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读后感摘抄

2022-04-12 03:0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读后感摘抄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是一本由[英] 简·莫里斯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5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精选点评:

  ●一本书看完作者50年行走世界的历程,将每个城市人格化。

  ●莫里斯以细腻的内心和隽永的文字(虽然我一直还是觉得是男性的笔触),描绘所见和所想,眼中的风景与背后的灵魂,穿越时空的风云变幻。

  ●很早以前读的,感觉无与伦比,现在重温中。

  ●作者的英式机智和女性洞察力会要掉了没有耐心的读者的命。文章大部分比较短小,也很紧凑,不是很过瘾,但对于想一窥莫里斯风格的读者来说完全不成问题。

  ●世界各地人们的融合,曾经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征兆,如今开始感觉受到压制。

  ●从James变成Jan,半个世纪的行走和记录,经历很迷人。书太厚,挑了感兴趣的几个地方看。兼具男性犀利吐槽和女性细腻多情的莫里斯写游记很有风格,主观评价很强,给每个城市贴上鲜明的个性标签,显然不是那种只观察描述,留待读者自己体会的作家。译者有些执拗地紧贴源语的表达和句式,或许是有意为之的直译派,但是入口生硬,影响阅读体验,不认同这种翻译风格。

  ●世界变迁的半个世纪,宏大而细腻,中国篇和香港篇虽有偏颇但瑕不掩瑜,好书值得推荐!

  ●视角这么美国游客化的书的作者竟然不是美国人。

  ●我再次在瑞士 读她在瑞士的行走与书写 我开始看到我看不见的那些光和影。

  ●终于在五月读完,翻译有时候逻辑混乱, 值得再读一遍,但好希望有别的翻译版本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读后感(一):四不像洗脑文章

  看了林达的书,买的这本书,期待很大,可是很失望。作者在写散文么?想批判什么就大胆地批判啊,还要拐弯抹角的,既然是记者,那么就是要一碗水端平地看待事物。可是书中政治意味太浓了,而且还写成了散文形式的政治汇报,读起来真的很别扭。尤其是写香港那里,还一口一个共产主义中国,就是看着不舒服。这本书就是四不像,不是旅行文学,不是政治评论,不是散文,也不觉得是纪实。变性感觉是卖点,不觉得他变成她后,笔触就细腻了。也不需要变性来达到笔触细腻。细腻还要看茨威格,带着公正和对人性去书写。

  ?

  看到评论有人说,给四星以下脑袋进水。简直是搞笑,所有人还得统一思想么?对于文学的东西每个人欣赏水平就是不一样,你认为好的东西,别人就是感觉不到。还脑袋进水了,简直是无语了。还必须捧臭脚才行么?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读后感(二):五十年行走中的美与启迪

  .本文参加了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悠悠书香,阅读时光”书评大赛,作者为XSY。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朱光潜先生曾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当我们阅读时,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化展示。如果要在众多作家的作品中选出值得我们品读的,我认为简·莫里斯用五十年走遍世界各地的见闻录《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于书写》不应被错过。

  对于这个世界漫长的历史来说,这本书似乎太显年轻一些;对于名家妙笔来说,这个记者出身的作家似乎欠缺些技巧。可这本书所聚焦的年代和其思想深度足以打动每一位读者。五十年的漫游生活包括了二战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香港回归的历史,这是人类历史上飞速发展的五十年,世界各地人们的快速融合、技术的神话、人文景观的变迁……在给予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作者提出:“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这应当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有句话说,游历新境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莫里斯的游历正符合这一说法。从珠穆朗玛峰到曼哈顿,从柏林到京都,从上海到伦敦……莫里斯的文字给予这些城市以灵魂,她形容离开曼哈顿“就像是撤离一座雪山的顶峰,周遭的空气似乎放松下来”;她眼中的开罗“空气清亮干燥得不可思议,整个国家的脾性有严峻的防腐性”;而50年代的柏林则“成为一种噩梦的集市,世界的两边在此汇合,搭起竞技场”;她眼中80年代的中国“追随它自身的强有力的道路穿越历史、冷漠,无法渗透”。这些巧妙而又恰到好处的文字是充满美感的,没有华丽到庸俗的形容,也没有干瘪的直接描写。莫里斯不只是走马观花地欣赏,她在游历过程中与每一座城市保有恰到好处的距离,也从不在同一个地方长时间地待下去。文字中透露出来的历史变化不是生硬的描述,而是由每一个不同的十年中新的见闻中对比得出。透过莫里斯的眼睛看世界,是一种美的体验。

  当然,正如我写在题目中的“启迪”二字,这本书并不是简单的游记,它更像是一本厚厚的笔记,字里行间都在启迪我们去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莫里斯并不是总在欣赏的,她对一些现象持有怀疑或者批评的态度,我认为这是可贵的。批评的态度须有反省的理解,而欣赏却全凭自觉。当莫里斯思考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风格时,她的想法总是全面而客观的,就如整个加拿大“缄默冷淡、不动声色、不摆架子”的特点,也许归因于高纬地区的气候、整个国家的规模、英国人在历史上对其的影响或是美国强有力发展下的压力。我们可以去思考诸如此类的想法从何而来,或是思考它们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加拿大的“性格”我们有一种基本的了解,在内心也有过或多或少的思考。再如简·莫里斯以一个英国人的心理活动去写战后英国对法国的不满心理,不满源自悠久的历史,也与英国人的固执己见和主观狭隘的历史观有关,但莫里斯绝不会以枯燥乏味的方式将这些原因列示于纸面,她的思考是灵活的、富有趣味的。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该书达到了“诗可以群”的效果,仅此一点此书就已比传统的游记更胜一筹。

  我们中国人常说“读史以明鉴”,虽然简·莫里斯并不是在记录历史,但她笔下这个世界的五十年历程是充满历史感的。她说“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融合,曾经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征兆,如今开始感觉受到压制”,这是21世纪开始前人们的普遍忧虑,人们在快速发展的历史中开始频繁思考一切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是什么让这个世界运转、是什么给予这个世界以灵魂?是信仰吗?是科学吗?简·莫里斯的答案是“与人为善”。在旁观巨大变动的五十年后,一切物质性的进步所带来的和谐并不是根源,唯有人类真正学会与世界相处、与人相处,才是领悟了历史的教诲。

  最后,我们再以朱光潜先生曾写下的一句话来回顾这本书: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简·莫里斯关于民族和国家、祖国和文化、种族融合与种族冲突的思考是为21世纪而准备的,我们读到世界,我们读到自己,我们读到的东西,远超简·莫里斯所写。

  愿人类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出更辉煌的文明成果,在愈发复杂的生存规则中与人为善,坚定地直面未知的恐惧。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读后感(三):世界在哪里

  买来就推荐给朋友的一本书,自己零零散散的读下来也快两个月了。

  虽然未读完,但总想着有人能和我一起讨论下,所以特别隆重的推荐出来。

  这并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其实更像一本笔记,记录了半个世纪里作者对这个世界理解的所有变化,作者本身的烙印很明显。从新闻记者到作家,你可以直观的读到莫里斯表达上的变化。

  所以如果你不介意通过一个主观视角来了解这个沉默星球上的变化,并且你对反观自身至少不报排斥态度的话,可以试着读下去。

  说到主观,莫里斯在序言中就直接表明了无政府主义者的立场,所以书中不论是对战后的柏林,对核弹后重建的广岛,冷战中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改革开放后的上海,还是对数次造访的洛杉矶伦敦悉尼,或者对埃及伊朗威尔士波兰波斯尼亚南美非洲等这些厚重又总有先天或后天缺陷的地区,都流露出一种试探和友好的担忧式的关怀,也可以看到一些感触性的结论被不那么肯定的写出来。但不可否认,虽然莫里斯细腻和悲天悯人,却也有刻薄的时候,刻薄和感怀在一起,就更有趣了。

  我对于那段历史的兴趣并不大,却很想知道历史之外的大多数,那些被卷入战争带入慌乱,被媒体或其他阵营打上各种标签,被带来希望,被统治被解放被认为自己终获自由的历史之下那些黑压压的脸,他们如何日常生活,对于信仰他们是否一如从前般虔诚。显然作者也并未太在意已发生的历史和那些声名显赫的伟大事迹或人物。

  帝国主义,技术兴起,朝代更迭和种族冲突,疾病和贫穷,环境有时候比信仰恶化的更糟糕。世界就是敞开的五脏六腑,混合了血腥腐烂新的血液和仍有力跳动的心脏,不管它的跳动到底代表了新陈代谢还是最后的疯狂。我们的星球一如既往的沉默,想创造历史的人和无形中的助力制造出嘈杂不停的噪音,而那些黑压压的脸,在承担所有的崩坏,也在无奈或仍存有希望的寻找一些意义。

  书到后面越来越少有判断或结论,莫里斯会给出一些旧有或common views但也未置可否,更多的时间她只是在描述,尽可能细致到位的描述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所感受到的最真实的东西,而这种真实会让你得出怎样的结论,显然有时候莫里斯狡猾却又平和的隐藏了她的想法。

  关于中国的部分是我最早读完的,描写的很诚实。严歌苓在书中把中国人描述为蝗虫,当时觉得戳心,然而莫里斯的描写在感受上虽然有相似之处,却更贴切更能击中要害,也更让人滞气。

  非主观的意愿,莫里斯的视角从书的开始仍不可避免的带了一些西方的颜色,但随后她个人的经历及时间的变化让其褪色,她意识形态里对一些东西的筛选和忽视让她的立场越来越似有似无。

  终结篇莫里斯留给了97年回归的香港,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

  “我并不常深深的卷入这本书里所描述的事件中去。我本性是局外人,职业是旁观者,倾向于做孤独客,我这辈子一直在看事物和事件,观察它们对我自己的特定感受力的影响。这通常并非一种内省的生命,但在某个方面,自我检查也纠缠着我。”而在结语当中,莫里斯终于直截了当地给出了她最终的观点“照我看来,只需要一条戒律帮我们处理事务:与人为善。这个简单的指令包含着一切宗教的最高教诲。”我想莫里斯行遍世界,也一直在试图给自己一个可以振奋的,让人有希望的,至少是积极的结论,因为书中不止一次的表达出她对生命和这颗星球的热爱,但最后,她仍落脚在了宗教。

  人性是一个太过复杂的话题,半个世界所见,“其中那些无论如何都不够可靠的判断,全被生命从韶华到衰老的重大改变染了色——在某些方面,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过程,但在另一些方面,思考方式的任性的转换和头脑的改变也削弱了判断。我们中间,很少有人能50年如一日的保持观点和价值的连贯一致,我们不仅被经验和成熟度影响,也被情绪,变幻无常的口味,厌烦和个人境遇左右。”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看到这你应该已经很明白,这不是一本休闲的容易读的书。人类历史,从来不是在枯骨累累上开出新花,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们能做到认知本性已属不易,而本性难改的我们究竟会走入漫无边际的黑暗还是下一个黎明,地球永远不会替我们回答。

  如果你想放松,那么这本书可能并不合适。但如果,你能感受到自己和那些黑压压的脸一样,总想在沉思和恍然间想抓住什么光亮,让自己突然有了探求和审视自己的勇气,那么这本书,可以告诉你另外一个同行者的存在。

  当然,这一切都是主观的。谁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世界在哪里无关紧要,因为总有一天什么都不会存在。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读后感(四):悉尼、英国和香港,剪不断,理还乱

  我挑了每个章节里的澳大利亚先看。

  那是20世纪60年代的达尔文、悉尼、艾莉丝斯普林斯,是20世纪80年代的悉尼1983,是20世纪90年代的悉尼1995,是那个我呆过1年半的地方,如果说故乡,也可以认同为客居之地,那么,对于南半球这块陆地,我有着超乎游客的感情,和发言权。

  我为什么去澳洲,可能是因为比英美更早更容易完成学业,可能是雅思比较好过关,可能是较之美元和英镑,澳币汇率还算可以……总之我在27岁高龄脑袋一发热选了澳大利亚后,竟然不是欣喜,而是一遍遍鼓励自己:好歹也是英联邦的,应该有大英帝国的传承——可想而知,我真正想去的地方是英国。所以,当我看到英国人莫里斯说,英国与澳大利亚拥有互相对跖的地区(经度相差180°,纬度相等,南北半球相反),而在澳大利亚仍然可以辨出英国特征的人,并认为其是地球表面上最优秀、最可爱的一种人时,我好像找到了某种证据。

  作者提到的第一个地方,正是那个我唯一没到过的首府——达尔文,那个处在澳洲版图尖端的地方,始终引不起我的热情,尽管那年我已从Perth飞到了印尼,也没有想去一下枪炮射程之内的达尔文。

  绝对不要把它想象成太平洋上一个全由棕榈环绕、终年西风吹拂的天堂。从这里到南澳首府阿德莱德,全是沙漠与干枯的的灌丛。那时候,莫里斯可能还没有想到将会有一条铁路线,叫GHAN,贯穿其中,从最北端的达尔文经爱丽丝斯普林斯到阿德莱德,已经变成了旅游线路。

  作者写到最多的,是悉尼,那个总被误认为是首都的地方,而我,尽管有表哥在那里,仍然不太想去,结果选择了昆士兰州的布里斯班——在八十年代那一章里,作者说“堪培拉是首都,阿德莱德是一种喜悦,珀斯有着美洲杯帆船赛,墨尔本人相信他们的城市至少同样成熟、有教养和难以言喻的可爱,但只有悉尼才有真正的大都会气派”,唯独不提布里斯班。那时候,我很傲气地说:悉尼,想来就如它的同侪,香港、上海、旧金山吧,那么喧闹,不是我爱的。等到一学期结束后去悉尼游玩,才发觉布里斯班大农村根本不是我的菜,我喜欢大城市。

  香港,作为这本厚达565页的书的结篇,也结束了莫里斯这半个世纪的书写。挑完澳大利亚的章节,我直接跳到这一节。

  1997年小学五年级的我被传统主流舆论告知的恐怕极富中国特色——中国的屈辱、列强的欺凌这些一边倒的信息,那年我参加了“迎香港回归全市小报绘制”比赛,获得一等奖;我也参加了迎香港回归征文比赛,也是一等奖;回归前,大片《虎门销烟》上映,在那个总有电影福利的年代,我们一家人去看了首映;我爸所在的报社特制了一期绫绢报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时刻;7月1日那一晚,他没回来,在报社等新华社通稿,据说大家都挺紧张的,生怕出什么岔子。

  这要说到我的海外关系了,尽管至今没拿它派上用场,额,不对,当年的征文比赛一等奖算是为我贡献了素材。

  对,我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便是外婆的曾祖父,而久居香港的陆增镛、陆增祺兄弟则是我的舅公,早年我便反反复复读《赤子之情》和《潜园遗事》,尽管情节无非是创业者如何在海外打拼,但也理顺了那些家族枝蔓。有了这些鲜活的故事,我的征文显得很有内容,而非乡土教材的浓缩版。

  而我,以及我们家,显然是非常本份、安耽的传统百姓,从没盘算过借此把我送到香港,或是拿着征文佳作去攀亲。远亲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还是大一那年我主动给寄了新年卡片,陆增祺来杭州探亲时,给了我一个红包。

  再之后,陆增镛去世,陆增祺坐轮椅。(写到这里,我竟然很想去再去攀亲,因为我长大了,我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不是那个冒失的大学生了)。

  唠叨了一堆,其实是想说,对于香港的好奇,而不仅仅是时尚、影视。

  “政权交接”,我们是这样叫的,莫里斯写的是“英国人的告别典礼”。所以说,一直以来,我们被灌输的中心思想是“强盗终于撤走了”,但并不知道英国人以及港人的心态。

  当然,莫里斯也是主观的,她将1997年7月1日视为解放,最终摆脱历史上帝国传统的重负,今天的英国人必须迈向令人惊讶的历史命运的下一个成就——与欧洲的其余部分达成和解。

  谢谢莫里斯,告诉我仪式上演奏的曲子的名字,《天佑女王》,和韦伯的《夏日最后的玫瑰》、《苏格兰勇士》。

  结语实在太赞,看一遍,念一遍,抄一遍

  结语:满足一个长期被需求的需求

  就这样,我的半个世纪到了尽头。它将我从遥远的家乡带往生活中更大的部分,踏上“历史的蜗牛留下的闪闪发光的道路”,因此,也许唯一合适的是,它的结语应该关注世界上我自己那个微不足道的角落里发生的一件小事儿。

  (或许当我50岁的时候,我也可以这样写,我在这个世界上,有半个世纪了)

  2001年夏天一个下着毛毛雨的早晨,在75岁生日前没多久,我去Llyn半岛上一个小村子里参加政治集会。这个半岛位于威尔士左上角,是一个威尔士特性的著名堡垒。几百个人聚集于此,表达他们的沮丧不安,因为英格兰移民涌入导致威尔士文化和语言被削弱。

  这不是一种新的焦虑。一千年来,威尔士爱国者们始终对英格兰人的入侵充满愤恨,有时是激烈的愤怒。…………我感到他们本能地知道,威胁他们传统的,不仅是潮涌般的英格兰退休者和二套房购买者(各地都有啊看来是),更是背后隐现的无穷大的格格不入的影响:巨大的,尚未成熟的,几乎无法想象的金融、科技、全球化、均质化的力量,正在压迫他们,并开始让他们丧失自我。

  在我看来,远远地发生在欧洲边缘的这件微不足道的事儿,所关心的是世界从未听说过的一种语言和文化,以骚动不安的预兆而非任何激烈行动作为标志,它是一种正让21世纪的新世界蒙上阴影的、模糊的不适感的症状,在这50年里,在我的世界里,我知道自己身在何处。(那些看似忙碌的全球旅行者,你们知道自己生在何处么?)

  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融合,曾经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征兆,如今开始感觉受到压制。在夏威夷,据说你必须证明自己的祖上在那座岛上生活了超过一个世纪,才能在某片海滩上泊你的独木舟。

  我们全都被弄糊涂了,在继续旅行时,我逐渐觉得一切都不确定起来,有时我突然想到,这种状况甚至让我们的思想变得边缘模糊,并让我们的语言变得不明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