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的密码》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水的密码》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17 13: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的密码》的读后感大全

  《水的密码》是一本由[英]特里斯坦·古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358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2019-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的密码》精选点评:

  ●增加看观察世界的纬度。涨了很多知识

  ●水可以只是水本身,不必要像我们的文化一样将其人格化,精神化。我是爱溪水、河流、运河远胜于海洋的人,前面几章读起来居然可以达到全身心投入的地步,可以想象爱海洋的人读起来会是怎样一种状态。感谢作者把“生活细小之处也是大学问”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出来,以及提醒我我是个地理盲。

  ●#天际线# “倘若世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

  ●太过誉了,普通的科普读物而已 不喜欢风格,废话还挺多,看得没劲

  ●前面的部分还是很有趣的,后面部分的内容接触得比较少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这本书跟护肤没有关系。看似简单的一片水域中,蕴藏的信息量丰富异常。作者最爱各种各样的水之纹路与形态,以及它们与陆地、天空、动物、植物的关系。这些水的形态从未停止变幻,却又永恒不变,水的涟漪从我家后门的水坑里一路绵延到北大西洋。

  ●从水微小的物理特性讲起,就如水滴落入水面,一圈圈涟漪荡漾开,牵连起池塘、水坑、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现象。阅读体验很像推理小说,在寻常现象中思索,结合地理物理生物天文等知识,推理出渊源,预测其去向。对这些现象,更可以当成一种不易被注意的美来欣赏。“我们在片刻内所怀有的那种兴奋之情,便是它们给予我们的唯一的回报”。经常拍到“闪光路径”和“伴流”,看了书才知其名,一旦开始注意,看到的世界就又会不一样了。

  ●看完觉得已经具备了些许当海盗的资格

  ●一部非常有趣并有很多知识含量的科普佳作。《水的密码》并不是要把我们拉回从前,相反,这部作品涉及很多前沿科技研究。怎样保留多样化的古老文明,同时从“老古董”挖取“新点子”,让“旧”与“新”和谐统一,这是作者所追求的目标。自然永远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这本书太棒了,推荐给常去远足的人和生活在海边的人。有时间又能细心观察的人简直可以发掘出自然中无穷无尽的意趣。再上一步,理解这山林野趣其后现象变化的机制,这样的生活真的是金不换啊,金不换。

  《水的密码》读后感(一):这里没有答案,却藏着一个新的世界

  如果要选择进化历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水”这种化合物一定榜上有名。离开了水,生命将消失无影,彻底失去生存的可能性。

  究竟什么是水?科学家会告诉我们,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再常见不过的存在;医学家会告诉我们,人体内的水约占70%,与新陈代谢密切相关;哲学家会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是,没人能说得清楚水到底是什么。

  在以往以“水”为主题的图书中,水更像是一个盒子,无论是鱼类、昆虫,还是鸟类、植物,总能在这个盒子里找到一席之地。水为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们的描述里,水是这个蓝色星球的血液,是先贤圣哲的灵感源泉,滋养生灵,塑造文明。至于水中的形态与迹象,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可是,在《水的密码》中,水终于成为博物学家们眼中的主角,展现出它的多彩面貌。这一次,它不仅仅是一种盛着各种生物的容器,也不单是一扇让我们透过其中观赏世界的窗,更不是某些伪科学家口中拥有所谓“情感共鸣”能力的玄学道具。本书作者特里斯坦·古利是曾独自经水空两路穿越大西洋的探险家、航海家,他凭借自己数十年“行走江湖”的野外考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在他的笔下,水是帮助人类探索世界的奇妙线索,是拥有魔力的自然精灵。即使是波澜不惊的水面,其下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自然密码。

  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拿起抹布擦掉厨房台面上的一滴水时,其中隐藏的“黏性”原理正以同样的方式驱使着大洋深处的洋流向前奔腾;当我们为微风吹过池塘所带来一丝丝涟漪惊叹自然之美时,千百年前的航海家们却能借此在一片汪洋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正如人类学家洛伦·艾斯利所说:“倘若世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

  水中的确有魔法。在我们的印象中,水体形态变化多端。即便被人为划分成了水坑、湖泊、溪水、河流、海洋,水却对这些划分不以为然。水在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遵循着相同的定律,哪怕这些地方相隔甚远,环境千差万别,它始终按照物理定律,有条不紊地变化着。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在家门口的小池塘里看到浩瀚大海中奔腾的涌浪。这些场景实在是太平凡,以至于长久地被我们忽视,只有那些还保持着探究世界好奇心的人,才会去注意并思考这些再常见不过的现象。特里斯坦·古利指引我们用“上帝视角”仔细审视这些变化多端的水面波纹,他将池塘中的石块幻化成太平洋上的岛屿,用福尔摩斯一般的推理能力层层剖析水纹图案的成因与变化,解读魔法背后的奥秘。

  《电讯报》曾评价道:“特里斯坦·古利会让你觉得,你的前半生不过是半睁着眼走路而已。”期待这本奇妙的读水指南,能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让你找回失落许久的好奇心和自然观察力,从花园里的池塘一直走到太平洋。

  《水的密码》读后感(二):你真的认识“水”吗?

  今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沿海。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8月14日,台风共造成1402.4万人受灾,56人遇难,1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15.3亿元。导致这场灾祸的原因有很多,这里只说说与台风有关的一点小知识。

  你有没有注意到,水的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月面”的;打翻一杯水,水和水自动滚到了一起。物理老师告诉我们,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但有些老师忘记说了,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的吸引。也就是说,水分子之间是相互依附的。水的黏性或张力的强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它们对重力有抵抗。

  当我们把画笔浸入水中,水迅速沿着刷毛往上流动,与万有引力背道而驰,为什么呢?这种现象叫“毛细作用”。“弯月面”效应意味着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因此水被往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于是水面下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开口越窄,这种效应会越明显。

  台风带来的大暴雨,让水分子拥挤在一起,很难疏散,这时候水受到向上的吸引力,容易泛滥。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这跟粒子间的气孔大小有关。在由细小圆滑的粒子组成的泥土中,比如淤泥,水就升得更高;而土质较为粗粝的,比如沙质土中,水上升得就较低。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也就是说,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很快回流,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以上知识来源于《水的密码》。一部非常有趣并有很多知识含量的科普佳作。

  我的家乡温岭就是“利奇马”登陆的地点,所幸我们凭借多年抗台经验做好了预防工作,尽量减少了损失。台风到来前几天,温岭就迅速排水,疏浚了河道。我现在知道了,台风洪灾跟“毛细作用”有关,我们千万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晚点排水没啥关系,古城临海在这次台风里遭受了重大损失,可能就跟他们不了解这个原理,掉以轻心有关吧。

  温岭是沿海城镇,乡人们有许多朴素实用的气候经验。譬如,很多渔民都会看云,看月相,观察水纹和潮汐,闻嗅空气的水含量,从而事先判断台风强度。我的亲戚,一个在海边长大的男人,说起过“借潮”和“站潮”,有些海域的潮水会忽然全部涌往另一块海域,有些海域的潮水长时间停止凝滞,丝毫不肯后退,这两种情况都极端危险,大风暴要来了。我不知道科学界有没有类似理论,这是我听过的最形象的描述之一,来自于民间,就像《水的密码》里讲述的传奇船长阿卜哈拉,那些看上去略玄乎的表现是他从祖辈、从自己的经验里获得的,我们不能小瞧这些仿佛“不科学”的古老的智慧。

  《水的密码》的作者特里斯坦·古利是英国皇家航海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他曾带领团队在地球五大洲展开探险活动,在偏远的地区与鲜为人知的土著们共处。我们可以把《水的密码》看作旅行文学,跟随古利一起走遍海岸,古利称自己为“读水人”,真是一个诗意的名字。假使没有条件出海、环游,至少我们可以在附近的溪流,在家门口的水坑,领略昆虫掠过、雨滴溅落的美丽景象,茶杯和浴缸也有乐趣,当我们还是孩童时,没有谁不喜欢玩水,我们都想知道水里藏着的秘密。“钓鱼绝少要靠运气,”有经验的钓者会这样说。

  18世纪时的航海家库克船长与他的伙伴们对太平洋岛民“由衷地惊叹不已”,在今天,我们依然会赞叹当地流传的“水面学问”。比如,马绍尔岛的岛民从小培养“水感”。他们注意到风总是以一种可靠的方式自固定方向吹来,风在大洋里引发了可以预测的涌浪,当这些涌浪撞上岛屿,就会引发同样可以预测的现象。所以,即使没有海图、罗盘和六分仪,马绍尔岛的人们凭借着近乎天才的技能,根据船只特定的摇晃运动就能推测岛屿的方向。

  如果拥有这等本事,海上遇险的存活率就能大大提高。经验可能过时,更不能朝夕养成,道理总是相通的。现代人的问题之一,是太过于依赖科技,有些时候,科技的突然离场,会把现代人扔入茫然无着的处境。我们需要更深刻地、更亲密地缔结与大自然的合约。《水的密码》对土著部落及其文化保持尊重,从太平洋到北海道,从潮湿的热带雨林到常年积雪的北冰洋,每个地方的族群都会根据身处的地理环境建构一套特定的规则,很久以来,人们靠此生存至今。

  不需要刻意回避科技,毕竟“原始人”的状态已经离我们很远,一味倡导“复古”是不可取的。《水的密码》并不是要把我们拉回从前,相反,这部作品涉及很多前沿科技研究。怎样保留多样化的文明,同时从“老古董”挖取“新点子”,让“旧”与“新”和谐统一,这是作者所追求的目标。自然永远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涡旋现象是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水坑倒影可以用来检测地面和空气中最轻微的震动;水生昆虫的神奇本领给仿生学提供了许多灵感,比如对温度的敏感或如何隐蔽自己等;天鹅溪这样的“全循环湖”是非常好的温跃层实验场所和声光水下传播研究地;海水颜色的变化可以帮助寻找安全的航道;“光与水”所涉及的光学和声学领域,比如折射波和绕射波等,仍有进一步开拓的需要;沙滩现象,比如离岸流、底流、漂移等,以及潮汐与天文的关系;奇妙的海市蜃楼……月缺月圆,水涨水落,很多密码还等待解读。

  特里斯坦·古利搭乘远洋船只,就像前辈麦哲伦、达尔文所做过的,他仔细考察并记录下他的见闻。本书的结尾部分,在结束北极圈的航行之后,古利撰写了一篇名为《自然雷达》的学术论文,发表在《英国航海学会期刊》上,这次航行帮助确认了鸟类和其他自然迹象确实可以有效地在北方水域里估算出自己与陆地之间的距离,就像维京人曾经断言的那样。

  《水的密码》读后感(三):水的基本演绎法

  

首发《中国科学报》 (2020-09-03 第7版 书评) ,略有改动

《罗纳河上的星夜》梵高

在推理小说中,常常能读到这样的场景:天才侦探们在凶案现场全面调动感官,看听嗅触,甚至做出引人侧目的怪异举动,细细考量着现场的花瓶、桌角、照片、收音机,或是泥土、水坑、植物、来去的风速,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而后条分缕析,综合获得的线索还原真相。或许大家的脑子里都能浮现出不少这样的形象了。

普通人的日常虽没有那么多亟待解决的凶杀案,但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获得思维跃动带来的快感,例如去捕捉水滴、涟漪、河流与溪水背后的故事。在阅读《水的密码》时,我体会到的便是这样如侦探小说般一环扣一环的解谜情节,虽然并不能抓到具体的杀人凶手,但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在片刻内所怀有的那种兴奋之情,便是它们给予我们的唯一的回报。”

本书从水最微小的物理特性“毛细作用”讲起,章节之间的联系,如跟随一粒水滴落入湖面,一圈圈涟漪荡漾开,牵连起池塘、水坑、河流、溪水、湖泊、海洋、未知水域中的种种现象。从中可以看到水或聚或散的形态,以及不同形态下与环境产生的奇妙互动。

水亦是一支飞扬的画笔,光、风、月亮、万物生灵是它所蘸的颜料,绮丽多姿的图画们就这样悄悄塞在自然的角角落落里。有时是通过水预判它们的动向,有时它们的变化也折射着水的情绪。在本书的指引下,不管是身处野外还是寻常的街头巷陌,都能寻到这些画作留下的线索。

去岁秋初时,我在太湖边观了一场日落。远山绵延,横向的薄薄一层,原本耀目的太阳在接近水面时形状愈发清晰,当日没有云,只是夕日的光染红天地成一色。这个时候,可以看到那一轮小小的红日,在水面铺出一条闪闪发光的窄路,如钢笔在两端固定的竖线范围内来回划动。偶有渔船经过,鹭鸟纷飞,在傍晚泛着琥珀光的天色里勾勒出别致的剪影。随着天光黯淡,夕阳也渐渐褪去浓烈的红,湖面的影子拉宽,转为柔和的粉光。这样的景色令人深深沉醉。

成年以后,对自然现象都只当寻常事,很少再去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在本书中,我却与答案不期而遇。“光线照在水面上最迷人的一个现象是,在白日开始或将尽时,太阳光反射在大片水面上,形成了一根明亮的光柱。这种波光粼粼的长倒影被称为‘闪光路径’,它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接收到了来自向远方延展的波浪侧面上反射而来的无数个微小的太阳倒影。”它不仅是一种美的现象,还有着严密的运行逻辑,太阳的高度和水面的起伏程度会对路径的长宽造成不同的影响,而这种相关,是可以精准测算出来的。

夕阳下的“闪光路径”

知道它的存在后,便可以在许多地方发现它。在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中,在黄浦江边夜色摇曳的霓虹交错中,在灯火通明的连廊大桥下,在深秋世纪公园湖面高楼反光投下的影子中……许多个瞬间,都因感知其存在而变得与众不同。

对绕射波的观察发生在读完本书之后,当然,因它没有“闪光路径”这般显眼明丽,如果不是知晓这样的现象,也很难会投去一瞥。今年冬天,我和朋友在湖边散步,宽阔的湖水风高浪急,在岸边有一处较窄的分岔,以一道横桥相隔,将湖水引流进来。很明显的现象是,在宽湖急迫的浪,进入分岔的支流道路后,纹路变得很宽,好似巨大半圆的一部分,同时流速也平缓下来,与《水的密码》中的插图几乎一模一样。

湖边的“绕射波”

在海洋中游历多年的航海家会培养出侦探般的“水感”,“它是一种通过解读水的变化来进行导航的精巧技能”。波浪与岛屿的互动会引发可以预测的现象,“在岛屿的四周,水面以一种带有指示性的方式变化着。迎面撞上岛屿的波浪会反弹回来,与持续涌来的涌浪混在一起;流经岛屿附近的波浪会发生弯曲,并在岛屿的两侧形成不同的水纹图案;在岛屿较远的一侧,则产生一片无涌区。”不同现象的交叉印证可以推理出最合理的解释,这种时候,水手们可以用手遥指前方,喊一句“真相只有一个”了。

祥云般的波光

缤纷的水纹指向不同的解读,寻常的水坑也能判断动物的行迹。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可以成为雾,成为湖,成为露珠,成为池塘,团聚是汪洋大海,散开是漫天细雨,解锁了水的密码,便是打开了另一层维度。一旦开始注意,眼中的世界将全然不同。

  《水的密码》读后感(四):水有味道吗?水有颜色吗?关于水,你所不知道的7个冷知识

  “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

  十年前,日本作家江本胜在《水知道答案》一书中,用拍摄的122张水结晶照片证明,得出水不仅自己有喜怒哀乐,而且还能感知人类感情的结论。

  这令人啼笑皆非的“科普”曾在中国和日本风靡一时。

  事实上,水既不能听,也不能看,更无法共情。这些伪科学的推论无从证实。但是关于水的一些冷知识,水有味道吗?水有颜色吗?河里的水,都是朝同一个方向流淌吗?却是有答案的。

  关于水,你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都能在这本豆瓣评分高达9.4的《水的密码》中找到解答。

  一本从池塘里看见太平洋的奇妙指南

  一趟趣味无穷的探索之旅

  包含700个与水有关的现象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

  诚意推荐

(英国)特里斯坦·古利 著 许丹 译

01

水有味道吗?

  当然有!

  我们习惯用眼睛来寻找水的存在,但当其他感官也能帮上忙时,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满足感。海水的气味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线索,但这只是因为它味道很冲。在轻柔的微风中闻到淡淡的溪水气味更加令人愉悦,甚至当你从旱地上踏入刚刚经历一次局部降水后的区域时,所闻到的气息也让人为之振奋。

  雨水将植物产生的油性物质从土壤里释放出来,并激活了土壤中的放线菌,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带来了雨落在旱地上所散发的独特而熟悉的气味。雨水在漫长的干旱季之后降临会散发出一种特别强烈的气味,这种气味被称为“雨后的尘土香”(petrichor)。

02

水究竟是什么颜色?

  想要认识水的颜色,我们要思考的四个部分是:水下有什么、水中有什么、水上有什么以及光线效果。

  站在水坑边,从水的上方直接看向水中,你可能会有不少收获——自己的倒影,坑底的泥土,一些褐色的泥渣在水中打转。然而,假如走开二十步以后再往回看,泥渣、泥土便瞬间消失,你只能看到对面与你角度相同的东西的倒影。

我们在水中看到的颜色取决于光照的明亮度与角度,水深,还有水上、水中、水下的情形。

  比如说,向远处的海面眺望时,我们所能看见的景象完全被更远处的天空倒影占据。这就是为什么远处的海面在晴天里呈现蓝色,而在乌云密布的天气里看起来却是灰色。

台湾濂洞湾,河水中的矿物质让这里的海水常年呈现黄、蓝两种颜色,被称为“阴阳海”。

  在家里,我们也可以用最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光与水的颜色之间的基本关系。到了晚上,将一杯水放在面前,然后关掉所有的灯,于是这杯水随着房间中的一切消失了。水的颜色变成了黑色!这个现象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几乎毫无意义,但它证明了一点:没有光线照在水上,水根本不会有什么颜色。是光赋予了水颜色。

03

临近堤岸的水面,为什么更加波涛起伏?

  如果波浪直直地撞上海堤,被反射回来的波浪会以与来时相反的方向向后行进。然而波浪仍在源源不断地涌来,这意味着现在撞向海堤的波浪会与被反射回来的波浪相遇。随着两股波浪穿过彼此,波峰、波谷彼此相遇,最后形成超级波峰和超级波谷,这使得波浪在顷刻之间看起来会有2倍的高度和深度。在特定的情况下,来去的波谷与波峰就会形成驻波。这种情况发生时,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波浪到达或离开,波浪看上去只是在同一位置不断上下运动,而不是向别处传播。驻波发生时,会有一些水纹处的水以特定节奏上下剧烈运动,而在这些水纹之间会有另外一些水纹,在那些节点处,水看起来几乎完全静止不动。

  不过,海浪很少会完全直撞向海堤,更多情况下它们会斜斜地拍打在堤面上,接着以反射的角度被反弹回来,就像光线以某一角度射向镜面时所发生的那样。这会在水里造成一种奇怪而迷人的形态,更像是一种交叉效应,它也因此被称为“驻波轧花”或者“华夫饼纹驻波”。

04

太阳在水面上的倒影,都是一样的吗?

路过的船只将海水抚平,使闪光路径变窄了一些。

  在白日开始或将尽时,太阳光反射在大片水面上,形成了一根明亮的光柱。这种波光粼粼的长倒影就是“闪光路径”。

  为什么会出现闪光路径?因为我们的眼睛接收到了来自向远方延展的波浪侧面上反射而来的无数个微小的太阳倒影。闪光路径的形状能让我们估算出太阳的高度以及波浪的高低程度。随着太阳西斜,闪光路径会变得越来越窄,而随着波浪越来越高,它会变得越来越宽。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月光下的风景》忠实地描绘了月光在水面反射的景象。

  而实际上,当我们远眺一道闪光路径,太阳的高度在几分钟之内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因此任何宽度的变化都说明波浪的高度肯定发生了改变。许多案例告诉我们,闪光路径的宽度并不均匀,它在某些地方会明显地凸出加宽,这就说明这一块水面上的波浪更高,很可能此处风力更强。

05

强迫症为什么爱看抹布吸水?

  我们多多少少都曾经发现,即液体并不总是服从重力,每当我们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这便是一种叫作“毛细作用”的现象在发挥作用。

  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材料的吸引,比如画笔的纤维,将它向上拉,而狭窄的空间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于是水面下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开口越窄,这种效应便会越明显。

  从小草到参天的橡树,我们身边的每一株植物都需要依赖毛细作用将水从地下运输到最高处的叶子。我们知道,树的内部并没有水泵之类的东西,但是成千升、上万吨的水都要从土壤里运输到高高的树冠。没有毛细作用,这根本无法做到。而在厨房中,强力吸水抹布、纸巾适合擦水的原因便是它们经过了特殊设计,从而将毛细作用最大化了。对于强迫症来说,看见一块抹布像磁铁一般将周围的水吸过去,那种奇怪的满足便是毛细作用带来的欣慰感。

06

没有罗盘和GPS的时代, 航海家们如何找到方位?

  太平洋岛屿的航海家们很早就发现了水面上的涟漪形态与岛屿位置之间存在联系,并据此发明了“木杆海图”。他们将这种感知自己和岛屿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技能称作“水感”(meaify)。最为重要的是,水在所有岛屿的周围都遵循着相同的定律,即便这些岛屿相隔甚远,面积天差地别,哪怕它不过是家门口池塘中的一块脚踏石,也能形成一张准确的“涟漪地图”。

马绍尔人发明的“木杆海图”海洋中岛屿周围的波浪形成了一张涟漪地图。

  我们不妨在池塘中解读这张“涟漪地图”。一块石头周围有五种划分明显的水纹图案。首先是“开阔水面”,它是水面的主体,风在这里将涟漪有序地吹送过水面。其次是“无涟漪区”,它是位于石块一侧、涟漪无法到达的平静水面。此外水中还有三种可以识别的图案。在涟漪撞上脚踏石的那一刻,涟漪本身携带的能量中有一部分弹了回来,就像回声一样。这意味着在涟漪过来的那一侧,也就是“无涟漪区”的对面,有一片颇为动荡的水面,这种不平静正是由涌来的涟漪撞上被弹回的涟漪引起的。在这片狭小的区域内,水面的状态不同于池塘的其他区域。而在石块的两边,存在着两片相似的水面,但它们又与池塘的其余地方截然不同。最后,在石块较远的那一侧涟漪再次相遇,交汇之处方向不同的涟漪交叉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图案。

  在这张“涟漪地图”中,水纹图案依照严格的物理定则和定律与石块的位置相关联。几个世纪以来,太平洋岛屿的航海家们正是利用这种地图来为自己指引目标岛屿的方向。

07

河里的水,都是朝同一个方向流淌吗?

  显然不是!!!

  每当一股强劲的水流冲上溪中的石块或桥墩之类的其他突出物时,它便会在障碍物的上游侧隆起,这便是“水枕”。与我们在流水中看到的很多现象一样,水枕同时是静止和流动的。水每分每秒都在变化,尽管水枕的形状或许会稍稍发生改变,但只要水流不变,它就几乎稳定不变。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我们可以在较小石块和卵石的上游侧找寻这些小小的、粼粼的突起。望着一片树叶在它上面涌动并想象着叶子的旅程是一种乐趣。

  当水流过水下的岩脊又突然落下时,它会骤然加速,并跌落至现在低于周围水位的地方,这便在水中临时形成了一个“水洞”。由于水面试图恢复水平,因此水洞周围的水便会往回倾注以填满这个洞,略微怪异的是,水甚至会通过逆流来填补它。因为水仍旧在岩脊处向下跌落,结果便形成了一种危险的平衡,其中向下流动的水还在生成水洞,但水往回流动想要填补这个洞,于是形成一股持续向上游的逆流,这又常常引发一种仿佛往回走的静止的波浪。这种波浪看上去似乎想要向上游冲去,却没有移动。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水文要素,它们就像是充满生命力的动物一样让人着迷。

倘若世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期图文整理自《水的密码》,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本期编辑 |Magnolia大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