正义或非正义的东西。除非同时也可以选择非正义,否则,选择正义本身并不是多大的优点……因此,康德推想,道德优点的观念,道德缺失的观念,哪些该得到我们的赞扬,哪些该受到我们的谴责,哪些行为方式该受到鼓励或指责,所有这些都基于这个前提:即人们能够自主选择。出于这个原因,家长式统治,至少是政治意义上的家长式统治,成为他强烈厌憎的东西之一”,(p92)随之又说道:“他的观点可以这样论述:如果人们的行动取决于外在于他们或某种他们无法控制的东西,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他们的行为不是缘起于自身内部而是自身之外的事物,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他们是不负责的。如果他们不能为自己负责,那么他们也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有道德的人。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有道德的人,那么我们关于对与错、自由与非自由、责任与享乐的区分不过是错觉而已”,(p94)“这是对意志的至高无上的肯定”,“它注定要带来极度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后果,对此康德并未料到”。(p103)伯林再一次放过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康德并未料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康德本人没有料到的东西是否早已经隐含在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中?这需要引入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恰当公正的批判才能看清楚。

  在后世对康德哲学伟大成就和遗留问题的批判者中,黑格尔仍是最为洞若观火的那一个。黑格尔指出过,康德哲学彻底自主自觉意义上的自由,最大的问题是形式性。《精神现象学》如此讲道:“既然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伦理实体的自为存在这一环节,它就把自身内的规律的实存这样表达出来,仿佛健全理性直接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和好的……此类规律的几个例子将会表明这一点。由于这些例子在形式上是一些箴言,由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的健全理性说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讨论那样一个环节,即这些箴言是如何被确立为直接的伦理规律的”。(先刚译《精神现象学》,p256)这是黑格尔站在康德立场上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概述,即在黑格尔看来,康德道德哲学是把自主自觉贯彻到底的产物,康德认为一旦贯彻了这个原则,人们同时也就获得了在现实中进行道德实践的具体方案,比如康德举到的著名例子“不要撒谎”“爱人如己”等等。换言之,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道德原则的知识,也就同时会带来正确的行为。但黑格尔认为这显然是大谬不然的,因为康德自主自觉的道德哲学只具有形式上的普遍有效性,“凡是我的行动都是我的行动”,这只具有逻辑上的自洽,如此而已,至于在特殊情境中人应该如何行动,康德并未涉及,因此是空无一物的形式主义道德哲学。康德道德哲学立起了自由的原则,却缺乏自由的内容,无法处理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各不相同的特殊道德行为。

  填补这个缺口的正是浪漫主义。

  不过这经过了很多中间环节,比如伯林花了不少笔墨论述的席勒——康德“忠实的信徒”。(p103)伯林如此概括席勒的思想:“他认为自然与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对比:自然是一个本质性的,或许是偶然为之的实体,而人,具有道德,能够辨别欲望与意志、责任与利益、正当与错误,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即便因此触犯自然”,(p107)伯林进一步认为:“席勒拒绝了康德的解决方案,主要因为在他看来,虽然康德所说的意志可以把我们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但把我们送上了一条狭窄的道德之路,送进了一个太刻板、太逼仄的加尔文世界,在那里,人们要么沦为自然的玩物,要么谨守路德教那套严格的职责”。(p107)在这里,伯林又一次放过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康德“忠实的信徒”,席勒为什么要拒绝康德最重要的思想呢?席勒真正拒绝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席勒并没有拒绝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反而对其是坚决恪守的,席勒拒绝的不过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形式性。对康德来说,自由还是一套知识,但在席勒那里,自由却是一种能力,席勒借助文学创作的方式把自由从逻辑自洽转移到了“去行动”,凡是自主自觉的行动就是自由,就是道德。比如在讨论高乃依的戏剧《美狄亚》时,席勒就认为美狄亚生煮自己的儿子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她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由地行动”。(p108)也就是说,席勒用自主自觉的“行动”填补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形式化空洞,使之具有了内容。换言之,康德的自由是“不及物”的,席勒的自由是“及万物”的。席勒塑造的一系列文学形象都要这样去理解,比如《菲耶斯科》中的暴君,《强盗》中的卡尔·莫尔,这些角色虽然在世人看来劣迹斑斑甚至可以说是恶贯满盈,但因为这些人从不屈从自我意志以外的任何因素,因此都是“伟大的罪人”,在席勒看来,他们在道德高度上比庸碌无为、体面保守的小市民要强过千百倍。

  由此可知,伯林数次说到的康德不小心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这种反讽和意外其实一点都不意外,其间有着连贯一致的逻辑线索,但伯林把康德和赫尔德不恰当并列却掩盖了康德哲学对浪漫主义的奠基性和原则性意义。

  三

  未能充分发掘康德哲学对浪漫主义的意义也造成了伯林对另一个重要问题 “法国大革命”的分析未尽其意。

  浪漫主义和现代政治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这个问题太过重要。伯林引用施莱格尔的观点阐述法国大革命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认为“人性”“社会的本性”“无意识的黑暗力量”“理念”等等这些“巨大的实体”,这些“不曾设想的后果”是人力所难以抗拒的,远比理性设计的力量更为强大,法国大革命造成的恐怖后果便是如此。伯林未对法国大革命作更进一步的论述,如果伯林赞同施莱格尔的解释,那么这样的分析甚至可以说有些不得要领。

  伯林也看到了,在康德看来,“法国大革命是一场伟大的解放运动,因为它肯定了个体精神的价值”,(p102)那么康德哲学、浪漫主义和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联究竟是什么呢?法国大革命在何种意义上可以归入浪漫主义的思想谱系中呢?答案就在“去行动”的自由中。如果康德所论述的自由哲学不满足于形式上的自我证明,而要有所行动,便是浪漫主义要肯定的方向。

  “去行动”在席勒那里的结果是“伟大罪人”的文学形象,而在现实政治中,便是法国大革命。这种自主自觉而又要积极行动的自由被黑格尔称之为“绝对自由”,在《精神现象学》“绝对自由与恐怖”这一节,黑格尔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了自由和恐怖的辩证法:“意识的自身确定性是一个普遍的主体,意识的认知着的概念是全部现实性的本质。……知识本身是那些抽象环节的一个运动,它是一个普遍的自主体,既是自己的自主体,也是对象的自主体,而作为一种普遍的知识,它是这个运动的向着自身返回的统一体。在这种情况下,精神作为绝对自由呈现出来。……在精神看来,世界就完全就是它的意志,而它的意志则是一个普遍的意志,确切地说,精神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思想,以为意志就在于得到默默的或代表性的赞同,毋宁说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遍意志,是全部严格意义上的个人的意志。自在地看来,意志是人格性或每一个人的意识,而且它应该作为这种真实的、现实的意志,作为全部人格性和每一个人格性的自觉的本质存在着,使得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是一个完整不可分的行动,使得整体的行动也是每一个人直接的和自觉的行动。绝对自由的这个完整实体登上了世界的王座,没有任何力量能与它抗衡”,(p361-362)独立的意志总是要行动,所谓的行动就是要消除一切特殊性以寻求普遍有效。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就是凡被视为异见者,都要送上断头台。伯林在书中也说到,康德“认为不管怎么说,法国大革命都是一次朝着正确方向进行的试验,即便它会走些弯路”,(p102)为什么在同时代知识分子都在以毫不掩饰的惊恐看待法国大革命时,康德却并不反对呢?这和席勒所赞赏的“伟大的罪人”其实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如果说卡尔·莫尔是“伟大的罪人”,法国大革命不就是“伟大的罪行”吗?可见,康德和浪漫主义的深层逻辑关联,有伯林始终未曾触及到并加以清晰阐发的紧要环节。

  在《浪漫主义的根源》的最后部分,伯林提到了浪漫主义自我取消和自我否定的特征,也就是伯林所说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p194)比如将浪漫主义的原则坚持到底而最终发疯的施蒂纳,以及给欧洲带来无穷灾难的法西斯主义等等,但恐怕只有对康德哲学和浪漫主义关联的更细致揭示才能真正论证浪漫主义为何会是自我取消的。

  说到底,浪漫主义和启蒙主义是近代主体性哲学一母同胞的兄弟,浪漫主义对特殊性的过度追求如果成为一种原则便是颠倒过来的启蒙主义,那样一来,浪漫主义就不过是一场和启蒙主义拿着相同的武器却在相反方向上的猛烈冲锋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