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17 14: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的读后感大全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是一本由[法]贝尔纳·皮沃 / [法]塞西尔·皮沃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2019-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精选点评:

  ●推广现代阅读的对话体学术散文

  ●一对爱读书的父女分别进行了情趣生动、妙语叠出的描述。他们在书中分享和处理了生活中的种种细节,事无巨细,生动有趣。

  ●有趣的读书体验分享。

  ●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职业阅读者,阅读是他的本职工作。阅读在他生命里面给予他的帮助,以及滋养他的生命分享给我们。在他的生活中无时无刻无处不在,阅读特别是他童年时期的阅读,给予他的精神滋养。关于读书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一套方法,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更可以探索更好的方法。

  ●简直是种草书!后面三页长长的作家名单都是作者皮沃父女俩提到的,相信都是优选。从他们的读书历程里能够看到普通读者也会有的小成就和小纠结,这样读起书来就释然许多。

  ●为配图加5分

  ●可随翻随合的书虫杂谈,语言灵动,妙趣横生,读时不觉莞尔

  ●读书是一场廉价的旅行

  ●配图不错。话说跟左岸有何关系?

  ●来自塞纳河畔的书香,献给爱书人的礼物。世界阅读日最应景的一本书了。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读后感(一):高雅而又温馨,富含生活气息

  这部推广现代阅读的对话体学术散文,2018年在法国书市刚刚上架,2019年初就由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傅雷出版资助、在中国推出翻译很棒、印制精良的中译本。

  全书的内容和形式策划都充满创意,体现出高雅而又温馨的学术气息。

  两位学者的语词表达都老练生动而又富含生活气息,既寓深刻内涵于幽默文笔,又极为有效地传递出深厚的交流诚意和爱书人熟悉的“词语可以把我们带到任何地方”的愉悦心境。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读后感(二):里面的配图真是绝了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是两个酷爱图书的学者写的一系列知性对话。

  父亲贝尔纳· 皮沃是法国当代最有文化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龚古尔学院院长,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法国《读书》杂志前主编,法国电视二台读书节目主持人,法国《星期日报》读书专栏作家。女儿塞西尔·皮沃是杂志编辑、写作者和阅读爱好者。

  尽管每个博物馆或图书馆都可以做一个关于“人与书”的画作展览或摄影图片展,“书与人”的关系永远值得再画一幅、再拍一张、再展示一下;但是这本《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中精选的“人与书”图片和照片,还是精彩绝伦、高人一筹!丰富奇妙得让人时不时就停下翻页的手指,被震撼和吸引得要好好感受一下它们所释放的心灵冲击波。

  各种形式的妙想奇思,各种风格构图构思中的讲究与隐喻,体现的是现代必要的书籍“包装术”——用图书设计的所有佳艺和现代印刷术,去传播和推动现代社会中人的阅读渴望和读书兴致。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读后感(三):随翻随合的书虫漫谈

  如果是带着寻找读书方法论的期待来的,那么读者怕是得失望而归了。这并不是一本正经教你按图索骥的读书“指南”,更不是一本旨在解疑答惑的真理之书,而是一本可以随翻随合的书虫杂谈。全书在职业读者和业余书虫的两种视角中来回,颇有种复调的交锋。

  如大家所说,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在配图的选择上也看得出来花了很多心思。但我认为这些都不应该成为评价这本书的首要标签。装帧是锦上添花,不应凌驾于内容之上,过多赞誉反而使其有种喧宾夺主之势。

  在我的印象里,塞西尔是一个眼神温柔、嘴角带笑、充满悲悯的人。那天陪她在广州的老街上逛,她总是避开那些装在笼子里待售的小宠物。与她同行的朋友告诉我,她不忍心看着生命被“囚禁”。而这次翻阅她的随笔,则看到了一个妙语连珠、幽默风趣的她。

  说来好笑,我的初衷也是试图在这本书里寻找读书的诀窍。尤其是近期天天与正值青春期的小侄子斗智斗勇,只希望能激发他的阅读兴趣,哪怕只是惊鸿一瞥。虽然只比我小不到十岁,但他鬼起来真是拿他一点没辙。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让他在书架上的书稍作停留,连阿加莎和《哈利·波特》都无法使他暂时远离手机和电子游戏(要知道我初中时可时常泡在这两个世界里)。前两天《左岸读书》到了,随手便翻到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一节,暗自庆幸终于可以”药到病除”了,喜不自禁!就在我对她关于青春期的两大敌人(叛逆和手机)的观点深以为然时,她笔锋一转给了读者一个建议:“别生孩子”,如此戛然而止。又如她谈到如何应对书店里高傲、蔑视读者的店员时,她亦爽快地给了建议:“那就换家书店!” 这些建议确实都行之有效,但总能在她的话语中看出调皮捣蛋的意味,彷佛被“戏弄”了一番。

  当然,最为有趣的事莫过于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查词典这件事。从小学时的《新华字典》到初高中的《现代汉语词典》,我也是时常泡在字/词典的世界里。与皮沃尔老先生对词源的热衷不同,我对词典的喜爱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的小说人物取些惊艳一时的名字(对,那时很喜欢用各种生僻字取名哈哈哈哈),或是为了在作文比赛中用词足够清奇、别开生面。后来学了法语,仍旧喜欢查各种各样的词典(这时则换成了线上词典,如La Rousse, CNRTL, Expressio等等)。但这时期对词典的“宠爱”更多是“事出无奈”,否则无法看懂原著,更别提写文章了。多亏了查词典这个习惯,不然每学期大大小小的学术论文以及每年一篇100页以上的硕士论文不知道何时能完成(法语写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同义词的替换和使用,而且老师特别不喜欢文章中出现重复的词句)。

  这本杂谈录并不需要从首页翻至末页,不需要一个章节接一个章节地阅读。你翻到哪儿都能顺畅且饶有趣味地读下去。没有好为人师的训诫,也没有艰涩难懂的语句,通篇都像是一个老朋友关于读书的絮语和小逸事。好久没读到这么平易近人又妙趣横生的书了~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读后感(四):应该这样读书

  一本图片漂亮得令人心颤的书

  这是一本老书虫写给爱书人和读书人的书,也是一对书迷读书一生的快乐分享。父女俩围绕着读书、买书、选书、送书、藏书、扔书等话题,分别从专业读书人和业余读书爱好者的角度,讲述自己的读书生涯和与书的不了情。 。 读书的人更加强大 皮沃在书中说,读书人比不读书的人聪明,这并不是说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当中就没有傻瓜,而不读的人当中就没有精英。但总而言之,读书人更加开放,更有魅力,在生活中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强大。因为读者在接触推理、遭遇思想观点和碰到幻想和疑难的过程中,智力能得到发展。“读诗,就是脱掉帽子、揭开盖子、掀起地毯、拨开云层。读书,不是逃避世界,而是通过别的大门进入世界。读书,就是以伏尔泰当老师,以普鲁斯特当城市大叔,以维亚拉特当乡村大叔,以杜拉斯当姑姑,以斯丹达尔、加缪、大仲马、桑贝当朋友,以拉封丹、万瑟诺为猎场看守人,以路易丝•拉贝当情人,以科莱特当厨娘,与蒙田、让•吉奥诺、于连•格拉克为邻。读书,就是扩大家庭,招兵买马,广交朋友,增加人际关系,给自己做一个不可思议的地址本。读书,就是让阳光照入布满陷阱的人生迷宫。” 读书需要孤独利于思考 皮沃希望大家尤其是年轻人独自看书,而不是整天看手机、电脑或掌上阅读器,“躲避图像专制和社交网络的召唤,似乎成为一种抵抗行为和大胆举动。以书作为孤独的同伴,比过去更显得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自由精神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好办法”。而塞西尔则认为,想独自一人不受打扰地看书,必须“与流逝的时间、与所爱的人斗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她承认,“我每天或者说几乎每天都为自己对朋友们撒的小小谎言而有负罪感。每个星期至少会有两次同事约饭,我总是找借口说,已经有人约我了。这是说谎……我的瘾上来了,我要去看书;或者,我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所以,我便逃到咖啡馆里,躲在角落里,藏在柱子后面——不让任何人看到我。” 关于读书的小怪癖 父女俩还讲述了自己读书的小怪癖。皮沃看书时手头总是拿着一支铅笔或钢笔,用来画线、记录和点评,他说,“我写作的时候觉得抽烟很愉快,但阅读的时候毫无这种快感。因为我怕烟雾打搅小说中的人物,让作者不高兴,他会认为我从书中获得的乐趣还不够。要我同时看书和抽雪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还建议:“不要坐在长椅、摇椅、沙发、软垫和吊床上看书。不要在床上看书(除非是因为事故或生病卧床)。床是用来睡觉或做爱的。人们常常这样问:‘你的枕前书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我没有枕前书,我不在床上看书。在浴缸里阅读?太可怕了!要么是书太闷,手一松,书掉到了水里;要么是书太激动人心,让你钻进冷水里,得了肺炎……如果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挠头,那是好征兆;如果挠大腿、挠脚或是屁股,那是坏征兆。如果我什么都不挠,那是因为书太精彩了,我双手紧紧地捧住它,就像捧一个瑰宝。” 塞西尔则喜欢在在厨房里站得看书,或者是地铁、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上看书,“在那些地方,我才能安心阅读,以至于飞机狭窄的座位上飞行16个小时都不觉得;以至于地铁到站往往忘了下车,坐火车旅行常常感叹时间太短。”唯一让她感到不舒服的是,有人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拿出手机打电话,“那时,我会合上书,盯着制造噪音的人,希望这个无耻的饶舌者能从我脸上读到这样的信息:‘你的生活与我无关!’” 今年84岁的皮沃现任法国龚古尔学院院长,曾在法国电视台主持读书和文化节目数十年,是法国著名的阅读推广人,被认为是全民阅读的“第一推手”, 2013年,他的名字被收入法国《拉鲁斯》词典,并被法国《新观察家》杂志誉为“堪比莫泊桑”的人物,成为法国文化界当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皮沃和他的女儿2018年刚刚在法国出版了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